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日台关系关键50年1945~1995:一堆历史的偶然、错误与大国的博弈造成台湾目前的困境

战后美日台关系关键50年1945~1995:一堆历史的偶然、错误与大国的博弈造成台湾目前的困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日关系
  • 美台关系
  • 日台关系
  • 台湾历史
  • 战后史
  • 国际关系
  • 冷战史
  • 政治史
  • 外交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战后美日台三边关系史(1945-1995年)的研究,时间横跨五十年之久,属于战后国际关系史、冷战史及台湾现代社会进程的历史研究范畴。近代以来,美、日始终对台湾抱有独占性战略图谋,这是美日台三边关系缘起的历史定位。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对战后美日台三边关系的历史特质与演进历程进行阐述,亦是本书的目标之一。

  本书对学界有关三角关系的研究进行简要归纳与系统分析,对有关三角或三边关系的界定、概念,以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诸特性等进行论述,同时,对于研究思路与意义、研究目标与方法、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等进行简要阐述。

 
好的,为您创作一本内容详实、不含您所提供图书信息的历史著作简介,力求展现出专业、深入的研究视角。 --- 《帝国余晖与冷战序曲:东亚秩序的重塑与新格局的形成(1920-1950)》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从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到冷战格局初步奠定的关键三十年(1920-1950),东亚地区所经历的深刻社会、政治与军事转型。这一时期,旧有的帝国体系土崩瓦解,新的意识形态冲突兴起,深刻地重塑了区域内的力量平衡与国家认同。本书摒弃传统以单一强权为中心的叙事,转而聚焦于区域内复杂互动的多维历史进程,旨在揭示大国角力背后,地方精英、社会运动以及技术变革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一时代的最终面貌。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衰颓与内部张力(1920-1937) 本部分首先审视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东亚主要国家内部的政治生态。我们详细分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并非仅仅是外部压力下的产物,更是其内部结构性矛盾——包括重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对外部资源的极度依赖,以及对“国家神道”意识形态的政治化利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近邻,中国正经历着自辛亥革命以来最动荡的统一进程。本书不再将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视为简单的过渡阶段,而是剖析了其在建设现代官僚体系、推行土地改革尝试中所遭遇的来自地方军阀、新兴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及早期工人运动的复杂抵抗。我们特别关注了上海、天津等新兴都市中,现代性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剧烈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催生了截然不同的政治动员模式。 在东南亚,殖民体系虽然看似稳固,但本土民族主义思潮已然萌芽。本书通过对荷属东印度(印尼)、法属印度支那(越南)知识分子阶层的细腻考察,揭示了他们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时,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和改造了民族自决的理念,为后来的独立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全面冲突与极端动员的年代(1937-1945)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亚的爆发与演变。我们避开了对单一战役的冗长描述,转而探讨战争如何成为国家权力的极端测试场。在侵略战争中,日本如何通过“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试图构建一个以东京为中心的经济与政治集团,以及这一构建过程中对占领地资源、人力和文化的掠夺性本质。我们运用新近解密的档案,审视了占领当局在不同社会层面上推行的政策,尤其关注了劳工管理与宣传机器对民众心理的长期影响。 同时,本书深入分析了同盟国在区域内的战略调整。美国对日禁运的升级,并非孤立的经济行为,而是其全球战略部署的一部分。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是太平洋力量平衡被彻底打破的标志。本书着重比较了中国战场上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不同战略取向及其对战后政治格局的预埋,特别是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进行社会重组的实践,这为他们后续的胜利提供了深刻的组织基础。 第三部分:权力真空与冷战前夜的权力转移(1945-1950) 战后重建是本书的最后阶段。本部分认为,1945年的胜利并非东亚秩序的终结,而是新一轮更具意识形态色彩的权力斗争的开始。 我们细致考察了盟军托管或占领政策的巨大差异。在被解放的朝鲜半岛,美苏双方的军事分界线如何迅速超越了军事考虑,演变为一道深刻的意识形态鸿沟,并催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权。在日本,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最高盟军司令部(SCAP)主导的改革,与其说是“民主化”,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去军事化与再资本化”工程,其目标是使日本成为反共阵营中稳定且高效的经济支柱。 在中国,战后短暂的和平谈判破裂后,内战的爆发是区域稳定性的彻底丧失。本书强调,内战的走向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对比,更依赖于对农村土地和对城市知识分子支持的争夺。我们分析了国民政府在治理上的失误,如恶性通货膨胀的失控,如何系统性地侵蚀了其执政合法性。 本书总结道,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彻底固化了冷战在东亚的形态。区域内的所有国家,无论其主观意愿如何,都被纳入了以美苏对视为核心的阵营对抗体系中。战前遗留的民族主义诉求,在这一新的地缘政治框架下,被重新编码、分化,并成为未来数十年冲突与合作的底层逻辑。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东亚格局的深厚历史背景,强调历史的连贯性与非线性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华盛顿体系,军国主义,训政时期,民族主义,占领政策,意识形态对立,战后重建,地缘政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意义、研究目标与方法、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001
第二节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近代史上的美日台关系/009
 
