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一 科学是一个很理性的活动,虽然我们即使是科学工作者,也未必完全「科学」地生活,但是至从科学革命开始,科学无疑是推动世界发展最重要的力量。
科学,尤其是数理,在东亚受到的重视程度,甚至是远高于其诞生地的欧洲国家。台湾的大学,尤其是资源较丰厚的大学,几乎全都有理工科系,反而是不少大学未必有人文或社科的科系。在同一所大学,理工科(包括医学)的资源也比人文社科优越,毕业生待遇也较好。
以上事实并非要说明两者在重要性上的差异,而是为了反映国家发展上的优先顺序,理工科的发展优势,确实说台湾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佔到便宜,大量优异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让台湾在一些高科技产业拥有一定领先的地位。然而,台湾社会却也有着社格分裂的状况,虽然家长大多鼓励成绩优异的小孩往理工科发展,可是常常在面对需要科学专业指引的重大议题,如核电、基改作物、农药开放等等,表现得像是一丁点科学素养也没有的古时代。
有趣的是,在欧美的菁英大学,理科的科系并不见得会独立成理学院,通常是和人文及社会科学的科系放在所谓的文理学院中,主修理科的大学生甚至可以获取文学士而不一定是理学士。科学,其实就是个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的人文主义学科,过去称作「自然哲学」,西方的科学思想渊源传统就是来自于希腊时期理性的自然哲学,这就是为何现代西方科学教科书动不动就要追溯到古希腊时的希罗多德(Herodotus,西元前 484 -前430年)、泰勒斯(Thales,约西元前六世纪前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西元前六世纪中)、亚里斯多德(西元前 384 -前322年)等等哲人的思想。
牛顿划时代开启「机械宇宙观」的巨着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iosophy),其企图心当然不仅仅是找出宇宙运行的数学公式那么简单,重要的还是那是一整套对世界的认知的彻底革命!文艺复兴就是要恢复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传统,但伽利略更不仅是述而不作而已,他在比萨斜塔上的着名实验,并不是证实了一件物理定律那么简单,而是人类有史以来一项重大认知升级,原来理性的思考,也需要实验来验证,是开启了科学实证明精神的滥觞!
很可惜的,在把科学当作富国强兵的工具的急功近利思维下,台湾师生恨不得学生用最快的时间掌握最大量的知识,而非花时间去理解科学思维的起源背景及其深厚的哲学传统。西方科学教科书通常都会花费一定的篇幅去简介这些历史及哲学背景,可惜在不考试的情况下,老师懒得讨论,学生更甚至主动去阅读和了解。尤其是当理工科的学生,一看到「哲学」这名词,就心慌意乱,忘了「哲学」在古希腊的原意不过就是「爱智慧」,说白了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在忽略了哲学和历史的情况下的科学教育中,训练出来的专家很可能就是像是能熟悉且擅长操作科学知识和公式的机械人似的,科学的精神和内涵可以是不同世界的东西。因此,如果我们不追根究底地探索科学的起源,了解古人运用理性的思维方法如何一次又一次破解了大自然的秘密,如何掌握了事物运作的规律,那么即使制式考试的分数再高,对世界运行的奥妙也只有大量残破的知识,在专业领域中可能可以出人头地,但未必谈得是真正有科学素养的人。这可能也是为何台湾会一而再再而三在顶尖大学生产出有问题的论文,因为没了真正想探索真理的心,科学不过就是沦为混饭吃的工具之一而已,有什么理念好坚持的呢?
英国着名的知识出版社——DK出版社的《科学百科》(The Science Book)在这个不科学的科学年代,用很简短的篇幅,把科学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许多重大观念或理论的突破都记录并说明了一遍,从中我们也能见识到许多科学理论的价值不一定在其正确性上,而是在推动了认知上的升级,让人们能够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去理解一个新的问题。
我们也会见识到,墨守成规虽然可以是可笑的,但是一些理论千百年来就仅因为一代一代的相传让大家信以为真,以致要攻击甚至杀害破旧立新的人。可幸的是,我们这时代拥抱怀疑主义的精神,虽然警世骇俗的理论或发现仍会遭受科学社群的抵制,但总得来说我们也更容易让更多证据给说服,而非一味愚昧地眼不见为净了。
《科学百科》用非常生动易懂的方式,图文并茂地简介了科学几千年里一个又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每一座里程碑都能写本可歌可泣的好书,见证了科学是个多么美好又奇葩的理性活动啊!从中,我们也能发现,虽然很多科学理论的完整内容固然深奥难懂,可是其结论往往可以是很简单的,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进一步大幅提升。
《科学百科》里面每一位有重大发现、推动人类集体认知升级的伟大科学家,全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和毅力,只为了在慎密的思绪中满足好奇心。《科学百科》是本该推介给所有对科学有好奇心的朋友!
