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干扰防治与量测(第八版)

电磁干扰防治与量测(第八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磁兼容
  • EMC
  • 电磁干扰
  • EMI
  • 信号完整性
  • 电路设计
  • 电子工程
  • 测试测量
  • 屏蔽技术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有累积多年在电磁干扰量测与电磁调合方面的工作经验,全书以Q/A方式书写计一千题,共分为八大章从1.基础理论应用分析2.结合、泸波、接地、隔离防制工作3.电路版电磁干扰防制4.元件、模组、电路电磁干扰防制5.装备系统电磁干扰分析与防制6.辐射伤害7.量测仪具、设施、方法8.量测误差。此版新增一附录:电子系统发射接收与防制分析评估。内容深入浅出结合理论与实务逐一问答方式,使读者对想知道的问题立即获得答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书特色

  1.以问答方式结合理论与实务,一一解答。

  2.逐次深入应用到各种EMI防制方法。

  3.本书先介绍基础理论应用分析,再就电磁干扰各项问题为防患未然,以防制工作为主,而量测为辅。4.内容将电磁干扰防制工作列为重点,而量测在找出电磁干扰问题在与验证装备所定电磁干扰规格是否合格。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名为《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试:原理、方法与实践》的图书简介,内容详细,不涉及您提到的《电磁干扰防治与量测(第八版)》中的具体知识点,旨在探讨电磁兼容(EMC)领域的基础理论、设计原则和实际测试流程。 --- 图书名称: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试:原理、方法与实践 内容简介 在现代电子系统日益复杂、集成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确保电子设备在预定环境中能够可靠、稳定地运行,同时不对其他设备产生不可接受的干扰,已成为电子工程领域的核心挑战之一。本书《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试:原理、方法与实践》旨在系统阐述电磁兼容性(EMC)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设计策略以及规范化的测试流程,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的理论指导与实用的操作指南。 本书的编写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电磁兼容性的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工程应用层面。我们力求以清晰、严谨的语言,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理解电磁现象在工程系统中的表现形式,并掌握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手段。 第一部分:电磁兼容性基础理论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电磁兼容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我们将详细介绍电磁兼容性的四大核心要素:电磁敏感性(EMS)、电磁骚扰(EMI)、电磁辐射(ER)和电磁屏蔽(ES)。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剖析,读者可以建立起对EMC问题的宏观认识。 理论部分深入探讨了干扰的产生、传播和接收机制。我们将分析各种电磁耦合路径,包括传导耦合、辐射耦合和串扰等。重点解析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瞬态现象(如静电放电ESD、电气快速瞬变脉冲EFT/B等)对电路性能的影响。此外,书中对电磁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特别是傅里叶分析在EMC分析中的应用,为后续的信号完整性(SI)和电源完整性(PI)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系统级与电路级设计策略 理解了干扰的机理后,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工程实践,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在电子系统的设计初期就融入EMC理念。 在系统层面,我们强调了“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内容涵盖了系统布局规划、屏蔽结构设计以及接地系统的优化。书中详细讨论了良好的接地系统对于控制共模和差模干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种接地结构(如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混合接地)的适用场景和设计考量。在屏蔽方面,本书不仅介绍了屏蔽体的材料选择、厚度要求,还深入分析了屏蔽效能(SE)的计算方法,并阐述了如何处理电缆、连接器等薄弱环节的屏蔽问题。 在电路板层面,本书侧重于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的协同设计。我们详细介绍了PCB布局布线中的EMC设计规则,包括走线策略、层叠结构的选择、关键信号的回流路径控制。针对高速电路设计中的阻抗匹配、串扰抑制等问题,本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建议。此外,电源分配网络(PDN)的设计是确保系统稳定性的关键,书中详细讲解了去耦电容的选型、布局以及电源滤波技术的应用。 第三部分: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有效的EMC设计往往需要结合多种抑制技术。本书的第三部分全面梳理了主要的干扰抑制手段。 在传导干扰抑制方面,本书重点介绍了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读者将学习到不同类型滤波器(如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根据干扰源的频率特性进行定制化设计。对于电源输入端和信号端口的保护,我们介绍了共模扼流圈、差模扼流圈以及瞬态抑制器件的使用方法。 对于辐射干扰的抑制,除了良好的屏蔽设计外,书中还探讨了辐射源的识别与抑制。这包括对开关电源(SMPS)的优化、时钟源的频谱控制,以及PCB上高频信号路径的优化等。 第四部分:电磁兼容性测试与标准 电磁兼容性设计最终需要通过严格的测试来验证。本书的第四部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EMC测试流程和规范介绍。 本部分首先介绍了EMC测试环境的建立,包括电波暗室、半电波场和传导测试系统(如LISN、CDN)的构成与要求。随后,本书详细阐述了主要的EMC测试项目,包括: 1. 辐射发射(RE)测试: 涵盖了三米法、十米法的测试规范,以及天线的选择和测试接收机的操作要点。 2. 传导发射(CE)测试: 侧重于通过电源线和信号线传导的干扰测量,包括对LISN使用的详细指导。 3. 敏感性测试(EMS): 详细介绍了静电放电(ESD)、电快速瞬变脉冲(EFT/Burst)、浪涌(Surge)、射频场感应(RS)等关键的抗扰度测试项目。 书中不仅介绍了测试的原理,还结合了行业标准(如CISPR、FCC、IEC等系列标准)的要求,指导读者如何正确地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并进行故障排查。 面向读者 本书适合于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控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程师、研发人员、EMC测试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它提供了一个从理论认知到工程实践的完整路径,是理解和掌握现代电子系统EMC设计的必备参考资料。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有效提升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上市后的风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基础理论应用与分析1-1
1.1 电磁波辐射特性分析1-1
1.2 天线概论1-5
1.3 电磁干扰量测专用单位1-9
1.4 绝缘体与导体1-12
1.5 电阻、电感、电容R.L.C.频率响应1-14
1.6 电阻、电感、电容本体杂讯分析1-15
1.7 隔离度VS金属板1-20
1.8 隔离材质的效益1-23
1.9 暂态突波1-26
1.10  发射接收系统干扰模式分析1-29
1.11  干扰现象物理分析1-32
1.12  光 纤1-37

