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九一八」

亲历「九一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九一八事件
  • 东北历史
  • 亲历回忆
  • 历史纪实
  • 抗日战争
  • 国共合作
  • 战争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历史见证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方军执着地追赶採访亲历抗战的「最后一批人」,多年来笔耕不辍,部落格访问量已达千万之巨。其文章文笔犀利、感情充沛、图文并茂,广受网友追捧,诸多网友因读了他的採访而落泪。除将关注目光投于抗战中共产党老兵之外,还将目光和笔墨着重在那些长期以来被媒体和大众忽略的国民党老兵身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同样用热血灌溉中华大地,为了保卫家国,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他们一生的崎岖坎坷,渴望读者的聆听!

  作者简介:方军,1954年生于北京。1970年在首钢当铆工;1973年参军,并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担任日本记者助理,继到日本驻华大使馆领事部工作;1990年在北京某报社任记者;1991年后赴日本留学,曾在日本两所大学学习社会学和经济统计学。1997年3月回国后,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同年12月出版《我认识的鬼子兵》,之后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并出版了《最后的军统老兵》《最后的抗战老兵》等多部图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岁月回声:近代中国都市生活与社会变迁 (1900-1949) 一部以口述史和档案文献为骨架,重构民国都市风貌、社会脉动与个体命运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宏大叙事或单一历史事件的断代史,而是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具活力、也最富矛盾性的那几十年。我们试图通过描摹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新兴阶层的勃兴、传统秩序的崩塌与重塑,勾勒出一幅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肌理的立体画卷。 第一章:钢铁与尘土的交响——城市基础设施与空间重塑 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是全球化冲击与本土现代化努力交织的产物。本章深入探讨了自清末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重塑了人们的地理认知和生活节奏。 1. 交通革命与城市空间扩散: 从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引入,到第一批现代公路的铺设,城市空间不再固守传统的城墙和里弄。我们将分析这些新交通工具如何打破了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催生了“通勤”这一概念。例如,上海法租界与华界之间的交通往来,如何形成了新的阶层流动通道,以及铁路沿线新兴城镇的崛起。 2. 公共设施的诞生与公共领域的形成: 自来水厂、电灯公司、新式邮政系统的建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社会生活现代化的标志。本章将详细考察近代公共浴室、公园、图书馆等新型公共场所的出现,它们如何成为不同阶层、不同性别进行“社会交往”的新平台,也是新式礼仪和市民意识萌芽的温床。特别关注这些公共空间中,性别隔离与融合的微妙张力。 3. 建筑风格的变迁与文化认同的重构: 从“石库门”到“花园洋房”,从传统合院到西式公寓,建筑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之所,更是权力、财富与文化取向的宣言。我们将对比分析新式工厂建筑(如纺织厂)与商业建筑(如百货公司)的结构特点,探讨“摩登”一词如何被视觉化地嵌入到城市景观之中,以及这种景观如何与本土传统审美发生冲突与融合。 第二章:商埠的活力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近代城市是商业资本的聚集地,也是新的市民阶层——包括买办、店员、知识分子和手工业者——力量增长的舞台。本章侧重于商业活动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 现代商业形态的冲击与变革: 百货公司的出现是近代商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分析新式百货公司如何运用橱窗展示、会员制度、广告宣传等手段,激发了消费主义的欲望。