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の生死书

量子の生死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量子力学
  • 生死
  • 哲学
  • 宗教
  • 神秘学
  • 意识
  • 宇宙
  • 灵性
  • 科学
  • 东洋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深入简出的科普哲学书,带领读者用科学一探佛学与生死的奥妙。

  ◎以科普的角度,拉近宗教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也使读者易于进入阅读。
  ◎从宇宙的缘起,探讨生命的发生及演化,透过创造与因果的形上学概念进入量子世界。
  ◎作者为现职医生,钻研于生死学、宇宙学的探讨,并多次于大学院校发表研究心得。

  一本不一样的科普生死学!

  为修行者在灵性的提昇及追求生命的本质及终极目标,提供了科学的论证及物理学的基础,不至于停留在谈玄说理,让人无法依循,同时拉近宗教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以现代物理学重新理解佛陀法教的实质内涵,并破译佛学艰深难懂的文字名相,还原其名相背后的事实;复以量子物理学、现代生物医学探讨宇宙的真相与生命的本质。

  灵魂是能量的一种样态,以实验心理学对于灵性指数的定义,阐明灵魂在生命里面的功能与作用,并在量子物理、宇宙学、形上学、神经精神医学……的佐证下,暗示出灵魂的真相。

  依佛教「中阴身」概念描写死亡的过程,以灵魂(能量)为轮回转世的中介与枢纽,再用神经精神医学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结构理论,解析生死的历程,探索死亡的奥祕。

