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孤单:少年锅饼的勇气之旅

我并不孤单:少年锅饼的勇气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长
  • 勇气
  • 少年
  • 励志
  • 亲情
  • 自我发现
  • 治愈
  • 温暖
  • 逆境
  • 成长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组神祕密码,一场创伤的风暴,
  揭开一趟冒险的火车旅程……

  
  当法院查封了家,「饼干」跟着母亲住进陌生城市的地下室,在新学校认识了玩家「锅子」。当他以为自己已经遗忘生命的伤痛时,一场生火竞赛,让饼干像被魔鬼附身似变得歇斯底里,主任手上写有四个字密码的纸条,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为什么锅子和饼干要因此展开一场冒险火车之旅?

  夜越来越深,跌进山谷的两个人,手机断讯,伤口流血,用力嘶喊求救,上面的人听得见吗?看着又大又圆的月亮,早已被家庭创伤衍生的情绪层层缠扰的俩人,该如何走出生命的幽谷。

  「不是我不给机会,是你一定要给自己机会,才有机会。」
  「请相信,活下来,就会有好事情发生,人生是值得期待的」

  迷鹿系列
  「迷鹿」系列,取自「迷路」二字。人在登山、行走时会迷路,在生活中也难免迷了路,不小心的上瘾坏脾气、沉迷网路,甚或犯罪。但「迷路」,却也是和自己面对面、认识自己的最好时刻,在觉醒的过程中去发现、唤醒心底潜藏的向善力量,寻找一个有把握的出发点,重新上路。

联名推荐    

  王淑芬  儿童文学作家
  杜明城  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教授
  吕芯秦  台湾失落关怀与谘商协会理事
  柯淑惠  台北市东湖国中校长
  郝誉翔  小说名家、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教系教授
  叶丙成  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
  (按姓氏笔画排序)

