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养钱的实践者与最佳典范 就在我为好友柏锋写这本书的推荐序同时,我的新作《斜槓的50道难题》正好上市,书中有一部分谈论到有关正确的金钱观,与此书所谈的观点不谋而合、相互辉映,尤其是提倡要养出自己健康的身体,以及减少意外发生,是真正有钱人节省时间也节省金钱的秘诀;另外,有钱人花钱来买时间、甚至投资在时间,与穷人花时间来省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难怪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贫富差距不断在扩大的现象──这些观念在柏锋此书当中有具体而且「有感」的描述,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不仅简单易懂、更是让心情舒畅开怀!
在投资理财方面,柏锋鼓励人们透过妥善的资产配置打造低波动、合理报酬的投资组合,达到「稳中求胜」、长期复利报酬率最大化的结果,才是累积财富的捷径。这个看似温吞、步调缓慢的投资方式,可以让资产的波动达到最小化──复利效果的基础就是避免大赔,这与一般散户投资人想要快速致富而听信明牌、重压飙股,结果往往大好大坏,然而只要有一年大赔,复利效果就几乎会中止。
我认识许多散户投资人,往往是在十年、二十年的胡乱投资之后,迈入了中年,才恍然大悟自己在虚掷光阴、回到原点重来。我相信如果能够按照柏锋所提倡的方式,持之以恆,十年下来就会有不错的资产累积成果,二十年下来就会显着与其他散户投资人有截然不同的财富累积复利效果。
在创造本业收入方面,柏锋认为要找到自己的天赋与热情,是关键所在,这与《斜槓的50道难题》的核心思维一致,事实上,李柏锋也参与了《斜槓的50道难题》的协同创作,针对多职人生、以及多重角色所面临挑战,给了许多宝贵的建言,其中,「要赚到大钱,就必须做自己最擅长而且有热情的事」是核心中的核心,而柏锋对于强化自己本身专业能力与自我投资方面,可说他就是我们同辈当中的典范之一,他也在此书当中给了读者们许多的建言与经验谈,相信会让读者很容易就可以吸取其经验、并且亲身实践。
柏锋在养钱的这一条路上,可说是最有热情的长跑者、实践家、与最佳典范,我诚挚推荐此书给每一位想要在这条路上获得成就的人。
愿纪律、智慧与你我同在!
安纳金
畅销书《高手的养成》、《高手的养成2》、《散户的50道难题》、《斜槓的50道难题》作者
〈推荐序〉 理财要成功,先从好习惯练习起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如果没有中乐透的好运,只能靠时间慢慢累积财富。我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才22K,但不曾限制我的能力成长、薪资成长、财富成长。只要朝对的方向前进,人生一定会更美好!
什么是「对的方向」?这本《养钱练习:10大理财好习惯让你有钱花》说得很清楚,从分析记帐本、要懂得花钱、存钱要设目标、规画保单、找到自己的天赋赚钱、做好收支管理、提升专业技能、善用时间复利效果、指数化投资,最后适时寻求财务顾问协助,循序渐进着重逻辑分析,深入浅出,将看似繁琐的理财观念内化成一连串具体可行的日常习惯。
我常在演讲上说:「找明牌不如养成投资好习惯。」不少人看到别人成功,当下会想急着效法追随,但这种激情能够持续多久?1个月、3个月、1年?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不能持续半年、1年以上的习惯,很容易虎头蛇尾,到头来又回归原点!
理财不是靠激情,而是靠持续力。你不会因为买了一档股票就变有钱,却会因为养成了一个理财好习惯,而改变命运。正如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惯性,像车轮般不由自主地转动。当然,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确不容易,需要有清楚且正确的行动方案才行。从整本书的架构来看,从记帐开始,谈到收入、支出、储蓄、保险、投资等等,无不是从微小细节开始培养金钱素养与知识,让理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我所乐见的事。
此外,书中不时强调「学习的钱一定要花!投资自己的力道若不够强,收入就会停滞成长。」这点我深表认同,毕竟,人生最重要的投资就是投资自我,特别是提升能力的投资(无论是报名投资讲座或线上课程),绝对可以成为一辈子的财富,不需要吝惜。
本书提供简洁实用且经过审慎考量的理财建议,必能带给各位一些终身受用的知识与观点,加上我向来推广「理财是人生的第二专长」的理念,我乐于为序介绍。
林奇芬
擅长将艰深难懂的财经议题,翻译成大众能懂的理财知识,着有《藏富——我用基金赚到一辈子的财富》、《第一份收入就投资:30岁存百万、40岁领双薪》等畅销书
前言
从课程募资到出版成书
助小资族踏出理财第一步 在《商业周刊》网站上写《小资族学理财》专栏迄今已超过6年,期间有不少出版社想我把的理财经验整理成书,后来并未成行。一来自觉专栏与书是截然不同的创作无法直接转换,二来是抽不出足够时间完成一本有系统性内容的完整作品,这件事情就一直延宕了下来。
2017年,同温层内正值「知识变现」热潮,同为创作者的朋友们纷纷展开实体课程、付费订阅、线上课程等尝试,身为科技媒体主编的我,自然也持续观察这波趋势。然而过程中,总觉得没有亲身经历其中,即使有观点或评论,可能流于表面而无法触及核心。再加上,国外理财书都谈到线上课程是提供「被动收入」一个很理想的方式,不由地兴起开线上课程的念头。那时刚好接受在Hahow线上课程平台工作的朋友邀请,顺利地踏上线上教学的列车。
当时该平台尚未有「投资」与「理财」课程,而且,这些对我来说是截然不同的领域,所以必须先抉择先从哪个主题做切入。尽管没有前例可循,我始终认为:「没有正确的『理财』观念为基础,怎会有资源做好『投资』?」虽然投资似乎比较吸引人,我还是决定从「理财」开始,因为这可以帮助人,值得优先做,「小资族理财的第一堂入门课」就这样诞生了。