第二章 战后初期台湾与美日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与新殖民主义/038
第二节 冷战格局下美国对台湾的战略考虑/046
第三节「美援」主导下日台社会改造与美日台关系的发初/053
 
第三章 战后美日台关系的基本形成
第一节 朝鲜战争—美国东亚战略的重大调整/092
第二节 美日台关系的形成与确立/100
第三节 台海危机期间的美台关系/111
第四节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的对台政策/123
 
第四章 战后初期美日台经济关系(20世纪4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
第一节 美日独佔东亚经济与日本的经济外交/166
第二节 美国主导下日台贸易的恢复与发展/174
第三节 战后初期美日对台贸易、投资/190
 
第五章 美日台关系的跌宕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
第一节 趋变的世界格局与美日台关系的折冲/216
第二节 日本政府对台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228
第三节 日本对华贸易政策——同时独佔两岸市场、谋求最大战略利益/236
 
第六章 跌宕曲折的美日台关系(1970年代初期—1980年代中期)
第一节 1972年后日本与台湾关系的嬗变/264
第二节 中美建交——《与台湾关系法》与美台「准联盟」关系的形成/281
第三节 日本对台政策(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289
 
第七章 冷战格局解体与美日台关系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第一节 中美围绕对台军售的较量与博奕/310
第二节 冷战后期美日台关系的演变/321
第三节 美日同盟重新定义、全球军事战略调整与美日台关系的演变/331
第四节 安全困境下的美日台关系走向/337
结语/359
参考书目/362

图书序言

序言

  笔者在先读本书定稿后,十分欣喜,又受王键博士之邀为本书作序,自然很高兴地答应了。但是,却因为近期参加多次会议和不时有多项任务、工作,使这篇序言的写作一拖再拖。现在,出版社已经要开印了,只好加班开夜车,赶出了这份急就篇。笔者的序言,像王键的本书一样,肯定有不当之处,笔者真心地敬请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王键博士的这部新专着,对战后1945—1995五十年间美日台关系的历史过程做了概略考察。

  按照笔者的思路与解读,若对本书题目予以更为准确概括的话,应是对冷战时期台湾地区与美日两国这一关系形成、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考察和研究。

  学界,特别是国际关系学界,对于中美苏、中美日三国间关系定义为一种三角关系。王键在借鑑各方学者的精辟论述并进行独立思考后,认定战后台湾与美日的互动过程属于一种不规则的「三边关系」,是从属于中美日三角关系下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并非真正国家意义间的关系,而是非国家间的关系。战后冷战时期美日台关系的一大特征,就是美日两国始终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战略干扰。本书的题目和作者对「三边关系」特点的提出,一下子就旗帜鲜明的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也极为有力地吸引笔者,饶有兴趣地阅读本书。

  全书分为七章,绪论章概述了本书研究的思路与意义,第二、三、四章阐述了美日台关系的形成和确立。论述了以下重要内容:战后美国在亚洲推行新殖民主义,最初拟以中国为其东亚地区最大的战略伙伴。由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加之朝鲜战争等的影响,美国对日政策调整为积极扶植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美国还企图与日本共同掌控东亚地区经济,为此,不惜在经济利益上对日做出让步;在加强美日关系之同时,美国也将台湾视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战略伙伴,出于遏制中国大陆的战略目的,对台湾进行了经济、军事的全面扶植;为此,美国主持了战后日本、台湾的土地制度改革,按照美国设计的社会模式,对日、台进行了社会改造;战后,主要自吉田茂内阁以来,日本台海政策(对台对华政策)基本确立,即同时佔有台海两岸的经济资源和市场,实现日本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历经1950-60年代中日民间关系的跌宕发展,日本始终保持与海崃两岸之间的经济联系;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日本最终达到其台海政策的战略目标。公开与两岸发展政治、经济等关系,为日本的国家利益服务。