  *适读年龄:10岁以上
  *无注音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1500字,内容完全独立于“我并不孤单:少年锅饼的勇气之旅”。 --- 《星轨之下:遗忘之城的守望者》图书简介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作者名,例如:伊莱亚斯·凡恩] 类型: 史诗奇幻/蒸汽朋克/社会寓言 篇幅: 宏大长篇,第一部 核心主题: 记忆的重量、科技的伦理、个体在巨大系统中的抗争与重塑。 --- 序章:黄昏之城的呼吸 在“奥斯提姆”——一个被永恒的黄昏笼罩的巨型都市——的脚下,生活着一个被主流社会遗忘的阶层:“铸轨人”。奥斯提姆并非建立在岩石之上,而是漂浮于一片由复杂机械和过热蒸汽构成的云海之上,它的动力源头是那些深埋在城市底层的、被称为“核心齿轮”的巨大引擎。 我们的故事始于下层区“锈蚀之喉”,一个由废弃管道和漏水蒸汽构成迷宫般的区域。在这里,时间仿佛被压缩和扭曲,唯一的信物是金属的摩擦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上层区富人阶级的低语。 主角,卡洛斯·文特尔,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并非出身于英雄世家,他只是一个技艺精湛但默默无闻的“检修工”。他的工作是冒着蒸汽灼伤的危险,进入维护井道,检查那些维系着奥斯提姆运转的古老机械。卡洛斯有着一双非同寻常的眼睛,不是因为超凡的视力,而是因为他能“听见”金属的疲惫——那些结构发出的微弱呻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故障。 然而,卡洛斯隐藏着一个秘密:他不仅能听见机器的“声音”,他还能无意中接触到城市遗失的“记忆”。每当他触碰一块被灰尘覆盖的、带有奇异符文的旧零件时,他会短暂地“闪回”到那些被官方历史抹去的片段——关于奥斯提姆建造之初的理想、以及它最终走向阶层固化的残酷真相。 第一卷:齿轮的低语与禁忌的知识 奥斯提姆的社会结构是严格的:上层的“光照者”掌握知识、权力与清洁的空气;下层的“铸轨人”负责汗水、燃料与肮脏。两者的交流仅限于生产与消耗。 卡洛斯的平静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静默”打破。核心齿轮区域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能量波动,没有爆炸,没有损毁,只有一阵令人心悸的绝对寂静。这次事件让许多机器的计时和记录功能永久失灵。官方解释为“自然损耗”,但卡洛斯从那次静默中捕捉到了一种明确的、有组织的“信号”。 在追查信号源的过程中,他偶然进入了一个被封锁已久的地下图书馆——“档案馆”。这里并非储存纸质书籍,而是存放着被认为“具有危险性”的机械装置和数据晶体。在那里,他遇到了伊索拉,一位被放逐的“记忆修复师”。伊索拉的外表苍老而睿智,她曾是上层议会的首席技术顾问,因质疑“遗忘政策”而被流放。 伊索拉向卡洛斯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奥斯提姆的稳定并非依靠先进的技术,而是依靠“选择性遗忘”。城市的核心系统被设计成定期清除所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历史数据”和“不稳定情绪”。而卡洛斯所经历的“闪回”,正是残存的、被强行压制的记忆碎片。 第二卷:追寻“零点”的信号 卡洛斯和伊索拉的目标变得清晰:找到并激活“零点信标”。根据伊索拉的推测,这是奥斯提姆在建造初期预设的一个紧急系统,它能暂时穿透城市的遗忘屏蔽层,向所有居民广播真实的城市历史。 他们的旅程,就是一场深入城市“内脏”的冒险。他们需要穿梭于: 1. 蒸汽洪炉区: 与那些管理能源分配、对任何非授权进入者都抱有敌意的“炉卫”机械人周旋。这些炉卫拥有惊人的蛮力和对热量的适应性。 2. 数据管道网络: 沿着狭窄、布满腐蚀性气体的管道爬行,避开自动清洁程序的机械触手。 3. 上层区的阴影: 潜入那些装饰着水晶与镀金的区域,窃取高精度能源校准器,这里的危险不再是蒸汽,而是无处不在的监控与贵族卫队的审视。 在这次旅程中,卡洛斯开始学会控制他的“共鸣”能力。他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可以利用金属的共振来干扰电子锁、暂时麻痹机械守卫。他发现,上层光照者所依赖的先进技术,其基础逻辑漏洞,恰恰是他能利用的“弱点”。 第三卷:伦理的重量与背叛的阴影 随着他们逼近零点信标的所在地——城市最核心、也最隐秘的“时间枢纽”——阻力也越来越大。 议会派出了最高执法者“执行官西格玛”来追捕他们。西格玛曾是卡洛斯父亲的战友,他相信维持现状就是最高的正义,任何试图揭露真相的行为都是对城市稳定的最大破坏。西格玛使用的技术远超卡洛斯和伊索拉的想象,他能预测卡洛斯对机械的反应,并且几乎能“说服”机器为他服务。 卡洛斯和伊索拉的关系也面临考验。伊索拉对“零点信标”的执着,源于她对过去错误的深刻悔恨,这份沉重感有时会让她做出过于冒险的决定。卡洛斯必须在对导师的信任与保护自己不被卷入更深的政治漩涡之间找到平衡。 在一次关键的对峙中,卡洛斯被迫面对一个道德困境:为了绕过西格玛的封锁,他必须过载一个重要的区域稳定器,这将导致下层区数千户居民在短时间内失去光照和供暖,虽然是暂时的,却是以牺牲同胞的安危为代价。他最终选择了一条更复杂、更耗时的迂回路线,但这也给了西格玛追赶的机会。 结局展望:选择之光与破碎的穹顶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了时间枢纽,一个巨大的、由无数精密时钟部件构成的空间。在这里,卡洛斯终于理解了零点信标的真正含义——它并非一个广播器,而是一个“重写程序”。激活它,不仅会揭露历史,还会永久性地改变奥斯提姆的运行逻辑,很可能会导致这座漂浮的城市失去平衡,坠入下方的蒸汽云海。 西格玛赶到,他指责卡洛斯是毁灭者。在决定命运的交锋中,卡洛斯没有选择硬碰硬的破坏,而是将自己的共鸣能力与零点信标连接起来,他不再试图“广播”历史,而是试图“注入”一种新的认知——一种对“平衡”和“共同责任”的理解。 最终,卡洛斯成功地稳定了信号,但代价是巨大的。城市没有坠毁,但核心齿轮的“遗忘机制”被永久性地削弱了。上层居民第一次感到了下层居民的痛苦,而下层居民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上层的虚伪。 《星轨之下:遗忘之城的守望者》的结尾,奥斯提姆的天空没有放晴,黄昏依旧,但空气中第一次弥漫着不确定的气息。卡洛斯和伊索拉带着新的责任,站在残破的枢纽中,他们知道,真正的勇气不是发动一场革命,而是学习如何与一个破碎却真实的系统共存,并引导它走向更加公正的未来。他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因为记忆一旦被唤醒,就再也无法被完全安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明足


