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曆史套書(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簡明大曆史)

有趣的曆史套書(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簡明大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lberto Angela
圖書標籤:
  • 曆史
  • 古羅馬
  • 曆史普及
  • 文化
  • 社會生活
  • 大曆史
  • 趣味曆史
  • 青少年讀物
  • 知識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考古專傢帶你直擊古羅馬人生活現場》

準備好,跟著作者穿梭時空,近距離探訪古羅馬人的一日生活!
最有趣、最齣人意錶的古羅馬文化史,都在本書中!


  住的樓層越高,地位越低、越貧窮!?
  彆鬧瞭,竟然拿尿來刷牙、洗衣服!?
  什麼,凱撒大帝跟女人一樣愛除毛!?
  同性之愛沒什麼,但就是不能被動!?
  瞎咪,古羅馬人一天隻工作六小時!?

羅馬,擁有一種難以描繪的魅力!於是乎,現代人總想去當代羅馬緬懷古羅馬的風光與史蹟。但,古代羅馬人是如何生活?當時的街道上,每天都上演著怎樣的戲碼?
翻開書頁,你將與作者一同搭上時光機,迴到兩韆年前古羅馬人的生活現場,近距離觀察富豪士紳、升鬥小民、販夫走卒、奴隸罪犯、男女老少等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原貌,以及當時帝國首都的建築特色、居住環境、經濟文化等麵嚮。
作者就像個熱心的導遊,帶著讀者從淩晨到夜半,根據不同時段、遊覽不同場所,一邊逛,一邊細細講解︰男主人晨起後得要奴隸幫忙纔能穿上長達5.5公尺的長袍、民眾最愛在圓型競技場中觀看刺激血腥的格鬥錶演、攤販占據街道用手比畫叫賣著充滿異國風情的貨品、孩童於長廊下在寫字闆上小心翼翼地刻下字母……
本書是一本寫作方式非常特殊的古羅馬史,透過作者生動且極具臨場感的文字,一幕幕栩栩如生的畫麵將重現在你眼前。

名人推薦
在環地中海區域帶團或旅行,到處可以遇見羅馬人留下的遺跡;無論是廢城、古道、劇院、神廟、浴場、水道橋、競技場,都誘發著人們對於當時羅馬人生活的好奇與想像……我們像抽絲剝繭的警探一般,試圖拼湊將近兩韆年前的帝國子民麵貌。最後,常常會驚訝地發現,原來羅馬人的生活竟是如此地「現代」!……因此,這不僅是一本前往歐洲旅行前必讀的書,甚至是開始懂得生活與人性的絕好教材。
——工頭堅kenworker 國際領隊,資深部落客,曆史愛好者

閱讀阿爾貝托‧安傑拉的作品,看他如何重現古羅馬人生活的一天,的確提供有如時光旅行的趣味,知道當時羅馬的男女平均身高體重,想像愛美的男女,早上起床以後就如何精心打扮自己,從除毛到美容,女人如何使用化妝品和各式麵膜,男人又是如何上午嚮理發師報到,午後到圖雷真大浴場洗澡,上班族中午外食要花多少錢,這些細節都充滿瞭旅行的風味。
——褚士瑩,知名作傢


《簡明大曆史:從宇宙誕生、文明發展、西方崛起到現代世界,重點掌握138億年的關鍵紀事》

敘事簡明、跨學科的絕佳曆史綜覽!
大事年錶x名人摘文x精要圖錶x延伸解析


如同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大曆史計畫」,本書不僅含括史料紀錄,也融閤宇宙學、生物學,到考古學及人類學等跨類彆學科資料,來檢視更宏觀的曆史、綜覽人類的過往。
作者經由一篇篇精簡短文,勾勒齣宇宙誕生至今日世界的每個關鍵時刻。過程中,我們彷彿搭上時光機,從「大霹靂」展開旅程,見證星球與生命的誕生,遇見最早的工具使用者,再一路穿梭至互聯網時代,看盡所有文明、技術、理念、信仰的起落。

各界好評:
本書將大曆史概念擴大到138億年地球史,本書就有那麼「大」,讓我們看得更遠、更闊。而本書最棒的部分,是它的條理清晰,而且能以精簡易懂的文字,清楚說明一個重要的階段。
——曆史評論傢 公孫策

本書是這一波「大曆史」研究風潮的力作,他們就是以上述的用心,試圖引導人類重新在廣袤的宇宙中認識自己、定位自己,並在人類自己的曆史中記取教訓,為生態環境與文明找尋世代良善永續的機會。
——建國中學曆史老師 黃春木

《簡明大曆史》宛如一支能轉換時空的萬花筒,讓我們從感興趣的事件尋找進入綫索,而後在書裏享受開展的萬物世界。這本突破學科觀點、串連事物意義的指路書,為所有的大人和孩子建構自己與世界的互動,進而重新體會曆史的著迷之處。
——親子作傢 羅怡君

值得激賞!正因為宇宙會無限擴張最後再迴歸虛無,剋羅夫頓與布雷剋讓我們體會到「人的存在何其偶然且短暫,並因此學會謙卑」。
——《齣版人週刊》

作者以濃縮卻全麵的文字來說明巨大的主題——從大霹靂到宇宙可能的終點——可謂極為大膽且令人驚喜。每部開頭的大事年錶條列瞭關鍵事件,充分呼應本書架構。這本迷人且詳細的曆史書,很適閤想看文字篇幅較短的入門讀者。
——《科剋斯書評》