黄贞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推荐文二
科学素养从阅读科普开始 为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所制定的107课纲,在科学课程的教学和评量中强调国民基本「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什么是「科学素养」?或许可定义:「科学素养是能理解科学概念,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以科学知识和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建立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论证。」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是怎样的人?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能阅读一般的科学文章,理解和推理基本的科学事实,能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从而判断事件或新闻报导的真伪,不会以讹传讹和道听涂说。
有人说,从一个人的谈吐和行为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教养,从用词遣字和待人接物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涵养。同样的道理,科学素养亦表现在语言表达和思维上,更在生活中体现,例如从一个人的节约用电思维和使用家庭电器用品的习惯,大概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科学素养;从一个人搬运重物的方法,也可以看出科学素养如何。
也许你急着问我:「科学素养既然这么重要,该如何具有科学素养?学校和家庭教育如何教导科学素养?」大哉问。我的答案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从最基本的阅读开始,阅读科学普及书籍是科学素养的源头活水。
公立图书馆陈列的科普书很多,各有特色。日前阅读 EZ丛书馆出版的《科学百科》编辑排版稿,内容丰富多元,确实是「百科科学」,年代从古到今,呈现科学的重要发展历程,单元包含「科学的开端」、「科学革命」、「开拓领域」、「百年进步」、「巨大的转变」和「重要的基石」等。
阅读《科学百科》,我们可以了解二十世纪之前,曾在课本教材读过的科学家究竟有哪些研究历程和重要贡献,二十世纪后,科学又有哪些突破和进展。透过阅读《科学百科》,我们可学习与掌握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知道现在的我们面对跨学科的挑战,必须跳脱单一学科探究的侷限,结合理论与实验,才能创新与突破。
阅读《科学百科》中有关光与电的介绍,不禁想起人类从油灯、蜡烛、灯泡到发光二极体(LED)的「照明断代史」,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历史意义。以能源的概念思考,科学家认为:「若是倚赖电流流经导线的电阻,透过阻抗而产生热能,迸放出亮光,是不是消耗太多的能源?」面对这样的疑虑,在新兴的半导体研发中找到答案,科学家透过电子的激发研究发展出「发光二极体」,与一颗电灯泡比较,每一颗LED较不会产生热能,一瓦特可发出更多「流明」的光,比白炽灯泡更环保,发光更有效率。
有系统地阅读《科学百科》,就可以从书中内容得到这样的启发,无形中让我们对于节约用电的具体作法产生科学思维,因为科学思维而有科学行动,这是科学素养。
日前阅读报纸,看到新闻标题「LED路灯太亮 稻子失眠不结穗,亮不亮有关系!」内容叙述政府加速换装节能的LED路灯,亮度比传统路灯高许多,农民却纷纷抱怨「太亮了,亮到打乱农作物生理时钟」。
阅读《科学百科》后,再阅读这一篇新闻报导,大概可以理解新闻背后的科学概念。LED路灯影响路边的农作,光害造成植物持续长高但不开花的现象,这是科学思维。如果有科学思维,自然能理解民众的心声:「路灯太亮了,我家的稻子都结不了穗!」
阅读《科学百科》的另一项好处是了解什么是「科学方法」。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一生倡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他常以「不苟且」三个字自勉勉人,认为「科学方法就是不苟且的工作习惯」。「不苟且」为「科学方法」下一个很好的註解,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则是科学研究重要的历程。《科学百科》中提到的科学家正呈现这种「不苟且」的特性,例如伽利略和法拉第从事科学研究的历程中,从主观的判断与猜想,进入确认问题、提出假说、实验分析与验证、建构理论与预测等各种客观方法的阶段,借此确认假说是否正确。
要具备科学素养就从阅读科普书开始,《科学百科》是相当好的源头活水。