  文学博士、佛光大学兼任助理教授、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兰阳绘本营顾问与讲师、联合报文艺营绘本组导师暨讲师。长期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创作与推广。

  曾获高师大新诗首奖、全国生态文学奖(童话组)、兰阳文学奖。
  
  近期创作与研究──论文:《经典重构下改写儿童绘本之研究》、绘本故事创作:《看见》。其他单篇论文、评论或创作散见于儿童文学学会《火金姑》、汉声《吾爱吾家》及相关杂志刊物。

绘者简介    

许育荣


  生于新北市,屏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毕业。
  目前从事插画设计与绘本的创作。
  喜欢在淡水河畔走路闲晃,也热爱旅行、阅读及电影。
  对于老旧的事物有着深深的迷恋,
  总喜欢从他们的身上,去感受时间的流动。
  期待能将生活中每个小小的体悟转化为养分,
  供给自己持续创作出美好的作品和读者分享。
  曾获选云门舞集「流浪者计画」补助、桃源美展创作奖、福报文学奖、
  BenQ真善美数位创作奖、信谊幼儿文学奖入选。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犹听见,柳丁从车篮子蹦落碎石山路的声音…… 李明足
推荐序  活下来就会有好事情发生       吕芯秦
推荐序  兄弟,谢谢你懂我             柯淑惠

第一章    离开是为了再回来
第二章    当锅子遇见饼干
第三章    爱的便利贴
第四章    对抗恶势力
第五章    邪恶的中秋节
第六章    生命中的贵人
第七章    期待毕业旅行
第八章    一组神祕密码
第九章    我是为你好
第十章    锅饼的毕业旅行

问答   作者接招

 

图书序言

自序    

犹听见,柳丁从车篮子蹦落碎石山路的声音……

李明足


  「三支大过都记满了,学校寄通知单被退回,你家没电话,家长又没时间到学校来,看样子,我得亲自跑一趟和家长谈谈了。」
    
  「去我家?老师,妳不要开玩笑啦,妳找不到的。」他仍是那副吊儿啷当的口气。

  我笑着拍拍他的肩:「放心,我有你带路呀。」

  「去我家真的很麻烦,很难找,车子上不去,还要走一段山路。」
  「别担心,我会骑机车,也可以走山路。」
  「老师,妳来真的吗?别这样啦,我保证以后会乖乖上课,绝对不再跟人打架了。」

  我打开资料夹:「唉!这些都是每次违规后,你要我相信你的保证书。」
  他停顿一下,压低声音说:「老师,对不起!」

  这一段印象深刻的对话,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那一年,我在新营高工任教,担任板金科导师,班上四十几位全是男同学。青春期的孩子虽然顽皮,大部分表现不错,只有几位常犯校规,其中阿俊(化名)是最令人担心的一位。

  隔几天,段考中午考完,我载着他回家。
  幸好娘家离东山不远,我先到娘家换一辆机车,继续上路。
 
  一辆中古的50CC小绵羊载着两个大人,平路不是问题。一到山脚下,我确信他不是在吓唬我的,眼前一条布满碎石子的泥土山路。我就算踩足了油门,机车也只能龟速爬着。
    
  骑到半路,他跳下车:「老师,这样不知道要骑到民国几年。其实我家就在上面,可以抄近路,妳把机车停路边,这种车没人偷啦,我们从这里爬上去,一下子就到了。」
    
  就这样,风尘仆仆地到阿俊家了。
  阿俊家座落在半山腰上,只有几户人家的聚落,主要农作是种柳丁,农闲时利用当地的竹子编竹箩,批发到山下的山产市场。
    
  我们一到,他的阿嬷从一群正在编竹箩的老人中驼着背走过来,大声叨念着:「哎呀,老师啊,真拍谢,乎妳走一趟。阮阿俊真憨慢,乎妳真麻烦啰,真拍谢。」  其他人一听到老师来,纷纷放下手边工作,好奇地围到阿俊家门口。因为这是第一次有老师到庄内拜访。
    
