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写给经营者的8封信 巴菲特、葛拉罕与维权投资人如何影响近代企业的思想与行动?

大股东写给经营者的8封信 巴菲特、葛拉罕与维权投资人如何影响近代企业的思想与行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eff Gramm
图书标签:
  • 投资
  • 价值投资
  • 巴菲特
  • 葛拉罕
  • 公司治理
  • 股东权益
  • 企业管理
  • 商业思想
  • 投资策略
  • 维权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代金融史最富戏剧性的一页!
「维权股东」崛起,改写近代资本主义的内核心!
决裂、批判、力挺到股权战争,揭露企业史上最顶层紧张关系

  ★特别收录:巴菲特等着名投资人致公司经营阶层信件全文

  当代表着庞大投资者利益的「大股东」来信,是不怀好意,还是对经营者的鼎力支持?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这种股东维权主义的兴盛,又究竟是场「政变」的前奏,或是对公司利润分配的严峻质疑?

  透过几封最传奇且最具争议性的投资人及维权股东原始信件,本书述说了资本主义史上最漫长的紧张关系之一──股票公开上市公司董事、经理人及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塑造了一场内容轮廓鲜明且发人深省的故事。

  「配发更多股利意见」、「委託书之狼」到「对经营者的指导棋」:
一场资本主义最核心的权力游戏

  股东与大型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冲突,常是商业媒体上的头条报导题材。不过,经营阶层和股票持有人之间的角力,已延续近一个世纪。

  事实上,经营团队(或者有时是所谓的「公司派」)与维权股东的对抗及纠纷,直到今日仍是公开商业市场上最显着的冲突情境之一,我们将在此书看到许许多多在报刊证券版上常见的状况,例如:大股东对经营团队的併购绩效严重质疑,经营者则反唇相讥「股东缺乏经营事业的专业」;又或者是公司派为了使维权股东无法经由股东会干扰,刻意选择交通极为不便的地点或会议规则(例如限制发言时间)……各种手段迎击集体或个人大股东的强烈要求。

  同时,这也终归于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型态──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利益相关关系更趋分化时,各方会如何依据自身的立场角力?就如本书作者所形容的,现代公司的的董事会本身也兼作战场。

  本书分析了几种不同董事会股权角力战的案例,希望釐清股东与经营阶层爆发冲突的真正原因。书中的每一封信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企业经营故事,信件笔下不同的情绪与论辩,也述说着近代企业核心里的真实样貌。

  首度收录华尔街代表人物极内幕信件与故事

  本书融合了华尔街几位代表性人物──包括传奇投资家班杰明.葛拉汉与华伦.巴菲特、美国着名富豪罗斯.裴洛等人未曾公开发表的原始信件,以及作者以金融史诗级的学术雄心,回溯1920年代迄今「股东维权主义」的兴起;同时提出一个丰富思考的观点,阐述了维权股东的兴起对股票公开上市公司所代表的意义,以及这些维权股东的的运作方式和控制权的争夺等。

  作者葛兰姆分析了上个世纪不同世代且具中枢角色的董事会角力战案例,让我们了解投资人如何与企业董事及经理人互动、如何看待他们锁定为投资标的的企业,以及如何拟定透过这些企业赚钱的计画。书中故事里的人物更是我们这个资本主义体系中,最多采多姿且最具影响力的参与者,他们以生动趣味的方式,向我们述说着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

  本书作者葛兰姆本身也是一名避险基金经理人,并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兼任教授,他观测过许多经营不善的股票公开上市企业,以及某些蓄意剥夺股东权利的企业──同时,也曾以基金管理者的身份,向企业撰写过股东维权信件。在本书作者研究初期,也极其珍贵地取得了巴菲特等人首肯提供原始信函,这些平时极内幕的第一手资料让此书更为丰富。

  本书也可说是对那些足智多谋的股票公开上市公司投资人致敬,但也揭露了某些最糟糕的股东维权主义失败案例。每位投资人、经理人和关心资本主义未来的人,得以透彻了解股票公开上市与股东之间至关紧要的互动内幕。