  让本书带领你进行一趟通俗但却具有深度的预知死亡纪事之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静默的河流》的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旨在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并避免提及“量子生死书”的内容。 --- 图书简介:《静默的河流》 作者:艾伦·霍尔姆斯 一、引言:时间之河的低语 《静默的河流》并非一本描绘宏大战争或宫廷阴谋的史诗,它是一部深入个体灵魂深处的探索,一幅关于“存在”与“遗忘”的细腻画卷。艾伦·霍尔姆斯以其标志性的、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看似平凡却暗流涌动的世界。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座位于北欧峡湾深处的古老小镇——维斯特港展开。这座城镇像是被时间遗忘的化石,被永恒的雾气和低垂的云层所笼罩,其居民的生活节奏与外界的喧嚣格格不入,却又承载着人类面对永恒命题时,最原始的挣扎与和解。 本书的核心冲突,并非善恶对立,而是记忆与消逝的拉锯战。霍尔姆斯巧妙地利用地理环境来映射人物的内心景观:深邃的峡湾象征着不可触及的过往,而那些常年不散的薄雾,则是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刻意忽略或无力挽留的瞬间。 二、核心人物群像:漂浮的碎片 故事通过三位主要人物的视角交替展开,他们的生命轨迹如同河流中的漂浮物,时而并行,时而分离,共同构成了维斯特港的复杂肌理。 1. 奥拉夫·索伦森:钟楼下的守望者 奥拉夫,镇上的老钟表匠,一位沉默寡言的手艺人。他的世界被齿轮、游丝和精密的校准所定义。然而,奥拉夫的双手不仅仅是在修复时间,他更像是在努力固定那些正在崩塌的记忆碎片。他的妻子多年前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中失踪,官方记录是“遇难”,但奥拉夫坚信她只是“走失”在了时间的某个缝隙里。他终日修理着镇上那座古老钟楼的报时系统,每到整点,那洪亮的钟声不仅是宣告时间流逝,更是他向妻子发出的、永无回音的信号。 奥拉夫的章节充满了对机械美学的细致描绘,以及对“精确性”与“人性不确定性”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他的故事探讨了:当我们试图将生活中的创伤精确量化和修复时,是否反而错过了治愈的真正契机? 2. 伊莎贝拉·里德:被遗忘的档案管理员 伊莎贝拉是一名来自大都市的年轻历史学家,她来到维斯特港的目的是整理镇图书馆的旧档案,一份被认为价值不高的地方文献资料。她原本抱着一份学术性的冷漠,但很快,档案中那些模糊不清的家族记录、被撕毁的信件边缘,以及那些反复出现的、关于“潮汐之歌”的民间传说,开始侵蚀她的理性防线。 伊莎贝拉代表着“外部视角”与“内在真实”的碰撞。她试图用逻辑和文献来重建历史,却发现维斯特港的“历史”是流动的、主观的,并且世代相传的秘密远比任何纸质记录更加坚固。她的发现,将她无意中引向了奥拉夫的过去,以及小镇百年前一起悬而未决的“灯塔熄灭事件”。 3. 年轻的埃里克:迷失在雾中的学徒 埃里克是奥拉夫的最后一位学徒,一个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年轻人。他被维斯特港的沉重氛围压得喘不过气,渴望逃离,却又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忠诚感束缚。埃里克在修理钟表时,开始频繁地听到一些“非钟表的声音”——像是远方的海鸟鸣叫,又像是水下低沉的轰鸣。他将这些现象视为幻听,直到他开始在深夜的码头上看到一些无法用常理解释的景象。 埃里克的视角是纯粹的、感性的,他是连接奥拉夫的固执与伊莎贝拉的探究的桥梁。他被迫直面小镇居民们集体“选择性失明”的现实,并开始质疑:我们是生活在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中,还是生活在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现实中? 三、主题的深度挖掘:存在与无形之物 《静默的河流》并非以情节的跌宕起伏取胜,而是以其主题的层次感和氛围的厚重感取胜。 1. 记忆的重量与轻盈: 霍尔姆斯探讨了记忆如何塑造一个社群。维斯特港的人们集体选择性地“忘记”了一些关键事件,以此来维持表面的平静。然而,被压抑的记忆并未消失,它们以“静默”的方式,潜伏在日常的仪式、建筑的裂缝和人们无意识的行为中。书中的一个核心意象是“潮汐”,它象征着记忆的周期性回归,无论你如何筑坝阻挡,它终将冲刷回海岸。 2. 修复的悖论: 奥拉夫的钟表匠身份是全书的哲学支点。一个精密的机器,一旦零件磨损,就必须更换。但对于人生中的创伤和遗憾,我们能“更换”吗?或者说,那些看似“坏了”的部分,是否才是我们身份的真正基石?小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我们成功“修复”了一切,我们是否也一同抹去了那些让我们成为“我们”的独特瑕疵? 3. 地方的性格与人类的宿命: 维斯特港的自然环境被塑造成一个有生命的、具有强大意志的实体。它不是背景,而是参与者。峡湾的寒冷、海风的侵蚀,共同塑造了当地人内敛、克制的情感表达方式。小说暗示,人类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他们所处的地理和文化环境所预先设定的。 四、叙事风格与艺术成就 霍尔姆斯的写作风格是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他擅长使用“间接的细节”来暗示巨大的情感波动。例如,描述奥拉夫如何小心翼翼地用油脂润滑一个生锈的擒纵轮,其所传达的焦虑与耐心,远胜于直接描写他内心的痛苦。 全书的节奏是缓慢的、内省的,如同峡湾的水流,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势能。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航海日志、当地民歌歌词以及古老渔民手稿的摘录,这些碎片化的文本为故事增添了历史的深度和民间传说的神秘色彩。 五、结语:未尽的旅程 《静默的河流》最终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奥拉夫没有找到他失踪的妻子;伊莎贝拉最终没有完全解开档案的谜团;而埃里克也未能彻底逃离小镇的引力。然而,这正是本书的力量所在。它邀请读者停下脚步,去倾听那些被我们日常噪音所掩盖的“静默”。 这是一本献给那些在时间流逝中寻找意义的人的读物,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并非发生在那些重大的转折点,而是潜藏在那些我们日复一日、一言不发地度过的、如同静默河流般流淌的时刻之中。读完此书,你或许会重新审视你自己的“钟楼”——你正在守护或遗忘的,究竟是什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敏洋


  1955年生,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毕业,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