  那次家庭访问,我从阿嬷、阿俊、邻居交谈中听到了学校资料卡上没有记录的辛酸故事,才知道阿俊为何爱打架滋事。整个家访过程,我没说出阿俊被记过的事。
    
  离开时,阿嬷从屋内拎着一袋柳丁,硬塞过来:「这阮种的柳丁,外皮无水,不过真甜真有汤。老师,妳唛弃嫌啦,以后有闲就来𨑨迌。阮阿俊卡拜託老师牵教啦,伊是阮家唯一识字欸。」
     
  阿俊陪着我走下山,把柳丁倒满车篮子。

  他站在机车边很久,我也在等待,他慢慢开口:「谢谢老师没跟阿嬷说我被记大过的事。拜託老师,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以后一定更用功,守校规。」诚恳的样子不同以往。
 
  「不是我给机会,是你一定要给自己机会,才有机会。你阿嬷这么辛苦……」语未完,看他泪流满面,我轻轻说:「明天来学校再谈了。」
    
  下山的碎石子路上,机车颠簸跳动,车篮里柳丁也跟着蹦跳起来,接着「乒乒砰砰」跳出篮子,滚落到山路上。
  我自言自语:「可以不去管的,反正柳丁也不是甚么贵重的水果。」
  
  突然另一个念头把车子煞住,「不管甚么水果,怎可任他在山路上腐烂?」我弯下身捡起一颗颗泥沙中的柳丁。在阿俊家强忍的泪水却一滴滴落在碎石路上。
  
  学校里,会遇到常违规的学生,看似故意挑战校规,深入了解他的背后原因,常常来自于家庭因素,像一颗颗伺机跳出车篮子的柳丁,对外面世界好奇又茫然无知。这些孩子是阿俊的化身,需要有人能同理他陪伴他。有时耐心倾听,有时要给予当头棒喝,有时守护他在岔路口的抉择,有时当一块石头,让他坐下好好哭泣。

  感谢生命中遇过的学生,愿意分享他的故事。有的故事令人心痛,有的故事令人发噱,有的故事毕业多年仍在延续,有的故事随着凤凰花落就结束。

  这么多年来,脑海中储存无数的故事,我将其揉合成一则一则的故事,希望阅读故事的同时,对徬徨无助的青少年有些助益,对青春洋溢的少年们正向鼓舞。

  朋友问我,这本故事中的饼干和锅子真有其人吗?
  是的,他们融会了好几位阿俊的成长故事。
  接下来呢,有很多故事等待被述说,还有更多故事陆续在发生。

推荐序    

活下来就会有好事情发生

吕芯秦 台湾失落关怀与谘商协会理事/曾任马偕纪念医院自杀防治中心个案管理师


  根据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1999)表示,「每位自杀者,他们的周围至少有六到十位亲近的亲友得面对突然丧亲的重大失格」,这包括他的父母、伴侣、子女、兄弟姊妹、近亲、好友、同事、老师及治疗者等,而这分记忆至少将伴随遗族十五到二十年。自杀者亲友所经历的,与寿终正寝者或意外身亡者遗族的经验大不相同。一九九三年五月十日凌晨四点,我的姊姊自十一楼住家处跳楼身亡,她离开这世界时只有二十二岁。逝者已矣,生者何继?一个生命选择离开这世界,但活着的人们呢?我们将情何以堪?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自杀者的父母、子女、配偶以及手足,几乎都经验过失学、失业、失婚等足以瘫痪人生的复杂性悲伤历程。自杀者遗族常有的经验,是被指责没有对逝者尽到支持与照顾的责任。无论如何,我们总会认为自杀是可以控制的,总会认为有人或多或少该为自杀事件负一些责任。然而,对自杀者遗族来说,这种被社会标签化和拒绝的感觉,造成社会疏离感,不仅使遗族难以求援,也加深痛苦。

  遗族们经验到直接或间接来自社会给予的压力,悲伤的反应波及认知、情绪、生理以及社会人际关系上的功能,并且伴随着羞耻感、罪恶感和愤怒,这些难以述说的情绪常使自杀者遗族选择缄默,从此不提自杀者,一如本书中的少年饼干。自杀者遗族有个普遍现象,好比家里来了头大象,造成巨大干扰,但没有人开口谈论它。好像内心有一个黑洞,你无法去回想你爱的那个人,你会忘记过去的美好,只记得那件可怕的事。