同时,传统手工业作坊和老字号的坚守与转型,构成了商业图景的另一侧。对几家著名老字号在广告语、经营模式上的微小调整,进行细致的个案研究。 2. “职员”群体的诞生与办公室文化: 随着银行、外贸公司和政府机构的扩张,白领(职员)群体迅速扩大。他们拥有固定的薪水,受教育程度较高,形成了区别于工匠和商人的新身份认同。本章探究了办公室内部的等级制度、着装规范、午餐习惯,以及他们如何成为接收和传播新思想的媒介。 3. 城市中的流动性与社会网络: 城市人口的急剧流动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也催生了新的互助形式。本章分析了同乡会、行业公会、帮派组织在维持城市秩序、提供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不同政治力量介入后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声音的景观——媒体、娱乐与大众文化的渗透 近代城市是信息与娱乐的发源地。本章关注声音(广播、留声机)和视觉(电影、月份牌)如何重塑人们的文化品味和价值观。 1. 媒介的革命与信息传播: 报纸、期刊、小册子的普及,如何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我们将考察不同政治立场和商业目的的报纸在报道同一社会事件时所采用的语言策略和叙事倾向。留声机的普及,不仅传播了新派歌曲,也使得地方戏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 电影的魔力与都市的幻象: 电影院成为都市最吸引人的场所之一。本章分析了早期中国电影产业的特点,探讨了电影内容(如月份牌画、喜剧片)如何建构和消费着公众对“摩登生活”的想象。特别关注电影院的着装要求、散场时的拥挤人群,这些都是社会阶层在特定空间内进行“共谋”的时刻。 3. 节庆、体育与公共表演: 传统节日的改造(如春节的商业化),以及新引入的体育赛事(如足球、篮球),如何成为社会群体动员和身份展示的新渠道。对城市中举行的新式婚礼、毕业典礼等仪式进行考察,这些仪式如何标准化和公开化了个人的生命历程。 第四章:边缘的生存——贫困、底层与灰色地带 繁华的都市背后,总是潜藏着被光鲜掩盖的生存挣扎。本章聚焦于城市中的底层民众、流动人口以及灰色地带的生存状态。 1. 城市移民的安置与适应: 大量来自农村的劳工涌入城市,他们面临着住房短缺、卫生条件恶劣、工时过长等困境。本章将描绘棚户区(“第三世界”)的居住结构,以及他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建立起自我维持的社区体系。 2. 城市中的“非正式经济”: 拾荒者、小贩、人力车夫构成了城市的毛细血管。分析这些非正式职业的运作逻辑、收入波动及其与正规经济部门的依存关系。人力车夫群体,作为城市中最直接的劳动者形象,其工作条件和集体意识的形成值得深入探讨。 3. 法律、秩序与灰色地带: 赌博业、妓院、烟馆等在城市中长期存在的灰色行业,它们与市政管理、地方警政之间的复杂博弈关系。这些场所如何成为某些社会阶层消遣和逃避现实的出口,同时也成为社会治理难题的集中体现。 结语:未完成的现代化叙事 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是一场充满张力的、未完成的现代化进程。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和文化活力,但也暴露了深刻的社会不平等和身份认同的危机。通过对这些细微的生活切片和制度变迁的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加精细、更具温度的历史视角,理解那个“匆忙”的中国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底色。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王景芳:亲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抗战老兵/001
胡真一:曾经与金日成并肩参加抗日战争的女兵/026
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将领/045
黄廷廉:死里逃生的八路军英雄将领/056
李在德:最后的东北抗联老兵和她的战友们/083
韩宝轩: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104
郑日光:炸毁日本常州仓库的老兵/122
周新宇:南京保卫战中击落日机的飞行员/128
李文德:松山龙陵旧战场上仅存的抗战老兵/135
付心德:亲历淞沪会战的老军医/146
魏国柱:亲历喜峰口大战的二十九军老兵/157
李天相:炸毁花园口后的买兵和卖兵/163
陶本仁:抗战老兵的苦苦等待/167
张庭佐:还没有被烧掉的回忆录/177
李占瑞:飞虎老兵遍天下/189
姜纪水:亲历衡阳保卫战的抗战老兵/208
军统老兵的最后一次集结/223
亲历「七七事变」仍健在的二十九军老兵/239
塩谷保芳:日寇老兵的最后篇章/247
时隔七十年二十九军官兵在卢沟桥最后一次集结273

图书序言



  屈指一算,1931年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近八十三年了!即使是1931年9月18日出生的人,今年也整整八十三岁了!

