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全套共7本)

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全套共7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杨天石
  • 历史
  • 传记
  • 回忆录
  • 政治
  • 人物
  • 近代史
  • 史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民国史,从总体看,无疑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均富和现代化的历史,总结这段历史,自然有助于鑑往知来,为中华民族此后的发展「导夫先路」。——杨天石

  揭开民国史的真相  
  揭开帝制到共和的真相
  在那个风云诡谲、朝夕万变的年代,什么才是事实真相?
  谁说的话是真的?本书打开你心中的谜!

  今日之新闻为明日之历史,证据会说话,有图有真相,想了解民国史,就不能不看杨天石这套文选;作者长期研究民国史,并亲自探究蒋介石日记,将民国史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及疑点一一打开,包括当时的派系斗争、党内倾轧,国际间对中国的态度等皆有深入的探究,看完此套书,等于将民国史翻阅一遍,更加了解民国史的真相为何。

  ◎套书明细◎

  【卷一】  帝制到共和
  【卷二】  孙中山与民初政局
  【卷三】  蒋介石崛起与北伐
  【卷四】  蒋介石真相之一——掌权:南京政府
  【卷五】  蒋介石真相之二——奋起:抗战及战后
  【卷六】  蒋介石真相之三——遗憾:抗战及战后(续)
  【卷七】  哲人与名士
历史的迷雾与真实的面貌:探寻民国风云背后的深层逻辑 本书系(全套共七册)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去神话化、更贴近历史真实图景的民国时期画卷。我们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被权力结构所掩盖的决策过程,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命运。本书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史或人物传记,它试图构建一个更具社会学和文化史视角的分析框架,深度剖析中国现代转型期所面临的内在矛盾与外部冲击。 第一册:旧邦新命:晚清遗产与民国肇始的结构性困境 本卷着力探讨清末留下的体制性顽疾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国初年的政治走向。我们并非简单地描绘“推翻帝制”的英雄叙事,而是深入考察了中央权力真空的形成、地方士绅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博弈,以及国家机器在财政、军事和法律层面的全面失灵。重点分析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如何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制度性的伏笔。内容涵盖了从立宪派的理想破灭到袁世凯洪宪帝制的短暂复辟,剖析了现代国家构建中“效率”与“正当性”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审视了民国初年对西方政治模式的盲目移植,以及这些模式在中国特定社会结构下产生的异化效应。 第二册:北洋裂变:军阀时代下的社会重构与文化张力 本书深入剖析了北洋政府时期(1916-1928)中国政治的碎片化过程。我们跳出“军阀是野蛮的强盗”的刻板印象,细致考察了不同军阀集团的意识形态基础、地域经济联系及其与国际势力的错综关系。特别关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非将其视为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的背景下。探讨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在精英阶层中的传播与实际社会效力,以及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个人主义思想碰撞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张力。通过对教育、法律和城市商业生态的研究,揭示了在政治动荡中,民间社会如何寻找新的生存逻辑和身份认同。 第三册:革命的螺旋:国民党的“革命建国”与意识形态的内化 本册聚焦于国民党自“护法运动”后的发展历程及其最终在南方建立政权的过程。我们详细梳理了国民党内部围绕“三民主义”解释权和权力分配的派系斗争,特别是孙中山晚年对革命策略的调整,以及“联俄联共”政策的深层动因。本书对“北伐”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审视,将其视为一场复杂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征服运动,而非单纯的民族解放战争。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如何通过建立党治体系、改造官僚机构、推行新的教育和宣传体制,试图将一种统一的现代国家意识形态植入一个高度分化和地方化的社会之中。其中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在“训政”阶段的法制建设和财政改革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第四册:都市的蜃景:上海、天津的现代性样本与阶层流动 不同于聚焦于政治中心的叙事,本卷将视角投向了民国时期最具活力的城市空间——上海、天津、广州等。这些城市是东西方文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传统宗法社会交汇的熔炉。我们探究了城市中新兴的“买办”阶层、产业工人阶级和受过新式教育的白领阶层的形成及其政治诉求。通过考察租界问题、工商业的兴衰、娱乐产业的勃发,勾勒出民国社会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图景。同时,也揭示了光鲜的都市背后隐藏的巨大贫富差距、性别角色冲突以及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展现了现代性在特定土壤中产生的扭曲和异化。 第五册:抗战的代价:民间社会、精英流亡与国家韧性 本书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1937-1945)对民国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宏大的战役指挥,而是战争如何重塑了地方社会结构、经济资源分配和民众的政治参与。探讨了国民政府在敌后沦陷区如何维系最基础的政治符号和文化传承,以及地方乡绅、宗教团体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子和工业资源的西迁过程,及其对西南腹地(如重庆、昆明)社会生态的冲击与改造。我们试图理解,在极端压力下,民国政权是如何在军事失败与政治生存之间寻找平衡点的。 第六册:1945-1949:内战爆发的经济根源与政治信任的崩塌 本册是理解民国终结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内战的爆发并非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结构性经济危机的总爆发。重点分析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日占区、恢复经济、处理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失误,这些失误如何迅速掏空了城市中产阶级的支持基础。本书细致考察了美国援助的性质、政治协商的破裂,以及不同政治团体在关键时刻的战略选择。通过对战后初期(尤其是1947-1948年)城市知识分子和学生运动的分析,揭示了政治信任的瓦解过程,而非简单的“被抛弃”。 第七册:边缘的记忆:少数族群、女性命运与未被书写的历史侧面 作为收官之作,本卷力求从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审视民国史。我们探讨了在民族主义建构和政权更迭的宏大叙事中,被边缘化的群体所经历的历史。包括西南边疆的少数族群在现代国家权力渗透下的变迁、不同地域(如东北、新疆、西藏)的地方性政治博弈。尤其深入分析了民国时期女性地位的复杂变化——从新式教育的受益者到“新女性”身份的塑造,以及她们在家庭、职场和政治生活中的能见度。本书试图通过这些“非主流”的叙事线索,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立体、充满张力的民国历史图景,理解其作为中国现代性试验场所蕴含的深刻教训。 总结:本书的视角和方法论建立在对原始档案、地方志、口述史料以及多方思想流派的综合研判之上,旨在提供一种冷静、审慎、去意识形态化的历史重构,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到对“民国真相”的探寻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天石