  《我并不孤单──少年锅饼的勇气之旅》一书描述少年饼干在父亲烧炭自杀并留下债务后,跟随母亲从宜兰来台北生活,在遇到锅子等一群好同学后,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生活,并在一次专属两人不一样的毕业旅行中,历经一场意外,终于在梦境中和父亲和解,原谅父亲也原谅自己,理解父亲自杀不是自己的错。

  十几年前,我只要一提到凌晨四点那通可能是姊姊打来的电话时都会发抖,总会忍不住的去揣测,姊姊当时打电话的心情。总是会后悔当时没有接电话,总是因为没有接到电话而深感罪恶。

  对饼干来说,父亲烧炭自杀无疑是最强大的打击,特别是父亲使用的木炭是自己买的,这会为他带来强烈的罪恶感和羞愧感,认为父亲的死是自己造成,是自己害死父亲。加上随之而来的债务、法院查封房子,离开熟悉的环境、转学,原本只是位家庭主妇的母亲,必须外出上夜班、工作赚钱等,这一连串的改变犹如一颗颗沉重的石头,全都压在饼干身上。

  母亲提到父亲烧炭自杀时,只用以前的坏事带过,饼干自己则是绝口不提,甚至有人提到「父亲」这二个字时就让他不安。他也不喜欢中秋节,闻到烤肉烧炭的味道就恐慌,这些都是实际上自杀者遗族经常有的反应。但越是躲避越是不谈,悲伤的情绪就会冰冻起来,除非有机会述说,否则这些情绪不会过去。
但是无论如何,请相信,活下来就会有好事情发生,人生是值得期待的。就如同锅子的爸爸常对他说的──

  「人的一生都会遇见贵人的,贵人常在不可预期的时候出现,拉你一把。往往因为这小小的动作,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好……」

  如同我在大三那年,遇见了研究自杀学的导师林绮云教授,我终于娓娓道来,老师哭得好厉害,她的眼泪改变了我的世界,我觉得「她听懂我了」。就在老师的陪伴下,我考上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在毕业后全心投入遗族的辅导工作。

  悲伤是一种最高尚的情绪,这是给失落的一分礼物。自悲伤中复原所获得的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克服了最糟的状况并登上了顶峰,可以成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人,比从前更好。悲伤如爱、未曾减轻,这一切如同巨大顽石,无法击碎无法放下,永远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透过表达悲伤、放下困惑、告别并祝福逝者让自己越来越强壮,让这一切渐渐的不再难以承受。

  悲伤的经历没人想主动品尝,万一面临了,也可以有康复和成长的空间。一片叶子落下了,明春还会有新芽;生命的风雨将我们摧折淋溼,却抵挡不住我们向着阳光生长的力量。

推荐序    

兄弟,谢谢你懂我

台北市东湖国中校长 柯淑惠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英国知名学者、作家及神学家C.S.鲁易斯(C.S. Lewis, 1898-1963)按照希腊文的用法,将「爱」分为亲情(affection),友情(friendship),情爱(eros)和圣爱(agape)四大类。其中「友情」应当是自愿的,不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所以更富有「灵性」。因此,如果「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好同学(或好朋友),则是人生际遇中上天所赐的贵人,如同本书中的两位个性截然不同的少年主角──饼干与锅子,相遇相知,相信「我并不孤单」,有人懂我,自此改变了彼此人生的故事。
    
  尤其当「锅子」发现「饼干」疑似有「PTS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时,特地上网了解其症状表现,甚至希望透过医疗网页上的专业建议,试图帮助和守护自己最好的朋友。少年锅子深深相信,自己乐观的天性一定可以影响潜藏生命伤痛的好麻吉。于是他提案两个人脱队,自主规划一趟特别的毕业旅行。从自己购买人生的第一张火车票开始,享受阳光下辽阔的稻田;在客运车上,遇见陌生长辈们亲切的协助;在步行往姨阿嬷家,天色昏暗到只能看见彼此的路途中,互相依赖,互相信任,找寻正确的道路;回程一个不小心的意外,让他们掉下山谷,幸好密集的树林让他们卡在大树上,爬向树洞,最后得以求救与获救,是本书中最精采的段落,也明显看出《我并不孤单──少年锅饼的勇气之旅》一书,试图以「迷路」,意表生命过程中「心灵的迷路」,希望读者跟故事角色一样,在迷路中,发出声音,愿意求救,让他人可以理解,可以伸出双手,并学会面对自己,重新出发,找到「爱自己」的力量。
    
