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泡发生器流体动力学机理及其仿真与应用

微泡发生器流体动力学机理及其仿真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微泡发生器
  • 流体动力学
  • 数值模拟
  • 气液两相流
  • 微流体
  • 声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化工过程
  • 气泡动力学
  • 仿真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对微泡发生器的研究与开发、对流体动力学研究的总结。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射流式微泡发生器为例,研究了微泡发生器流体动力学机理、微泡生成机理及射流微泡发生器、微泡生成三相流力学机理、基于CFD的数值模拟分析、浮选柱数学模型及微泡矿化机理。第二部分:应用实例研究,研究了射流式微泡发生器、旋流式微泡发生器、混流式微泡发生器、自吸式剪切流微孔微泡发生器等流体型微泡发生器的性能,研发了微泡发生器性能分析评价系统。第三部分:採用电导法检测液位、泡沫层厚度的研究,研发了检测液位、泡沫层及其传感器,设计了检测装置。

  书中包含作者多年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学习参考,也可以作为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微泡发生器开发、微泡浮选、微细粒物质分离等应用的参考。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先进流体动力学研究的著作简介,内容涵盖了湍流、边界层分离、多相流体动力学中的复杂现象,以及相关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论与实际工程应用。 --- 《先进流体动力学:复杂流动控制与高效能系统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流体力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复杂流动现象的精确建模、深度机理理解以及高效的工程化应用。全书结构严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旨在为航空航天、能源转换、生物医学工程及环境科学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与先进的研究工具。 第一部分:湍流理论的深入探究与结构解析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湍流流动的基本性质、统计学描述及其在不同雷诺数下的演化规律。我们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非线性本质出发,深入剖析了湍流的能量级串机制(Kolmogorov的理论),并重点讨论了大涡模拟(LES)和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模型的局限性与适用范围。 专门章节探讨了壁面湍流的近壁区结构,包括粘性底层、缓冲层和惯性区的精细特征。通过对准流向涡(Streamwise Vortices)和横向脉动(Sweeping Motion)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动量和热量在固体边界附近高效混合的关键物理机制。此外,本书对剪切层不稳定性——如开/闭环射流混合中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进行了详尽的动力学分析,并介绍了如何利用这些不稳定性来设计主动或被动的流动控制策略。 第二部分:边界层分离与流动再附着控制 边界层分离是导致气动阻力增大、升力下降、传热效率降低以及系统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导致分离的物理机制,包括压力梯度效应、表面粗糙度影响以及流动的三维效应。 核心内容集中于流动分离与再附着的精确预测与控制技术。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先进的流动控制手段: 1. 被动控制技术: 如翼型表面的凹槽(Riblets)、微小孔洞阵列(Porous Surfaces)以及非光滑表面的设计对减阻和延迟分离的贡献。 2. 主动控制技术: 侧重于吹气/吸气技术(Blowing and Suction)在边界层内注入或移除动量以维持附着力的机制。特别是对等离子体激励器(Plasma Actuators)的物理模型进行了构建,分析了其在低能耗下对气动外形附近低速流动的响应和控制潜力。 3. 非定常控制策略: 研究了周期性或脉冲性激励如何利用流动的固有不稳定性,以更少的能量输入实现对大规模分离泡的有效抑制。 第三部分:多相流体动力学中的界面动力学 多相流体动力学,特别是涉及气-液或气-固两相系统的研究,对许多工业过程至关重要。本部分着重探讨了界面现象的演化,而非传统意义上基于欧拉-欧拉或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宏观预测。 我们详细分析了液滴破碎与聚并(Atomization and Coalescence)的微观机理。通过分析表面张力、惯性力和粘性力之间的平衡,建立了描述液滴尺寸分布函数的演化模型。在气泡动力学方面,本书超越了标准的 Rayleigh-Plesset 方程,引入了非球形形变对空化过程的影响,以及高速冲击波作用下气泡的剧烈溃灭过程。 此外,针对气固两相流,深入讨论了颗粒在强剪切场中的输运特性,尤其关注颗粒床的流化动力学和颗粒间碰撞模型的准确性,这对于设计高效的反应器和输送系统至关重要。 第四部分:先进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论与高保真仿真 为了精确模拟上述复杂物理现象,本部分介绍了计算方法论的最新进展。重点不再是简单的有限体积法推导,而是侧重于高阶精度数值格式在处理高对比度梯度和非物理振荡方面的优势。 1. 高阶时间积分方案: 探讨了隐式和显式时间步进方法(如Runge-Kutta族)在稳定性和精度上的权衡,特别是在模拟具有小尺度时间特征的物理过程中的应用。 2. 高保真网格生成与适应性方法: 详细介绍了四面体/多面体网格在处理复杂几何体时的灵活性,以及动态网格重构(AMR)技术如何在不牺牲整体计算效率的前提下,聚焦于流动分离点或界面附近进行高分辨率求解。 3. 数据驱动模型修正: 引入了将实验测量数据(如PIV或LIF数据)融入到CFD求解过程中的数据同化技术,用于校正湍流模型参数或初始条件,从而提高仿真结果的工程可靠性。 第五部分:复杂流场在关键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最后,本书将理论和方法论应用于具体的工程挑战中: 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涉及的气体动力学效应,如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以及高温气体化学反应(化学活化流动)对气动热负荷的影响分析。 高效换热技术: 利用微通道或仿生结构(如鱼鳞结构)诱导的二次流或旋涡来增强对流换热,并探讨了湍流脉动在提升换热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生物流体力学: 针对血液动力学中的非牛顿效应、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以及人工心脏瓣膜周围的流动损失分析。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将基础理论的严谨性与对工程实际问题的深刻洞察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一套解决现代流体力学难题的综合性工具箱。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微泡发生器流体动力学机理研究———以射流式微泡发生器为例
第一章绪论/ 3
1. 1资源问题/ 3
1. 1. 1资源危机/ 3
1. 1. 2中国的资源消耗/ 5
1. 1. 3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及面临的任务/ 7
1. 2浮选概述/ 8
1. 2. 1浮选发展简况/ 8
1. 2. 2微泡浮选的发展应用简况/ 9
1. 3微泡浮选关键技术分析/ 12
1. 3. 1微泡发生器/ 12
1. 3. 2微泡发生器研究近况/ 13
1. 4选题及研究内容/ 15
1. 4. 1选题背景/ 15
1. 4. 2研究意义/ 17
1. 4. 3研究内容/ 17
 
