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中岛敦:命运的开端:收录〈山月记〉、〈李陵〉等,面对不遇时的勇气

[新译]中岛敦:命运的开端:收录〈山月记〉、〈李陵〉等,面对不遇时的勇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岛敦
图书标签:
  • 文学
  • 日本文学
  • 中岛敦
  • 短篇小说集
  • 经典
  • 治愈
  • 人生
  • 勇气
  • 文学名著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着名小说家——中岛敦 有深厚的汉学基础,擅长以中国典籍为蓝本创作 取材自《论语》、《列子》、《史记》、《汉书》 〈弟子〉谈论热情、〈李陵〉谈论孤独 重临历史现场、刻划人物的处境 于书写中思索命运的无常 中岛敦出身于汉学世家,祖父和伯父继承江户儒学传统,曾开办私塾「幸魂教舍」教授汉学,而父亲则是汉字教师,中岛敦自幼受家学渊源影响,汉学素养深厚,也丰富他创作上的无边想像。作品多取材自古典文学或历史故事,特别钟情对中国历史人物的处境与人心的刻画,透过对古典题材的重新书写,中岛敦回应了时代、也探索了自我。而困扰其一生的宿疾哮喘,更使他在创作中频繁表现人对于未知命运的不安和挑战。 本书收录中岛敦的四部短篇小说,包括〈山月记〉、〈高人传〉、〈弟子〉、〈李陵〉。〈山月记〉改写自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叙述诗人李征由于「自大的羞耻心」,经历破产、发狂,而最终从人变虎的故事;〈高人传〉改写自《列子》〈汤问篇〉、〈皇帝篇〉以及〈仲尼篇〉中的记载,描述立志成为天下第一弓箭手的纪昌,如何一路追求自我成为「高人」,整篇作品充满浓厚的老庄道家思想;〈弟子〉取材自《春秋左氏传》、《论语》等历史文献,细腻刻划了春秋时代子路与孔子、孔门弟子之间的互动,古籍中的人物灵动于眼前;〈李陵〉取材自《史记》、《汉书》等,以汉代李陵被匈奴所俘一事为小说主轴,描述李陵、司马迁、苏武三个人,在身为「忠臣」此一身分下的不同选择与随之而来的命运转折。 〈山月记〉 —— 「据说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勐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牠损了我自己、苦了我妻儿、伤了朋友……」诗人发狂化为虎,不仅是寓言、也是预言。 〈高人传〉 —— 「纪昌懒洋洋地说:『至为无为,至言去言,至射不射。』」艺术之最高境界究竟在何处?整篇作品充满浓厚的老庄道家思想。 〈弟子〉 —— 「他们两人拚命拉住子路的袖子,眼里噙着泪水。子路看他们这样,总算才放下举起的拳头。」透过中岛敦之笔,放浪不羁的子路开始跃然于纸上、灵动于眼前。 〈李陵〉 —— 「这里却有一名男子,面对再怎么『无可奈何』的情况,都坚决不允许自己有那是『不得已』的想法。」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细腻描绘个人的真心本性与身为人臣的忠孝节义之间的情感挣扎。 【历来文人眼中的中岛敦】 〈弟子〉一篇描绘了孔子和子路的性格与命运。中岛敦不仅只将他们两人的故事写成小说,更精彩的是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思想呈现,可说是我阅读过的孔子传中最为杰出之作。在作品中,他明确地素描出孔子、子路和子贡各自怀抱思想的人物样貌,同时明晰且远近感十足地勾勒出由三人交织而成的剧情。孔子、子路和子贡在你眼前灵动,这是我不曾有过的阅读体验。要创造出饱含真实感的巨人相当困难,更何况是描写文人或军人这样特殊的人物。在〈李陵〉中,他凝炼了文人和军人的思想作为创作核心,写下一篇如绘画般的作品。三个重要人物:李陵、苏武、司马迁,他们各自的性格、境遇,以及为命运所牵引的成长经历,各自度过了怎样殊异的人生,在这部作品中被巧妙地安排在一起,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如星群般保持合适的距离组成。这或许是他在文体表现上的最优秀之作吧!-伊藤整(小说家,一九〇五-一九六九) 中岛敦的真正价值,不能只单方面地盛赞〈山月记〉的文体如何紧凑密实无法撼动、或〈李陵〉的历史观如何宏大仿若真正的历史书写,而必须从他创作的十五、六篇如连绵山脉般的作品宏景中重新评价。若将他的全体创作比喻为山脉,则涵括了低山带、亚高山带和高山带三种各自殊异的不同景观。在低山带已臻完熟的他,继续往更高处攀爬,同样抵达完熟境界,又再层层叠叠地往更高境界前去。他不仅成功地改变了创作面貌,更如褪皮一般,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竟能创造出各种倾向各异、表现手法与内容都各自独立的成熟作品群,着实令人钦佩。别说不求进步的作家做不到,中岛敦的进步神速与精彩程度,对所有作家来说都是极好的范本,而这也是他作为一流作家的最好证据。-福永武彦(小说家,一九一八-一九七九) 〈弟子〉、〈李陵〉两篇作品同样取材自古代中国历史,应属于历史小说一类。但两篇作品全然不见历史小说中可能令人产生疑惑或过度天真的故事设定。这不仅是因为中岛敦非常巧妙地运用中国汉文创造出一种独特文体,另外,他虚心地凝视历史,并且敏捷地捕捉隐藏在历史恆河之间,超越时空的人类存在之根源。〈弟子〉谈论热情、〈李陵〉谈论孤独,无论何者,都是支配人类命运的定律。-篠田一士(文学评论家,一九二七-一九八九) 本书特色 ◎ 重量级文人评论【捕捉历史恆河中超越人性的一瞬──话说中岛敦……】 ◎ 生平小传与年谱【借历史人物之酒杯,浇心中块垒的彗星作家──中岛敦小传与重要着作年表】 ◎ 跟着手绘地图进行一场横滨之旅【记忆里是汽笛声、波光与烤蛋糕的气味──中岛敦文学散步】 专文导读 国立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助理教授.洪瑟君 诚心推荐 作家、翻译家.林水福 国立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兼任教授.陈明姿 小说家.杨富闵__诚挚推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于历史书写中思索命运的无常