  在本书中,还有另一种贵人──老师。我们都知道学校辅导工作除了学习辅导外,更重要的是生活辅导,也就是在协助同学运用本身的天生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周遭的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过着充实、愉快而有自信、有意义的生活,让我们莘莘学子们学到带得走的东西,一辈子受用无穷,将来在社会上成为有用之人。
    
  老师对学生生活辅导的目的在教导他们能够发展自我觉察与自我接纳、个人的责任感、有效的人际与沟通技巧,以及了解与尊重他人。书中锅子母亲由于担心在大陆工作的父亲包二奶,而无法即时有效地改正锅子某些不正确的认知与想法,家庭功能不彰、亲子关系紧张,产生不信任与不接受管教的意识,并反应于他的外显行为上。好在锅子遇到好老师,对学生採取「觉察」与「关怀」,不断付出爱,陪伴孩子成长。在另一主角饼干转学的当天,导师以警卫室旁边的莿桐树,勉励饼干:

  「来自哪里不是最重要,能不能认同新环境,自己要生长得好,才能让大家肯定你。」

  让饼干下定主意,要像那几棵「转学生」一样,努力适应新的生活。而艾组长对饼干闻到「木炭味」时的抓狂反应,最后用「我们」两个字,轻柔说出:「下次我们都不要那么冲动喔!」更展现出教师的敏锐观察力与同理心。这两位老师也是孩子生命中重要的贵人,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绝不能轻忽「永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的使命,用爱心去关怀孩子,使孩子有受到关爱与被理解的感觉。因为让孩子们在求学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与自我形象更有信心,是教育无限可能的重要基石!
 
  前些日子网路社群盛传一句话──
  「每一个人一生都需要朋友,他有难时你撑着,你有难时他撑着,而拥有这样的人生才无惧、才精采。」

  密西根州立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乔比克(William Chopik)也研究发现,从许多方面来看,友谊与家人的关系拥有同样的效果,而在其他方面,友谊甚至超越了家人。孩子在学习历程中,同侪的友谊的确有其重要性,但交友问题常令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感到困惑与困扰,当受到同侪排斥、嘲笑或忽视,常会令他们觉得孤单,乃至自暴自弃,或尤有甚者,强烈反击,造成冲突。如果孩子社交能力不足,其影响力可能延续到他毕业后,甚至伤害他未来生活的每个层面。每个人能否与人相处愉快,关键在于他能否有效处遇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导孩子与人相处,务必做到重视友善,不容许有粗暴行为与贬抑的言语,让孩子知道言语及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冲击,就算不同意他人,也必须表示了解与尊重对方的想法。而当孩子有一些值得赞美的行为出现时,更能不吝于夸奖,让他看到与人相处应有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导。

  《我并不孤单──少年锅饼的勇气之旅》这本感人的作品,对于成长过程朋友的良性互动,以及老师对孩子的适性辅导多有着墨,一方面也呈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既深且鉅,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图书试读

一、离开是为了再回来
 
秉轩真的真的不想离开宜兰,他已经习惯那里的人,那里的生活,连那里的山,那里的海,那里的风,甚至每年滴答不停的雨水,都那么美好。妈妈不是常说:「宜兰的水很甜,宜兰的土很黏,凡是住到这里的人,很少人想离开的。」他也想一辈子黏在这里啊。
 
都要七年级下学期了,还要转学到新学校,新环境怎样?新同学好相处吗?多烦人!如果不是因为爸爸,他是千万个不愿意。
 
但事情发生了,连不看报纸的街坊邻居、同学也会从氾滥的电视新闻得知这件事。那段时间,他每次出门、上学,每个人看他的眼神都是奇怪的,背后不知有多少根手指和多少耳语,让他整天郁郁不安。
 
即使这样,他还是想和妈妈守住这个家园。
 
直到法院来查封房子,他才惊觉,要守护这个家也不可能,亲戚们只相信电视上说的,避之唯恐不及,住苏澳的爷爷纵使有心也自顾不暇。最后妈妈接受回收哥的建议──离开伤心地。
 