  照片是作者四个半月大时,母亲一时心血来潮带去照相馆照的,非常感谢她为我珍藏这张相片。当时也不知是哪根筋不对,竟然要求裸照;且因为还不会坐,所以布幔后尚有大人的双手托住。

  为什么我要用这样的容貌面对大家呢?因为以量子的眼光探索宇宙的真相与生命的本质,就是以一种溯源性的精神,对「存在是什么」追求到底的心;在老子来讲是「婴儿之未孩」,对佛家而言则是「本来面目」。所以希望读者看完「量子の生死书」以后,能够瞥见「自性的风光」,大家也能够记起今生我(也是每一个人都有过)最纯真无邪的容颜。至于从那以后到现在,每一个生命必然会经历的苦难与磨练,就让我们心照不宣,笑笑地看着它在风中飘盪。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自  序

前言  
量子世界里的宇宙观与生死学  
从宇宙观谈灵魂学及生死学  

〈附录〉
以宗教神祕冥想的进路,看量子的弔诡
从生命人存的角度,看量子的弔诡
从量子物理、宇宙学与形上学的观点,细说灵魂
从中阴身的观点揭开死亡的奥祕──在神经精神医学的基础上
以量子物理和神经精神医学的进路,阐明佛教的唯识学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文/资深精神科医师 李建德


  本书从开始看时会以为是探讨物理学的着作,但是深入地看下去,却是一部探讨宇宙生命的深奥作品;不过如果没有现代物理学的概念或是对生命及生死学有兴趣者,是不容易读下去的。作者从学生时代起就热爱探讨生命的意义,且不拘泥于一格,喜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去检视。毕业后成家立业积极投入行医工作,且栽培之三子女皆有成就而能接续其衣钵。虽然如此,作者在工作之余仍然热衷于生死学之探讨,经数年遂成此书。令人惊叹其心力之坚韧,精力之旺盛,在如此繁忙、文明物质横流之际,仍能保有灵台清明,沉浸在此玄妙世界中,去探寻生命的本质,不得不佩服其悟性之高,思路之明澈。

  作者从宇宙的缘起,来探讨生命的发生及演化,透过创造与因果的形上学概念带我们进入一片宽广的世界──量子世界。时间是「能量」、是「存在」,空间是「质量」、是「表达」,时间与空间是一体两面、质能互变的;但时间又涉及运动—距离除以运动的速率即等于时间;所以从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时间相对性上的了解:速度越快,时间变得越慢。

  记得以前很多神话故事中常说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可以从这里得到物理学上的解释;显然古代的天上是指地球以外的星球或星系,他们运行的速度明显比地球的速度快很多,才会有此现象。

  谈到生命的本质,从古印度瑜伽科学七个体的分类到佛陀的三法印,也是令人叫绝;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中对生命了解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是本质上却无不同。量子理论是为了探讨能量而提出的:量子是能量不可分的单位,光也是量子,是一种电磁波,光是一种波动也是粒子,光更特别的是不需要介质,而电子则是质量。光电效应可说是光子形成的能量场与围绕在原子核外电子所造成的电子波(电场)相互共振,达成能量的转移及传递的作用。但是质量是符合物质界的因果律,可得知其来龙去脉;而量子是以能量的波动场域前行的,是全方位的,不能以因果律来看待。