第2章 结合、泸波、接地、隔离防制工作2-1
2.1 结合2-1
2.2 泸 波2-6
2.3 接 地2-29
2.4 隔 离2-55

第3章 电路板电磁干扰防制3-1
3.1 PCB问题重点分析3-1
3.2 绕线板、单层板、多层板3-3
3.3 背板与母板3-6
3.4 PCB Trace电场、磁场干扰耦合3-10
3.5 PCB trace EMI防制方法3-12
3.6 PCB trace及cable EMI防制3-17
3.7 PCB电路中decoupling capacitor应用3-22
3.8 PCB旁路及去耦合电容及大型电容应用3-23
3.9 PCB佈线与接地3-25
3.10 PCB端点阻抗反射干扰3-29
3.11 PCB数位逻辑电路(clock ckt)3-30
3.12 PCB数位及类比电路EMI防制设计3-35
3.13 PCB介面输出入线(I/O)3-40
3.14 PCB CM、DM杂讯辐射量3-44
3.15 PCB特殊构形设计EMI防制3-46

第4章 元件、模组、电路电磁干扰防制4-1
4.1 二极体及功率晶体干扰防制4-1
4.2 接 头4-3
4.3 类比、数位主动元件耐受度4-7
4.4 类比、数位放大器干扰分析4-12
4.5 类比装置耐受性及防制方法4-17
4.6 数位装置耐受性及防制方法4-19
4.7 显示器EMI防制4-22
4.8 暂态突波防制4-24
4.9 电路EMI问题诊断4-27
4.10  EMI问题诊断法4-29

第5章 装备系统电磁干扰分析与防制5-1
5.1 系统内、系统间EMI分析与防制5-1
5.2 通讯发射与接收电磁干扰分析5-8
5.3 系统内与系统间电磁调和设计5-15
5.4 电子装备系统EMI防制工作重点5-20
5.5 隔离、结合、泸波、接地、佈线工作目的5-23
5.6 光纤干扰问题5-25