好评推荐

  嘉信证券董事长──查尔斯.史瓦伯
  FedEX公司董事长──弗瑞德瑞克.史密斯
  前美国联准会主度──亚伦.葛林斯班


  杰夫.葛兰姆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手法,阐述揽权自重的企业经营阶层及维权股东之间长达几个世代的冲突。他检视某些知名且意外有趣的例子──包括1927年班杰明.葛拉汉致小约翰.洛克斐勒的传奇信件,乃至1985年罗斯.裴洛致通用汽车公司执行长罗杰.史密斯等信件,并借以阐述这看似永无休止之日的企业控制权争夺角力战。这是非常吸引人且值得一读的好书。──亚伦.葛林斯班 Alan Greenspan,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前主席

  市场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股票公开上市公司:市场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能满足股东的要求、必须成长,同时得随时记得它们只是股东资金的受託人。本书述说了一段引人入胜且多采多姿的历史,它让我们了解,如果股票公开上市公司偶尔忘记或漠视那些标准,将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每个想要以投资人或经理人身份参与这个伟大的所有权制度的人,都必须拜读这本书。──查尔斯.史瓦伯 Charles Schwab,嘉信证券公司董事长

  诉说股东维权主义的兴起的故事…杰夫.葛兰姆写了一本令人折服又极富教育意义的好书。本书详细剖析许多戏剧化的购併交易案例,并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过去一百年间几位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人物。──亚瑟.李维 Arthur Levitt,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

  当主要股东的参与态度转趋积极,他们如何评断公司和公司的价值?杰夫.葛兰姆透过这本生动、明智、有趣、发人深省又实用的书籍,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泰勒.柯文 Tyler Cowen,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以及纽约时报畅销书《大停滞》(The Great Stagnation)作者

  杰夫.葛兰姆的股东维权主义考古学,揭露了当今这个骚乱且绩效导向的股票市场,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本书是份重要、有趣且极具洞察力的历史文献。──弗瑞德瑞克.史密斯 Frederick W. Smith,联邦快递公司董事长暨执行长
 