本書內容涵蓋甚廣,將形成人類文明與宇宙的重大事件、動物、理念與發明鎔鑄於一爐。
——《圖書館期刊》
聚焦文明的輝煌與興衰:三部經典巨著的深度巡禮 這是一套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索人類文明不同側麵的精選圖書組閤。我們摒棄瞭對特定時期(如古羅馬日常生活)的微觀描摹,轉而關注宏大敘事、思想演變以及全球格局的構建。三部作品相互映照,共同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人類曆史畫捲。 第一部:《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追溯智人崛起與認知革命的源頭 本書聚焦於一個宏大的議題:智人如何從非洲大草原上一種不起眼的動物,一步步躍升為地球的主宰者?它不拘泥於具體的朝代更迭或戰爭細節,而是著眼於驅動人類社會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三大革命: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 認知革命:虛構的力量 作者首先探討瞭約七萬年前發生的“認知革命”。這不是技術上的飛躍,而是思維方式的質變。人類學會瞭創造和相信“虛構的故事”——例如神靈、民族、法律、貨幣乃至人權。正是這種集體想象的能力,使得遠超血緣紐帶的大規模協作成為可能。書中深入剖析瞭這種“共享的虛構”如何成為人類建立復雜社會結構的基礎,並將其與其他物種的溝通模式進行瞭尖銳的對比。讀者將看到,我們今日所依賴的政治、經濟和宗教體係,其根源都可追溯到這場思維的覺醒。 農業革命:甜蜜的陷阱 隨後,本書對兩萬年前開始的“農業革命”提齣瞭極具顛覆性的觀點:這並非總是人類的福音,而更像是一個“曆史級的騙局”。通過對小麥、水稻等作物的馴化,人類的數量確實激增瞭,但個體的生活質量、營養均衡以及勞動強度卻普遍下降。本書詳細分析瞭糧食作物如何反過來“馴化”瞭人類,迫使我們過上定居、高強度、易受瘟疫影響的生活。這種視角挑戰瞭傳統史學中對農業進步的歌頌,引導讀者思考效率提升背後的社會成本。 科學革命與未來展望 最後,全書將目光投嚮近五百年來的“科學革命”。重點在於,科學的崛起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無知”的坦誠態度,即承認“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需要探究”。這種心態與以往的宗教或哲學體係截然不同,它催生瞭資本主義和現代帝國主義的共生關係。書中以深刻的洞察力,探討瞭科學、帝國和資本主義是如何相互促進,共同塑造瞭今日的全球化世界。結尾部分,作者對人類未來的走嚮——例如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可能帶來的“神化”——發齣瞭審慎的哲學拷問。 第二部:《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斯塔夫裏阿諾斯版)—— 把握世界曆史的脈絡與連接 與側重人類學和哲學視角的《人類簡史》不同,本冊提供瞭更為傳統但結構嚴謹的宏觀曆史敘事,它最大的特點是其徹底的“全球性”視野。作者拒絕以歐洲為中心來講述世界曆史,而是將所有大陸和主要文明的興衰視為一個相互影響、交織演進的整體係統。 文明的起源與早期互動 本書伊始,便考察瞭地理環境對早期文明(如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中國早期王朝)形成的不同影響。隨後,重點描繪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間,各大文明(包括希臘羅馬、孔雀帝國、漢朝)在相對孤立狀態下的內部發展與成就。 技術與貿易的驅動力 全書的精髓在於對“聯係”的強調。作者認為,技術進步和貿易網絡的拓展是推動世界曆史嚮前的主要動力。從早期絲綢之路的開闢,到中世紀時期伊斯蘭世界的繁榮如何成為東西方知識和物資交流的橋梁,再到大航海時代歐洲探險傢如何無意中將美洲、歐亞大陸和非洲的生態係統徹底整閤,本書細緻地梳理瞭這些關鍵節點的曆史進程。它清晰地展示瞭每一次地理大發現如何重塑瞭全球力量的平衡。 現代世界的形成:不平衡的發展 重點段落集中在1750年之後的“現代世界”。作者深入分析瞭工業革命如何在特定地區(主要在西歐和北美)率先爆發的原因,以及這種技術和經濟優勢如何轉化為全球範圍內的殖民和帝國主義擴張。本書毫不迴避地探討瞭西方主導地位的建立過程,以及被殖民地區(如中國、印度、非洲)在抵抗與順從中展現齣的復雜社會動態。它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代國際關係和發展不平衡現象的堅實曆史框架。 第三部:《萬物簡史》(比爾·布萊森版)—— 以科學視角重構宇宙與地球的故事 這套書的第三部分,將曆史的尺度拉伸至極緻,從宇宙的誕生講起,聚焦於自然科學和地球生命史,為前兩部書中討論的人類社會活動提供瞭一個廣闊的、無機與生命相互作用的背景。 宇宙的起源與元素的誕生 本書以生動、近乎小說的筆法,描繪瞭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它從大爆炸開始,詳細解釋瞭恒星的生命周期——如何熔煉齣構成生命所需的所有重元素。讀者將跟隨作者的敘述,理解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碳原子、氧原子都曾是遙遠恒星內部的産物,從而建立起一種深刻的“宇宙公民”意識。 地球的漫長演化與生命的幽默 隨後,敘事轉嚮地球自身的地質史。作者以極具感染力的方式,描述瞭地球如何經曆闆塊漂移、火山爆發、冰川期的反復洗禮。接著,視角聚焦於生命的起源——一個充滿偶然性和難以置信的奇跡。書中穿插瞭大量關於著名科學發現背後的麯摺故事和科學傢們的軼聞趣事,例如地質學和生物學的奠基人是如何艱難地拼湊齣地球的年齡和生命的演化鏈條的。 從恐龍到現代人 本書細緻地描述瞭生命演化中的關鍵轉摺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脊椎動物的齣現、兩棲動物登陸,以及白堊紀末期那場災難性的撞擊事件。作者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釋瞭復雜的生物學概念,例如DNA的工作原理、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差異,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係統是如何脆弱而精妙地平衡著的。它提供瞭一個關於“我們如何在這裏”的答案,其深度和廣度遠超任何單一學科的教科書。 總結 這三本書共同構成瞭一個強大的知識體係:從《人類簡史》的哲學思辨,到《全球通史》的宏觀互動,再到《萬物簡史》的自然基石,它們共同提供瞭一種超越地域、超越學科的、關於“存在”的全麵理解。它們探討的不是某一特定文明的得失,而是驅動人類文明得以發生、延續並演變至今的根本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爾貝托‧安傑拉Alberto Angela
義大利最受歡迎的兩個科學節目〈超級誇剋〉(Superquark)和〈尤利斯〉(Ulisse)主持人。他是《等身博物館》(Life-sized Museums, 1988)的作者,曾與父親共同撰寫《成長生命的非凡故事》(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a Growing Life, 1996)、《鯊魚》(Sharks, 1997)和《宇宙之旅》(Voyage in the Cosmos, 1998)。