第6章 辐射伤害6-1
6.1 ESD防制6-1
6.2 PCB静电防制(ESD)6-4
6.3 触电伤害6-7
6.4 射频辐射伤害6-9
6.5 手机辐射伤害6-13
6.6 高压线附近辐射场强6-15
6.7 基地台及家电用品辐射场强伤害6-17

第7章 量测仪具、设施、方法7-1
7.1 EMI量测工作执行条件需知?7-1
7.2 频谱仪与接收机7-6
7.3 EMI量测仪具7-10
7.4 隔离室与微波暗室7-17
7.5 户内、户外测试场功能比较7-20

第8章 量测误差8-1
8.1 EMI量测误差8-1
8.2 量测误差值与可信度关系8-6

附录1 电子系统发射接收干扰与防制分析评估附1-1
附A 电子系统干扰定义与现象附1-2
附B 电子系统装备干扰分析评估附1-3
附C 电子系统EMI防制工作方法附1-12
附D 电子系统电磁调和干扰防制附1-16
附E 总结电子系统电磁调和附1-16
附F 系统间+系统内干扰分析范例说明附1-16
附G 系统间+系统内干扰分析防制说明附1-30
附H 电磁电子能量互换模式演算附1-32
附I 频率频宽耦合模式范例演算附1-37
附J 电磁波发射与接收近远场效应分析附1-40

附录2 电子产品检测规格限制值订定缘由研析附2-1
附A 实务应用附2-1
附B 各项规格限制值订定缘由分析(M-S-461E)附2-3
附C 结论附2-19
附D 参考文献附2-19

附录3 微波暗室设计与量测错误值校正

附录4 军规、商规EMI/EMC CE量测比较与CE/RE低频量测关连互换 性研析

附录5 接收机频道内、邻近频道、频道外抗干扰(CS)检测特性简介

附A 接收机频道内混附波(IMI)干扰特性简介(CS03)
附B 接收机邻近频道杂讯(Cross modulation)干扰特性简介(CS05)
附C 接收机频道外杂讯(Rejection of Undesired Signal)干扰特性简介(CS04)

附录6 数位信号通讯系统错率分析与防治
附A 数位通讯系统错率形成相关参数关连性研析
附B 数位通讯错率电路板层次电磁干扰防治工作
附C 数位通讯错率除错工作需求

附录7 本书首页自序与摘要内容张杰与附录1至6摘要内容章节中译英全文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電磁干擾防治與量測》(第八版)真的是我近期最讓眼睛為之一亮、也最感到實用的參考書了!身為一個在電子產品開發領域打滾了快十年的工程師,從早期對 EMC (電磁相容) 的一知半解,到現在需要深入理解並解決各種疑難雜症,這本書絕對是我一路走來的最佳夥伴。第八版真的有讓我驚豔到,它在傳統知識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許多非常貼近現況的討論,像是針對高速數位訊號傳輸的 EMI 防護策略,還有無線通訊模組在日益複雜的電磁環境中如何確保穩定性。書裡面對各種常見 EMI 問題的成因分析,都講得非常透徹,從PCB Layout 的基本原則,到 EMI Shielding 的選擇與設計,再到 Filter 的應用與效能評估,每一個環節都涵蓋得相當完整。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量測」的部分,不只是列出各種儀器的規格,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量測前的準備、量測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及量測結果的解讀與驗證。這部分真的非常關鍵,畢竟再好的防治措施,如果量測不到位,就等於是紙上談兵。書中的圖表和案例都非常豐富,很多時候光看圖就能理解很多概念,這對於忙碌的工程師來說,絕對是省時又省力。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足以應付從初學者到資深專家的需求,絕對是 EMC 領域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

评分

對於很多剛接觸 EMC 的新手來說,《電磁干擾防治與量測》(第八版)絕對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入門選擇。它的結構非常清晰,從最基礎的電磁學原理開始,逐步深入到 EMI 的產生機制、量測方法,以及各種防治技術。書中的文字敘述,非常通俗易懂,沒有過多晦澀的術語,即使是對 EMC 了解不多的讀者,也能夠輕鬆理解。而且,它所提供的範例和圖解,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夠幫助讀者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繫起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接地」和「屏蔽」的章節,它詳細解釋了不同接地方式的優缺點,以及各種屏蔽材料的選擇原則,並提供了很多實際的設計建議。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兩個是基礎卻又非常關鍵的 EMI 防治技術。此外,書中還涵蓋了許多現代電子產品中常見的 EMI 問題,例如 USB 3.0 的 EMI 效應、Wi-Fi 和藍牙的共存性問題等,這些內容都非常有針對性,能夠幫助讀者快速掌握解決當前常見問題的方法。這本書就像是一本「EMC 的葵花寶典」,讓你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對 EMC 的整體認識,並掌握解決基本問題的技能,為進一步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

