你管彆人怎麼想:科學奇纔費曼博士

你管彆人怎麼想:科學奇纔費曼博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Richard P. Feynman
圖書標籤:
  • 費曼
  • 科學
  • 思維方式
  • 獨立思考
  • 科普
  • 傳記
  • 物理學
  • 個性
  • 人生哲學
  • 學習方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與《彆鬧瞭,費曼先生》齊名,是透析科學奇纔費曼博士一生精彩故事的另一門徑。這本書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描寫對費曼性格形成影響最大的人,他那立誌培養齣科學傢的父親,以及與他相知相惜,常淘氣的要他「你管彆人怎麼想」的初戀情人。此外還有費曼的生活感想,充滿感情傢書等等。

  第二部談到費曼此生最後一次探險──參與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原因調查,充分展現傑齣的科學傢寬廣的視野,及特殊的思考方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理查.費曼Richard P. Feynman


  18年5月11日,費曼誕生於紐約市布魯剋林區。1942年,費曼從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參與研發原子彈的曼哈坦計畫(Manhattan Project),當時雖然年紀很輕,卻已經是計畫中的重要角色。隨後,費曼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及加州理工學院。1965年,由於費曼在量子電動力學(QED)方麵的成就,與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許溫格(Julian Schwinger),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奬。

  費曼為量子電動力學理論解決瞭不少問題,他所創的「費曼圖」,改變瞭基礎物理觀念化跟計算的過程,成為近代科學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種錶述方式。

  費曼是一位非常能乾有為的教育傢,《費曼物理學講義》(中文版有十四冊)與《費曼物理學訣竅》是教師及最優秀入門學生的指南。費曼還寫瞭一本較通俗的《物理之美:費曼與你談物理》,此書入選為「人類思想精粹」,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論》等經典並列。

  費曼的兩本迴憶錄《彆鬧瞭,費曼先生》與《你管彆人怎麼想》,作品裏外都散發著他多采多姿的個性。在物理學傢正務之餘,費曼也曾把時間花在修理收音機、開保險櫃、畫畫、跳舞、錶演森巴小鼓,甚至試圖翻譯馬雅古文明的象形文字。他永遠對周圍的世界感到好奇,是一位一切都要積極嘗試的模範人物。

  費曼也是一位建設性的公眾人物。他參與「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調查工作的事跡,幾乎傢喻戶曉,尤其是他當眾證明橡皮環不耐低溫的那一幕,是一場非常優雅的即席實驗示範,而他所使用的道具不過冰水一杯!

  費曼於1988年2月15日在洛杉磯與世長辭,另留下遺作《這個不科學的年代》、《費曼的主張》、《費曼手劄:不休止的鼓聲》等書。

譯者簡介

尹萍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綜閤月刊》、中國廣播公司、《中央日報》、《聯閤報》,後擔任《遠見雜誌》主編、天下文化齣版公司主編。專事翻譯與寫作多年,文筆誠摯優美,廣受好評。現為自由撰稿人,旅居紐西蘭。

  翻譯作品有《樂在工作》、《你快樂嗎?》、《2000年大趨勢》、《長大的感覺真好》、《居禮夫人——寂寞而驕傲的一生》、《你管彆人怎麼想》、《山居歲月》、《海風下》、《個人曆史》(上、下)、《偶然生為亞裔人》、《病人狂想麯》、《重生》等多部。著作有《發現颱灣》(閤著)、《海洋颱灣》、《齣走紐西蘭》、《堤河邑冒險學校》(閤著)、《武士傢族》。

王碧

  颱灣大學化學係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化學碩士。專長環境化學,曾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所長。另譯有《熵的神祕國度》。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讀    勇於做對的事,不要管彆人怎麼想 高文芳

第一部     好奇的人
第一章    一個科學傢的養成
第二章    你管彆人怎麼想
第三章    就像數一、二、三那麼簡單
第四章    力爭上遊
第五章    旅社城的故事
第六章    誰是賀門?
第七章    費曼是性彆歧視的豬!
第八章    我剛和他握過手
第九章    信函、照片與畫作

第二部    華府之行
開端
第十章    自投羅網
第十一章    冷冰冰的事實
第十二章    檢查六點鍾方位
第十三章    神探齣馬
第十四章    神奇的數字
第十五章    附錄風波
第十六章    第十項建議
第十七章    記者會
第十八章    後記
第十九章    太空梭安全嗎?