简丽贤(北一女中物理教师)
推荐文三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途径是跟随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脚步,看见科学的演变;所以科学不单单只是个理性的领域,更多了分感性的色彩。
「小孩透过故事学习各种知识!」身为拥有三宝的我,从观察自己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我看见了原来用故事有逻辑的包裹着知识,孩子会更乐于学习,而且可以记忆深刻。科学可以这样学吗?科学有故事吗?其实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个事实。科学的发现常被认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但谁站在谁的肩膀上,我们却搞不太清楚,因此也就无法深刻的体会与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这很可惜!我希望我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学科学的过程,可以体会每一个发现都是来自于许多人的努力与贡献。
然而,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当中,我们通常先将所有的科学知识分好领域,再逐一的介绍或讲述科学原理;所以科学在没有「动手实作」的辅助下,就像是个很机械式,冷冰冰的学科;而也很难引起大多数人对于科学的兴趣,甚至将科学列为要脑袋很聪明的人才懂的领域。但事实上,科学没有那么难以亲近,只是我们一直以来都用了一个比较难的方法去学习。在我担任《物理双月刊》的总编辑这一年半的时间,我不断地思索《物理双月刊》可以怎么做,来让物理更加的普及和亲近,也许就是回归到孩子唸故事书的学习。如果我们可以把一个又一个的科学知识以发展的年代先做分类,透过结合了解当代历史背景的方式去重新认识科学,这样学习科学就像在看历史故事,而我们也就更能体会「站在巨人肩膀上」这句话所富含的意义了!《科学百科》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科学百科》中划分的每一个世代都用简单明暸的图示点出世代中发生的科学大事;每一则科学史的发展,书中都给了一个清楚的图像,让读者知道每一个科学事件发生前的科学发展及事件发生后科学的演变。读完本书后,科学的三维拼图会在脑海中逐渐形成;那么科学再也不是很有距离感的学科,而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知识。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透过阅读《科学百科》这类的书籍,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科学家的故事、科学的发展历史及科学原理。
陈惠玉(中兴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物理双月刊》总编辑)
推荐文四 科学一直是每个时代的尖端知识产业!最聪明的科学家们不断的观察和透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也因为过去这些科学们的努力,才能为人们累积出如此丰富知识宝库并透过技术来改变世界。
《科学百科》一书用时间轴带领各位穿越时空,一路从西元前漫步至现代科学史。透过明确又浅显易懂的科学分支分类和图文解说让读者们能快速的找寻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容。我本身是先从最喜欢的化学、天文学、宇宙学开始阅读起,再借由「参见」内的推荐延伸阅读来连结有关连的章节。有别于传统的百科全书型态,这样的阅读经历和路径较能串连起知识的点线面和彼此的关连性。若要说起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无非就是科学家经典语录(quote)。从一句语录能体会到科学家背后的人生缩影和思维,彷彿就像是化学结晶般的精华又纯粹,相当值得细细品尝!
在阅读《科学百科》的过程中我也不断的回想起小时候翻阅科学书籍时那种纯真求知的兴奋与渴望。是的,求知慾是需要满足的……人类天生就有种喜好叫做「WHY!?」。为了满足好奇心,我们会想尽办法去找到解答!相信您一定也有经历过「啊!!原来此!!!!」的时刻,就是这种找到答案理解原理的满足感促使着全世界的科学家们能持续不断的探索新知。求知是会上瘾的,而您正在翻阅的《科学百科》黏着度颇高(其实出版社偷偷在书上涂抹隐形黏着剂)。至少求知上瘾除了眼睛疲劳之外没什么副作用,对吧?^^
科学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一种态度和一种坚持!只要有心,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或是食神啦~)由衷期盼您在阅读此书时能体会到科学家们的态度,并且发掘您内心中的科学小宇宙。用科学改变世界的重责大任就靠你了!
