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物理3:物质三态‧热学

观念物理3:物质三态‧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aul G. Hewitt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物质三态
  • 热学
  • 观念物理
  • 高中物理
  • 科学教育
  • 物理概念
  • 热力学
  • 相变
  • 能量转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的日常生活,无一不和物理扯上关系。
观念,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大家都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所构成,
  但你知道所有的原子皆可以回收再利用?
  今天你唿吸吐出的原子,他日可能会变成别人体内的一份子?

  别小看包围身边的大气,没有它,
  我们就不能用吸管喝饮料,鸟儿、飞机也都飞不上天了!
  了解密度的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不是为了用来做计算题,
  而是可以实际帮助你辨别虚金假银。

  冷、热到底是什么?你能信赖自己的感觉吗?
  如果热不是一种物质,那它是什么?又要如何传递?
  热胀冷缩其实并非不变的铁律,谁是例外?

  物质三态的转变,看似平常不过,
  背后的过程却非常奥妙复杂。
  世间所有系统都会变得愈来愈混乱无序,那么人类还有明天吗?
  热力学原理将为你一一道来。

读者好评

  这是我读过最棒的物理参考书,
  也是唯一能让我搞懂
  物理老师上课到底在讲些什么的宝典。

  我从国中就开始读《观念物理》,
  这套书让我的物理解题功力大大增强!

  建议用班费购买一套放在班上,大家轮流看;
   或是请老师建议学校图书馆,多买几套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休伊特(Paul G. Hewitt)

    
  高中时梦想当个拳击手,毕业后开始学漫画,后来从事画户外广告招牌的工作。27岁才决定回到学校,在麻州罗尔技术学院就读物理系,是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1964年,取得犹他州立大学科学教育与物理双主修的硕士学位,便到旧金山城市学院开始教学生涯,直到1999年退休。
    
  1982年,休伊特获得美国物理教师学会颁发的密立根讲座奖。获奖原因是由于他在物理教学专业上的投入,发展出许多有趣而令人激赏的教学示范,以及阐释观念的方式,让很多原本不可能喜爱物理的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
    
  休伊特认为:教学不仅仅是工作,也不仅仅是专业,而是一种对待生命与生活的态度;因此对于当老师的人来说,尽力把教学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不论学生有多大的热情,老师都有能力把它浇熄;但老师同样也有能力去激发学生,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休伊特相信:学物理应该是很有趣的,虽然也许要相当用功,但一定是有趣的事。《观念物理》这套书正是他这个信仰底下的产物之一。

译者简介

师明睿

    
  1940年生于四川成都,九岁时随父母来台。省立新竹中学及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赴美进修后,获得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去加拿大定居,一度担任赛门佛瑞哲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生物系讲师。随后弃笔务农,致力于推广洋菇产业。
    
  1992年回国之后,先后在卫生署预防医学研究所、中研院生医所及生农所筹备处、疾病管制局从事研究,参与台湾疫苗政策评估规划、日本脑炎新款疫苗研发,以及中草药金线莲药理之动物研究。
   
  暇时尝从事自由翻译工作。译作有《费曼的6堂Easy物理课》、《费曼的6堂Easy相对论》、《观念物理3:物质三态‧热学》、《夸克仙踪》、《微积分之屠龙宝刀》、《微积分之倚天宝剑》、《看漫画,学遗传》、《复制人的迷思》、《费曼的主张》、《万物简史I~IV》、《费曼物理学讲义I》(第1~3册)、《费曼物理学诀窍》、《有机化学天堂祕笈》(皆为天下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第二部 物质的性质
第17章 物质的原子本质

17.1 元素
17.2 原子可回收再利用
17.3 原子可真小
17.4 原子的证据
17.5 分子
17.6 化合物
17.7 原子核
17.8 原子中的电子
17.9 物质的相
 
第18章 固体
18.1 晶体结构
18.2 密度
18.3 弹性
18.4 压缩力与张力
18.5 定标
 
第19章 液体
19.1 液压
19.2 浮力
19.3 阿基米德原理
19.4 它是沈,还是浮?
19.5 漂浮
19.6 巴斯卡原理
 
第20章 气体
20.1 大气
20.2 大气压
20.3 简单气压计
20.4 无液气压计
20.5 波以耳定律
20.6 空气的浮力
20.7 白努利原理
20.8 白努利原理的实际应用
 