  中岛敦生于明治四十二年(一九○九),卒于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东京人。年仅三十三岁即因宿疾哮喘而离世,是一位英年早逝的作家。其短暂的作家生涯像似闪耀的流星般转瞬间即殒落,留下的作品仅二十余篇,也未能在生前于日本文坛上大放异彩。然而,其所留下为数不多的作品当中,却有多篇曾被选入战后日本高中的国语教科书,广为大众所喜爱。

  中岛敦出身于汉学世家,祖父中岛抚山为一汉学者,曾开办私塾「幸魂教舍」教授汉学,而中岛敦的父亲中岛田人与几位叔父亦自幼深受其薰陶,汉学素养深厚。中岛敦出生不久后双亲即离异,因此在学龄之前寄居祖父抚山家中,其对汉学浓厚的兴趣可说自幼时即启蒙于祖父。承其家学影响,中岛敦对汉学典籍多方涉猎,据其中学时代的同学所述,中岛敦自中学一年级时即已熟读四书五经,同时热中于阅读各种和汉书籍。自幼奠定的深厚汉学基础,亦成为其日后写作时的丰沃养分,之后中岛敦多数的作品都是利用中国典籍为蓝本加以改写创作而成。

  七岁时为了就读小学,中岛敦回到父亲身边,而此时的父亲已与继母新组家庭。第一位继母在中岛敦十五岁时过世,而隔年父亲又迎娶了第二位继母。与两位继母之间的感情不睦以及对父亲的不谅解,使得中岛敦在孤寂中度过了童年;而随着父亲教职勤务地点的调动,中岛敦数度搬家转学,因此也难以交到知心朋友。十二岁时举家搬迁至朝鲜的京城(现在的首尔,当时为日本殖民统治),中岛敦在外地的京城中学度过了中学时期,直到十八岁时为了就读第一高等学校(日本旧制高中,为当时日本为了建设近代化国家、培育人才所开设,可视为进入帝国大学之预备学校)才只身一人返回内地。

  高中时期的中岛敦开始逐渐展现其写作的天分。担任学校文艺部委员期间,他编辑《校友会杂志》,也在该杂志发表了数篇文章。童年时期与家人间的情感纠葛与居住在京城时的亲身体验,都羽化为文字呈现在其高中时期的作品里。而困扰其一生的宿疾哮喘,也在此时开始发作。终其一生身处于不知何时会无法喘过气来的恐惧之下,中岛敦深刻体认命运之无常,因此在其日后的作品中也时常出现人对于未知的命运充满无力感之描写。

  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国文学科之后,中岛敦更是大量地阅读东西方典籍,亦对当时文坛的耽美派作家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之作品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岛敦在大学时期并没有任何的文学作品产出,然而其于大学三年间对文学所倾注的心神与精力皆于其毕业论文中展露无遗。昭和八年他以「耽美派研究」为题提交了毕业论文,并申请进入研究所预定研究作家森鸥外。同年四月,中岛敦于私立横滨高等女学校就职教授国文与英文,教书之余亦开始致力于写作。