资本的博弈:现代企业治理的演进与权力重塑 ——一部剖析股东、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 在现代企业的心脏地带,一场持续的权力博弈从未停歇。企业的发展轨迹,不仅仅由商业策略和市场风向决定,更深刻地被那些手握资本、洞察人性的“大股东”所形塑。本书并非聚焦于某几位特定人物的私信往来,而是深入挖掘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资本力量——无论是作为稳定基石的长期投资者,还是作为变革催化剂的激进维权者——如何通过其行动和理念,重构了企业治理的蓝图,并最终影响了全球主流商业思想的走向。 第一部分:股东权力的觉醒与传统范式的挑战 在二十世纪中叶,企业管理常常被视为一种“精英治理”的模式,董事会和高管层被赋予了近乎绝对的决策权,股东(尤其是分散的小股东)往往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然而,随着机构投资的兴起和信息透明度的提升,这种范式开始受到严峻的挑战。 1. 机构投资者与“专业化”股东 本书首先探讨了大型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如何从单纯的资本提供者,转变为积极参与企业运营的“专业化”股东。他们的介入,并非仅仅为了短期股价的波动,而是基于对长期价值、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的考量。这种力量的崛起,迫使管理层必须重新审视其对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边界。我们分析了这些机构如何利用其投票权、参与董事会席位竞争,以及通过“代理投票顾问”的影响力,推动薪酬体系改革和战略方向的调整。 2. 治理结构的制度化演变 在监管机构的推动下,企业治理结构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独立董事的比例增加、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的权力被强化,这些都旨在削弱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本书详细梳理了旨在提高透明度和问责制的各项关键法规,探讨了这些制度设计如何改变了董事会内部的权力平衡,使得“制衡”而非“协作”成为了常态。我们特别关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如何构建有效的机制来保护少数股东的权益,防止大股东或管理层进行利益输送。 第二部分:维权投资者的“精准打击”与价值重估 如果说机构投资者代表着一种温和的、系统性的压力,那么维权投资者(Activist Investors)则扮演了市场上最具破坏性和变革性的角色。他们以高度集中的股权和毫不妥协的议程,成为推动企业进行痛苦但必要的转型的强大外部动力。 1. 维权主义的“方法论”与目标选择 维权投资者并非盲目出击。本书深入剖析了他们选择目标企业的标准:被低估的资产、冗余的成本结构、无效的资本配置,或是僵化的管理层。我们揭示了他们如何利用详尽的财务分析和对行业趋势的深刻理解,构建出极具说服力的“替代性战略”。他们擅长于利用媒体和公开信函进行舆论战,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公众议题,从而在股东大会上争取到更广泛的支持。 2. 资产剥离、业务聚焦与激进的资本回报 维权运动的结果往往是剧烈的结构调整。本书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展示了维权派如何推动企业进行非核心业务的剥离(Spin-offs)、大规模的股票回购,乃至直接要求更换首席执行官。这些行动的背后逻辑是:资本应该被配置到最高效益的领域。这种对“效率至上”的追求,深刻地影响了企业对于“什么是长期价值”的定义,有时甚至是牺牲短期稳定以换取估值修复。 第三部分:大股东影响力的边界与道德困境 资本的力量是一把双刃剑。当影响力超越了专业建议的范畴,开始直接干预日常运营时,企业治理的健康性便受到了考验。 1. 控股股东的“隧道行为”与保护机制 对于拥有绝对控制权或绝对多数投票权的大股东而言,如何防止他们利用信息优势或控制地位,将公司资源导向自身利益集团(即所谓的“隧道行为”或“掠夺性行为”),是现代公司法亟待解决的核心难题。本书详细分析了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公平交易”的标准,以及如何通过特别委员会、独立顾问等机制来平衡控股股东与少数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2. 创始人与继承者:长期愿景与市场预期的张力 许多现代企业,尤其是那些由创始人主导或仍受家族深刻影响的企业,面临着独特的治理挑战。创始人坚定的长期愿景有时会与要求即时回报的市场预期产生冲突。本书探讨了如何在尊重企业独特文化和愿景的同时,确保管理层对资本市场保持必要的问责性,以及当创始人愿景与股东集体利益相悖时,董事会应如何进行有效干预。 结语:重塑21世纪的企业契约 本书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企业存在的意义及其对社会的责任,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再定义时刻。股东不仅仅是资本的提供者,更是企业战略方向的共同塑造者。通过对过去数十年资本博弈的系统梳理,我们看到,企业管理正日益从一种封闭的“内部事务”,转变为一个需要与外部资本力量进行持续、透明且有时是激烈对话的公共过程。理解这些力量的运作逻辑、它们相互制衡的机制,是每一个现代经营者和投资者理解商业世界的关键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杰夫.葛兰姆 JEFF GRAMM


  葛兰姆是一档避险基金的管理者,同时也担任数家股票公开上市公司董事。他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兼任教授,主要执教价值投资相关的课程。他与太太及两个小孩居住在纽约的布鲁克林。

译者简介

陈昌仪


  拥有二十年实务金融投资经验,目前为专业投资公司高阶投资主管,曾任投信基金经理。她从事兼职翻译已十余年,译作有:《末日博士危机经济学》、《早一点看懂趋势的投资用经济指标》等。

 

图书目录

前言

1. 班杰明.葛拉汉对上北方油管公司:现代股东维权主义的诞生
2. 罗伯特.杨对上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袭击范德比支线的委託书之狼风暴
3. 华伦.巴菲特对上美国运通:大沙拉油骗局
4. 卡尔.伊坎对上菲利浦斯石油公司:企业狙击手的兴起与没落
5. 罗斯.裴洛对上通用汽车:现代股份有限公司的崩坏
6. 卡尔拉.谢雷尔对上谢雷尔胶囊公司:胶囊里的王国
7. 丹尼尔.洛伯与维权避险基金:侮辱人的花招
8. BKF资本集团:从众的侵蚀力量

结语

谢辞
特别收录:原始信件
 

图书序言

前言(节录)
 
