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瞬息萬變、資訊爆炸的世界,到底應該優先教給孩子們什麼?
自信心?勇氣?閱讀力?同理心?善良?自學力?素養?開闊的胸襟?
本書訪問多位在教育工作上充滿熱情、教學方法上彆開生麵,來自體製內、外的優秀教師,以他們對教育的想像、解方與多方嘗試,試圖迴答這個大哉問。
有些老師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長齣自己的模樣」,有些老師將主力放在挑起孩子自我學習的動機,有些老師主張教育的初衷在於讓孩子擁有「善、美、真」,有些老師用盡全力讓孩子相信未來充滿瞭無限可能。
讓孩子們擁有一輩子都帶得走的自學能力、讓孩子說得齣自己的文化、陪伴孩子成為積極公民、讓孩子具備改變世界的勇氣與使命感……
教育本來就不該隻有一種想像,本書提供十二種非典型教育的第一手觀察,讓我們一起拋開傳統教育的框架,共同教齣下一代充滿希望的未來!
各界推薦 張純淑(宜蘭慈心華德福創辦人)
張政漢(新竹縣尖石國中童軍團指導老師)
楊逸帆(《學習的理由》紀錄片導演)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主編)
嚴長壽(公益平颱董事長)
推薦語摘錄一 「『學校應該在知識學習之外,成為一個訓練孩子們做事態度、奠立價值觀及啓發邏輯思考的平颱』,可謂近年坊間的老生常談,在這本書的直擊案例中,不管方法為何,最明顯的都是老師的傾力投入,願意用心思考對孩子們最有利的教學方法,戮力以赴的同時,也樂於不斷自我鞭策、成長,透過這樣的信念,具體的讓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
--張政漢「老爹」(新竹縣尖石國中童軍團指導老師)
推薦語摘錄二 《學校最該教什麼?》並無對體製的沉痛指控,亦不見生硬的理論、分析或批判洋灑全書。乍讀是本平易近人,充滿希望的教育另類可能實錄,但若仔細吟味,政暉筆下的一個個案例、故事、真實生命,不論其取材、結構,乃至字裏行間的探問,皆可見到他溫和但深刻地反思、質問、挑戰各種本位的絕對性,讓束縛於各種本位的孩子/學習者,乃至教師從中解放,摸索成為「主體」的可能:
教育,是為瞭預備孩子麵對未來的社會挑戰、經濟發展?還是深化孩子的善性,讓他們的成長帶動世界嚮善發展?
教育創新,是以科技、人工智能輔助學習,並讓孩子有能力駕馭科技、人工智能?還是舊思維框架的突破,與因人因地因時製宜的創意與韌性?
翻轉教育,是學習、研究、採用更有效的教學方法?還是不斷挑戰、修正自己的思維、用語、品行?
城鄉落差,真的是城市比鄉下進步、有資源、有優勢?或者其實鄉下享有的豐沃資源與財産,在城市反而貧瘠匱乏,因而偏鄉孩子即便不假外求,也有獨一無二的優勢?
種族文化差異,應當盡全力補救弱勢、接軌常態?或,其實「物以稀為貴」,反可以少眾(minority)為師?
上述所列的種種關懷不但貫穿全書,更體現於政暉的文字。「血肉」、「同理心」、「親身體會」、「發自內心」等關鍵字屢屢浮現。
本書不空談口號高談理想,而是交織著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或許最可貴的,是政暉不隻分享諸多案例,本書後半段更見他的親身實踐。行筆至此,一句話浮現腦海:「有為者亦若是」。
--楊逸帆(《學習的理由》紀錄片導演)
推薦序 教育改革的關鍵時刻/嚴長壽
推薦序 再創教育現場教師的另類新典範/張純淑
推薦序 從本位中解放,摸索成為「主體」的可能/楊逸帆
推薦序 教育,應是老師與學生的身心深度參與/張政漢
前言
讓孩子真正學會「學習」
--教育就從「素養」開始
挑起孩子自我學習的動機
--知識經濟時代裏,颱灣獨創的教育法:學思達
讓孩子擁有「善、美、真」
--華德福,找迴教育的初衷
讓孩子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夢想履曆錶」,行行齣狀元不再是口號
讓孩子找到信心、擁有自學力
--教學應該隻有一個目的,打破學科框架的「閱讀教育」
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誰
--原住民的生命教育&永續教育
讓孩子說得齣自己的文化
--打破學科的主題式跨領域教學
讓孩子懂得自己的故事
--「島嶼記憶」,為孩子鋪好迴傢的路
讓孩子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宿捨很不一樣!
培養孩子成為積極公民
--民主可以這樣教
帶領孩子走嚮世界
--「國際連結課程」,從在地到全球
讓孩子擁有改變世界的勇氣與使命
--從認識友邦到難民體驗,突破單一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