  昭和十六年六月,中岛敦经由友人钉本久春的斡旋,前往当时委任日本统治的帛琉群岛担任南洋厅国语教科书编辑书记,负责为帛琉当地的居民编纂国语教科书。一方面希望南洋温暖的气候能对自己的病情有所助益,另一方面也对新工作充满热情。中岛敦怀抱着满心的期待前往南洋,却没想到南洋湿热且多变的气候反而使得哮喘愈发严重。此外,中岛敦的高学历菁英身分也使其在同侪之间显得格格不入;而最让中岛敦感到难以忍受的是日本政府对帛琉当地居民教育的忽视。抵达当地之后,中岛敦发现日本政府于当地的殖民教育施政方针并非真正想以教育开化当地居民为出发点,这与他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理念背道而驰。只身前往南洋赴任的中岛敦,在当地忍受肉体上的病痛与心灵上的空虚,而唯一使其在苦闷的生活当中得以感到一丝慰借的是在当地认识了民俗学家土方久功。经由土方久功的向导与媒介,中岛敦巡访帛琉的各个小岛,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与土方氏的交往、南洋当地的所见所闻以及生活的点滴,短暂的南洋体验也在日后成为中岛敦笔下写作的题材,成为其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昭和十七年三月,中岛敦以出差的名义先行返回东京,八月正式辞去了南洋厅的职务决心成为一位专业作家。自南洋返回内地之后,中岛敦开始大量地撰写作品,大多数的作品皆于这个时期所完成,因此这段期间也称为中岛敦作家生涯的开花期。而同年自入秋之后,中岛敦的哮喘开始日益加剧,十二月四日,即因宿疾哮喘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他在死前留下遗言:「我好想写,我好想写。我好想把我脑海中的东西都写下来。」言语中流露出其一生对文学的热情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悔恨,令闻者不胜唏嘘,也徒留后世许多遗憾。

  中岛敦留下的作品数量不多,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国的古典为架构加以改写创作的作品,如利用中国传统小说类所改写的〈山月记〉、〈悟净叹异〉、〈悟净出世〉,依中国历史为背景来创作的〈盈虚〉、〈牛人〉、〈弟子〉、〈李陵〉,以及利用《列子》当中的小故事来改编的〈高人传〉等。另一类则是根据他的南洋体验来撰写的南洋相关作品,包含了「南岛谭」三篇以及「环礁」六篇。而除了上述几篇作品之外,另值得一提的是中岛敦于文坛初次崭露头角的作品〈光.风.梦〉。〈光.风.梦〉是以苏格兰小说家史蒂文生为主角,描述史蒂文生在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上生活的故事。而这部作品却是在中岛敦尚未亲身体验现实的南洋风情之前即已完成。仅借由小笠原群岛(隶属于东京都的日本岛屿)的短暂旅游经验以及阅读其他作家所描绘的热带岛屿相关作品,就能描写出与实际南洋景色并无二致的南洋风情,足见其写作技巧之精湛。

  本书收录的四部作品:〈李陵〉、〈山月记〉、〈弟子〉以及〈高人传〉,皆属于取材自中国古典加以改写创作的作品。除了〈山月记〉为中岛敦南洋行之前的作品之外,其余三篇皆完成于南洋行之后。其中,〈李陵〉这部作品的名称其实并非由中岛敦本人所定。当时中岛敦仅完成了这篇作品的草稿,还尚未及为其题名即因病撒手人寰,〈李陵〉这个题名是由其友人深田久弥推敲其想法之后代为决定。

  〈山月记〉刊登于昭和十七年的《文学界》杂志二月号,与另一篇作品〈文字祸〉以「古谭」为总题一起发表。是以中国唐代作家李景亮的〈人虎传〉为原型改写而成,其故事内容主要在讲述生性侷傲的诗人李征,为成就诗名而历经破产、发狂最终变身为虎的故事。之后化为虎的李征在森林里遇见昔日旧友袁傪,对其诉说自身不幸的遭遇,并委请袁傪将自己日夜心系的诗作抄录流传于世。字里行间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诗人一生对艺术及理想的执着与追求,令人不由得为李征之悲惨境遇掬一把同情之泪。另一方面,〈山月记〉舍弃了原典中的主题「因果报应」之说,而将故事的重点置于李征面对自我时的心理描绘。化为虎究竟是命运所致,还是性格使然?人的一生终究是命运造就性格,还是性格成就命运?李征在思考自己为何变身为虎的过程中,对自我的人格个性加以深度剖析,而这段借由剖析自我的个性来探求自我的过程描写,正是〈山月记〉之精华所在,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值得读者再三玩味。