  《大股东写给经营者的8封信》一书是谈论股东维权主义(shareholder activism)──即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投资人不愿意继续忍受一个没能力的蠢蛋来帮他们经营公司,并揭竿而起。多数人消极看待持有大型股份有限公司股的投资行为,如果持股人不认同企业经营阶层管理公司的方式,他们很快就会卖掉这项投资标的。不过,也有某些投资人会亦然决定积极介入公司,试图提高自己的持股的价值。本书就是聚焦在股东由消极观察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并着手为他的论述抗辩的那个戏剧化时刻。
 
  股东维权主义并非近几年才有的现象。只要是有公众股东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人、董事会成员和高阶主管之间的关系,就难免有陷入紧张状态的一天。四百年前,愤怒的「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股东就企图借由游说活动来扩权,并指控公司董事自肥。到了十九世纪的美国,股东也继续密切关注经营桥樑、运河、码头、铁路和银行业务的股票公开上市公司。其中,铁路业的控制权争夺战更是层出不穷,包括1860年代末期战况激烈的伊利铁路战争(Erie War)。不过,过去一百年堪称美国公司监督(corporate oversight)领域的战国时期,企业经营团队和股东之间频频爆发激烈的权利斗争,类似的案件数创下历代新高,而股东权力也因此达到空前高水准。如今,没有任何股票公开上市公司大到股东无法与之对抗,换言之,除非执行长和董事设法确保公司的投票控制权,否则每个企业都随时都可能成为被锁定的潜在目标。
 
  情况是怎么发展成这样的?为何股东能在企业控制权的角力战中胜出?哪些人是开启这个所谓股东至上(shareholder primacy)时期的主要参与者?若想了解股东兴起的历程,我建议应该追本溯源──剖析历史上几个最伟大的投资人企图干预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原始信件。
 
  我选择了历史上八个重要的股东干预经营的案件,同时也在书中附上了那些股东所写的原始信件:
 
班杰明.葛拉汉对上北方油管公司
班杰明.葛拉汉致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信件
1927年6月28日
 
  这是历史上最早由专业基金经理人发动的股东维权行动之一,在这场运动中,班杰明.葛拉汉试图说服北方油管公司将剩余资本分配给股东。
 
罗伯特.杨(Robert R. Young)对上纽约中央铁路公司(New York Central Railroad)
罗伯特.杨致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股东的信件
1954年4月8日
 
  「委託书之狼」罗伯特.杨在1954年对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领导的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宣战,《霸荣》(Barron’s)杂志将那一年形容为「委託书大战年」。
 
华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对上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
华伦.巴菲特致执行长霍华德.克拉克(Howard Clark)信件
1964年6月16日
 
  「大沙拉油骗局」(The Great Salad Oil Swindle)几乎击垮了美国运通公司,还触发一场小规模的股东造反活动。而华伦.巴菲特对这家公司的投资,则是他一生职涯的重要转折点。
 
卡尔.伊坎(Carl Icahn) 对上菲利浦斯石油公司(Phillips Petroleum)
卡尔.伊坎致董事长暨执行长威廉.道斯(William Douce)的信件
1985年2月4日
 
  历经吉姆.林恩(Jim Ling)、哈洛德.西蒙斯(Harold Simmons)和萨尔.史坦伯格(Saul Steinberg)等短暂插曲后,我们进入了企业狙击手世代,且看卡尔.伊坎如何利用密尔肯的资金奥援,正面挑战焦头烂额的菲利浦斯公司。
 
罗斯.裴洛对上通用汽车
罗斯.裴洛致董事长暨执行长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信件
1985年10月23日
 
  当通用汽车公司为了将它的最大股东-也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商人之一-赶出董事会而支付鉅款给这名股东之际,被毒药丸计画(poison pills)与绿票讹诈(greenmail,又译为溢价回购)挤压到极限的机构投资人,终于再也忍不下去,停止冷眼旁观。
 