  本书第五、六、七三章则阐述了美日台关系的发展、演变:1972日台断交、1979美台断交之后,美日台关系有所下降,但维持了实质性的关系框架;美日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及军事的控制依旧;台湾在与美日关系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增长;日本更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扶植日台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介入越南战争等,国力下降;日本对台湾的影响,尤其是对台湾的经济控制愈加严密、严重;在冷战时期,特别是冷战后期,美日对台政策并不完全一致,以美日经济摩擦为典型的美日矛盾迭起,充满折冲与博弈;而在世界冷战格局解体与后冷战时期,美日台关系的演变、走向,中日、中美关系以及两岸关系的走向,均是不可忽视、值得高度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书对上述问题的论证、阐述,新意随处可见:有不少是学界首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缺和不足;本书运用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既注意全面、宏观和理论上的概括、分析和考察,又极为讲究实证分析,以系统的数据、原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尽可能还原、探究美日台关系的动态演变;本书将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时期美日台关系史的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无疑也具有实践意义:透过对战后美日台关系历史进程的追踪与描述,并透过各个阶段美日台关系的具体论述,总结出美日台政治关系的交流模式与诸多特征,阐明了美日台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性。

  王键博士以一人之力,能够在两年中撰写成这部厚重的学术着作,的确可喜可贺!就笔者所知,应该是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与他曾经在攻读博士的三年期间,受教于中国日本史着名学者万峰等人,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培养,更与他在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三年中,受到其导师、着名的中国史大家张海鹏的薰陶和训诲,打下坚实、全面的学业基础,具有了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是分不开的;二是与他能多次到日本、台湾访学考察,受到日本、台湾着名学者重实证、重原始资料等良好学风的影响,并多次参加、操办两岸关系、日台关系学术会议,从而增强了学术研究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意识;三是关键因素,是他长期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和虚心学习、注意积累的结果。

  笔者作为王键博士曾经的导师、同单位的同事和从事日本史研究的同仁、朋友,热诚地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真诚地祝贺本书的出版!
  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 汤重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战后美日台关系关键50年1945~1995:一堆历史的偶然、错误与大国的博弈造成台湾目前的困境》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感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一直对东亚近代史,特别是美日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深感兴趣,总觉得这个区域的每一个节点都牵扯着亚太乃至全球的格局。这本书聚焦的1945-1995这半个世纪,正是冷战格局形成、变迁直至缓和的关键时期,也是台湾问题从战后遗留的“中国内战”延续,演变成如今复杂地缘政治核心的关键阶段。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其中“历史的偶然、错误与大国的博弈”的,又如何将这些看似庞杂的元素串联起来,最终指向“台湾目前的困境”的。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历史的偶然”的解读。众所周知,历史进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巧合。我一直觉得,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果当时某个关键人物做出了一丁点不同的选择,或者某个意外的事件没有发生,历史的走向就会截然不同。比如,在国共内战的最后阶段,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败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不乏内部的腐败、政策的失误,但同时,一些在军事战略、国际援助等方面的“偶然”因素,是否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偶然”又如何影响了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的规模、后续的统治基础,乃至美国对台湾的态度?这本书能否细致地剖析这些“偶然”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像滚雪球一样,一步步将台湾推向今天的地位,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 immediately 浮现出冷战时期那如履薄冰的地缘政治棋局。1945到1995这五十年,可以说是国际关系最动荡、最充满变数的时期之一。美日两国在战后地位的重塑,以及与台湾之间的三角关系,无疑是理解这段历史的钥匙。我个人一直对美国在战后如何处理日本的占领和重建,以及这如何影响了日本对地区安全的角色扮演感到好奇。日本作为一个被战败的国家,如何在短短数十年内,一跃成为经济强国,并在区域安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美国,作为战后东亚秩序的主要构建者,又是如何利用日本来制衡苏联,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托管”台湾,以维护其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 这本书提到的“大国的博弈”,无疑是理解这段历史的核心。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美国、苏联(以及后来的中国大陆)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角力。例如,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最初可能倾向于“中立”,转变为军事保护台湾。这种转变是纯粹的战略考量,还是也夹杂着一些“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中国大陆,在建立新政权后,为何一直将台湾视为“解放”的目标?美日两国在这一进程中,又扮演了何种角色?是积极的干预,还是被动的卷入?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去揭示这些大国博弈背后的深层动因和微妙之处,而不是流于表面化的历史叙述,是我阅读这本书的主要期待。