相關著作:《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

伊恩.剋羅夫頓Ian Crofton
前金氏世界紀錄百科總編輯,曾撰寫多種總論型參考書,包括:Science without the Boring Bits、Brewer’s Britain and Ireland、Brewer’s Dictionary of Modern Phrase and Fable (both with John Ayto)、Quercus bestseller World History: 50 Episodes You Really Need to Know。博學,擅長將復雜論述濃縮為有趣易讀的文字。

傑瑞米.布雷剋Jeremy Black
Exeter大學曆史係教授,也是費城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 and the West at the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資深研究人員。著有多本曆史書籍,是當今最多産的曆史學者之一。

譯者簡介

廖素珊
颱大外文係畢業,明尼蘇達州雙子城校區比較文學研究所肄業。現專事翻譯。譯作有《縱走日本兩韆哩》、《誰殺瞭喀布爾女人》、《被遺忘的花園》、《印度的故事》、《墮落天使》等二十餘本書。

相關著作:《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考古專傢帶你直擊古羅馬人生活現場(改版)》《咆哮山莊》《廣島末班列車——1945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廣島末班列車:一九四五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修訂版)》《永遠的傳奇,鐵達尼》《印度的故事--夢想與創意的古國曆史之旅》《被遺忘的花園》

丁超
麻州州立大學資訊碩士。旅居美加地區十餘年,曾擔任顧問。現從事翻譯。譯有《酒的科學》、《辣椒獵人的辛香探險》、《裸眼看星空》(以上均為商周齣版)。

圖書目錄

《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考古專傢帶你直擊古羅馬人生活現場》

08:00羅馬式早餐
08:30開門!
在晨霧中飛越羅馬
抱歉,請問幾點瞭?
08:40理發師和早晨的尖峰時刻
公寓大樓,另一個世界
奇聞 古羅馬的「摩天大廈」
08:50公寓大樓具有人性的一麵
09:00公寓大樓缺乏人性的一麵
奇聞 羅馬是座大營地?
09:10羅馬的街道
09:20商傢和工坊
09:40與一位神祇相遇
09:50為什麼羅馬人的名字這麼長?
奇聞 羅馬名字
09:55羅馬人的娛樂
10:00羅馬大街小巷裏的拉丁文
10:10在街道上……上學
10:20波利安廣場:牲畜市場
羅馬:各種物品的集散地
10:30羅馬街道上的印度氛圍
10:45在有藝術傑作的靜謐綠洲稍做停留
羅馬猶如第三世界城市?
奇聞 古羅馬的人口
古羅馬的八大問題
11:00奴隸市場
與維斯太見習女祭司的短暫相遇
奇聞 羅馬各廣場的簡短曆史
11:10抵達羅馬廣場
11:30硃利亞巴西利卡
羅馬元老院
值此之際,在圓形競技場……
奇聞 圓形競技場裏的動物
11:40帝國廣場,一處大理石幻境
奇聞 Forma Urbis,羅馬的大理石地籍圖
11:50古羅馬的公廁
12:00在羅馬分娩
12:20與塔西圖斯的相遇
12:30圓形競技場,死刑處決的一刻
奇聞 死亡作為娛樂錶演
13:00在酒吧吃一頓簡單的午餐
奇聞 一個塞斯特斯值多少錢?
13:15~14:30每個人都去大浴場
奇聞 建造圖雷真浴場
15:00進入圓形競技場
奇聞 圓形競技場的祕密
15:30格鬥士登場!
16:00受邀參加晚宴
奇聞 羅馬人戴的金飾
20:00到瞭乾杯遊戲的時刻
奇聞 食材、細節和某些食譜
羅馬的性發展
21:00羅馬人的性
24:00最後的擁抱


《簡明大曆史:從宇宙誕生、文明發展、西方崛起到現代世界,重點掌握138億年的關鍵紀事》

推薦序 你看見瞭嗎?⋯⋯⋯⋯⋯III
推薦序 探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VII

第 1 部 設定場景⋯⋯⋯⋯⋯1
大事年錶⋯⋯⋯⋯⋯2
01 開端⋯⋯⋯⋯⋯3
02 恆星的生與死⋯⋯⋯⋯⋯6
03 適居帶⋯⋯⋯⋯⋯8
04 靜不下來的地球⋯⋯⋯⋯⋯10
05 塑造大地⋯⋯⋯⋯⋯13
06 什麼是生命?⋯⋯⋯⋯⋯15
07 能量從哪來?⋯⋯⋯⋯⋯17
08 生命變得復雜⋯⋯⋯⋯⋯19
09 生命如何延續⋯⋯⋯⋯⋯22
10 物種起源⋯⋯⋯⋯⋯24
11 生命藍圖⋯⋯⋯⋯⋯27

第 2 部 動物星球⋯⋯⋯⋯⋯29
大事年錶⋯⋯⋯⋯⋯30
01 最初的動物⋯⋯⋯⋯⋯33
02 生命上岸⋯⋯⋯⋯⋯36
03 恐龍時代⋯⋯⋯⋯⋯38
04 大滅絕⋯⋯⋯⋯⋯41
05 哺乳動物到來⋯⋯⋯⋯⋯44
06 我們是從哪兒來的?⋯⋯⋯⋯⋯47

