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的美,在于它必然消逝
物哀[ものあわれ]
大和民族千年来的美学追求
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反而能找到安心感。──村上春树
物哀的世界具有高度艺术性,也代表了人类对于极限的自觉。──丹下健三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语》写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学表达──物哀。哀是怜悯,也是感叹、赞扬,是内心直接发出的声音。花鸟风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无常、发出死亡警告,万物都是一期一会。
古典的物哀追忆岁时,风花雪月,心向往之。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将物哀定义为「知物之心」,物哀是感受风物的姿态变换,让无法言说的可以呈现。
物哀情感的经典对象是落樱。看樱花落下,我们感受到美与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观下的漠然、热情,或哀愁,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义。唯美的物哀,象征人类认识了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
以物哀为首,日本美学史上陆续诞生了西洋美学不曾涉及的独特概念。现代美学家大西克礼旁征博引,将「物哀、幽玄、寂」定调为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学的起源、概念演进,及不同领域的解读或应用,内容横越文学、历史、心理学、哲学,是读者掌握日本美学的独家着作。
本书特色 ◎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物哀、幽玄、寂。不懂这三个词,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日本文学、诗歌、绘画的精神核心,影响日本当代创作者的美学哲思。
「电影不是满满十分地展现戏剧性,而是只展现七八分,让没有呈现的部份成为物哀。」──小津安二郎
「日本的建筑与自然处于对照位置,日本建筑的开放性,必须对物哀世界的界限有强烈自觉,否则我们无法继承传统并发展。」──丹下健三
「身为日本人必须与自然灾害共存,为什么许多人仍然理所当然地生活着,没有因为恐惧而疯狂?我们在春天迎接樱花、夏天看萤火虫、秋天赏红叶,即使所有事物最终都会消逝,日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极的世界观中,积极找出了美学。」──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