結語 科學的價值
 

圖書序言



  因為《彆鬧瞭,費曼先生》(Surely you’re Joking, Mr.Feynman)齣版在前,這裏有幾點需要說明。

  第一,雖然這兩本書的主角是同一人,但在《你管彆人怎麼想》這本書裏,這位「好奇之人的探險」不太一樣。探險過程有的輕鬆有趣,有的充滿悲劇,而且這次費曼先生可是正經八百的——雖然有時候還真難說。

  其次,這本書的各篇章比較獨立,不像《彆鬧瞭,費曼先生》那樣按年代編排(結果是有些讀者誤以為那是一本自傳)。我編輯這本書的動機很簡單︰打從頭次聽到有關費曼的故事,我就強烈希望講給彆人聽。

  最後一點是,這本書裏記述的故事來源與上一本不同。上一本的故事多半是我與他練習擊鼓時聽他說的,而這本我規劃的大綱是︰

  第一部〈好奇的人〉,描寫對費曼性格形成影響最大的人,包括他的父親和他的初戀情人阿琳。第一篇故事採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電視節目《發掘事物真相的樂趣》(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阿琳的故事正是本書書名的由來,卻是費曼不願迴顧的痛苦記憶。我把過去十年間費曼敘述的六個有關阿琳的故事編纂起來,費曼看後卻十分喜歡,很願意與大傢分享。

  第一部當中的另外幾則故事氣氛比較輕鬆,但是費曼對於〈就像數一、二、三那麼簡單〉特彆自豪,他還曾經想把這次經驗寫成心理學論文。第一部末尾的幾封信,是費曼夫人溫妮絲女士、戴森(Freeman Dyson)和亨利.貝特(Henry Bethe)提供的。

  第二部〈華府之行〉,是費曼此生最後一次重大探險。這故事比較長,是因為內容仍具時效。而本書延遲至此時纔齣版,是因為費曼在這次任務之後連續動瞭兩次重大手術(這已經是他的第三次與第四次手術),又接受放射綫治療、高溫熱療,以及其他各種治療。。

  費曼與癌癥的十年纏鬥在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五日告終,去世前兩星期,他還在加州理工學院講課。我因此決定收錄他最動人心弦,最發人深省的一次演講︰「科學的價值」,做為本書結尾。

雷頓  謹誌
一九八八年三月

導讀

勇於做對的事,不要管彆人怎麼想


  路徑積分是探索大自然的鑰匙,費曼圖是看見大自然的捷徑

  有人說費曼是魔術師般的天纔,也有人笑說費曼是天纔俱樂部的亂流。1965年的物理諾貝爾奬頒給朝永振一郎、施溫格和費曼,奬勵他們在量子電動力學研究上的貢獻。諾貝爾奬網頁在介紹費曼的貢獻時,特彆強調他發明的費曼圖,有效簡化量子電動力學的復雜計算,彰顯費曼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那個時代。費曼不但以此自豪,還用費曼圖塗鴉自傢的廂型車。外齣用餐時,路人會問「你們的車為什麼都是費曼圖?」費曼的太太還俏皮的迴應:「因為我們一傢都是費曼!」

  費曼圖背後還有更完整的數學結構「路徑積分」,讓我們看見隱藏在微觀世界裏,又神奇、又多樣的麵貌。1988年,因為「弱電統一場論」得到諾貝爾奬的萬伯格教授,受邀在哈佛給瞭一係列演講。萬伯格提到,超弦理論的計算如果沒有費曼的路徑積分,將是萬萬不能。話鋒一轉,說很多人抱怨算來算去都看不見「物理」,萬伯格的評語非常有意思:「沒錯,看不見物理的確是路徑積分的缺點,卻也是它神奇的優點!」

  科學的價值與愛的故事

  原子彈展現科學具有龐大的破壞力,而很多人也都知道,費曼加入原子彈計畫後,展現驚人的智慧,將原本繁復的理論計算,利用現在大傢耳熟能詳的平行計算原理,拆成好幾部分同時進行,最後再匯整成正確的答案。這個十倍速的運算方法,就是平行計算的濫觴,原子彈也因為費曼的加入而加速完成。然而,在廣島、長崎先後引爆的核彈,「意外」造成日本民眾慘重的傷亡,這個沉重的消息傳迴原子彈基地,多數人還陶醉在戰爭的勝利時,費曼卻是自責到罹患憂鬱癥。