第三部 热
第21章 温度、热和膨胀

21.1 温度
21.2 热
21.3 热平衡
21.4 内能
21.5 热的测量
21.6 比热容量
21.7 水的高比热容量
21.8 热膨胀
21.9 水的膨胀
 
第22章 热传递
22.1 传导
22.2 对流
22.3 辐射
22.4 辐射能之吸收
22.5 辐射能之发射
22.6 牛顿的冷却定律
22.7 全球增温与温室效应
 
第23章 相的变化
23.1 蒸发
23.2 凝结
23.3 蒸发跟凝结速率
23.4 沸腾
23.5 凝固
23.6 同时发生的沸腾与凝固
23.7 复冰现象
23.8 能量与相的变化
 
第24章 热力学
24.1 绝对零度
24.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4.3 绝热过程
24.4 热力学第二定律
24.5 热机及第二定律
24.6 秩序势必趋向混乱
 24.7 熵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太烧脑了!我本来以为自己对物理学,特别是热力学方面,多少有些了解,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直以来都是在“浅尝辄止”,甚至可以说是“盲人摸象”。作者在“物质三态”这个章节的处理就让我大开眼界,那种对分子间作用力、能量分布的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重新审视了水滴、冰块和蒸汽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固态、液态、气态”,而是深入到微观世界,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一步步揭示了这些状态转换背后蕴含的深刻物理原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相变图的讲解,那简直是一幅艺术品,用最简洁的图形承载了最复杂的信息。我反复翻阅,试图理解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变化。这种体验,就像是解锁了一个隐藏的宇宙,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我甚至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类似的“隐藏的物理学”,等着我们去发现和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用更严谨、更深邃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

评分

怎么说呢,这本书的深度让我感到有点“望而却步”,但又欲罢不能。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硬核”,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术语和详尽的数学推导。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轻松易懂的科普读物,那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渴望深入了解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以及热力学定律是如何支配这些现象的,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分子动理论的阐述,它将宏观的温度、压强、体积等概念,与微观分子的运动联系起来,这种思维的跳跃非常精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气体压强的时候,不仅仅是从碰撞的角度,还引入了动量守恒的视角,这让我对压强的本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虽然有些数学公式看得我头疼,但作者总能用恰到好处的类比来帮助我理解。这本书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需要一定的物理学基础,但一旦你克服了初期的困难,你将会收获一个全新的物理学视角。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但也是一次极富成就感的阅读体验。我曾经对热力学的一些概念感到模糊和抽象,比如熵增定律,总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也难以捉摸。然而,在“热学”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对各种具体实例的分析,比如热机的效率、热传导的原理,甚至生活中的冰箱工作原理,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卡诺循环的论述,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公式推导上,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这个理论模型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对我们理解能量转化效率的极限有什么意义。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复杂的概念。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阅读,甚至查阅一些辅助资料,但每一次的“顿悟”都让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不再是枯燥的应试教育,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探索,它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严谨与美丽。我感觉自己对能量、对效率、对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探险,充满惊喜与挑战。我对“物质三态”的理解,在阅读完相关章节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过去只知道固、液、气,但作者通过对物质内部微观粒子行为的细致描述,让我看到了这三种状态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尤其是对“临界点”和“超临界流体”的讲解,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在某个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液态和气态的界限会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作者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将这些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亲眼见证了物质的奇妙变幻。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暂停下来思考,但我从中获得的知识和乐趣是无可比拟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物理世界的探索之中。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常识”的书。我一直以为,对于热学,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就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而复杂的物理原理。作者在讲解“热量传递”时,没有仅仅停留在“传导、对流、辐射”这三个基本概念上,而是深入到不同介质中热量传递的微观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作者在解释为什么冬天穿多层衣服比穿一件厚衣服更暖和时,从热传导和空气绝缘的原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对“保暖”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有些章节的推导过程让我感到吃力,但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将如此复杂的理论,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知识去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