听到确定要离开宜兰,秉轩完全拒绝,他把自己关在房间,生气妈妈为什么要听从回收哥的话,他多害怕离开呀。
 
妈妈敲门进来抱紧他,轻轻地说:「轩轩,我也是一万个不愿意。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了,留下来,我们怎么生活?我怎么还债?」看着妈妈的眼眶,任凭泪水注满了,也不许滑下一滴;他默默地擦去眼泪,开始收拾行李。
 
隔天,他们坐进回收哥那没空调的破车,只能关半个车窗,沿途忍受着二月天冻人的冷风一直灌入车内,他把厚厚帽T裹紧紧的。等到车子一进雪隧,换成又热又浊的气流滚滚涌进,厚厚的卫生衣里开始渗出汗水,让他用力地扯掉外套。但即使这样,破车也比爸爸的全新车子让他安心许多。
 
当破车嘎啦嘎啦开出了雪隧,秉轩不自觉地向右看,已看不到龟山岛,他知道他真的离开宜兰了。宜兰的土不是很黏吗?为什么黏不住亲戚们对他们的怜惜?只黏住他的想念,黏住他脸上两道泪痕。
 
回收哥瞄一下后视镜:「真拍谢!车子太烂了,冷气、车窗都坏掉,我到台北会把它卖掉,换部摩托车比较实在。」
 
妈妈一面为秉轩擦去泪水,一面在他耳边说:「我的乖儿子,你知道的,我们离开,是为了要再回来。从现在开始,忘掉以前的坏事,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努力向前走,才能好好活下去。将来我们才有机会再回来自己的家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的情绪中。作者用一种非常克制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着失落和希望的小镇。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孤独的少年,他没有很多朋友,也没有很多快乐,他总是独自一人在小镇里游荡,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少年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书里的场景描写也非常出色,像是老旧的车站、破败的电影院、以及空旷的田野,都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寂寥。这本书没有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主角的经历,让你自己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它让我意识到,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与孤独相处。而且,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希望,相信未来会更好。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变得更加成熟和内敛了,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啊,真的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它不像现在流行的那些快节奏、高情节的小说,而是像一幅水墨画,慢慢地展开,让人沉浸其中。作者的文笔很淡雅,却充满了力量,他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少年,他不喜欢被别人安排命运,他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放弃,他总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作者对于台湾社会现实的描写非常真实,像是城乡差距、教育问题、以及年轻人面临的就业压力,这些都让人感到非常深刻。这本书没有给你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让你自己去反思,去寻找答案。它让我意识到,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敢了,也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文化。它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年轻人的佳作,它会让你相信,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还以为是那种励志鸡汤文,结果读下去才发现,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主角的伟大和成功,而是把他的平凡和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书里的少年,他会害怕、会迷茫、会犯错,但他也会努力、会坚持、会成长。他就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想法。作者的叙事方式很独特,他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而是通过一些片段和回忆,来慢慢地揭示主角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方式让故事更加具有层次感和深度,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于人际关系的描写,像是主角和家人、朋友、老师之间的互动,都非常真实和细腻。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都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没有给你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些悬念和思考,让你自己去想象,去延伸。它让我意识到,人生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选择和承担。而且,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像在老街的巷弄里散步,闻到阵阵炊烟的味道,看到许多熟悉又温暖的脸孔。作者细腻的笔触,将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迷惘、挣扎,以及对自我认同的追寻,刻画得入木三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镇,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各自的故事,他们之间的互动,既有摩擦也有温暖,就像真实生活中的邻里关系一样。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像是老屋的斑驳墙面、市场里喧嚣的叫卖声、以及少年偷偷写在课桌上的涂鸦,这些都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仿佛我也身处其中,感受着那个年代的氛围。这本书没有刻意地煽情,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成长和寻找自我的故事。它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看完之后,心里暖暖的,就像喝了一碗热腾腾的锅饼汤,舒服又满足。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推荐给所有在人生道路上迷茫、寻找方向的朋友们。它会让你相信,即使身处黑暗,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啊,读起来真的很有味道,不是那种一下子就抓住你的眼球,而是像一杯醇厚的茶,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心里。作者的文笔很特别,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却又非常接地气,能把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写得很有意思。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于台湾本土文化的描写,像是夜市的小吃、庙宇的香火、以及人们口中的闽南语,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怀念。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少年,他不像其他同龄人那样循规蹈矩,而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烦恼,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开心,他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本书没有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主角的经历,让你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让我意识到,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必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了,也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