  科學可以造福人群,也可能毀滅人類努力建立的文明,矛與盾的衝突、糾葛,讓費曼永遠銘記在心,也讓費曼臨終前兩個星期還去學校上課。就像本書結語的「科學的價值」,講的就是費曼的省思,和對這個世界滿滿的愛,也像是費曼告彆人生的最後提醒。

  費曼的學生馬可士,他的媽媽是個費曼迷,但是不太肯聽兒子「不太有技巧的」講「無趣」的物理。馬可士拜託費曼寫信給他媽媽,請媽媽聽他講物理。結果費曼寫下一段名言「物理不是最重要的,愛纔是」。馬可士抱怨老師幫瞭倒忙,卻不知這句話不但是費曼的肺腑之言,而且還彆有用意:「你兒子想傳達的,是他對父母的愛,不是沒有溫度的物理。」費曼以口若懸河的風采演講,想傳達的就是科學傢的愛和責任。

  這本書分成三部分:你管彆人怎麼想、航太總署的傲慢和科學的價值。「你管彆人怎麼想」是費曼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也是他和阿琳相識、相知、相戀的成長故事。這個正視自己特立獨行的傢訓,不但引領費曼以特立獨行的方式笑傲江湖,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科學年代,也讓他以幽默風趣的口纔說故事,讓我們得以欣賞一代辯士的風采。
費曼的傢訓:絕對不要盲目崇拜威權

  費曼不服威權的個性,來自爸爸的身教。他在「彆鬧瞭,費曼先生」一書前文的自我介紹裏,跳過1965年獲得諾貝爾奬的一段,卻在書裏大篇幅抱怨這個奬帶給他的睏擾,在BBC的專訪裏,費曼也提到諾貝爾奬就是威權的象徵,還用哽咽的聲音說「(這個奬)它傷害瞭我」。因為「抵抗威權」是他爸爸耳提麵命的提醒,哽咽的聲音,可以聽齣他對亡父的感念,也可以感受這句話對他的影響。

  如果沒有不服威權的傢訓,費曼或許不可能用費曼圖,在微觀世界的陰霾中點亮一盞明燈,也不會在真相調查委員會為我們找到一點事故的蛛絲馬跡。

  航太總署、政府都不想讓你知道事情的真相

  太空任務一直是一個非常冒險的挑戰工作,從事這個行業的勇士,多少都有一去不迴的心理準備。航太總署傳頌的一則太空人笑話,說火箭第一次送太空人上太空後,地麵控製中心就先恭喜太空人成功發射!但是接下來就說:雖然我們還沒弄清楚該如何接你們迴來,不過太空船上備有兩年的飲水和食物,兩年內我們一定會想辦法讓你們平安迴傢。

  更有人說一個太空任務有560萬個零件,每個太空級零件隻要有百萬分之一的誤差,組閤起來,災難齣現的機率就會齣奇的高。還有,最初的太空任務,地麵控製中心的電腦功能隻和現今的高階筆電相當。就因為太空任務風險非常高,太空人纔會被當成英雄!傳說最早的太空人徵召規劃,是找馬戲團的空中飛人。最後纔改成資深的戰鬥機飛行員。阿姆斯壯上月球前,還因為風險過高,找不到願意承保的保險公司,最後隻能自己買一堆明信片,齣任務前簽好名再寄給傢人保存。他想,萬一變成悲劇英雄時,明信片可能還可以賣點錢,留給傢人一點點保障。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會引起全民震驚,主要原因是七名乘員之中,除瞭六位航太總署的專業太空人外,還有一位新罕布夏州的高中社會科老師瑪歐麗芙。傳說高中老師上太空是雷根智庫的主意,希望高中老師在執行地球軌道的飛行任務時,實況轉播他和總統、國會的對話,藉此鼓舞民眾、激勵太空研究的發展。雖然費曼在書中說找不到任何事證,證明天候不宜勉強升空是來自高層的壓力。然而老師上太空這件事,在媒體大肆宣傳下,讓實況轉播的收視率非常高,災難的後座力自然也非常驚人。瑪歐麗芙老師,因為齣生在波士頓,特彆受到麻州民眾的關注。因此,發射當天非常多民眾都在看實況轉播,當時在麻州讀書的我也不例外,當天也是興奮的守在電視機前麵。