第 3 部 人類當傢⋯⋯⋯⋯⋯49
大事年錶⋯⋯⋯⋯⋯50
01 人類的昔與今⋯⋯⋯⋯⋯52
02 人類何以為人?⋯⋯⋯⋯⋯55
03 文化⋯⋯⋯⋯⋯58
04 人類如何繁衍至世界各地⋯⋯⋯⋯⋯61
05 冰的衝擊⋯⋯⋯⋯⋯64
06 從清除者變成獵人⋯⋯⋯⋯⋯67
07 火⋯⋯⋯⋯⋯69
08 狩獵採集者的技術⋯⋯⋯⋯⋯71
09 語言⋯⋯⋯⋯⋯73
10 親屬關係⋯⋯⋯⋯⋯75
11 早期宗教信仰⋯⋯⋯⋯⋯78
12 藝術的起源⋯⋯⋯⋯⋯81
13 遮蔽所⋯⋯⋯⋯⋯84
14 衣物⋯⋯⋯⋯⋯86
15 陶器⋯⋯⋯⋯⋯88
16 最初的農人⋯⋯⋯⋯⋯90
17 馴養動物⋯⋯⋯⋯⋯93
18 勞役動物⋯⋯⋯⋯⋯95
19 輪子⋯⋯⋯⋯⋯98
20 遊牧民族⋯⋯⋯⋯⋯101
21 從石器到銅器⋯⋯⋯⋯⋯103
22 從銅器到鐵器⋯⋯⋯⋯⋯107

第 4 部 文明發展⋯⋯⋯⋯⋯109
大事年錶⋯⋯⋯⋯⋯110
01 早期貿易路綫⋯⋯⋯⋯⋯113
02 城市誕生⋯⋯⋯⋯⋯117
03 運輸⋯⋯⋯⋯⋯121
04 從以物易物到使用貨幣⋯⋯⋯⋯⋯124
05 紙幣⋯⋯⋯⋯⋯128
06 信用、債務及投資⋯⋯⋯⋯⋯130
07 文字⋯⋯⋯⋯⋯133
08 法律⋯⋯⋯⋯⋯135
09 古代帝國⋯⋯⋯⋯⋯138
10 帝國為何滅亡⋯⋯⋯⋯⋯141
11 多神教與一神教⋯⋯⋯⋯⋯143
12 史詩⋯⋯⋯⋯⋯145
13 撰寫曆史⋯⋯⋯⋯⋯148
14 實在的本質⋯⋯⋯⋯⋯150
15 何謂幸福人生?⋯⋯⋯⋯⋯153
16 科學的起步⋯⋯⋯⋯⋯155
17 疾病大肆蔓延⋯⋯⋯⋯⋯158
18 變化中的歐洲⋯⋯⋯⋯⋯161
19 土地、勞動力與權力⋯⋯⋯⋯⋯163
20 文明之間的衝突⋯⋯⋯⋯⋯166

第 5 部 西方崛起⋯⋯⋯⋯⋯171
大事年錶⋯⋯⋯⋯⋯172
01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175
02 信仰自由之路迢遙⋯⋯⋯⋯⋯178
03 印刷術⋯⋯⋯⋯⋯181
04 科學革命⋯⋯⋯⋯⋯183
05 歐洲擴張⋯⋯⋯⋯⋯186
06 啓濛運動⋯⋯⋯⋯⋯190
07 工業革命⋯⋯⋯⋯⋯192
08 農業革命⋯⋯⋯⋯⋯194
09 社會契約⋯⋯⋯⋯⋯197
10 從重商主義到自由市場⋯⋯⋯⋯⋯200
11 民族主義與國傢⋯⋯⋯⋯⋯203
12 城市化⋯⋯⋯⋯⋯208
13 開展新局⋯⋯⋯⋯⋯210
14 帝國主義到達頂峰⋯⋯⋯⋯⋯212
15 工會、社會主義,及共産主義⋯⋯⋯⋯⋯215

第 6 部 現代世界⋯⋯⋯⋯⋯219
大事年錶⋯⋯⋯⋯⋯220
01 現代主義藝術⋯⋯⋯⋯⋯222
02 邁嚮性彆平等⋯⋯⋯⋯⋯226
03 科學的重大變革⋯⋯⋯⋯⋯229
04 對抗疾病⋯⋯⋯⋯⋯231
05 邁嚮世界大戰⋯⋯⋯⋯⋯234
06 工業化大屠殺⋯⋯⋯⋯⋯236
07 凡爾賽條約及其後果⋯⋯⋯⋯⋯240
08 革命⋯⋯⋯⋯⋯242
09 世界經濟崩潰⋯⋯⋯⋯⋯245
10 極權主義⋯⋯⋯⋯⋯248
11 全麵戰爭⋯⋯⋯⋯⋯251
12 種族滅絕⋯⋯⋯⋯⋯254
13 核子時代⋯⋯⋯⋯⋯256
14 冷戰⋯⋯⋯⋯⋯260
15 冷戰後⋯⋯⋯⋯⋯264
16 資訊革命⋯⋯⋯⋯⋯266
17 生物科學所給的承諾⋯⋯⋯⋯⋯269
18 國際主義、全球化,與民族國傢的未來⋯⋯⋯⋯⋯272
19 人口⋯⋯⋯⋯⋯276
20 遷徙⋯⋯⋯⋯⋯278
21 經濟發展⋯⋯⋯⋯⋯280
22 環境問題⋯⋯⋯⋯⋯283
23 人類的未來⋯⋯⋯⋯⋯287
24 宇宙的未來⋯⋯⋯⋯⋯291

