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濛」與其說是一種哲學現象,毋寜說更像是一種曆史現象─思想運動。啓濛運動(Enlightenment)的核心理念甚多,其中至少包含有理性(reason)、經驗主義(empiricism)、科學(science)、普遍主義(universalism)、進步觀(progress)、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宗教)寬容(toleration)、自由(freedom)、人性一緻(uniformity of human nature)以及世俗主義(secularism)等等。盡管它所涵蓋的範圍甚廣,但約略說來,這一作為十八世紀歐洲重大曆史現象的啓濛運動,基本上是圍繞著兩個相互關聯的重要問題而開展的:第一、就性質而言,它旨在崇揚「理性」的價值,並探索它在公共領域中普遍實現的可能性;其二、就目的而言,它緻力於挑戰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精神與意誌導嚮的傳統秩序,並探索以理性作為基礎、世俗與物質導嚮的新秩序─即我們今日所熟知的現代性(modernity)─的實現。換句話說,就曆史的開展來看這個作為近代世界形成之開端的啓濛運動,啓濛、理性與現代性三者基本上是一體的,不能也不應該分開來看。
作為啓濛運動主要概念,「理性」的曆史性任務主要是社會學傢韋伯(Max Weber, 1864-1920)所謂的「除魅」(disenchantment)工作。韋伯所用的「除魅」字眼,它的意義原是指「去除魔法」(de-magification)的過程,由於在德文裏韋伯是用 “Entzaubergung der Welt”來錶達,翻譯成英文則是“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換句話說,此一概念接近我們所謂的「世俗化」(secularization)。「除魅」(或者是「去除魔法」與「世俗化」)的終極目標,是要以理性懷疑(rational doubt)來對抗宗教信仰;在短程目標上,則是要以客觀的實證科學來批判主觀的神祕主義現象。簡言之,啓濛運動的內在精神─「除魅」工作,便是要以新的、經驗主義的世界觀,來取代舊的、唯心的精神與意誌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