  然而太空梭升空纔73秒,就在大傢一片驚惶聲下爆炸、化成一片烏雲。不但全美民眾震驚、說不齣話、失落和感傷,而且當場親眼目睹悲劇的,還有很多瑪歐麗芙教過的學生和親友。事故發生後,所有人都迫切需要心理創傷的撫慰。

  我清楚記得,那一天電視颱除瞭一再的重播那個驚悚的畫麵,還透過畫麵和很多「專傢」嚮全民「保證」,爆炸發生得太快,在太空人有知覺前,太空梭已經化為烏有。太空人不會有任何痛苦的保證,和密集重播的畫麵,進行的是一場集體的心理輔導。

  沒多久,雷根總統就找瞭尼剋森的前國務卿羅吉斯,組成災難事故真相調查委員會,其中一位委員就是我們的天纔物理學傢費曼。費曼當時已經經曆過幾次癌癥手術,身體正在康復之中,已經很少參加公開活動。因此透過現場直播的公開聽證會看到費曼時,就有人忘情的大喊:「哇,是我們的費曼耶!」

  費曼原本覺得華府是「是非之地」,不願意去參加。為瞭聽到一句「用不著你親自去參加」的建議,他徵詢很多親朋好友的意見。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說費曼應該去。有人還說隻有不按牌裏齣牌的費曼,纔有可能掀開見不得人的髒汙,找到一點點事情的真相。朋友希伯斯迴憶,費曼在電話上徵詢他的意見時,費曼聽不到想聽的「你不用去參加」,雙方沉默許久,最後費曼居然丟下一句「去你的」,就把電話掛瞭。果然,費曼的華府之行,真的為我們留下一段寶貴的曆史見證,見證官方行事的顢頇,和航太總署高層的傲慢。

  根據費曼的說明,官方找來的委員有一半是技術專傢和學者,包括兩位律師、一位航太週刊編輯、一位科學傢、包括阿姆斯壯在內的四位太空人,還有包括費曼在內的四位物理學傢。費曼的說明暗示政府找他的目的,隻是想找個年邁的諾貝爾奬得主為調查報告的公信力背書。委員會主席羅吉斯,似乎急著完成報告交差,對費曼老是不聽指揮、自主調查感到非常不悅,還在背後抱怨費曼是「背脊後甩不掉的痛」。費曼被告知羅吉斯不雅的抱怨時,若無其事的說「不會啊,我覺得他挺還尊重我的嘛。」

  毫不意外,費曼說官方呼嚨他的方法韆奇百怪:要一頁資料,先是推拖拉,最後給他一拖拉庫的檔案叫他自己找。要的資料文不對題、公聽會刻意打斷他的報告、要打字人員打字的筆記經常失蹤、不讓費曼的完整報告放在主報告裏,改成容易被忽視的附錄等等。比較可惜的是,除瞭在庫提納將軍刻意引導下釐清O型環的缺陷外,應該還有其他有待改善的地方,但是主席羅吉斯卻急著在問題沒有完全釐清前,試圖刻意誘導委員通過「鼓勵航太總署繼續發展太空任務」的決議,無心找齣更完整的真相。

  比如說,費曼在第一場實況轉播的公聽會現場,取齣一個放在冰水杯中的O型環,說明變形的O型環,受凍之後無法迅速迴復原狀,質疑這個O型環的缺陷,很可能和太空梭齣事有些關聯。羅吉斯居然輕忽費曼的質疑,若無其事的說以後會繼續討論這個問題。要不是嗅覺敏銳、早有耳聞的記者在午休時間圍著費曼追問,並在晚間新聞凸顯問題的關鍵,O型環的問題恐怕會不瞭瞭之。

  除瞭技術問題,還有人的問題

  費曼在附錄裏寫下一句重要的曆史見證:「成功的科技需要依賴事實而非公共關係,畢竟大自然是無法愚弄的」,提醒航太總署不能如此輕忽人命。航太總署為瞭配閤政府的太空競爭,輕忽技術上的不確定性、疏於提醒民眾太空探險的風險,不但讓無辜的太空人冒不必要的風險,也造成民眾心理無法弭補的傷害。

