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瞬息万变、资讯爆炸的世界,到底应该优先教给孩子们什么?
自信心?勇气?阅读力?同理心?善良?自学力?素养?开阔的胸襟?
本书访问多位在教育工作上充满热情、教学方法上别开生面,来自体制内、外的优秀教师,以他们对教育的想像、解方与多方尝试,试图回答这个大哉问。
有些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长出自己的模样」,有些老师将主力放在挑起孩子自我学习的动机,有些老师主张教育的初衷在于让孩子拥有「善、美、真」,有些老师用尽全力让孩子相信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让孩子们拥有一辈子都带得走的自学能力、让孩子说得出自己的文化、陪伴孩子成为积极公民、让孩子具备改变世界的勇气与使命感……
教育本来就不该只有一种想像,本书提供十二种非典型教育的第一手观察,让我们一起抛开传统教育的框架,共同教出下一代充满希望的未来!
各界推荐 张纯淑(宜兰慈心华德福创办人)
张政汉(新竹县尖石国中童军团指导老师)
杨逸帆(《学习的理由》纪录片导演)
廖云章(天下杂志独立评论主编)
严长寿(公益平台董事长)
推荐语摘录一 「『学校应该在知识学习之外,成为一个训练孩子们做事态度、奠立价值观及启发逻辑思考的平台』,可谓近年坊间的老生常谈,在这本书的直击案例中,不管方法为何,最明显的都是老师的倾力投入,愿意用心思考对孩子们最有利的教学方法,戮力以赴的同时,也乐于不断自我鞭策、成长,透过这样的信念,具体的让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
--张政汉「老爹」(新竹县尖石国中童军团指导老师)
推荐语摘录二 《学校最该教什么?》并无对体制的沉痛指控,亦不见生硬的理论、分析或批判洋洒全书。乍读是本平易近人,充满希望的教育另类可能实录,但若仔细吟味,政晖笔下的一个个案例、故事、真实生命,不论其取材、结构,乃至字里行间的探问,皆可见到他温和但深刻地反思、质问、挑战各种本位的绝对性,让束缚于各种本位的孩子/学习者,乃至教师从中解放,摸索成为「主体」的可能:
教育,是为了预备孩子面对未来的社会挑战、经济发展?还是深化孩子的善性,让他们的成长带动世界向善发展?
教育创新,是以科技、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并让孩子有能力驾驭科技、人工智能?还是旧思维框架的突破,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创意与韧性?
翻转教育,是学习、研究、採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是不断挑战、修正自己的思维、用语、品行?
城乡落差,真的是城市比乡下进步、有资源、有优势?或者其实乡下享有的丰沃资源与财产,在城市反而贫瘠匮乏,因而偏乡孩子即便不假外求,也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种族文化差异,应当尽全力补救弱势、接轨常态?或,其实「物以稀为贵」,反可以少众(minority)为师?
上述所列的种种关怀不但贯穿全书,更体现于政晖的文字。「血肉」、「同理心」、「亲身体会」、「发自内心」等关键字屡屡浮现。
本书不空谈口号高谈理想,而是交织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或许最可贵的,是政晖不只分享诸多案例,本书后半段更见他的亲身实践。行笔至此,一句话浮现脑海:「有为者亦若是」。
--杨逸帆(《学习的理由》纪录片导演)
推荐序 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严长寿
推荐序 再创教育现场教师的另类新典范/张纯淑
推荐序 从本位中解放,摸索成为「主体」的可能/杨逸帆
推荐序 教育,应是老师与学生的身心深度参与/张政汉
前言
让孩子真正学会「学习」
--教育就从「素养」开始
挑起孩子自我学习的动机
--知识经济时代里,台湾独创的教育法:学思达
让孩子拥有「善、美、真」
--华德福,找回教育的初衷
让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梦想履历表」,行行出状元不再是口号
让孩子找到信心、拥有自学力
--教学应该只有一个目的,打破学科框架的「阅读教育」
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谁
--原住民的生命教育&永续教育
让孩子说得出自己的文化
--打破学科的主题式跨领域教学
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故事
--「岛屿记忆」,为孩子铺好回家的路
让孩子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宿舍很不一样!
培养孩子成为积极公民
--民主可以这样教
带领孩子走向世界
--「国际连结课程」,从在地到全球
让孩子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与使命
--从认识友邦到难民体验,突破单一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