  但能量可以转变成质量却是存在的,可以「创造」或「发生律」视之。另外量子可以同时在这里,又在那里,甚至无所不在,这是违反物质界的逻辑称为矛盾律;但量子的特性却又超越矛盾的事实,佛家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相对矛盾的否定法来呈现,是最直接了当的表达方式,以期能透过它分辨宇宙生命的存在所遭遇的矛盾:质量中相对的两物,能量与质量及虚空与能量之间的矛盾。量子之间的连结与互动是不受地域的限制,换句话说,在光速的能量世界中是没有时间性的(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物理学家所说的「蝴蝶效应」正是说明量子的非地域性;甚至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回到过去,改变历史」,目前正好有一部影集翻译为《明日传奇》,尝试来说明这个事实的可行性,有兴趣者不妨去观赏。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如实呈现了「时空是相对」的事实──空间的相对性,是基于一切物都不是静止的认知;而「时间是相对」是在一等速的时空中,一物的速度越快它的时间是越慢的。所以说时间开始于运动,等到能量结构成质量,便有物质之间的空间产生,有空间就有距离,然后时间就可以被度量。所以「狭义相对论」点出了宇宙生命的存在是相对的,本质上是变动不居的,不是永恆不变的,也就是佛陀所说的「诸行无常」,但等速运动所造成的惯性却蒙蔽了这个事实。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却显示出「时空是一体」的本质。

  以能量(量子)的观点看生命:从宇宙的起始、生命的诞生到意识的产生,其演变过程是一连贯的演化序列;而心理、情感等意识作用也是能量在生命体演化最前端的脑神经系统内,借由带电离子的流动所形成的电(子)流而产生的;所以从量子的眼光看生死,生命是「不生不灭」、永恆存在的。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肉身体新陈代谢所呈现的生命现象,还是脑所现的心(意识)的作用,无非都是借由电子的失去与获得,导致能量的转换与传递的表象;所以死亡是生物体失去能量接收与交递功能的结果。

  依据量子理论,一切物质来自于能量;而生命与意识的发生也是化学变化中电子的失去与获得,所伴随能量(量子)的交换与传递而显现。

  灵魂也可以说是一种能量的样态,灵性的定义是唯人能够全然向内觉知观照的能力。所以修止修观的过程,在反转灵魂变成生命与意识的机转,经由观照的智慧激活受肉体限囿的灵魂(能量、气),最终能与身体分开。

  从经典上描述的静心过程与最终的达成:起初的修止敲醒了沉睡的灵魂(能量、气),能量在观想的引导下,在经络中由下往上的运行,来到脑神经中枢最高级的精神中枢边界,从头顶破壳而出,像一滴水回到无边的大海与大海融为一体。换句话说,当经过修行,开启了物质(肉体)中的能量或气,回到了量子状态,而融入量子世界一样,生命又回到不生不灭的状态。从宇宙的发生学说,虚空到生命的诞生或古印度瑜伽科学七个体的分类,从涅槃体到肉身体及佛陀的三法印,均在说明生命演化的本质,而人类任何的努力或修行,皆是要让生命(意识或称灵魂),重新回到能量状态(量子),而量子世界应该就是佛法所说的涅槃境界,或是古印度瑜伽所说的涅槃体。

  记得不久前看的一部电影,译名为《星际效应》,主要是探讨地球濒临末日,接近毁灭状态;科学家派出了很多艘太空船去外太空,探测是否有适合人居住的星球,能否移民前往或者期望从其他星球中找到解救地球的方法。而在前往其他星球的旅程中是经年累月的,所以为了避免耗费资源及能量,他们可以透过一些设备让肉体处在类似冬眠的状态,就好似书中所描述的「睡梦中阴」的状态一般;在行进中空间也会有扭曲的状态,而可以缩短两地的距离,所以速度加快了许多;且在其他星球上自转的速度也比地球快了许多,因此时间就变慢了;当男主角几经波折回到地球后,已是 124岁的老人,但生理上却呈现出4~50岁的中年人,反而女儿已是垂垂老矣的临终状态。这也印证了:时间等于距离除以速度,速度愈快,时间就愈慢。另外在片中描述要解救地球的量子数据,因缘际会从黑洞中取得,且透过父女间类似心电感应的传递,从外太空传到地球而解救了地球;可以理解心电感应就是透过量子传递,因为量子是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可以无限前进。片中也阐述了人与人之间最强的引力就是「爱」,父母子女间、情侣间的爱也是无远弗届的;似乎也可理解成透过量子的传递,而在彼此间可以感受到,不管距离有多远。姑不论其真实性如何,但在片中描述的现象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验证。