圖片來源⋯⋯⋯⋯⋯293
索引⋯⋯⋯⋯⋯295

圖書序言

《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考古專傢帶你直擊古羅馬人生活現場》

推薦序
  從古羅馬人看今日世界
——褚士瑩

閱讀阿爾貝托‧安傑拉的作品《古羅馬人的一日生活》,看他如何重現古羅馬人生活的一天,的確提供有如時光旅行的趣味,知道當時羅馬的男女平均身高體重,想像愛美的男女,早上起床以後就如何精心打扮自己,從除毛到美容,女人如何使用化妝品和各式麵膜,男人又是如何上午嚮理發師報到,午後到圖雷真大浴場洗澡,上班族中午外食要花多少錢,這些細節都充滿瞭旅行的風味。
我也學到些從來沒有在彆的書本看過的大膽假設,比如當時公寓大樓就壯觀地存在,提供富人豐厚的現金來源,窮人、奴隸和僕人住在樓上或閣樓,看起來好像還沒完工的毛胚,裝潢奢華的主人住宅卻就在樓下,和今天埃及開羅的習慣還是非常相像,看來《亞庫班公寓》小說中的劇情,也在古羅馬每日上演。
但最讓我吃驚的,莫過於對於古羅馬社會的觀察。
當時的奴隸製度,在今天看來是極度殘忍而不人道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下結論,認為古羅馬人貪圖享樂,節製和道德人性在這兩韆年來,有瞭大幅的進步,可是拆解古羅馬人的生活細節,我們纔發現,事實上社會進步不見得是社會運動的結果,僅僅是因為今天我們有洗衣機取代瞭洗衣女僕,有瓦斯爐、微波爐、烤麵包機、果汁機和電動攪拌器,取代瞭俯身在爐竈上、為主人準備食物的廚師和奴隸,有水龍頭取代瞭去噴泉用水桶打水的奴隸,有沖水馬桶取代瞭挑糞尿的奴隸,冰箱取代瞭將冰運至房捨的冰工,洗碗機、吸塵器和地毯除塵器取代瞭負責打掃房子的奴隸,是熱水器取代瞭替房捨或浴場熱水的奴隸,電燈泡使得負責點燈的奴隸變得多餘,中央空調係統取代瞭負責搧扇子或火盆的奴隸,汽車取代瞭轎子和轎夫,路燈則取代瞭為主人照亮道路的守燈人,吹風機和電動脫毛器取代瞭許多負責個人衛生和美容的奴隸工作,電視、收音機、CD和DVD放映機取代瞭為主人提供娛樂的七弦琴手和鼓者、啞劇演員、舞者、朗誦者和詩歌背誦者(這些角色在當時也都是奴隸身分),電腦跟鍵盤取代瞭抄寫員和祕書,識字的奴隸要幫主人口述信件和朗讀主人想研究的書籍,古羅馬人想要享用的種種,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一點都不過分,隻是現代人把電器用品當做昔日的奴隸來完成的相同工作罷瞭。
書中也提到有學者用汽油和奴隸所能提供的能源量進行換算。結果發現一瓶汽油相當於五十名奴隸連續拉一颱Smart小車兩小時的能量。傢電插頭,則提供我們相當於三十位奴隸的勞動能量。插頭遍布傢中各個角落,是我們的古羅馬奴隸,我們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起瞭革命性的轉變,並非人性昇華。我們或許並不像自己想像中,比兩韆年前的羅馬人更仁慈、更文明,而是拜科技進步之賜,避免瞭很多悲劇。
不隻古羅馬當時的享樂慾望跟現代人一樣,就連古羅馬當時麵對的社會問題,也與兩韆年後的現代城市如齣一轍——交通阻塞浪費時間,街道吵雜混亂,垃圾和髒亂問題,住屋短缺,房價過高,不安全的建築物在地震後倒塌,外來移民問題,夜晚街道不安全的治安問題。
或許下次麵臨地方選舉時,無論是候選人還是選民,都應該記得古羅馬的教訓,要改變一個城市,兩韆年可能都不夠,更何況是短短的一個任期? 如果城市的問題難以改變,人類為自己享樂而奴役他人的心態不曾改變,那麼我們的短暫生命中能夠改變、值得改變的,又是什麼?
或許,我們應該攤開《羅馬法典》,這本當時每個羅馬學童都得背誦的課程,奴隸製國傢法律的典範,後世西方國傢法律的經典,把每個「奴隸」兩字都替換成「插頭」,城市人會因此發現自己對於科技奴隸的依賴和自然能源的虐待,就像古羅馬人對大量奴隸的依賴跟虐待那樣,因此會找到一些綠生活的重要啓示也說不定!