第二章微泡生成机理及射流微泡发生器的研究/ 19
2. 1射流式微泡发生器工作原理/ 19
2. 2微泡生成力学机理研究/ 21
2. 2. 1气核作用/ 21
2. 2. 2机理分析/ 22
2. 2. 2. 1微泡析出机理/ 22
2. 2. 2. 2吸气生成微泡机理/ 24
2. 2. 2. 3孔板及扩散管的作用/ 28
2. 3微泡生成的尺寸与分散/ 29
2. 3. 1微泡的尺寸/ 29
2. 3. 1. 1析出微泡的尺寸/ 30
2. 3. 1. 2孔板对微泡尺寸的影响/ 31
2. 3. 1. 3射流生成微泡的尺寸/ 31
2. 3. 2气泡的分散/ 32
2. 4微泡生成过程及力学分析/ 33
2. 4. 1力学分析/ 33
2. 4. 2微泡生成过程分析/ 38
2. 4. 2. 1气泡破碎机理分析/ 38
2. 4. 2. 2气泡兼併作用分析/ 44
2. 4. 2. 3气泡的结群/ 45
2. 4. 2. 4气泡在矿浆中的运动/ 46
2. 4. 3矿粒对微泡生成的作用/ 46
2. 5微泡发生器结构分析/ 47
2. 5. 1喷嘴/ 48
2. 5. 2吸气室及进气管/ 49
2. 5. 3混合室/ 49
2. 5. 4孔板/ 50
2. 5. 5喉管/ 50
2. 5. 6扩散管/ 51
2. 6微泡发生器充气性能分析/ 52
2. 6. 1充气量/ 52
2. 6. 1. 1射流速度对充气量的影响/ 52
2. 6. 1. 2微泡发生器的结构对充气量的影响/ 53
2. 6. 2气泡分散度/ 54
2. 6. 3气泡分佈/ 55
2. 6. 4含气率/ 55
2. 7本章总结/ 57
 