  走笔至此,不得不反思,笔者从事30年的医疗工作,见过数千位的精神病患者,对于他们许多病因及症状的产生,仍不得而知,目前仍以脑神经中枢中的神经传导物质失衡为主要治疗依据;透过药物的化学作用来改变神经传导物质的传递,以恢复其心理功能。而神经传导物质在脑部的作用也是透过电子的传递,包括心、意识、感情的运作,这其中包含了化学的变化及物理的变化,这些的传递都有能量的变化;可以理解一个生命体如果意志(心力)越强,灵性越高,其能量亦越大,所以透过后天的修行可以让心、意识(能量)越超肉体的限制而进入「量子状态」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所以佛法的修行达到涅槃境界(道家的白日飞昇或者西方宗教的上天堂,应是类似的状态),回归到量子世界。所以从作者深入简出的论述中,为修行者在灵性的提昇及追求生命的本质及终极目标,提供了科学的论证及物理学的基础;为我们打开了另一视野,而不至于停留在谈玄说理,让人无法依循,不着边际状态中,而徒劳无功。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心灵层次是有意义的,也是一个好的人生目标,值得吾辈继续努力。

作者序

  2010年下半年,我看了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心与科学的交会──达赖喇嘛与物理学家的对话》,大意是顶尖的高能物理学家跟达赖喇嘛阐明现代物理学的宇宙观与量子的弔诡性,并请达赖喇嘛分享藏传佛教思辨性哲学中对时空的看法,希望科学与宗教的交流,能够给读者带来生命真理不同层次的洞见。看完以后,自己之前对于宇宙、生命的看法与观点深受冲击,隐约之间好像也感受到眼界提升了不少;不过却因为对物理学家有关量子的阐述与达赖喇嘛形上哲学式的论述,多有不明白的地方,而陷入茫然不解、若有所失的状态;后来又发现到最后也没有人出来融合科学与宗教,依然是科学归科学、宗教归宗教,只是让它们各说各话,两者的鸿沟依旧存在。当时心中自忖,我多少应该比科学家更了解佛法,再加上我是读生命科学范畴的医学,对于生命的看法有其专业性的理解,就斗胆地自我期许让自己在这件事上尽一点心力!

  接下来去图书馆借阅有关量子、时间—空间、宇宙的源起与演化等等的科普书籍(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关书、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时间简史》、《大设计》……)来看,就这样努力奋战了半年。尤其在面对相对论或量子的弔诡时,就好像参禅打坐寻求开悟那般的艰难,最后才终于功不唐捐略有领悟。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是没有很懂,但仍急急忙忙地写下了第一篇有关量子的文章──〈从宗教冥想的进路,看量子的弔诡〉,由此可以看出我亟欲拉近宗教与科学之间鸿沟的心切。

  因为自知对于量子或宇宙真相仅略懂一二,所以继续加深、加广这方面科普书的阅读,同时以自己所能确知的现代物理学知识,来重新理解佛陀法教的实质内涵(一直认为佛教不是宗教,因为佛陀所说的宇宙观与生命观都极具科学的实证性);并希望能够破译佛学艰深难懂的文字名相,还原其名相背后的事实,结果也都能如预期地获得满意的成果。然后,又以量子的眼界回头重读以前很难看懂的书《存在的绝对与真实》──史作柽老师关于形上学方法导论的着作。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形上哲学与量子的关系:形上学是以人类的思考逻辑来探索「存在是什么」的哲学,「存在」讲白了就是宇宙加生命,所以形上学也就是现代宇宙学与生命科学所要阐明与追求「存在是什么」的学问,只是它用一种形上哲学的名词与概念来表达。而量子物理或形上学所付之阙如有关生命实质的研究与理解,我们就以现代生物医学来补足它;甚至更以一种溯源性量子(能量)的眼光,来斟透、贯穿非生物的物理世界与生物生命意识的世界之间的界线。例如以能量的转移与传递来阐明生命的现象(也就是生命的新陈代谢),而生命意识(如人类的感情、思考、情绪……)的意识作用,也以脑神经电流传导(也是能量的传递与转移)与神经循环回馈、传导的模式来理解它。