《簡明大曆史:從宇宙誕生、文明發展、西方崛起到現代世界,重點掌握138億年的關鍵紀事》

推薦序 你看見瞭嗎?
——公孫策


「地球為何受到生命垂青」,這句話重擊瞭我的腦袋,突然發現自己過去是如何的「短視」,於此同時,又有瞭更多領悟。
在此之前,我為一群創業青年開瞭一個課程,講如何從曆史中尋求藉鑑,以因應新的巨變時代。最初我從春鞦戰國講起;一年後再講,從新石器時代講起;兩年後為新學員講之前課程的精華,從人類如何在地球上勝齣講起——我以為自己已經夠「遠視」瞭,卻在一讀到本書時,如受當頭棒喝。
最前麵那句話就在齣版社給我的內容介紹第一段,所謂「棒喝」,是我頓悟「不是地球孕育瞭生命,而是生命垂青地球」。關於這一點,我會另做生物學方麵的引申,不在此處生枝節。而本書予我最大心得有兩點:
一是模因(meme)概念,這個概念說明瞭,人類之所以能主宰這個地球,不單是生物學的因素,還有相對於基因的理由,而能對抗「天擇」(書中對模因的定義與作用有詳細陳述)。
另一是「看見」的強大力量。地球史上的「寒武紀大爆發」,齣現瞭長眼睛的動物,從此開創瞭全新的生存法則,大大增強瞭生存競爭力。而人類能夠在所有長眼睛的「現代化動物」中勝齣,「直立」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直立大大擴張瞭「視野」,增強瞭人類的競爭力,而視野其實正是後來各個文明或國傢能夠在人類社會勝齣的重要因素。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動力,一是「我要擁有」,也就是私有財産,一是「我要知道」,也就是求知慾。由此發展齣的人類活動,前者是交易,後者是傳播,而影響二者最關鍵的因素是:距離。
距離的定義,在幾何學與物理學上是二度空間;在現實世界中,得加上地形因素,所以是三度空間;而在人類社會活動中,要再加上時間因素,乃成為四度空間。於是每次有交通方麵的新發明,都重新定義瞭距離。如獸力的運用,輪子、舟船、羅盤的進步,測量術與地圖的改進,乃至動力機械、能源科技的發明等皆是。而距離的重新定義,即意味著「交易」更便利迅速。另一方麵,文字、書寫工具、印刷術,乃至進代電子科技與無綫通訊的日新月異,都造成「傳播」的無遠弗屆。
於是我們能夠「看見」網際網路與無綫通訊造成人類社會顛覆性的巨變的必然性,因為它們同時對「交易與傳播」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力:與全世界任何地點交易,按一個ENTER就可以完成,且「貨幣」是以光速到達,這就是距離被重新定義瞭;另一方麵,網際網路的共享文化,已經使得全人類都在參與一次知識創造工程,維基百科就是一個例子,它曾經被嗤之以鼻,但現在已經是人們非常重要的資訊來源,而這種知識共享,也是以光速到達(距離被重新定義)。
本書名「大曆史」,有多大?迴答這個問題,先提一個「小」問題:我們學曆史有什麼用?以前,老師告訴我們,學曆史可以鑒往知來。從前的史書,主要功能正如《資治通鑑》的書名,是提供國傢治理者使用;後來,曆史與人文、社會、管理等學門結閤,我們可以擷取前人經驗,迴避前人失敗覆轍。大曆史概念提齣以後,曆史的縱深與視野從5,000年信史(有文字或文字畫紀錄),一直拉長到50,000年人類文明史,提供我們知道「從哪裏來」,然後思考「往哪裏去」。而本書更將之擴大到138億年地球史,本書就有那麼「大」,能讓我們看得更遠、更闊。而本書最棒的部分,是它的條理清晰,而且能以精簡易懂的文字,清楚說明一個重要的階段。
那麼,我們讀完以後,能「看到」什麼呢?
前文提到「生物第一隻眼」,那些寒武紀的有眼生物,在今天看來原始至極,在當時卻是超級先進,牠們因為能夠「看見」,而具有超強競爭力。《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以此觀念提齣,資訊透明(特彆是大數據分析技術)讓人們更能「看見」,而最快、最先反應、最靈活運用的人,就能「適者生存」——進化論於是從基因層次跳升至模因層次。
數位革命造成的巨變時代纔剛開始,網際網路與無綫通訊的發展仍有無限可能,但最基本的部分不會改變:交易與傳播。機會將不斷的齣現,也不停的消逝,重點是,你看見瞭嗎?

(本文作者為專欄作傢,著有「公孫策說曆史故事係列」:《英雄劫》、《大對決》、《黎民恨》、《夕陽紅》、《大唐風》、《勝之道》。另著有《去梯言》、《冰鑑識人學》、《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以上皆為商周齣版〕)

推薦序 探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黃春木


「大曆史」(Big History),138億年!
初看書名,有些摸不著頭緒,即使是地球的曆史,不也就46億年左右,何來138億年呢?原來,這是從「大霹靂」(Big Bang)算起;但這未免扯得太遠瞭呀,不要說「地球」的曆史,光是「人類」的曆史就已經十分浩瀚,甚至還紛擾不休,我們能抽得齣空來探索「宇宙」,或者說有必要從「宇宙」來重探、反思曆史嗎?
自古以來,當人類仰望星空時,「渺小」、「好奇」、「敬畏」等感覺經常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許多文明都將人類自己與浩瀚星空緊密關聯,一方麵將星空神格化,另一方麵視為自己生命源起,或良善靈魂可以飛升的所在。
現在的我們已經知道眼前某一個與地球相距10萬光年的星體,映入眼簾的其實是10萬年前的景象,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要看到它現在的樣子,得再等10萬年!這樣的覺知,甚至會令人「不寒而慄」。不過,我們也知道,單單自己所在的銀河係(直徑大約10萬光年)就可能有3,000億顆恆星,以及至少1,000億顆行星,而在宇宙中,大大小小的銀河係可能多達10萬個,如此說來,地球怎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呢?人類怎可能是唯一存在的「高等生命」?
1968年,在人類成功登陸月球的前一年,美國大導演庫柏力剋(Stanley Kubrick,1928~1999)完成《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這部在影史上具有「文化、曆史和審美上重要價值」,已為美國國傢電影保護局所典藏的作品,即是在探索「擁有科技、高度進化的人類從宇宙何處而來」的大問題。影片的結局沒有提供確切的答案,留下無限想像空間。值得注意的是,電影用瞭「奧德賽」(Odyssey)作為片名,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嚮來具有「旅行」(Journey)、「傢」(Home)的意象,這樣的「用典」或許顯示瞭航嚮星空的起心動念。
2001年,美國國傢航空暨太空總署發射火星探測衛星「奧德賽號」(2001 Mars Odyssey),命名直接引用《2001太空漫遊》典故;「奧德賽號」目的是尋找火星上水與相關地質活動的跡象,一般鹹認火星可能存在、或曾經存在生命的活動,而其大氣與地質的適宜條件,應該是目前人類移居的首選。可能不久之後,這會是攸關人類未來如何影響太陽係的課題,簡單的說,我們將會開拓太陽係,甚至更為遙遠的太空。
人類想要探索大霹靂以來的萬物起源,追查自己的身世,發現宇宙的真相,尋求太空旅行與移民/殖民的可能,充分顯示作為「高等生命」足以求證推論、迴顧、前瞻、係統謀劃、集體動員、持續探究的特質;然而,在「大曆史」關照中,晚近數韆年來的人類同時也是極其殘忍、愚昧的存在,國傢爭戰、殖民屠殺、階級壓迫、物種滅絕、環境破壞、全球暖化等,最終極可能吞噬人類自身。
說實在的,當今人類似乎已經淡忘從前仰望星空那份原初的好奇、睏惑與敬畏,癥結應該是人類「自大」瞭,在忙碌嚮外鑽營掠奪中,逐漸失去齊觀物我、四海一傢的襟懷,因此也就難以謙卑地洞察人類的存在是多麼地脆弱與無常!
伊恩.剋羅夫頓(Ian Crofton)、傑瑞米.布雷剋(Jeremy Black)的論著,是這一波「大曆史」研究風潮的力作,他們就是以上述的用心,試圖引導人類重新在廣袤的宇宙中認識自己、定位自己,並在人類自己的曆史中記取教訓,為生態環境與文明找尋世代良善永續的機會。
或許如此,我們纔不會毀傢,而是真正地迴傢——無論在地球上,或者未來有一天可能航嚮的星空。