第三章微泡生成三相流力学机理研究/ 58
3. 1流体力学发展概述/ 58
3. 2多相流研究概述/ 59
3. 2. 1研究概况/ 60
3. 2. 2颗粒轨道模型/ 62
3. 2. 3欧拉多相模型/ 64
3. 2. 4双流体模型/ 64
3. 2. 4. 1双流体模型及其发展/ 64
3. 2. 4. 2欧拉及拉格朗日观点比较和双流体模型通式/66
3. 2. 5气、固、液三流体模型/ 67
3. 2. 6紊流模型/ 68
3. 3微泡发生器内三相流流动分析/ 69
3. 3. 1紊流流动/ 69
3. 3. 2射流传质/ 70
3. 3. 3相间耦合/ 70
3. 3. 3. 1气液相间的动量传递/ 71
3. 3. 3. 2气固、液固相间的动量传递/ 73
3. 3. 3. 3相间湍流相互作用/ 73
3. 3. 3. 4相内作用/ 73
3. 3. 4物理模型分析/ 74
3. 4三相流混合模型的建立/ 75
3. 4. 1瞬态方程组/ 76
3. 4. 2时均方程组/ 78
3. 4. 3湍流封闭模型/ 80
3. 5常数及符号/ 84
3. 6本章小结/ 85
 
第四章基于CFD 的数值模拟分析/ 87
4. 1CFD 概述及FLUENT 软件/ 88
4. 1. 1CFD 的发展概况/ 88
4. 1. 2CFD 数值模拟方法及主要流程/ 88
4. 1. 3FLUENT 软件简述/ 90
4. 2微泡发生器中的两相流数值模拟/ 91
4. 2. 1计算域及数值计算模型/ 91
4. 2. 2边界条件及基本参数/ 92
4. 2. 3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93
4. 3微泡发生器中的三相流数值模拟/ 98
4. 3. 1微泡发生器总体结构/ 98
4. 3. 2数值计算边界条件/ 99
4. 3. 3三相流的基本参数/ 99
4. 3. 4计算域、控制方程和计算方法/ 99
4. 3. 5仿真模拟与计算分析/ 100
4. 3. 5. 1喷嘴处矿浆喷射速度的仿真模拟与计算分析/100
4. 3. 5. 2速度分佈/ 101
4. 3. 5. 3压力分佈/ 107
4. 3. 5. 4湍动能分佈/ 110
4. 3. 5. 5各相份额及分佈/ 111
4. 4本章总结/ 113
 
第五章浮选柱数学模型及微泡矿化机理研究/ 114
5. 1浮选速率方程/ 114
5. 2浮选柱内矿粒的滞留时间/ 115
5. 3微泡矿化力学机理研究/ 115
5. 3. 1单个矿粒与单微泡的附着/ 116
5. 3. 2矿粒群与单微泡的附着/ 118
5. 3. 3单层附着/ 118
5. 3. 4多层附着/ 120
5. 4矿化微泡的特性/ 123
5. 4. 1矿化微泡等速方程/ 123
5. 4. 2空气与矿浆的流速比/ 123
5. 4. 3矿化微泡密度/ 124
5. 4. 4矿化微泡直径/ 125
5. 5微泡矿化的影响因素/ 126
5. 5. 1矿粒疏水性对微泡矿化的影响/ 126
5. 5. 2微泡直径对微泡矿化的影响/ 126
5. 5. 3矿粒粒度对微泡矿化的影响/ 127
5. 6本章小结/ 127
 
第二部分应用实例
第六章射流式微泡发生器性能实验研究/ 131
6. 1实验装置/ 131
6. 2设计特点/ 133
6. 3实验结果分析/ 133
6. 3. 1工艺参数的实验研究/ 133
6. 3. 1. 1介质流量及其压力的影响/ 134
6. 3. 1. 2背压的影响/ 136
6. 3. 1. 3进气量的影响/ 137
6. 3. 1. 4充气压力的影响/ 138
6. 3. 2结构参数的实验研究/ 139
6. 3. 2. 1喷嘴到喉管入口间距的影响/ 139
6. 3. 2. 2喉管结构形式及长径比的影响/ 142
6. 3. 2. 3孔板(或筛网) 的影响/ 143
6. 3. 2. 4扩散管接入方式的影响/ 144
6. 4本章总结/ 146
 