评分

我最近对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地缘政治困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想了解其历史成因。这本书的标题,直击了我关注的痛点——“战后美日台关系关键50年1945~1995”以及“造成台湾目前的困境”。1945年世界大战结束,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开始建立,而台湾作为二战的战利品,其命运也因此被卷入了新的地缘政治漩涡。我特别想知道,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的这个过程,其中是否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的偶然”?例如,当时国际社会对台湾地位的普遍认知是什么?美国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中提及的“大国的博弈”。战后,美国和苏联进入了长期的冷战对抗,而东亚,特别是台湾海峡,无疑是这场对抗的前沿阵地。我一直在思考,美国是如何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上,将台湾纳入其“围堵”共产主义的战略体系的?而日本,作为美国在东亚最重要的盟友,又是如何在其战后重建过程中,处理与台湾的关系,以及其在区域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事件,来解析美国和日本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共同塑造了战后美日台关系的基本框架,并最终影响了台湾的政治发展和国际地位,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试图诊断出台湾当前“困境”的病灶,并将之追溯到战后美日台之间那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1945-1995这五十年,是一个充满变数和博弈的年代,美日两国作为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它们之间的互动,以及与台湾的关系,无疑是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错误”是促成当下局面的重要因素,但“错误”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去定义和分析这些“错误”的。 这些“错误”是来自决策者的失误,还是战略布局的偏差?例如,在冷战时期,美国在处理中国统一问题时,其对台湾的政策是如何演变的?是否存在一些关键时刻,由于误判了中国大陆的意图,或者低估了地区力量的动向,而做出了被后人视为“错误”的决策?同样,日本在战后,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是否也经历了一些“错误”的判断?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来揭示这些“错误”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对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发展轨迹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我阅读这本书的重点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国际关系史,特别是冷战时期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标题《战后美日台关系关键50年1945~1995:一堆历史的偶然、错误与大国的博弈造成台湾目前的困境》,无疑触及了我的知识盲区和求知欲。1945年至1995年,这五十年正是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时期,美日两国作为战后东亚秩序的两个重要参与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台湾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无疑是理解台湾地缘政治困境的关键。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其中“历史的偶然”的。 历史的进程常常充满着不可预测的转折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却可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冷战初期,美国对台湾的态度,是否经历过摇摆?这种摇摆是由哪些“偶然”因素驱动的?而日本在战后,其对台湾的态度又是如何演变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影响,但同时,日本作为一个亚洲国家,其自身对台湾的历史情感和战略考量,又会如何体现在其对台政策上?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具体史料,来揭示这些“偶然”是如何被捕捉并被写入历史进程的,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一堆历史的偶然、错误与大国的博弈造成台湾目前的困境”,用“一堆”这个词,似乎暗示着事件的复杂性和混乱性,也让人感到一丝无奈。我一直觉得,很多历史事件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书中所指的“错误”,我很好奇是指哪些具体的决策和判断?是政治家们的战略失误,还是军事指挥官的战术失误?亦或是经济政策上的偏差?例如,在国共内战后期,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治理是否存在重大的政策失误,导致民心尽失?退守台湾后,其“反攻大陆”的策略是否也存在不切实际的成分? 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大国的博弈”是如何一步步将台湾塑造成今天的地缘政治热点的。我一直在思考,美日两国在冷战期间,是如何利用台湾来对抗共产主义阵营的?这种利用,是否也客观上强化了台湾自身的战略地位,但同时也将其置于了更大的危险之中?比如说,当年的《美日安全条约》以及后来美国与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这些国际法和军事同盟,是如何在不同时期对台湾的命运产生影响的?