  至于灵魂是什么、是否永生不灭,则一直是人类感到好奇与神祕的课题。我们也指出灵魂是能量的一种样态,再以实验心理学对于灵性(soulful)指数的定义,阐明灵魂在生命里面的功能与作用,并在量子物理、宇宙学、形上学、神经精神医学……的佐证下,暗示出灵魂的真相。

  从以上的说明可以看出附录3〈从量子物理、宇宙学与形上学的观点细说灵魂〉的构思与内容,是用形上哲学为存在所提供的形而上架构,来跟量子物理与宇宙学相互发明、验证,并且由后者赋予形上学形而下且具体的内涵。在同样的理则之下,附录5〈以量子物理和神经精神医学的进路,阐明佛教的唯识学〉则是先以量子的眼光,点明人类意识(感官的刺激与神经电流的传导)发生的基础也是能量;然后再以佛教唯识学八种意识的理论,来与现代神经精神医学的科学实证相互阐发与印证,以揭开生命意识的神祕面纱。

  而在面对人类最终极的关怀──死亡,则是依佛教「中阴身」概念所描写的死亡过程为蓝本,以灵魂(能量)为轮回转世的中介与枢纽,再用神经精神医学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结构理论,来解析生死的历程,探索死亡的奥祕。

  2012下半年,大学同学颜慕庸医师在阳明大学开设人文医学选修课「身心灵实证的生死学」,刚好他在我的网志上看到〈量子的弔诡〉和〈中阴身〉这两篇文章,觉得很适合生死学的课程,便在学期中邀请我跟同学们分享;第二年起,就给了我两个上课的主题—「量子世界里的宇宙观与生死学」和「从宇宙观谈灵魂学和生死学」,颜医师的意思大概是要我负责「生死学」关连到「量子医学」的部分。

  后来,上课用的PPT大纲大体上是从附录的五篇文章中整理出来的;现在为了出版书籍编排的关系,就依两堂生死学的上课大纲加以延伸铺排,写成两篇讲义式的文章,成为这本书的主体内容。也因为这样,本书各篇文章在不同主题的关照下,虽然会增加一些切合主题的内容(例如课堂上的生死学会谈及医学方面有关安乐死、自杀或生命轮回的探讨等等),但是最终总得涉及到存在根源性的观念,所以在宇宙生命真理的陈述上,常常见到重复的地方。也只能说:因为它们很重要,所以要多说几次。

  最后,我们且再问一次:「量子」是什么?「量子」是物理学家为了探究何谓「能量(宇宙万物、生命与意识产生的由来)」以及如何去量化它而给的单位名称。在此让我们以一种无限高深、久远的量子眼光,娓娓地诉说生命,探索生死!

图书试读

量子世界里的宇宙观与生死学
 
S1 存在是什么
 
自有生民以来,人类的两大疑问与追索:
 
1.生命是什么?
 
2.生命所寄託的宇宙又是什么?
 
存在是宇宙与生命的起源、发生与演化。
 
S2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起源:
 
发生、创造(异熟)
 
O→A O与A不属同类同一层次的存在:创造
 
异熟:变异、异类、异时而熟
 
‧演化:
 
属因果
 
A→B→C→……→N→……∞
 
当初颜老师拟给我「量子世界里的宇宙观与生死学」这样的讲题时,我当下拍案叫绝,随即联想到这不是形上哲学家无时无刻在思索面对的问题吗?你或许会诘问:「寻常百姓天天奔波顾三餐都来不及了,哪有闲暇去思考如此根本性的大哉问?」每个人在一生中总免不了遭遇苦难与横逆;在无可告人极端痛苦的时候总会这样问过:「我的命到底怎么了?而生命是什么?」「为什么」的追问必然会涉及到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而时空不就是宇宙的意思吗?所以,自有人类以来,不管人过怎样的生活、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知或无知,或隐或显地一直都在追索探问:「生命是什么?而宇宙又是什么?」然后人类的好奇心又会把问题归结到:「事情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如何演变?最终会如何?」这样根源性的疑问上。比如20世纪初期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就是因为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与科学的昌明;虽然造就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文明,却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因而引起人类深刻、存在性的反省。
 