第七章旋流式微泡发生器/ 147
7. 1旋流式微泡发生器的设计与仿真/ 147
7. 1. 1旋流式微泡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147
7. 1. 2旋流式微泡发生器的主要参数/ 148
7. 1. 2. 1入水口直径/ 148
7. 1. 2. 2内腔直径/ 149
7. 1. 2. 3空气吸口直径/ 149
7. 1. 2. 4混合物出口直径/ 149
7. 1. 3旋流式微泡发生器的三维仿真分析/ 149
7. 1. 3. 1旋流式微泡发生器的三维建模/ 150
7. 1. 3. 2旋流式微泡发生器的仿真参数设定/ 150
7. 1. 3. 3反应流场特性的几个主要参数/ 151
7. 1. 3. 4旋流自吸式微泡发生器内腔直径的参数设计/152
7.1.3.5旋流自吸式微泡发生器空气吸口直径的参数设计/157
 7.1.3.6旋流自吸式微泡发生器混合物出口直径的参数设计/161
7. 1. 3. 7最终模型确定/ 163
7. 1. 3. 8仿真小结/ 163
7. 2旋流式微泡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164
7. 2. 1旋流式微泡发生器的实物加工/ 164
7. 2. 2实验原理与装置/ 166
7. 2. 3微泡尺寸与工况参数的关系/ 167
7. 2. 4实验小结/ 172
 
第八章混流式微泡发生器的性能研究/ 173
8. 1混流式微泡发生器的设计与仿真/ 173
8. 1. 1混流式微泡发生器的基本结构/ 173
8. 1. 2混流式微泡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175
8. 1. 2. 1基本性能方程/ 175
8. 1. 2. 2充气性能方程/ 178
8. 1. 3混流式微泡发生器基本性能的评价方法/ 180
8. 1. 3. 1混流式微泡发生器内部流场流型/ 180
8. 1. 3. 2微泡尺寸计算与测试/ 183
8. 2混流式微泡发生器内流场数值模拟/ 186
8. 2. 1微泡发生器内部三相流场仿真研究/ 186
8. 2. 2仿真结果分析/ 187
8. 2. 2. 1喷嘴性能分析与评价/ 187
8. 2. 2. 2喉管性能分析与评价/ 194
8. 2. 2. 3扩散管性能分析与评价/ 200
8. 2. 2. 4浮选柱高度对微泡发生器性能的影响/ 203
8. 2. 3仿真小结/ 204
 
第九章自吸式剪切流微孔微泡发生器的研究/ 205
9. 1影响微孔成泡的因素/ 205
9. 1. 1孔口特性的影响/ 205
9. 1. 2气室体积的影响/ 206
9. 1. 3浸没深度的影响/ 207
9. 1. 4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气孔的润湿性的影响/ 207
9. 1. 5液体粘度的影响/ 208
9. 1. 6液体密度的影响/ 208
9. 1. 7气体流率的影响/ 209
9. 1. 8连续相速度的影响/ 210
9. 2在剪切流下的小孔成泡/ 211
9. 2. 1单个成泡/ 211
9. 2. 2脉动成泡/ 212
9. 2. 3喷射成泡/ 212
9. 2. 4气穴成泡/ 213
9. 3文丘里管/ 213
9. 4多孔材料/ 215
9. 4. 1有机泡沫浸渍法/ 215
9. 4. 2发泡法/ 216
9. 4. 3添加造孔剂法/ 216
9. 5自吸式剪切流微孔微泡发生器的仿真分析/ 217
9. 5. 1文丘里式-多孔介质微泡发生器的结构研究/ 218
9. 5. 2使用FLUENT 对自吸式剪切流微孔微泡发生器的选优设计/ 218
9. 5. 2. 1已知数据/ 218
9. 5. 2. 2模型简化/ 219
9. 5. 2. 3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219
9. 5. 2. 4入口半锥角α 的优化/ 220
9. 5. 2. 5出口半锥角对β 的优化/ 223
9. 5. 2. 6喉管长度l 的确定/ 227
9.5.2.7陶瓷微孔膜管内径d 对微泡发生器性能的影响/230
9. 5. 2. 8气室空气入口数量的确定/ 232
9. 5. 2. 9最终使用模型的确定/ 233
9. 5. 3仿真小结/ 234
9. 6自吸式剪切流微孔微泡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235
9. 6. 1实验装置/ 235
9. 6. 2自吸状态下水流速度与微泡大小和含气率之间的关系/ 2 
9. 6. 3气流率和剪切流速度对微泡粒径的影响/ 237
9. 6. 4实验小结/ 238
 