而当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巨变时,这些原本稳固的联盟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这本书能否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大国博弈的脉络,并解释它们最终如何累积成“台湾目前的困境”,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 immediate 联想到的是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时期。1945-1995这五十年,是美日两国从战时敌人转变为盟友,并在亚太地区构建新的秩序的关键时期,而台湾则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大国的博弈”这一部分充满期待。我一直觉得,国际关系中最引人入胜的就是权力斗争和利益的算计,而冷战时期,美日台三者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博弈的典型代表。 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描绘这种“博弈”的。例如,美国在冷战时期,是如何利用美日同盟来牵制苏联,同时又将台湾纳入其战略防御体系的?而日本,在战后初期,其对台湾的态度是如何受到美国影响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基于自身的地缘政治考量,而调整了对台政策?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展示美日两国在处理台湾问题时,是如何在各自的战略利益、意识形态以及与中国大陆的复杂关系之间进行权衡的?而这种博弈,又是如何不可避免地将台湾推向了如今的复杂境地,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一个精密的诊断报告,试图剖析台湾当前复杂局面的根源。我一直觉得,理解台湾的现状,必须回溯其历史,尤其是那些被主流叙事可能忽略的“偶然”和“错误”。1945-1995这五十年,恰好是台湾命运被国际大国博弈深刻塑造的关键时期。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历史的偶然”很感兴趣。历史并非总是按照既定的剧本上演,有时,一个微小的变动,就能引发连锁反应。比如,在国共内战的末期,国民党政府败退大陆,选择退守台湾,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当时,国际社会对这一局面的认知,以及主要大国,尤其是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是否充满了“偶然”的变数? 我更想知道的是,书中是如何细致地分析“错误”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轨迹,往往受到领导者决策的影响。我很好奇,在台湾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关键时刻,由于决策失误,导致了如今的困境?这些“错误”是来自台湾内部的政治力量,还是外部大国的干预?例如,在特定时期,台湾当局在处理与大陆关系、与美国关系、以及在发展自身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是否存在一些被后人看来是“错误”的决策?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揭示这些“错误”是如何一步步累积,并成为如今台湾面临挑战的重要原因,是我阅读这本书的重点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战后美日台关系关键50年1945~1995”。这五十年的时间跨度,正是太平洋战争结束,冷战格局形成、演变,直至走向缓和的关键时期。我一直觉得,理解台湾的现状,离不开对这一时期美日两国在东亚地区战略布局的深入了解,以及台湾在这个大棋局中扮演的角色。书中提到的“大国的博弈”,无疑是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美日两国在这一时期,如何在中美日三方力量的互动中,各自为台湾的地位和命运施加影响的。 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呈现“错误”的。历史的进程并非完美无瑕,各种误判、失策和短视,都可能成为造成当下困境的根源。我好奇,在美日两国处理台湾问题时,是否出现过一些重大的战略失误?这些失误是源于对国际形势的误判,还是对地区政治力量的低估?例如,在某个关键时刻,如果美日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对台政策,台湾的命运是否会走向另一条道路?而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决策过程,来佐证这些“错误”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影响了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方向,是我阅读这本书的重点关注点。

评分

当我看这本书的标题时,我脑海里 immediately 联想到的是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的对垒,以及亚太地区成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战场。1945-1995这五十年,是美日两国关系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台湾的命运被国际大国博弈深刻影响的关键时期。我一直觉得,历史并非完全由宏大的战略和政治决策构成,其中也充满了无数的“偶然”。我非常好奇,在美日两国与台湾的互动中,是否存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深刻改变历史走向的“偶然”事件? 例如,在战后初期,美国对台湾的态度,是否受到了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而日本,在被美国占领后,其国内的政治思潮如何影响了其对台湾的态度?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些“偶然”的细节,它们是如何被历史学家发现,又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被重新解读。同时,我也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大国的博弈”的。美日两国是如何在这种博弈中,既合作又竞争,共同塑造了台湾的国际地位?而这种博弈,又如何不可避免地将台湾推向了如今的困境,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