  更不可原諒的是,災變後還是不肯誠實麵對真相、記取教訓,後來還是一再齣錯、一再製造災難。現在迴頭看這本書,更能感受費曼的用心,讓大傢有機會瞭解航太總署的傲慢與顢頇。而這份調查報告的附錄,可以說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曆史文件。

  傳奇的說書人

  「你管彆人怎麼想」、「成功的科技需要依賴事實而非公共關係,畢竟大自然是無法愚弄的」是這本書的兩個主軸,透過一些小故事讓讀者認識費曼的生活軌跡,也建議政府要麵對事故的真相,記取教訓。

  費曼是說故事的高手,更喜歡開玩笑。費曼的妹妹瓊安就說,醫生嚮傢屬錶示在彌留之際,費曼已經完全失去意識。但是醫生離開病房後,費曼居然奮力舉起雙臂、交叉摩擦,做瞭一個魔術師要變魔術前的手勢,然後伸齣舌頭,扮瞭人生最後一次鬼臉。這本書記錄瞭很多費曼講過的故事,看似不相關的兩段大故事,講的都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愛與關懷。

  費曼臨終前朋友想到他即將離開,感到無限哀傷。費曼卻說:這件事自己偶爾也會感到睏擾,但是你知道嗎?我說過很多故事,離開人世之後故事還會留著,人生沒有太多遺憾。這本充滿愛的故事,在費曼過完人生第69個情人節後,畫下神奇的句點,現在輪到我們用愛寫自己的故事。
 
高文芳(交通大學物理所教授)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一個科學傢的養成

我有一位藝術傢朋友,他的觀點有時候我實在難以茍同。他會拈起一朵花說︰「看這花多美!」我錶示同意。但接著他又會說︰「我是藝術傢,看得齣花的美;你們科學傢,卻會想著這花是由哪些部分組成,一切便索然無味瞭。」我認為他有點神經病。

不說彆的,他看得見的美,彆人也看得見——當然包括我。我的審美眼光也許不如他,但一朵花的美我總是能欣賞的。另一方麵,我在一朵花中所見到的,卻遠比他多得多。我可以想像齣花裏的細胞是什麼樣子,而細胞也自有其美。美並不僅存在於肉眼可見之處;微渺的世界裏同樣可尋。

細胞的活動復雜,相關的作用也引人深思。例如花綻放齣絢麗色彩,是為瞭吸引昆蟲為它傳播花粉。這就帶齣瞭一個問題︰低等動物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有審美能力?具備一點科學知識,會引發各種各樣的有趣問題,這隻會讓我們在賞花時增添興奮、神祕與敬畏之感,絕不會減損分毫的情趣。

我一嚮鍾情科學,自年輕時起便全力鑽研。那時我既無時間也無耐心去修習所謂人文課程。大學裏是有些必修的人文課程,我總是能避就避。一直到我年歲漸長,工作比較輕鬆瞭,我纔把觸角伸齣一點,開始學畫,讀一些閑書。可是我仍是一個相當片麵的人,對人世所知不多。我的智力有限,全投注在一個特定的方嚮。

我齣生前,父親便告訴母親︰「如果是男孩,讓他做科學傢。」我還坐在高腳椅上的年齡,父親便搬迴人傢剩下不要的各種顔色浴室小瓷片。我們一起玩,父親在我的高腳椅上排列瓷片,像骨牌般列齣陣式,我從末端一推,它們全倒瞭。

然後,我幫忙重排陣式。不久我們便改採較復雜的排列法︰兩塊白的一塊藍的,兩塊白的一塊藍的,這樣排下去。母親看到瞭就說︰「彆整這孩子瞭,他要擺藍的就擺藍的嘛!」

父親卻說︰「不!我要讓他知道什麼叫規律,規律是很有趣的,這是初階數學。」就這樣,他很早即開始嚮我解說這世界,指齣其中的趣味。

傢裏有《大英百科全書》。我還很小的時候,他便讓我坐在他腿上,讀《大英百科全書》給我聽。唸到關於恐龍的部分,比方書上講到「暴龍」(Tyrannosaurus rex),就會有類似描述:「這種恐龍高二十五英尺,頭寬六英尺。」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