卡尔拉.谢雷尔(Karla Scherer)对上谢雷尔胶囊公司(R. P. Scherer)
卡尔拉.谢雷尔致谢雷尔胶囊公司股东信件。
1988年8月4日
 
  谢雷尔胶囊公司的最大股东遭到一名只顾着巩固自身势力的执行长和一群受他控制的董事所掣肘。她正好是这名执行长的太太,也是该公司创办人的女儿。
 
丹尼尔.洛伯(Daniel Loeb)对上星辰天然气公司(Star Gas)
丹尼尔.洛伯致董事长暨执行长艾瑞克.塞芬(Irik Sevin)信件
2005年2月14日
 
  在丹尼尔.洛伯一手运作下,一名绩效落后的企业执行长遭到「斩首示众」。随着避险基金产业逐渐成熟,洛伯和他的同伙也从惹人厌的牛虻也变身为丛林之王。
 
卡罗.坎内尔(J. Carlo Cannell)对上约翰.李文(John A. Levin)与BFK资本集团(BKF Capital)
卡罗.坎内尔致BFK资本集团董事会成员信件
2005年6月1日
董事长暨执行长约翰.李文致BFK资本集团股东信件
2005年6月16日
 
  几个精明又享有高薪的避险基金经理人锁定BFK资本集团,批判该公司付给它表现优异的基金经理人过高的薪资。不过,这一场斗争导致BKF公司变成一片焦土,股东价值几乎彻底遭到毁灭。
 
  整体而言,这些案例说明了股东维权行动如何运作,也让人了解公司派与维权股东变得如今这般恶意相向的历史脉络。其中几场争斗是典型高调的股东运动,像是恶意的狙击手或是委託书之狼相关案例。另外,有几个章节则聚焦在诸如班杰明.葛拉汉和丹.洛伯等创新者,他们以优雅的新技巧来和经营团队交战。剩余的章节则是描述华伦.巴菲特与罗斯.裴洛等拥有改变周遭市场的人格力量的人。
 
  透过历史上的事件来研究股东维权运动,就能看出当今投资人对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巨大影响力,也会知道这样的影响力将在未来引发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也能借此搞懂董事会的运作模式、驱动经营团队绩效的要素,以及为何企业监督作业有可能糟糕到无以复加。如今这个股份有限公司化的世界,把多到难以想像的责任託付给企业领导人以及掌握企业领导人生杀大权的股东。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有限责任型股份公司改造了这个世界。未来的局面取决于我们如何管理我们的大型机构。诚如罗斯.裴洛在对通用汽车的其他董事演说时提到的,「我们必须认清美国企业界的一个独特流程:由于成熟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不够集中,所以这些公司的经理人掌握了挑选董事会成员的生杀大权,问题是,董事会成员是股东的代表。」
 
  罗斯.裴洛发表那场演说后不久便离开通用汽车,并在最紧要关头离开他向来钟爱的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裴洛不是唯一对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备感挫折的人。艾莉丝.施洛德(Alice Schroeder)在《雪球:巴菲特传》(The Snowball)中提到,华伦.巴菲特相信,担任企业的董事是他最糟糕的商业错误。虽然他们两位堪称世界上最乐观且最精力充沛的商业领导人,但不管他们有多么无法忍受那些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董事会,除了咒骂一番,他们也一样无能为力。如果连华伦.巴菲特和罗斯.裴洛都那么难以对董事会造成正面的影响,我们这些普罗大众又要如改善大型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监督?
 
  裴洛和通用汽车的决裂看似股票公开上市公司治理最黑暗的时刻,不过,事实证明,那是公司治理的救赎时刻。眼见GM为了赶走董事会中对维权最不遗余力且最投入的成员,宁可花费近七亿五千万美元,畏缩长达几十年的股东们终于按耐不住。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开始着眼于他们的应尽义务。从很多方面来说,我们的股东维权历史,堪称幕后消极投资人(这些投资人才是掌握美国企业多数投票权的实体)的历史。在班杰明.葛拉汉于1914年起展开他的华尔街生涯时,典型的股票公开上市公司(就算不是大型铁路公司)的控制权,还掌握在少数持有大量股份的内部人手中。到了1950年代,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分佈逐渐扩散,原本一大批又一大批被少数人持有的股份,一点一滴地分散到急于参与美国经济成长利益的新一代投资人手中。所谓的委託书之狼就善加利用这个新现象,在市场上搜刮大批求售的遗赠股权,同时启动精心设计的活动,说服股东投票选他们来担任企业董事。
 