陈柏宪(LiFe生活化学创办人∕Po总编)
前言 科学是一个寻找真理的持续过程,一次发现宇宙运行方式的永恆之旅。而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文明伊始。在人类好奇心的驱使下,科学一直依靠的都是人们的推理、观察和实验。古希腊最着名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着作颇丰,涵盖科学领域的诸多学科,为后来的很多科学成就奠定了基础。虽然他也非常善于观察自然,但依靠的却是思考和辩论,从不做任何实验;因此,他做出了很多错误结论。例如,他曾断言,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如果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重一倍,下落速度也将快一倍。虽然这些结论是错误的,但当时并没有人提出质疑,直到1590年才被伽利略.伽利莱推翻。我们现在清楚地知道,一位合格的科学家必须依靠实验证据,但当时还未有人意识到。
科学方法
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法兰西斯.培根率先提出了一个有关科学的逻辑体系。他的科学方法建立在早他600年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及之后的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的研究基础上。该方法要求科学家先进行观察,然后形成理论,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再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正确与否。如果理论看似正确,则将实验结果交给同行评审。这时,会邀请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人士前来,或指出漏洞,进而证明理论有误;或重复实验,以确保实验结果正确。
做出可以验证的假设或预测总是不无裨益。1682年,英国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观测到了一颗彗星。他发现,这颗彗星与1531年和1607年观测到的彗星很像,并提出这三次出现的彗星其实是同一颗。他预言,这颗彗星将于1758年再次出现,结果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现在,我们称这颗彗星为「哈雷彗星」。因为天文学家几乎无法做实验,所以证据只能源自观察。
实验可以用来检验一条理论,也可以完全是推测性的。有一次,物理学家欧尼斯特.拉塞福的学生正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以期观察到轻微的偏转。拉塞福观察学生的实验时,建议他们把探测器放在α粒子放射源旁边,结果竟然发现有些α粒子从薄如纸张的金箔上弹了回来。拉塞福表示,这就彷彿是炮弹从薄纸上弹了回来,由此激发了他对原子结构的猜想。
如果科学家在提出新的原理或理论的同时,能够预测结果,那么实验将会更加引人入胜。如果实验与预测结果一样,科学家就有了支撑该理论的证据。但即便如此,科学永远无法证明一条理论是正确的。正如20世纪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言,科学只能证明理论是错误的。能够得出预期结果的每项实验都将成为一个支持性证据,但只要有一项实验失败,就足以摧毁整个理论。数百年来,地心说、四体液说、燃素说以及神奇介质「以太」等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正确的概念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并被新的理论取代。但是,这些新理论也仅仅是理论而已,有朝一日也有被推翻的可能。不过,这些理论毕竟有证据支撑,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被推翻的概率较小。
思想的进程
科学很少会按照简单、有逻辑的步伐前进。独立工作的多位科学家可能会同时发现同一科学奥祕,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每一次科学进步都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和理论基础上。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寻找希格斯粒子。在此之前的40年,也就是1964年,物理学家曾预言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这一预言则建立在对原子结构数十年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可以追溯到拉塞福以及1920年代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耳的研究。而他们的研究则取决于1897年电子的发现,而电子的发现又取决于1869年阴极射线的发现。但是,如果没有真空泵的发明,没有1799年电池的面世,这一切也只能是泡影。如果继续追忆,这一链条还可以再回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第一批科学家
西元前6世纪到5世纪,古希腊活跃着史上最早一批拥有科学观的哲学家。西元前585年,米利都的泰勒斯成功预言日食的出现。50年后,毕达哥拉斯在现为义大利南部的地方建立了一所数学学校。色诺芬尼在山上发现贝壳后,推论整个地球可能曾经被大海覆盖。
观星人