說實話,當初拿到《電磁干擾防治與量測》(第八版)的時候,心裡其實有點忐忑。畢竟「電磁干擾」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又深又廣,對於我這種非本科出身,但又經常需要處理相關問題的產品經理來說,很多時候都覺得像是在霧裡看花。但翻開這本書,我才發現我的擔憂是多餘的。它用了非常清晰易懂的語言,而且大量運用了大量的插圖和實際案例,將一些原本聽起來非常艱深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例如,在解釋 EMI 源頭的部分,它不僅列出了常見的 EMI 產生機制,還透過具體的電路圖和波形圖,展示了這些機制是如何實際作用的。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防治」的部分,提供了非常多樣化且具體的解決方案,從最基本的接地和屏蔽,到更進階的濾波器設計和軟體優化,都提供了詳細的說明和比較。它讓我明白,原來解決 EMI 問題並非只有一種方法,而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組合策略。書中對於不同類型的產品,例如消費性電子、汽車電子、醫療器材等,都分別探討了相應的 EMC 要求和解決方案,這對於我們在產品企劃階段,就預先考慮到 EMC 問題,有著極大的幫助。這本書讓我對 EMC 的理解,從「一種必須克服的麻煩」轉變為「一種可以透過系統性方法來優化的技術」,大大提升了我對產品開發的信心。

评分

說實在的,要找到一本能夠同時兼顧理論深度和實際操作性的 EMC 書籍,並不容易。而《電磁干擾防治與量測》(第八版)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對這本書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量測」的部分,並沒有流於形式,而是真正地將量測儀器的原理、操作技巧,以及數據分析的方法,都做了一個非常細緻的闡述。例如,它不僅講解了 EMI 接收機的各種設定,還提醒了在進行開闊場量測時,天線的選擇、高度的調整,以及背景雜訊的評估等細節。這些看似微小,卻對量測結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且,書中對於量測結果的解讀,也有獨到的見解,它教你如何從大量的數據中,找出真正有價值的資訊,並且與法規要求進行對比,進而判斷產品是否存在 EMI 問題。此外,在「防治」的部分,它也強調了「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從產品設計的源頭,就開始強調 EMC 設計的重要性,並且提供了許多前瞻性的建議。這對於我們在產品初期規劃時,就將 EMC 納入考量,避免後期投入大量的除錯成本,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帶領我們一步步深入理解 EMC 的奧秘,並且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评分

這本《電磁干擾防治與量測》(第八版)在我最近的專案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公司開發的某款高階音訊設備,在產品認證階段遇到了嚴重的 EMI 問題,屢次測試都無法通過。那時候團隊上下都感到非常焦慮,各種嘗試都收效甚微。直到一位資深的同事推薦了這本書,我才像是找到了救星。第八版裡面關於 EMI 輻射和傳導的量測方法,講述得非常詳細,特別是針對特定頻段的干擾源定位,提供了很多實用的技巧。書中提出的「最小化耦合」、「阻抗匹配」等概念,在我們實際除錯過程中,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啟發。我們開始重新審視 PCB 的佈局,特別是訊號線的走線方式和接地平面,並且根據書中的建議,調整了部分元件的擺放位置和遮罩處理。另外,書中關於 EMI 濾波器的選用和設計,也提供了非常系統性的指導,讓我們能夠根據實際的干擾頻率和類型,選擇最有效的濾波器解決方案。經過團隊的努力,並且充分參考書中的方法,我們終於成功地解決了困擾我們許久的 EMI 問題,並順利通過了產品認證。這本書的實用性和指導性,真的超乎我的預期,對於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