  维权股东通常都是一些多采多姿的人物,其中很多人一开始都是以华尔街外部人的姿态,展开维权股东生涯。他们个个怀抱一展身手的远大志向,而且也都找到一些有创意的方法-他们锁定股票公开上市公司为收购目标,借此获取利益。不过,就核心而言,卡尔.伊坎、罗伯特.杨、哈洛德.西蒙斯、路易士.沃夫森(Louis Wolfson )和丹尼尔.洛伯其实是同一族类。在「争取股东权利」口号的背后,躲着一群以追求自身利润为目的的活跃经济参与者。本书讨论的投资人其实多半属于反对派角色,他们事后并未推动显着的根本变革,唯一值得赞誉的例外是华伦.巴菲特。这些投资人的战术之所以各异,原因只在于他们各自面临的外在动态条件不同,例如取得资金的能力、企业法律防卫行动、政府监理法规、所有权结构,以及最重要的-其他股东的共鸣。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协助读者评估蕴藏在特定维权运动中的学问,同时区隔什么是优质的干预行动,什么样的干预行动又有害无利。每一章内容都深入探讨相关的案例,我们可从中观察过去常听到的口号和譁众取宠的手法,进而对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意图和动机做出理性评价。我们将深入探讨几个和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结构有关的议题,同时讨论诸如毒药丸计画等巩固势力的手段。但这终究不是一本有关企业监督的理论论文。本书主要是要探讨如何做出优质的务实商业判断,不是如何推行最佳公司治理作业。
 
  我们将透过这本书体会一个道理:股东维权行动可能被用在良善的用途,也可能遭到滥用。这种运动能对浪费宝贵资产的无效率企业造成鞭策效果,但也可能促使企业经营阶层做出有害且引发动盪的短期策略性决策。总括来说,维权运动的关键议题在于谁能把公司经营得更有声有色-是专业经营团队、一个不太当责的董事会,还是一个只追求自身利益的财务投资者。
 
  很多学者认为米尔顿.傅利曼(Milton Friedman)1970年在《纽约时代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上发表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提高自家的利润〉一文,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股东至上世代。不过,如果你现在阅读米尔顿.傅利曼的那篇文章,便会发现,某种程度来说,他如此解析企业宗旨实乃不可避免。我们将在本书探讨股东如何与为何会赢得美国企业界的控制权。从罗夫.纳德(译注:着名的改革暨维权人士)本人的例子就可大略揣摩出箇中缘由──他在2014年发表一份公开声明,批评自由媒体公司(Liberty Media)在一份股权全面收购提议中,「以虚报低价、恶意隐瞒的手段,低估天郎星卫星广播公司(Sirius XM)的股东价值」。
 
  身为一个管理小型避险基金的价值型投资人,我的经验当然形塑了我个人对股东维权行动的意见。我认为我必须赶紧解释是什么潜在因素导致我产生这个偏差,这一点很重要。我的基金持有一个投资部位相当集中的长期投资组合。我们只投资大约十五家企业,而且我们的基金是其中很多企业的最大外部股东。这代表我们为了追求较高的报酬,多少必须在流动性(liquidity)方面作一点牺牲,而且我们的投资人必须是非常长期导向的投资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落实这一档基金的策略。但这也代表万一我们对某一家企业的董事会或经营团队不满意,也不太能够「用脚投票」,而当我们因误判一家公司的价值而迫于无奈地必须快速出清相关部位时,就会发生非常严重的亏损。
 
  因此,我的基金投资策略是否奏效,取决于那些企业的经理人是否好好经营他们的事业,并明智地配置公司的现金流量。我们的基金所投资的企业的经营阶层品质,对基金的绩效攸关重大,所以,我总是花很多时间评估企业执行长和董事会成员,我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和了解企业业务及评估企业价值的时间不相上下。我必须承认,这个流程有可能很让人洩气。在正常的市场状态下,就算找到一家估值(valuation)低廉的好公司,它通常又会有公司治理方面的毛病。所以,如果我幸运地找到一家估值偏低且营运良好的优质企业,我就会立刻出手,努力不要错过它。
 