幸运的是,课程募资后来十分成功(Hahow的课程皆需经过课程募资阶段),原本设定60位学生为开课门槛,经过1个月的宣传,竟有超过720位学生付费报名。不只如此,到现在课程上线超过了半年,每天仍持续有好几位新同学购买,显然体认到理财教育重要性的人很多,而我也意外帮家里创造一项被动收入。
我相信,只要我的专长能够帮到别人就能赚到钱,所以课程的首要目标放在「协助小资族学会理财」。毕竟,在银行理专的眼中,小资族可能没什么贡献度,不会有人想帮这个族群提供理财服务(其实这是件好事)。
不仅如此,我想方设法要让购买线上课程的学生能把课程看完。根据美国、中国等线上课程平台的资料显示,许多人买了课程并没有使用,而且我也不想这样「骗钱」,反而拿出「第一桶金」当诱因:「只要1个月内看完所有课程就有抽奖资格,奖项是『1人独得12万元新台币』。」
在课程的专属社团内,我还不断提醒学生要跟上进度。最后,终于创造奇蹟般的完课率与满分评价,而这些评价又帮我鼓励更多人加入,形成一股正向循环。这就是一个投资的过程,只是我先投资别人、先帮助别人,自己后来也获得丰厚报酬。
该线上课程算是获得一次很宝贵的经验,后续也带来不少演讲邀请与合作机会,包括把一部分内容整理成《养钱练习》。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以下分几个角度来说明:
1. 更贴近小资族:《小资族学理财》专栏成立后,一直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苦思已久的问题,加上我经历过从小资族逐渐累积资产的过程,完全能体会小资族的困境与可能的解决方法,所以我提供的资讯对该族群相信有所用处。
2. 更接近台湾环境:不可否认,许多实用的经典理财书都是来自翻译,无法全面採用他们的说法实在可惜。因为不同国家的环境、税制,甚至交易规则大相迳庭,内容离台湾小资族的距离有时差距甚远!所以我在规画课程时,除了针对台湾小资族量身设计外,更引用政府的统计数据剖析当前社会的常态。不知常态,就不懂自己的理财行为偏离多远,不是吗?
3. 更科学的方法:我对理财很感兴趣,阅读理财书渐渐成为一种习惯。从中不免感叹,不少书的财富心法很值得参考,却没有实质的作法,或是提供了明确的作法,却过于武断。在《养钱练习》中,我试图取得平衡,例如记帐,原本可以介绍明确的纪录撇步,但我把重点摆在如何分析而不是如光记数字,如此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收支管理法。最后,我分享了长期投资的正确思维,并提供简单可执行的步骤,让你提早获得财务自由。
前文提到,我拿出12万元当诱因,后来抽出一位同学,是在美国从事学术研究的张智涵博士。这件事,足以展现线上课程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特性,同时1个月内上完全部课程,还拿到一笔投资的本金。在《养钱练习》付梓之前,我邀请他发表对该课程的感想:
在美国求学、工作期间,令我印象深刻的经验之一,是美国广播公司(ABC)、CBS电视网等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不过,指的可不是新闻内容本身,而是期间穿插的「广告」——短短不到半小时的新闻中可以进三次广告,这在台湾大概早就被骂翻了。至于广告内容,最常见的不外乎是宠物、银行、保险、医药,还有退休金。内容从局限,除了显示哪些企业有钱购买黄金时段的广告,也透露出美国人最关心,甚至是焦虑的几件事情。
不像台湾有政府主导的退休金制度,在美国,退休金的规画与管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有的受薪阶级都必须自己决定该从每个月的薪水里固定提拨多少到退休帐户,更要决定如何投资这笔资产,才能确保退休后不至于在财务上落入窘境。
几年前刚开始工作时,对退休金与投资理财不太有概念的我,跟几个差不多时间到职的同事一样,在退休帐户里选择了预设的基金,想当然尔地认为,预设选项应该是个不会错到哪里的选择,而我对基金的实际内容与配置方式根本不甚了解。
后来因缘际会上了锋哥的「小资族理财的第一堂入门课」,发现锋哥的建议竟然跟退休基金的资产配置一模一样,令我茅塞顿开,除了解开几年来的疑惑,并庆幸自己当初误打误撞选了合适的基金外,也意识到这几年来在退休帐户管理上的几个错误,幸好有锋哥的指导,让我及早修正。
台湾正在推行年金改革,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理由是什么,许多人已经意识到退休金不能再仰赖政府。有时候我觉得台湾人常常什么都要靠政府、把不好的事情都怪到政府头上,好像全天下所有事情都是政府的责任,我们只要会上学上班、吃饭睡觉、休闲娱乐,顺便在把这一切上个脸书打个卡就好。
台湾确实有许多落后需要改革的地方,但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应该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负责。无奈十二年国教似乎从来没有教这些,所以虽然在求学过程中或多或少读了许多书,每个人几乎都经历了超过1000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却可能对「理财」这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蒙蒙懂懂,难怪只能仰赖政府!
锋哥的「小资族理财的第一堂入门课」,深入浅出地带领我重新认识何谓理财、要如何花钱,釐清投资与投机的重要区别,同时了解哪些是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在学习与思考要如何理财的同时,很高兴自己做了人生中一笔重要的投资,那就是选择了这门物超所值的课程。
张智涵博士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助理研究员(相当于助理教授),专长为土壤生态。
正如张博士所说,理财与投资是自己的责任。如何做好「管钱」这项工作,本书必定能帮你不少忙!祝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