  江苏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史坦福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处访问学者。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民国史、国民党史。着有《杨天石近代史文存》(5卷本)、《杨天石文集》、《寻求历史的谜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海外访史录》、《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辛亥前后史事发微》、《横生斜长集》、《朱熹》、《朱熹及其哲学》、《泰州学派》、《黄遵宪》等。与人合着有《中华民国史》第一编、第二编第五卷、《中国通史》第十二册、《南社》、《南社史长编》等。主编有《〈百年潮〉精品系列》(十二卷本)、《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中文版,三卷本)等。其着《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获2008年十大好书奖、香港2008年书奖。
 

图书目录

1.帝制到共和
021 拨开迷雾,解开疑问──民国史及蒋介石研究的突破   张玉法
026 自序:以揭示历史奥秘为鹄的   杨天石
029 马桶阵、面具兵与「五虎制敌」
032 《天朝田亩制度》与「割尾巴」
034 太平天国的「太阳」
038 黄遵宪的《朝鲜策略》及其风波
061 黄遵宪与苏州开埠交涉
084 慈禧太后其人──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演讲
104 翁同龢罢官问题考察
127 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确证
137 康有为「戊戌密谋」补证
142 天津「废弒密谋」是维新派的虚构
150 袁世凯《戊戌纪略》的真实性及其相关问题
171 唐才常佚札与维新党人的湖南起义计划
177 须磨村密札与改良派请杀袁世凯的谋划
192 毕永年生平事迹钩沉
208 孙中山在一九○○年──读日本外务省档案札记
219 一九○一年至一九○五年的拒俄运动
252 陈天华的《要求救亡意见书》及其被否定经过
260 同盟会的分裂与光复会的重建
308 《龙华会章程》主属考
319 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考析
339 何震揭发章太炎──北美访报之一
347 《民报》的续刊及其争论
373 戊戌维新以来的「国民国家」思想
397 苏曼殊、陈独秀译本《惨世界》与近代中国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潮
415 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
440 论《天义报》刘师培等人的无政府主义
 