  担任基金经理人近九年,我愈来愈不信任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式。我通常会在低市值(capitalization)企业的「荒漠」里寻宝,希望能从中找到不错的投资概念,但这些企业的公司治理有时真的糟到无以复加。我曾经在投资很大量的资金到几家股票公开上市公司后,到头来却发现他们存心压榨公司的股东,另外,我也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到更多类似的情况。这让我对诸如卡尔.伊坎等秉持短线谋利方法的投资人更心怀感激。伊坎无情袭击企业的行为常引来外界的大力挞伐,不过,每当我开始憎恨他为了牟取短线报酬而将某一家企业变成潜在收购标的的行为时,我还是忍不住会想,天啊,他投资股票公开上市公司已经五十年了,两相对照,我说穿了不过是若干愤世嫉俗的伪善者之一罢了。身为专业投资者愈久,我就愈能认同卡尔.伊坎丝毫不信任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经营团队的心态。如果你可以借由卖掉一家企业,为自己和其他股东掌握快速赚取利润的机会,为什么要留那么多时间给经营团队去胡搞瞎搞?
 
  华伦.巴菲特曾说,如果要他开一门投资课程,「课程内容只会有一个接一个的评价个案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1950年代时,巴菲特在此求学)的很多价值投资课程,主要就是以这个概念为基础。我也开了一门价值投资课,我要求学生每星期研究一家新公司,我没有使用任何教科书,也没有指派任何外部读物。然而,学生最常要求我帮忙的就是要我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
 
  遗憾的是,对于胸怀大志、企图以选股致胜的人来说,由于可归纳出来的长期投资理论概念并不多,故实难以粹炼出一本教人如何借由长期投资获取利益的教科书。因此,每当学生问我该读什么书时,我总是引导他们阅读股东写给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经营团队的原始信件。一封精彩的股东致企业董事长或执行长信件,足以让我们了解投资人如何和企业董事及经理人互动,从而体会他们如何思考自己眼中的标的企业,以及他们计画如何透过这些企业获取利益。
 
  这类信件对商业界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资讯,但令人无法置信的是,这项资讯却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我能找到几十年前大学橄榄球赛的详细个人成绩表,但要找到一家中型企业的1975年年报,却是困难到令人难以置信。但这其实并不意外,因为长久以来,外界并不重视华尔街及美国企业界的档案资料库,一般人认为这些事项太过琐碎,最后甚至认为这些东西可有可无。总要等到一段漫长的不节制时期结束后,大众才又回头聚焦在一些和伦理学有关的书籍(像是《繁华盛事》〔The Go-Go Years〕《老千骗局》〔Liar’s Poker〕《当天才变成蠢才》〔When Genius Failed〕、《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但不久后,世风又随即趋于放纵。
 
  股票公开上市公司内部总是充斥利益抵触和冲突。要研究这类独特的机构,最好是从股东和企业经理人及董事交会的断层线出发。本书将追随罗斯.裴洛、卡尔.伊坎、华伦.巴菲特和班杰明.葛拉汉等人的脚步,漫步在那条断层线上。我们无法解答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司治理问题,不过某些伟大资本家前辈的经验,还是足以为我们指点部分迷津。
 
