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要义

通识要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通识教育
  • 人文社科
  • 知识体系
  • 思维方式
  • 学习方法
  • 自我提升
  • 文化素养
  • 终身学习
  • 跨学科
  • 基础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培养学生成为完人是通识教育的最主要目的,这种教育需要参入多项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经由学习而能增进认识与关怀。
  
  本书将通识要义界定在下列这四大领域的知识(一)人生哲学,(二)社会经济的现象与问题,(三)人文关怀,(四)科学的性质。选择重要议题作较浅显平实的讨论,避免深奥艰难,使能供学习者当为实践完人的具体途径。
  
  本书主要功用在可供给通识教育学界的师生上课用的教本,也可供给未正式选课但想了解者自修之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宏进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亚洲大学荣誉教授

  学历: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博士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学士

  经历:国立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暨研究所 主任、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美国东西中心研究员
  美国史丹福大学访问学人
  澳洲文化中心暨墨尔本大学访问学人
  加拿大驻台贸易办事处赞助访加研究学人
  国立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农业陈列馆馆长
  台湾社会学社理事长
  台湾人口学会理事长
  台湾乡村社会学会创会理事长
  中华乡村发展学会名誉理事
  中华农村规划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亚洲乡村社会学会理事
  世界人口学会会员
  美国乡村社会学会会员
  台德社会经济协会理事
  自立晚报特约撰述
  台湾时报专栏
  台湾公论报主笔
  Taiwan News 主笔
  联经出版公司编辑
  现代学术基金会研究员
 
  【蔡宏进重要着作】
 
  专书共四十余册,包括《台湾社会的警讯》、《社会良心论》、《管理学概论》、《台湾乡村的新出路》、《台湾农村与社会建设的检讨》、《每日生活社会学》、《应用社会学》、《追忆失落的台湾农业与农家生活》、《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乡村旅游》、《人口学》、《社区工作》、《休闲游憩概论》、《台湾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台湾农会改革与乡村重建》、《社会组织原理》、《经济学》、《社会学》、《台湾人口与人力研究》、《休闲社会学》、《平凡与尊严》、《台湾新乡村社会学》、《乡村社会发展理论与应用》、《人民外移现状与问题之探讨》(合着)、《人口学》(合着)、《台湾农业与农村生活的变迁》、《台湾社会的发展与问题》、《乡村社会学》、《我国引进外籍劳工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合着)、《人口与家庭》、《乡村发展的理论与实际》、《台湾基层农民组织的原理与实务》、《社区原理》、《我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合着)、《台湾社会的发展与问题》、《台湾不同类型乡村社区发展指标之研究》、《农民与农业》、《乡村与社会》、《台湾农地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aiwan I, II、The Study of Population in Taiwan I, II、Current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Taiwan、The Impact of Internal Migration on Changes i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in Taiwan、及The Implic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ory on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actice-Taiwan I-Liao Case 等。发表的中英文学术论文共四百余篇。

 

图书目录

第一篇绪论
1․也学通识2
2․阅读《大学通识教育典例》一书7
3․探讨国内通识教育刊物与其性质12
 
第二篇人生哲学
1․人生的观察与体会16
2․年青人的想法与做法21
3․老人的心态26
4․言论中肯31
5․乡土一生37
6․记自然厚道朴实44
7․勤俭持家48
8․幽默哲学54
9․享受负责的快乐60
10․落日余晖65
11․人生的际遇与感受70
 
第三篇社会经济现象与问题
1․拚经济76
2․社会安全81
3․活络农村经济带动产业产值86
4․旅游村发展的前瞻92
5․新南向政策示范农业园区的目标与方法98
6․农业缺工103
7․与前监委吴丰山乡亲论由二次土改解决三农问题 110
8․预算的编列与审核 112
9․头等船票与消费行为117
10․县市政大计 122
11․故乡近事散记127
 
第四篇人文关怀
1․伦理学概要134
2․西方伦理学简史与启示139
3․食物伦理面面观147
4․关心儿孙的课业与教养153
5․关怀弱势158
6․培育创新青年农民创造智慧农业163
7․认识在地关怀社区 168
8․乡民信仰神明对其生活的意义173
9․为神明专书写序及了解寺庙管理177
10․弃书情怀183
11․照护老少的一项计画190
 
第五篇科学的性质
1․科学的要义与性质198
2․自然科学概要204
3․工程学概要209
4․社会科学概要214
5․人文学概要220
6․资讯科技产业225
7․生物科技产业230
8․农村循环经济之发展235
9․农业与生物产业 244
10․一个学系改名后的检讨249
11․认识在地的花草与树木254
 