第十章微泡发生器性能分析评价系统研发/ 239
10. 1系统概述/ 239
10. 1. 1系统开发相关工具/ 239
10. 1. 2系统总体结构/ 241
10. 2参数化建模及网格划分模块/ 241
10. 2. 1微泡发生器结构的参数化/ 242
10. 2. 2模块实现方法/ 244
10. 2. 3参数化建模及网格划分模块开发/ 247
10. 3分析求解及操作参数离散化模块/ 251
10. 3. 1模块实现方法/ 251
10. 3. 2求解模块开发/ 253
10. 3. 3操作参数离散化开发/ 256
10. 4性能评价模块开发/ 257
10. 4. 1模块实现方法/ 257
10. 4. 2模块开发/ 258
10. 5数据管理模块/ 259
10. 5. 1模块实现方法/ 259
10. 5. 2数据库设计/ 259
10. 5. 3数据查询模块开发/ 262
10. 6性能分析实例/ 263
10. 7研发小结/ 264
 
第三部分电导法检测液位、泡沫层的研究
第十一章检测液位、泡沫层及其传感器研究/ 268
11. 1泡沫层厚度、液位高度对浮选的影响/ 268
11. 1. 1泡沫层结构/ 268
11. 1. 2泡沫层性质/ 269
11. 1. 3液位高度对浮选的影响/ 270
11. 2浮选柱液位检测方法分析/ 271
11. 3电导式浮选液位传感器的研究/ 274
11.3. 1电导率液位检测法原理/ 275
11. 3. 2静态矿浆与矿化泡沫物理特性的研究/ 276
11. 3. 3小型浮选槽试验/ 278
11. 3. 4试验结论/ 282
11. 4电导式浮选液位传感器的设计/ 282
11. 4. 1检测原理/ 283
11. 4. 2电导率液位传感器结构设计/ 283
11. 4. 3电导率液位传感器控制电路设计/ 285
11. 4. 4传感器检测电路和A/ D 转换电路精度测试/ 287
11. 5本章小结/ 289
12 微泡发生器流体动力学机理及其仿真与应用
 
第十二章检测装置设计/ 291
12. 1电阻式远传压力表/ 292
12. 2检测装置硬件实现/ 293
12. 2. 1控制芯片的选择/ 293
12. 2. 2时钟电路与复位电路/ 294
12. 2. 3A/ D 转换电路/ 295
12. 2. 4串口通信电路/ 296
12. 2. 5键盘与显示电路/ 298
12. 2. 6系统电源/ 299
12. 3检测软件设计/ 299
12. 3. 1数字泸波/ 301
12. 3. 2检测系统初始化/ 302
12. 3. 3压力检测程序/ 303
12. 3. 4液位传感器的信号採集及预处理程序/ 303
12. 3. 5液位高度及泡沫层厚度判定程序/ 304
12. 3. 6报警程序/ 307
12. 3. 7串行中断程序/ 308
12. 3. 8上位机程序设计/ 309
12. 3. 8. 1Windows 环境下串行通信的实现/ 3
12. 3. 8. 2上位机监测系统的功能要求/ 311
12. 3. 8. 3上位机程序的实现/ 311
12. 4实际检测实验/ 312
12. 4. 1工作背压对微泡发生器性能的影响/ 313
12. 4. 2微泡发生器工作压力对泡沫层厚度的影响/ 315
12. 4. 3进气阀开度对泡沫层的影响/ 318
12. 5本章小结/ 320
 