与此同时,印度、中国和地中海的人们正试图弄清楚天体的运动。他们绘制了星象图,有时也将其用于航海,还给星星和星群命名。他们发现,对比那些「位置不动」的星星,有些星星的运行轨迹是不规则的。希腊人将这些游动的星星称为「行星」。中国人在西元前240年观测到了哈雷彗星,1054年观测到了超新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蟹状星云。
智慧宫
西元8世纪末,阿拔斯王国在新的都城巴格达建立了智慧宫,这是一座宏伟的图书馆,促进了伊斯兰科技的快速发展。当时发明了很多精巧的机械装置,包括利用星位的航海装置─星盘。炼金术空前繁荣,蒸馏等技术纷纷出现。图书馆的学者从希腊和印度收集了所有最重要的书籍,并将之翻译成阿拉伯语。后来,西方国家再次发现了古人的着作,并学习源自印度包括0在内的阿拉伯数字。
现代科学的诞生
随着西方国家基督教会与科学真理的对立开始减弱,1543年出现了两本开创性的图书。比利时解剖学家安德雷亚斯.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一书用精致绘图描述了人体解剖。同年,波兰物理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撰写了《天体运行论》一书,宣称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从而推翻了托勒密一千多年前在亚历山大城提出的地心说。1600年,英国医生威廉.吉尔伯特撰写了《论磁》一书,解释说罗盘的指标之所以指向北,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他甚至认为,地核是由铁构成的。1623年,另一位英国医生威廉.哈维次指出心脏像泵一样工作,驱动血液在体内循环,从而推翻了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希腊医生盖伦的理论。1660年代,英裔爱尔兰化学家劳勃.波以耳出版了多本着作,《怀疑派化学家》就是其中一本。他在此书中确定了一种化学元素,这标志着化学的诞生。化学虽然源自神祕的炼金术,但作为一门科学自此与之区分开来。
1665年,曾做过波以耳助手的罗伯特.虎克出版了史上第一本科学畅销书《显微术》。书中精美的折叠式插图上画有跳蚤、苍蝇眼睛等物体,为人们打开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微观世界。之后,在1687年,一本被很多人视为世上最重要的科学书籍横空出世,那就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通常简称为《原理》。他提出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元素、原子和演化论
18世纪, 法国化学家安东万.拉瓦节发现了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推翻了之前的燃素说。随后,很多气体及其特性得到了研究。正是受到大气中气体的启发,英国气象学家约翰.道耳吞提出每种元素都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并得出了原子量的概念。后来,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凯库勒建立了分子结构的基础,而俄国发明家德米特里.门得列夫列出了第一个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元素週期表。
1799年,亚历山卓.伏打在义大利发明了电池,为科学开辟了新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克海斯提安.厄斯特以及同一时代的英国人麦可.法拉第发现了新的元素和电磁学,从而发明了电动机。与此同时,人们用经典物理学原理研究大气、星体、光速以及热的本质,最后建立了热力学这门学科。
研究岩层的地质学家开始重现地球的过去;因为灭绝生物化石的发现,古生物学流行起来;英国一位未受过教育的女孩玛丽.安宁成为闻名世界的化石收集者。恐龙的发现激发了人们关于演化的想法,生命起源和生态的新理论也随之出现,其中最着名的当属英国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演化论。
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一位名叫亚伯特.爱因斯坦的德国年轻人提出了相对论,撼动了经典物理学,结束了绝对时空观的时代。新的原子模型出现,人们证明光既是一种粒子,也是一种波。另一位德国人维尔纳.海森堡证明了宇宙测不准的不确定性。
然而,20世纪最受瞩目的却是技术进步促进科学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且精准度越来越高。更强大的粒子对撞机发现了更为基础的物质组成单元;更强大的望远镜告诉我们宇宙在不断膨胀,且源于大爆炸(霹雳);黑洞的概念开始根深蒂固;无论暗物质和暗能量为何物,宇宙似乎都被它们所充满。天文学家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围绕遥远恆星运动的行星中,或许哪一颗上就有生命存在。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50年后我们就有了个人电脑、全球资讯网和智慧手机。
生命的奥祕
在生物学领域,染色体被证明是遗传的基础,DNA的化学结构也被成功解码。仅仅40年之后,人类基因体计画就正式启动,这项计画看起来任重道远,但在电脑的辅助下,进展越来越快。现在,DNA测序基本上已属于一项常规的实验室操作;基因治疗已从希望变为现实;第一只哺乳动物也已成功选殖复制。
随着科学家在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对真理的探寻也将永不止步。虽然问题似乎永远都多于答案,但未来的发现肯定会继续让人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