图书序言

自序
 
  台湾大专学校实施通识教育已有三十余年,实施的成果毁誉参半,但此种教育的本意崇高,自不必多疑,目标在培养通才,造就完人。其主要基础学问是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人文学、自然科学等。我服膺这种教育的精神与理念,一生虽然无缘教授这门学科,但认同它的重要,且充满兴趣,乃兴起撰写这本《通识要义》的教科书,主要目的是供给修读通识课程的大学生使用。
  
  参阅过去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常从基础学问中选择某一方面,自由发挥,结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唱各的调,但却较缺乏一致性的共识范围,未有范本教科书可供学习者参考、依据。学习者或许可随不同的师风学得成为完人的一方道理,却难能学得较完整的轮廓。我乃从另一方面思考,将各家论述加以整合,构成较完整的轮廓,供学生较容易获得要义,即使在学习之后也还可能难于变成完人,但可较为接近。考量读者需要认知的通识内容,将通识要义界定包含四大领域:(一)人生哲学,(二)社会经济的现象与问题,(三)人文关怀,(四)科学的性质。书中就这四大领域的知识选择重要议题作较浅显平实的讨论,避免深奥艰难,使能供学习者当为实践完人的具体途径。
  
  哲学常被通识教育理论家认为应该立基的根本学问之一,这种学问容易被想成很深奥,其实其本意是对很普通和很基本的问题之研究,关切的范围包括存在、知识、价值、态度、信仰、概念、心灵与语言等。人生哲学是哲学范畴内最受人重视的一环,主要的意念在探讨人生的意义、看法、价值、目的、态度、走向与问题等。通识教育的实践者从建立人生哲学去接合哲学,就更能使人理解与接受通识源自哲学的重要性与合理性。
  
  社会学与经济学也被通识教育的理论家认为是通识教育的另外两种基础学问,这两种学问是社会科学之本,也是人类生活最必备者,两者的性质很接近,常用社经学(socioeconomics)一辞加以串联。平常人对于社会经济的意涵,也最能从其现象与问题的观感与理解获得。
  
  培养学生成为完人是通识教育的最主要目的,这种教育需要参入人文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经由学习而能增进关怀。历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是最能培养学生人文态度与素养的课程,具有人文学背景的学生普遍都较有关怀人类幸福的情操与气质。对于主修自然、生物与工程科学的学生,也必要兼具人文知识,使能更加认识与了解人类社会的意义与性质,可减少受制于自然与物质条件,能多关注一些科学对人类的意义,将可用所学知识对人类多尽一些贡献。
  
  培养主修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生具有自然、生物与工程科学的知识,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目的。这种自然、生物与工程等基础科学的通识教育内容不能太深奥,否则学习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生难以吸收,也会缺乏兴趣。本书在这方面论说的内容取向浅显,除因上述的顾虑,也因为笔者主修背景是社会科学,只在大学时代就读农业经济学系时对于农业的生物性质稍作涉猎,但未有较高深的理解,是一大遗憾。
  
  上述这些基础学问是追求完人所必备,但只由学习较有完整范围的通识,尚且不足成为完人,但不学或学习的范围较狭窄就更难。
  
  此书的主要功用在可供给通识教育学界的师生上课用的教本,也可供给未正式选课但想了解者自修之用。重要的用途除了宣扬上述学术逻辑理念,也为能弥补至今通识教育学界内容普遍分歧与各聚焦在某特定方面的缺失。教师们多半依照自己的理念自编教材,虽然各有所专,但也有所偏。我乃不辞浅陋,以自己的看法提供一册范围较广泛周全,纲目与内容较有规范性的教本,与通识学界共襄盛举,或许有助通识的教学与研究能朝向较明确的方向与范围发展。

 

图书试读

〈探讨国内通识教育刊物与其性质〉
 
一、刊物与理念的发展
 
社会上发行的刊物种类很多,每种刊物的性质不同,但共同的目的都在提供最新知识与讯息,以及宣扬并发展中心理念。刊物有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分野,学术性刊物都较具专门性,且将学术往深处探究与发展,非学术性刊物种类庞杂,有以流通消息引发及吸引顾客的商业性刊物,也有推广理念的较一般性与大众化的半学术性刊物。国内有关通识教育的刊物都属于第一类与第三类性质,目的都在宣扬与发展通识教育的理念与传播相关讯息。先就搜寻到的两种全国性通识教育刊物的性质略作介绍,再列举一些校际的通识教育刊物,供学习通识教育的学生及对这种学问有兴趣的人士参考。
 
二、通识教育学刊
 
(一)源起与演变
 
这项学刊是一种学术性的刊物,缘起于1994年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创设的通识教育季刊,供为国内关心通识教育的学者专家发表论文相互交流的园地。为能深化研究的基石扩大研究成果,于2009年改名为《通识教育学刊》,由全国通识学会及中原大学合办,也改为半年刊性质发行。至2016年5月起再改由台湾大学接办发行。
 