  亲历「九一八」事变的东北军老兵还有健在的吗?亲历当年「九一八」事变的东北居民还有健在的吗?我的回答是:「有!」——不信,您看看《北京晚报》。

  他们是:1909年出生,1926年参加东北军,1931年在东北军讲武堂上学的王景芳;还有「九一八」事变时,正在东北种地,之后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李在德老人。

  王景芳老人一生亲历了1929年的中东路战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的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沧州战役,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王景芳以少将军衔、四十军副军长的职位,在河南受降日军。并接收侵华日军在河南的四十座大仓库。

  王景芳不是完人,抗日战争中,他还随四十军军长庞炳勋降日两年。但是,那是在弹尽粮绝,一个军打到只剩十二个人的地步下。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王景芳的经历是一个缩影。

  李在德的经历与王景芳大相径庭。她后来参加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解放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担任重要职务。现在,她以厅局级领导干部的级别离休。老太太和儿子住在一起,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除了以上二位老人,本书还将向各位尊敬的读者介绍我採访的各种各样的抗战老兵。每一个老兵把一生的故事浓缩后向我描述。无疑,这些故事是惊心动魄的,是充满了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的。这一个一个的故事组成了中国人民在武装到牙齿的侵华日军面前,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英雄篇章、民族历史。

  我于1997年出版第一本书《我认识的鬼子兵》后,一直潜心研究、坚持採访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们。我的父亲是八路军,他上过抗日军政大学。我自认为,作为八路军的儿子,我用努力填补了一些历史的空白。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无数亲历抗日战争的、为我们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流过鲜血的老战士都终将离我们而去,他们的事蹟将走进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因此,留下他们的悲欢离合、警世恒言,迫在眉睫!

  ——我所努力的,正是这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亲历「九一八」》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夜晚。作者以一种极其真挚、朴实却又深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普通人命运的刻画所打动。那些在战火中失去家园、亲人颠沛流离的百姓,他们的痛苦、挣扎和不屈,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力量。作者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个人的视角出发,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对普通中国人造成的深远影响。我反复咀嚼书中对细节的描写,无论是当时社会的氛围,还是人们的情绪变化,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读到那些关于抵抗的段落,一股热血在我心中涌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族精神的伟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拷问,对家国情怀的深度挖掘。它让我明白,历史的厚重感并非来自冰冷的数据和官方的陈述,而是源于无数个体鲜活的生命体验。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数次哽咽,数次感慨。它让我反思,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面对可能出现的挑战?这本书给了我答案,也给了我力量。

评分

这本书所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亲历「九一八」》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贴近人物的叙事方式,将那段沉重的历史呈现在我面前。我被书中那些触动心灵的细节所打动,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具力量。例如,书中对当时东北人民在面对侵略时的反应,那种从震惊、恐惧到逐渐觉醒的心理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记住了其中一位母亲,她在战乱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牺牲一切的场景,那是一种伟大的母爱,也象征着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书中对于日军侵略的描写,虽然没有过多的渲染,但那种冰冷、残忍的现实,通过作者的文字,依然让我感到不寒而栗。它迫使我正视历史的残酷,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历史“活”了起来。我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坚韧,看到了他们为了生存和尊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

《亲历「九一八」》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向我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我沉浸在作者细腻而生动的笔触中,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年代的种种景象。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作者没有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国破家亡时的恐惧、痛苦、迷茫,以及最终的坚韧和抗争。我被书中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所折服,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那个时代的悲壮。例如,书中对一个普通家庭在战乱中的遭遇,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都写得让人心碎。然而,在这样的苦难面前,他们依然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创伤,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年代。它让我明白,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而应该被铭记,被反思,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评分

《亲历「九一八」》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极其真挚、朴素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那个风云激变的年代。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人物命运的刻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抗争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力量。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描写所吸引,那些鲜活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例如,书中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的描绘,那种在苦难中依然保持尊严和希望的顽强,让我深受感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并将之转化为触动人心的文字。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无数次为书中人物的遭遇而感到悲伤,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不屈而感到自豪。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勿忘国耻”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颂扬。