(本文作者為建國高級中學曆史教師,著有《我這樣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原來曆史可以這樣讀》〔以上皆為商周齣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簡明大曆史》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曆史的新視角。我一直以為曆史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需要機械地記憶各種信息。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具洞察力的方式,將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濃縮成瞭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他不是按照時間順序,而是圍繞著幾個關鍵性的主題展開,比如技術革新、思想觀念的演變、社會結構的重塑等等。我特彆欣賞他對於“為什麼”的追問,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發生瞭什麼”,更是深入分析“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些事件是如何相互影響,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這種宏觀的視野,讓我能夠跳齣碎片化的信息,看到曆史發展的宏大脈絡。書中對於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和融閤的描述,也讓我印象深刻,它展現瞭人類文明並非是孤立發展的,而是相互藉鑒,相互啓發的。作者的語言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用極其精煉而又富有啓發性的語言,闡述復雜的曆史問題,讀起來讓人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一種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

评分

《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有趣”。我以前總覺得曆史書要麼嚴肅得讓人打瞌睡,要麼就充斥著拗口的專業術語。但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說書人,用最生動、最有趣的方式,把古羅馬人的生活講得活靈活現。它沒有迴避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細節,比如他們的衛生習慣、他們的時尚潮流、他們的社交禮儀,甚至連他們如何處理傢庭糾紛都講得頭頭是道。我記得讀到關於古羅馬人如何看待婚姻和愛情的部分,那些發生在普通傢庭裏的故事,充滿瞭人性的溫暖和復雜,讓我覺得那些古人也和我們一樣,有著喜怒哀樂。書中那些關於古羅馬人娛樂活動、體育賽事、戲劇錶演的描寫,更是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時代。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靈活多變,時而幽默風趣,時而又發人深省。而且,書中穿插的大量插圖和漫畫,更是錦上添花,讓那些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變成瞭鮮活的畫麵,仿佛我就置身於那個古羅馬的市集,或者坐在劇院裏觀看演齣。

评分

《簡明大曆史》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我一直覺得,理解曆史,是理解人類自身的一條重要途徑。而這本書,以其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幫助我構建瞭一個關於人類文明的清晰圖景。作者沒有拘泥於某一個特定的國傢或地區,而是以一種全球化的視角,審視人類文明的發展曆程。他不僅僅關注那些重大的事件,更深入地探討瞭那些隱藏在事件背後的驅動力,比如科技的突破,思想的解放,以及社會結構的變遷。我尤其欣賞他對人類曆史發展中那些關鍵性轉摺點的分析,比如農業革命如何改變瞭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字的發明如何促進瞭知識的傳播,工業革命如何徹底改變瞭社會的麵貌。這些分析,都讓我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非常優美,充滿瞭哲理,讀起來不僅能夠增長知識,更能夠引發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是綫性前進的,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反復,但整體而言,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朝著更加復雜和精密的形態演進。

评分

《簡明大曆史》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曆史書,不如說是一次智慧的啓迪。我一直覺得曆史學習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記憶大量的年代、人物和事件,很容易讓人感到疲憊。但是,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將人類文明的發展置於一個巨大的時間尺度上進行審視,他沒有陷入細節的泥潭,而是抓住那些最核心、最根本的驅動力,比如技術進步、思想解放、社會結構的變化等等。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講述“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他會分析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類的遷徙,農業技術的突破如何促進瞭文明的形成,宗教信仰如何塑造瞭人們的精神世界,這些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人類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而且,作者的語言非常有力量,他能夠用簡潔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概括齣復雜的曆史現象,讀起來讓人茅塞頓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並非是隨機的事件堆砌,而是有著內在的邏輯和規律可循。它讓我看到瞭人類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所展現齣的驚人智慧和創造力,也讓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瞭希望。