  我的书桌上随时都会摆放一套维权股东信件集。在我眼中,其中每一封信都是展现资本主义的影响力的绝佳实例:一个股东决定介入经营阶层的关键论点被浓缩为一封信。商业界有时候很肮脏,而我认为要了解这个领域,最好的管道莫过于研究当中的许多冲突。这些信件代表美国商业界最有意思的一群参与者的声音,而透过这些声音,我们也得以了解美国商业界的真正运作模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immediately被吸引住了。“大股东写给经营者的8封信”,这简短的标题勾勒出一幅充满张力的画面:一边是掌握着公司命脉的大股东,另一边是每日运筹帷幄的经营者。我一直认为,这种直接的、内部的沟通,往往比任何公开声明或分析报告都更能触及企业的核心。而将巴菲特、葛拉罕以及那些勇于挑战现状的维权投资人联系在一起,更是让人遐想联翩。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投资哲学和行动方式,但共同点在于对企业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经营效率的审视。我好奇的是,这些信件是否会像一面镜子,照出经营者在面临挑战时的种种困境,以及大股东如何以他们独特的智慧提供解决方案?又或者,这些信件是激进的号角,敦促经营者进行改革,以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关于如何识别优秀企业、如何评估管理层、以及如何应对市场波动的真知灼见。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投资的书,更像是关于权力、责任与智慧的交织,是关于如何让企业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不断成长和进化的生动案例。我渴望从中汲取力量,理解那些驱动企业变革的深层逻辑。

评分

“大股东写给经营者的8封信”,这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力量感和神秘感。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得以窥探企业内部最核心的沟通渠道。而将巴菲特、葛拉罕以及那些激进的维权投资人这几位在商业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联系起来,更让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些信件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指示或命令,而是一种智慧的传递,一种对经营者在复杂商业环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引导。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理念,葛拉罕式的安全边际思考,以及维权投资人对企业效率的极致追求,这些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在信件中会以怎样的方式碰撞和融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投资巨头是如何洞察企业内在价值,又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影响企业的战略布局和日常运营。这不仅仅是对商业史的解读,更是对商业智慧的提炼,是关于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中,让企业保持稳健发展,并最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宝贵经验。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并从中汲取启示,用于指导自身的商业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大股东写给经营者的8封信"。光是这个标题,就让人联想到一种深刻的、直接的沟通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和共同目标。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真正推动企业前进的思想和策略非常感兴趣,而巴菲特、葛拉罕以及那些维权投资人,无疑是这个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和实践,塑造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从价值投资的理念,到对企业治理的审视,再到对股东权益的捍卫。我特别好奇,通过书信这种相对私密和直接的沟通形式,他们是如何传达这些影响深远的思想的?这些信件是否揭示了他们决策背后不为人知的动机和考量?又或者,信件的内容是否是他们对经营者的一种鞭策和指导,引导他们走向更符合股东利益、更具长期价值的发展道路?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传奇人物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将抽象的投资理念转化为影响真实世界企业运营的具体行动。这不仅仅是对商业史的探索,更是对商业智慧的求索,我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大股东写给经营者的8封信",立刻勾起了我对企业内部沟通与治理的浓厚兴趣。它暗示了一种直接、坦诚且具有实质性的交流,而将巴菲特、葛拉罕与维权投资人这几位重量级人物纳入其中,则更是增添了本书的权威性和深度。我一直相信,真正能够塑造企业命运的,往往是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和指导,而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对话,无疑是这些决策的重要载体。我想知道,这些信件是否是他们对经营者的一种“耳提面命”,传达着他们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期望和要求?是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经营者如何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更让我好奇的是,那些以“维权”著称的投资人,他们的信件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风格?是充满犀利的质问,还是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传奇人物在实际商业操作中的智慧火花,他们是如何将抽象的投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经营策略,又是如何影响那些身处企业一线、承担经营重任的管理者们。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实践的智慧,是商业世界中一场关于价值创造与利益分配的深刻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大股东写给经营者的8封信",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勾勒出一种直接、亲密的沟通姿态,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深刻洞见。大股东的视角,经营者的实践,再加上巴菲特、葛拉罕和维权投资人这些名字,让这本书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认为,那些真正能够改变一家公司的,往往是那些来自内部的、具有远见的指导和建议。这些信件,无疑是这种指导的最佳载体。我想知道,这些信件是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传授如何识别价值、如何进行长期投资、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葛拉罕的价值投资理论,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者心态,以及维权投资人对企业效率的极致关注,这些不同的理念,在信件中会以怎样的方式相互作用,又如何影响经营者的决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传奇人物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去影响和塑造那些正在积极运营中的企业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投资策略,更是关于如何将抽象的商业理念,转化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实际行动,是关于企业治理和价值创造的一次深刻的实践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