评分

《亲历「九一八」》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却又充满感情的笔调,将那段沉重的历史徐徐展开,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被书中那些触及灵魂的细节深深吸引,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比任何宏大的史诗都更具感染力。例如,作者对当时东北人民在面临侵略时的反应,那种从震惊、恐惧到逐渐觉醒的心理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记住了其中一位老者,他在炮火连天中,依然坚持保护家中老物件的场景,那是一种对故土、对文化的深沉眷恋,也象征着一种不屈的民族魂。书中对于日军侵略的描写,虽然没有过多的煽情,但那种冰冷、残忍的现实,通过作者的文字,依然让我感到不寒而栗。它迫使我正视历史的残酷,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历史“活”了起来。我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坚韧,看到了他们为了生存和尊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无数次停下来,思考历史的走向,思考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悲剧往往源于麻木和遗忘,而铭记和反思,则是走向未来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所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沉甸甸的思考。《亲历「九一八」》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一种极为朴实、诚恳的语言,讲述了那段沉痛的历史。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还原历史现场感方面的努力。他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将我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抵抗和求生的故事深深打动。那些在绝境中依然燃起希望,为了生存而付出巨大努力的普通人,他们的形象至今令我难以忘怀。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从情感上与历史产生共鸣。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反思,在面对历史的伤痛时,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答案:那就是铭记,反思,并从中汲取力量。它让我更加理解了民族复兴的意义,也让我看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评分

读完《亲历「九一八」》,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为客观却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命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组合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缩影。例如,书中对当时社会氛围的刻画,从安宁祥和到突如其来的恐慌,再到后来的抵抗,每一步都显得那么真实。我被书中那些普通人的勇气和智慧所打动。在面对强大的侵略者时,他们没有选择屈服,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用生命守护自己的家园。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代入感,他能够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环境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数次陷入沉思,思考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思考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厚重感,恰恰体现在无数个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之中。

评分

《亲历「九一八」》这本书,让我对“九一八”事变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深入到事件的肌理之中,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些在巨大变故面前的恐惧、绝望,以及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坚持,都写得入木三分。我仿佛看到了书中那些人物的影子,感受到了他们的悲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例如,书中对当时东北地区社会各阶层人士在事变初期的反应,以及后来如何逐步走向抵抗的描写,都极具层次感。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由伟人书写,普通人的命运和选择,同样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次因为书中描写的悲惨遭遇而落泪,但更多的是因为那些不屈的身影而感到振奋。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勿忘国耻”的含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

《亲历「九一八」》这本书,为我呈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东北大地历史画卷。作者以一种极为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夜晚,以及之后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我被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深深吸引,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却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那些在巨大历史变故面前的恐惧、挣扎、绝望,以及最终的坚韧和抗争,都写得入木三分。书中那些关于抵抗的故事,虽然在当时显得渺小,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却足以震撼心灵。我被那些为了守护家园而付出的普通人所感动,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是那段历史中最耀眼的光芒。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从情感上与历史产生共鸣。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停下来,思考历史的走向,思考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悲剧往往源于麻木和遗忘,而铭记和反思,则是走向未来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所描绘的“九一八”场景,对我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灵洗礼。《亲历「九一八」》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没有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其朴素、自然的叙事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一方面,他没有回避侵略者的残暴和罪行,用真实的事实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另一方面,他更着力于展现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斗志。书中描绘的一些抵抗的场景,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显得那么微弱,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却足以穿透时空,激励着我。我被那些为了守护家园而奋不顾身的普通人所感动,他们的勇气和牺牲,是那段历史中最耀眼的光芒。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也让我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伟大。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与那个时代的先辈们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它让我思考,在面对强权和压迫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我们应该如何守护我们的尊严和家园?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