  〈高人传〉发表于昭和十七年的《文库》杂志十二月号,为中岛敦生前发表的最后作品。故事内容主要取材自《列子》〈汤问篇〉、〈皇帝篇〉以及〈仲尼篇〉中的记载,描述主角纪昌为求得登峰造极的射箭之术,如何拜师、学艺,接着从「射之射」进入「不射之射」的境界,最终到达「至为不为、至言不言、至射不射」,也就是道家所谓「无为忘我」的最高境界,整篇作品充满浓厚的老庄道家思想。不同于其他三篇作品所带有的沉重氛围,中岛敦在〈高人传〉中的描写时而夸大、时而诙谐,读来不禁令人莞尔。然而,对照〈山月记〉中的终其生执着于诗作的李征,我们可在〈高人传〉的纪昌身上看到学艺者为追求艺术之最高境界所作的努力,这也许可说是中岛敦身为一个作家对于自我的一个期许。

  〈弟子〉这部作品发表于昭和十八年的《中央公论》杂志二月号,是中岛敦取材自《春秋左氏传》、《论语》等历史文献,以孔门中最年长的弟子子路为主轴来撰写的作品。故事内容自放浪不羁的游侠之徒子路受孔子感化拜师入门起,一直描写到子路最终死于卫国政变,临死之际不忘正衣冠从容赴死的情景。故事中孔子被塑造成理想的完人,而子路在孔子教导之下一路蜕变成长,然而,子路并非完全唯师命是从,过程中依然可见师徒两人意见相左之处。孔子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的主张,看在子路眼中是完全无法认同的,而这似乎提示了孔子与子路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也暗示了子路最后悲惨的命运。最终,在得知子路的尸体遭醢刑凌迟之后,老圣人不禁潸然泪下,家中餐桌再也不放腌渍类的食物。故事结尾虽简洁却充满戏剧张力,使整个故事的人物刻划更显得生动鲜明。

  〈李陵〉发表于昭和十八年的《文学界》杂志七月号,是中岛敦取材自《史记》、《汉书》等史料撰写而成。主要登场人物为李陵、苏武以及司马迁三人,以汉武帝时被派遣至边境与匈奴作战而战败被俘的李陵为主轴,罗织出三人无奈且悲壮的命运纠葛。作品中对三人各自的心境有细腻的描绘,面对人性及忠孝节义间的情感挣扎亦有深刻的书写。而故事中李陵在身处胡地之际,对于何谓「蛮夷之邦」又何谓「礼仪之邦」提出了疑问与反思。曾拥有丰富殖民地外地经验的中岛敦借由李陵之口对帝国中心主义思维提出的质疑,也展现出其对于他者的包容以及其世界观。
 
洪瑟君(国立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试读

李陵



汉武帝天汉二年秋九月,骑督卫李陵率步兵五千,自边塞遮虏鄣向北方发兵。军队穿过阿尔泰山脉东南端无边无境的戈壁沙漠、多砂石的贫瘠丘陵地区,北行三十日。朔风寒冷吹拂戎衣,万里孤军之感尤为深刻。行至漠北浚稽山麓时,军队总算在此扎营。此处已经深入敌方匈奴的势力范围内了。虽是秋天,在这块北地,早已是苜蓿枯萎、榆树与杞柳叶子凋谢殆尽的景象。不仅树叶,就连树木(除了宿营地附近以外)也不易看见,荒凉的景致只见沙土、岩石、沙碛,以及无水的河床。极目远望,不见人烟,来访的稀客只剩在旷野上求水的羚羊。秋空中高耸入天的远山高空上,可见雁群成列向南急飞,可是这并未勾起全体将卒任何一人的温馨思乡之情。因为,他们正处于极端危险的位置。

面对以骑兵为主力的匈奴,连一队骑兵都不带,全凭步兵深入敌人腹地(骑马的只有李陵与几个幕僚),只能说是无谋至极的举动。这支步兵也仅有五千人,又完全无后援,而且离这座浚稽山最近的汉军关塞居延足足有一千五百里(中国长度单位)。如果部下对统帅李陵没有绝对的信赖与心悦诚服,这种行军怎么也无法继续。