第十三章总结与展望/ 321
13. 1研究成果/ 321
13. 2展望/ 323
 
参考文献/ 324
总结与展望/ 335
 

图书序言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矿物资源消耗越来越多,人类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由于矿物资源的不断被开发利用,品位低、嵌布粒度细、共生矿、组成复杂的难选矿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微细粒矿物选别、再生资源利用、尾矿再选等,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要理解一个“装置”的性能,离不开对其背后基础科学原理的透彻掌握。书中关于微流体混合、界面稳定性以及剪切诱导湍流的章节,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发生器”本身,但这些都是微泡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理现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流动模式下气液界面行为的细致描述,例如 Rayleigh-Taylor 不稳定性在微泡形核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表面张力如何影响气泡的破裂和聚并。作者通过引入一些经典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微泡体系,展现了理论模型的强大解释力。书中通过大量图表展示了不同参数(如流速、表面张力系数)对微泡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这些可视化结果对于加深理解非常有帮助。虽然书中关于“应用”的部分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对“机理”的探索,但这种对微观过程的深入挖掘,无疑为未来更高效、更可控的微泡发生器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指向了微泡发生器,但内容却似乎更偏向于对流体动力学基本原理的深入剖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流体在微小尺度下的运动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推导和解释,以及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近似解法,都做得非常详尽。特别是关于表面张力、粘性力和惯性力在微流体中的相对重要性的讨论,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图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对微观世界的流动行为有了直观的感受。书中的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也值得称赞,它展示了如何将物理现象转化为数学语言,进而通过计算求解。虽然我可能不是一个数学模型专家,但书中清晰的逻辑和循序渐进的讲解,让我能够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流体动力学理论,尤其是其在微观尺度下应用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尽管它可能没有像标题那样直接聚焦于“发生器”本身的应用细节。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侧重于微泡发生器的设计、制造和实际应用案例。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微泡生成背后物理原理的“解剖学”著作。书中大量篇幅着重于揭示微泡形成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驱动因素,例如流体剪切、压力梯度以及不同相界面上的相互作用。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空化空泡动力学和表面波传播的章节印象深刻,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关于“发生器”的,但它们是理解微泡如何产生和演变的根基。作者通过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精密的数值模拟,试图量化这些过程,并探讨了不同参数对微泡尺寸、数量和分布的影响。虽然我有些期待书中能有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生物医学成像或微流控器件中的具体应用,但这本书对基础理论的扎实讲解,也算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准备。它让我明白了,要真正掌握微泡发生器的应用,先要深入理解其产生的根源。

评分

我抱着学习微泡发生器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工作的目的来阅读这本书,然而,书中大量篇幅着重于微尺度流体动力学的理论研究,这让我有些意外。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微观流体世界的物理规律”的教科书,而非一本直接教授如何制造和使用微泡发生器的实用手册。我阅读了关于表面张力效应、毛细现象以及流体阻力在微通道中行为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微泡的生成机制至关重要,但却很少直接联系到具体的“发生器”设计。书中关于数值模拟的部分,虽然展示了流场的变化和微泡的生长过程,但其仿真结果的呈现方式,更多地侧重于理论验证,而非提供可供参考的工程参数。我期待中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类型微泡发生器的结构、材料选择、以及在水处理、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尽管如此,这本书对流体动力学基础理论的深入讲解,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微泡生成原理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希望快速了解微泡发生器应用前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前期阅读体验可能略显挑战。它花费了相当多的篇幅在流体动力学理论的铺垫上,包括了对流场、速度梯度、涡结构等基础概念的详细阐述。书中的数学推导非常严谨,涉及到了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和数值离散方法的介绍。我甚至需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虽然我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对于理解微泡的形成至关重要,但坦白说,我更希望看到更多直接与“发生器”相关的具体内容,例如不同类型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工作原理对比,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数据。书中提及的数值模拟,虽然展示了流场和气泡的演变,但其具体的仿真软件和参数设置并没有深入介绍,这让我在尝试复现或应用这些模型时感到有些困难。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为理论研究者量身打造的书籍,对应用导向的读者可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