说到宇宙的源起、生命的发生与演化,就得带到「创造」与「因果」这两种形上学上的概念;创造是O变成A(O→A),O与A两者为不同类、不属同一层次的存在,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佛教唯识学中异熟识(阿赖耶识)的异熟(异类、异时、变异而熟),与西方一神宗教上帝的观念,都具有这样创造的意涵;而演化是A变成B再变成C、D……N……∞(A→B→C→D→……→N……→∞),A、B、C、D……N……∞则属同一层次、同类性质的存在;而且个别物(A、B、C……N……∞)之间也可以找到因果关系。至于「发生」为什么会发生,「演化」为什么又好像能无限地演化下去,那就不是人所能措其词的了。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量子生死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生死”这两个宏大主题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与人文关怀。书中所描绘的量子视角下的生命,不再是冰冷的物理现象,而是充满了概率、可能性以及超越我们日常认知的深刻联系。我感觉作者在引导我们去理解,生命或许并非一个线性过程,而更像是一个在无数可能性中不断坍缩、选择的动态存在。这种观点极大地缓解了我对于生命终结的恐惧,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永恒。书中的一些比喻非常巧妙,比如将意识比作量子纠缠,将记忆比作波函数,这些都让我茅塞顿开,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迷人的宇宙。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很多和我一样,对生命本质感到好奇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哇,拿到《量子生死书》真是太激动了!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感,那深邃的宇宙背景和若隐若现的光点,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关于生命与存在的终极探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虽然我不是物理学专家,但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将那些晦涩的概念用一种诗意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一个个未知的领域,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启发。书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关于量子叠加态在生命延续上的类比,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来没有想过,科学的边界竟然能与哲学如此深切地交织在一起,去探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与“死”的定义。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重塑,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去思考存在的意义和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领略作者笔下那个充满未知与魅力的量子世界。

评分

读完《量子生命书》之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仿佛被颠覆了,又仿佛被重塑了一般。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和富有前瞻性的视角,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终极奥秘,将我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考维度。作者对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运用,不仅是科学上的严谨,更是一种哲学的升华。他将那些微观粒子世界的奇异现象,巧妙地与我们宏观生命体验中的困惑与追求相连接,创造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书中关于“纠缠”和“叠加”在理解生命延续性方面的阐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个体”的边界,以及生命之间可能存在的超越时空维度的联系。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更是关于存在的,它引导我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起伏与未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心灵的旅行,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启发。

评分

我通常很少会主动去评价一本书,但《量子生死书》真的给了我太多的震撼。这本书不是那种读过就忘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与你进行一场关于生命最根本问题的对话。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洞察力让我叹为观止,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量子物理概念,转化成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并且深入浅出地阐释它们与生命、意识、死亡之间的关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量子的不确定性”如何映射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提醒我,或许不必执着于寻找一个唯一的、确定的答案,而是拥抱过程中的无限可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终结,而可能是一种转变,一种回归到更广阔存在的开始。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被反复翻阅、并且每次都能有新体悟的珍藏。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幻和哲学都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够将两者完美融合的作品,《量子生死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书中的科学理论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生动的叙述,即使是对量子力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相对轻松地把握其核心思想。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前沿的科学概念,与生命、意识、宇宙等哲学命题巧妙地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观察者效应”在生命中的延伸解读,这让我思考,我们自身的意识,是否也在以某种方式,参与塑造我们所经历的现实。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严谨的科学推理,又不乏富有想象力的哲学探讨,读起来既烧脑又过瘾。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口气读完,去探索作者构建的这个充满奇思妙想的量子宇宙,看看在那里,生命与死亡会呈现出怎样令人惊叹的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