(二)学术特性
 
这项刊物在演变的简史过程中呈现几样重要的学术特性:第一,此一学刊定位在全国性学术性的刊物,以探讨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务,提升通识教育品质为宗旨,强调论文的原创性学术研究。第二,也接受英文论文,成为国内外华人及外国人士都方便参阅与引用。第三,具有严格的审稿规定与过程,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准。第四,自2014年起获科技部列为评比审定的教育学门专业类刊物。可见在过去多年来,期刊的学术水准与地位不断提升,也逐渐与国际性刊物接轨。但此一刊物经过多年的演变与发展,至今仍有缺失,理论性论述文章略嫌不足。
 
三、通识在线
 
这是另一种通行全国有关通识教育的刊物,被定位为非学术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对于“跨学科思考”的强调。以前我总觉得,数学就是数学,历史就是历史,物理就是物理,各自分明,界限清晰。但《通识要义》的作者却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展现出来。他会用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经济学现象,或者用艺术史的视角来解读社会变迁。这种“破壁”式的思考方式,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 interconnected(相互连接)的世界。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者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读者如何去思考。他鼓励我们不要轻易接受现有的观点,而是要学会质疑、分析、比较,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书中设计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小练习,虽然我没有全部完成,但光是读一遍,就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被激活了。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阅读《通识要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人文关怀”这个概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人性的、道德的、伦理的。作者在书中,恰恰触及了这些方面。他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人性的复杂,去探讨社会伦理的困境。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在强调集体、强调规则的社会里,很容易让人感到渺小和无力。但作者却反复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拥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鼓励我们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做一个有思想、有温度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那股力量,又被重新点燃了。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阅读《通识要义》的。一开始我还有点犹豫,因为我自认不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尤其是一些看起来“硬核”的书。但是,读过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创新思维”的探讨。他没有讲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来揭示创新的本质。他强调,创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大胆质疑之上的。他还提出了一些培养创新思维的实用方法,我尝试着运用到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觉得非常有启发。

评分

《通识要义》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知识的宝库,不如说是一份思维的启蒙。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学习可以这么有趣,原来理解世界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角度。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非常善于运用类比和故事,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他讲到概率论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出公式,而是用掷骰子、抽牌这样生活化的例子来讲解,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书中关于“科学的本质”的那一部分,让我对科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改变。我以前总觉得科学就是关于发现真理、揭示规律,但作者指出,科学更是一种方法,一种不断试错、修正、进步的过程。他强调了科学的局限性,也指出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客观性。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科学的态度,从一种盲目的崇拜,转变为一种更理性、更辩证的理解。

评分

在阅读《通识要义》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了如何“提炼信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接收着海量的信息,但很多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未经筛选的。作者在书中,就分享了他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内容的方法。 他提出的“核心概念”的识别,对我非常有帮助。他认为,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其核心的概念和原理,只要掌握了这些核心,就能触类旁通。他还强调了“信息辨别”的重要性,教我们如何区分可靠的信息和虚假的信息。这在当下非常重要。

评分

《通识要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知识的价值”。我以前总觉得,学习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知识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作者在书中,对“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学习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他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未知,去丰富自己的人生。这让我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视野和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接触到的知识和思想。《通识要义》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他对“多元文化”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他没有将不同的文化简单地标签化,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他强调,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读到这里,我更加坚定了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学习不同文化。

评分

《通识要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就是它让我看到了“知识的连接性”。以前我学过的很多知识,都像是散落的珍珠,各自闪耀,却缺乏一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我脑海中那些零散的概念、碎片化的信息,一点点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 作者在阐述“系统思维”时,运用了很多图表和模型,这对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他把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的图示展现出来,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读完这部分,我突然觉得,很多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局部,而忽略了整体。

评分

老实说,我是一个比较“实用主义”的人,总觉得读书就是要学以致用。《通识要义》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需求。作者在书中,将很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他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论述,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他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框架,并且通过各种案例进行演示。我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效果确实不错。这本书让我觉得,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评分

《通识要义》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毕竟“通识”这个词,听起来就包罗万象,感觉像是要把很多很多不同的领域都塞进一本书里,我担心它会不会太过于学术化,或者内容太跳跃,读起来会很辛苦。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担忧就渐渐消散了。作者的语言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使用太多艰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对于一些我之前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也能通过他的讲解,建立起一个初步的概念。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历史的纵深感”那一部分的论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和年代,而是试图去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脉络。作者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社会运动的兴起、某种思想的传播,来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强调,我们不能仅仅从单一的视角去审视历史,而要尝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去理解,这样才能更接近真相。读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原来历史不只是过去的故事,更是理解当下和塑造未来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