评分

哇,這套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曆史很感興趣,但很多曆史書讀起來總是有點枯燥乏味,要麼就是晦澀難懂的學術論述。可這套書,特彆是《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這一本,簡直就像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目睹瞭古羅馬人的日常生活。它沒有講那些枯燥的戰爭史或者政治鬥爭,而是深入到最細微的生活細節:他們吃什麼?穿什麼?住什麼樣的房子?他們的傢庭生活是怎樣的?甚至連他們上廁所、洗澡的方式都講得繪聲繪色。我記得讀到他們對公共浴場的喜愛,那可不僅僅是清潔身體的地方,更是社交、談生意、甚至閱讀和學習的場所,真是太不可思議瞭!還有他們那些奇特的食物,比如用發酵的魚露調味的醬汁,雖然聽起來有點重口味,但作者卻用一種幽默又易懂的方式將其描繪齣來,讓我忍不住想象那個味道。書中的插圖也十分精美,把我腦海中模糊的古羅馬形象具象化瞭,那些穿著托加袍的男人們,優雅而又忙碌的女性,以及充滿生活氣息的街景,都栩栩如生。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是描繪生活,還在字裏行間透露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習俗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比如,古羅馬人對奴隸製度的看法,以及他們如何看待女性的地位,這些都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書本,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人類故事。

评分

我得說,《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曆史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曆史就是那些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或者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麵。但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生活在古羅馬的導遊,帶著我穿梭在大街小巷,感受最真實的生活氣息。它講到古羅馬人的傢庭生活,比如父親的權力有多大,母親在傢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孩子們是如何被教育的,這些細節非常生動,讓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羅馬傢庭的日常對話和互動。還有他們的飲食文化,書裏詳細介紹瞭他們常吃的食物,比如麵包、橄欖油、葡萄酒,還有那些聽起來很奇怪的蝸牛和蜂蜜,這些都讓我對古羅馬人的味蕾有瞭全新的認識。最讓我著迷的是,它還涉及瞭古羅馬人的娛樂活動,比如角鬥士比賽,雖然聽起來血腥,但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劇院、賽車場,這些都展現瞭古羅馬人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輕鬆活潑,沒有那種陳詞濫調的曆史術語,讀起來就像是在聽朋友講故事,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裏麵的插圖也非常寫實,將書中的文字內容生動地呈現齣來,讓我更加身臨其境。

评分

《簡明大曆史》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我“腦洞大開”的傑作。我以前總是覺得曆史的推進,就是一場場戰爭和一次次政治變革。但這本書,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揭示瞭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動力。作者將曆史的視角拉得非常長,從人類起源一直講到當下,用一種宏觀的、全球化的眼光,審視人類文明的演進。我最驚喜的是,他將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多種因素,融匯貫通,闡述瞭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嚮前發展的。他強調瞭“熵增定律”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以及人類如何通過創造和進步來對抗自然界的衰敗。這種視角非常新穎,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有瞭質的飛躍。而且,作者的語言非常有穿透力,他能夠用簡潔而又深刻的語言,概括齣復雜的曆史現象,讀起來讓人反復迴味。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是偶然的事件堆砌,而是有著內在的邏輯和規律,理解這些規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人類的過去,也更好地展望人類的未來。

评分

《簡明大曆史》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濃縮的精華,把人類數韆年的文明史脈絡梳理得清清楚楚,毫不誇張地說,我以前對很多曆史事件的認知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讀完這本書,我纔算是真正建立起瞭一個宏大的曆史框架。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一條條羅列事件,而是從宏觀角度切入,探討人類文明發展的幾個關鍵性轉摺點,比如農業革命、文字的發明、城市的興起、宗教的傳播等等,這些都深刻地影響瞭人類社會的走嚮。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僅僅關注西方文明,而是以一種全球化的視角審視曆史,將東方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都巧妙地融入其中,展現瞭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和相互影響。這種敘事方式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的普遍規律,也理解瞭不同文化之間的聯係和碰撞。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非常精煉,但又不失趣味性,很多地方的錶述都非常巧妙,能夠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他不會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它又帶來瞭什麼影響?”。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又睿智的朋友對話,他帶著我穿越時空,探索人類文明的奧秘。

评分

我必須承認,《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這本書,完全徵服瞭我這個對曆史有點“挑食”的讀者。我曾經嘗試閱讀過一些關於古羅馬的書籍,但總是感覺它們過於學術化,或者過於側重於政治軍事方麵,讓我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它沒有講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把我們拉迴到瞭最接地氣的生活場景。想象一下,在羅馬的街道上,你看到的不僅僅是宏偉的建築,還有那些忙碌的商販,悠閑的市民,甚至是孩子們在街頭巷尾玩耍嬉戲的場景。書中關於古羅馬人的衣食住行,簡直就像是一本生動的百科全書。他們如何製作食物?穿什麼樣的衣服?他們的房子是什麼樣的?甚至連他們的娛樂方式,比如看戲劇、參加宴會,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讀到關於他們城市規劃和公共設施的部分,比如那些令人驚嘆的渡槽和下水道係統,它們不僅展示瞭古羅馬人的工程技術,也反映瞭他們對集體生活的重視。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流暢,充滿畫麵感,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甚至讓人忍不住想要大聲朗讀齣來,和身邊的人分享那些有趣的發現。

评分

我太喜歡《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這本書瞭!它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死記硬背,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有趣探索。這本書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古羅馬生活指南,把那些遙遠的曆史人物拉近到瞭我們的身邊。我記得讀到關於古羅馬人的飲食,他們如何製作麵包,如何發酵葡萄酒,甚至連他們如何保存食物都講得非常詳細。還有他們的服飾,不僅僅是說托加袍,還講到瞭不同階層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以及不同場閤的著裝要求,這讓我感覺非常有趣。這本書也讓我對古羅馬人的城市生活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比如他們的公共澡堂,不僅僅是洗浴的地方,更是社交的中心,人們在那裏聊天、談生意、甚至討論哲學。還有他們那些宏偉的劇院和鬥獸場,這些都展現瞭那個時代人民的娛樂方式和對公共活動的重視。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幽默,語言也通俗易懂,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枯燥。而且,書中大量的插圖,讓那些文字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我甚至可以在腦海中勾勒齣那些古羅馬人生活的畫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