汉朝的北方边境,每年一到开始起秋风时,就会出现大队挥鞭驱策胡马、前来侵略的剽悍人马。边吏被杀;人民受掠;家畜遭抢。五原、朔方、云中、上谷、雁门等地,是历年来的受害区。除了元狩到元鼎之间的几年,因为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军事策略,一时曾经开创「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之外,这三十年来,北方边境的灾难一直从未断绝。霍去病死后已十八年,卫青也去世七年了。浞野侯赵破奴率领全军投降被俘、光禄勋徐自为在朔北筑起的城障也旋即遭到破坏,此后足以维系全军信赖的将帅,仅有前几年远征大宛,英名远扬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也值得称赞。将〈山月记〉和〈李陵〉这两篇代表作放在如此显眼的位置,并且以“命运的开端”为主题,确实抓住了中岛敦作品的精髓。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集,更像是一次对中岛敦文学世界的一次深度导览。对于新接触中岛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绝佳的入门选择,能够让他们快速领略到这位大师的独特魅力。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于“不遇时的勇气”这一主题的探讨。在〈山月记〉中,李徵的才华终究未能得到世人的赏识,而他自己也沉溺于对名利的执念,最终走向了悲剧。但如果他能够放下那份不甘,以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或许命运会有所不同。而〈李陵〉则展现了另一种“不遇”——身处异乡,孤立无援,但李陵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存意志和文化坚守。这种勇气,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源自内心的力量。

评分

对于很多台湾读者来说,中岛敦的作品,尤其是〈山月记〉,可以说是我们文学启蒙的一部分。他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这次的《[新译]中岛敦:命运的开端》的出版,无疑是给我们这些老读者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也让更多年轻一代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新译]中岛敦:命运的开端》是一本非常值得珍藏的书。它不仅收录了中岛敦最经典的篇章,更以一种深刻的主题,引领我们去思考人生,去体会那些在不遇时的困境中,我们所需要的那份勇气。这是一次对中岛敦文学世界的致敬,也是一次对读者内心世界的温柔叩问。

评分

提到〈李陵〉,这篇更是让人对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熟知的李陵,通常是被动地被描绘成一个投降的汉将,但中岛敦笔下的李陵,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复杂个体。他对于汉朝的忠诚,对于匈奴文化的复杂情感,以及在绝境中求生的智慧,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李陵与苏武之间那种惺惺惺惺相惜的友情描写,以及李陵在匈奴生活中,对汉朝一丝不苟的文化认同感。那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用在李陵身上,真的是恰如其分。这种在异乡,却依然坚守故土文化的情怀,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命运的开端”这个副标题,我认为不单单是指李徵变为老虎,或是李陵身处绝境,更像是中岛敦自身创作生涯的一个写照。他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早年的经历,或许为他后来作品中那种对人生无常、命运弄人的深刻洞察,埋下了伏笔。我一直觉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生命体验的结晶。读着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中岛敦在创作这些故事时,内心深处的某种激荡与回响。这种“开端”并非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终将面临的某种抉择与挑战的预示。

评分

阅读中岛敦的作品,总能让我反思自身。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李徵还是李陵,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内心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这种“面对不遇时的勇气”,并不是要我们去悍不畏死,而是要我们在逆境中,能够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不被暂时的失意所击垮,并且能够寻找到内心的支撑点。

评分

这本《[新译]中岛敦:命运的开端》的选集,真是让人惊喜连连。一直以来,对中岛敦这位作家都怀有一种近乎崇敬的心情,总觉得他笔下的文字,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玉石,温润却又带着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这次出版社能够将他那些最经典、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集结成册,并且以“命运的开端”为主题,我个人觉得非常贴切。特别是书中收录的〈山月记〉和〈李陵〉这两篇,简直是认识中岛敦不可错过的敲门砖。 〈山月记〉我早已熟读,但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李徵从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因为名利之心而走向了虎的形态,这过程的心理描写,实在是太细腻了。那种在人与兽之间挣扎的痛苦,对自身才华的骄傲与失落,以及对世俗功名的矛盾心态,中岛敦都能用极简却又精准的笔触描绘出来。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段的解读,那种对虚幻荣华的追忆,以及最终被现实所吞噬的悲凉,读来让人不禁扼腕叹息。而“月光”这个意象,贯穿始终,既是李徵精神煎熬的见证,也似乎是他对内心纯粹的寄托,真是写得太有画面感了。

评分

这本《[新译]中岛敦:命运的开端》在翻译上也做得相当出色。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译文是能够让读者“忘记”翻译的存在,直接感受到原作的力量。这一次的译本,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痕迹。而且,从字里行间,我仿佛能感受到译者对中岛敦作品的深刻理解与敬意。文字的韵味,情绪的表达,都在新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让我这个长期以来就喜爱中岛敦作品的读者,读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命运”这个概念的呈现方式。它不是一种宿命论的论调,而是一种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做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个体命运的深刻探讨。中岛敦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将这些复杂的问题抛给了读者,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思考。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