2.孙中山与民初政局
021 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
039 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045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兼论清末民初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批评
074 「取那善果,避那恶果」——略论孙中山对资本主义的态度
081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伟大思想遗产
086 国家统一,孙中山奋斗的伟大目标
092 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
105 一九一一年的拒英、拒法、拒俄运动
133 从「排满革命」到「联满革命」——读刘揆一《提倡汉满蒙回藏民党会意见书》
136 何天炯谈「三.二九」起义——读宫崎滔天家藏书札
140 为有炮声动地来——清末报纸对武昌起义的反应
155 汤化龙密电辨讹
178 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读台湾所藏梁?超未刊函稿
190 黄兴致井上馨函回译及解读——读日本井上馨文书
199 孙中山与「租让满洲」问题
219 孙中山与民国初年的轮船招商局借款——兼论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43 华俄道胜银行借款案与南京临时政府危机
252 在华经济利益与辛亥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
275 陈其美的「三次革命」设想——读日本外务省所藏陈其美致杨以均密函
288 黄兴与日本驻旧金山总领事的通讯——读日本外务省档案
292 「真革命党员」抨击黄兴等人的一份传单——读日本外务省档案
302 跋钟鼎与孙中山断绝关系书——宫崎滔天家藏书札研究
314 何天炯与孙中山——宫崎滔天家藏书札研究
338 邓恢宇与宫崎滔天夫妇——宫崎滔天家藏书札研究
366 袁世凯伪造的孙中山「卖国协约」
369 李大钊致佚名氏密札试解——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374 宋嘉树与孙中山、宋庆龄的婚姻——读宋嘉树覆孙中山英文函
388 孙中山与田中义一——读日本山口县文书馆档案
393 孙中山的一次北京未遂之行——读台湾党史会藏段祺瑞函
397 徐致靖大骂梁启超——读台湾所藏徐致靖未刊函札
403 北京政府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电——读顾维钧档案
417 段祺瑞对日《秘密意见书》——读日本山口县文书馆档案
422 潘佩珠与中国
440 中韩爱国志士的早期联系
 
3.蒋介石崛起与北伐
021 蒋介石为何刺杀陶成章
033 蒋介石的早年思想
060 「天理」与「人欲」的交战──宋明道学与蒋介石早年的个人修身
085 蒋介石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121 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苏联之行──蒋介石一九二三年访苏纪实
174 毛泽东对国民党建设的四项提案
178 国民党档案中的毛泽东手迹──读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档
183 国民党中央致毛泽东函存稿──读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档
193 毛泽东和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203 瞿秋白的《声明》与国共两党的「分家」风波──读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档
218 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
242 中山舰事件之谜
271 中山舰事件之后
299 冯玉祥加入国民党始末──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305 蒋介石与前期北伐战争的战略、策略
332 邵力子出使共产国际与国共两党争夺领导权
361 北伐时期左派力量与蒋介石的矛盾及斗争
396 陈独秀建议发展十五万国民党员──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402 四一二政变前夕的吴稚晖──读吴稚晖日记
423 「四‧一二」政变前后武汉政府的对策
445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4.蒋介石真相之一

021 拨开迷雾,解开疑问──民国史及蒋介石研究的突破   张玉法
026 自序:以揭示历史奥秘为鹄的     杨天石
029 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读黄郛档之一
050 蒋介石与二次北伐
063 奉蒋谈判与奉系出关
090 「不抵抗主义」到底是谁提出来的?
115 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
142 黄郛与塘沽协定善后交涉──读美国所藏胡汉民档案
170 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谋略──以蒋氏日记为中心所作的考察
203 「约法」之争与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事件
232 蒋介石拒绝以蒋经国交换牛兰夫妇
240 胡汉民的军事倒蒋密谋及胡蒋和解──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所藏胡汉民档案
299 一项南北联合打倒蒋介石计划的夭折──台湾所藏阎钖山档案一瞥
311 二十世纪三○年代初期国民党内部的反蒋抗日潮流──读台湾所藏胡汉民资料
337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内部的倒汪迎胡暗潮──读台湾所藏胡汉民旅欧期间往来电报
356 张学良说:杨虎城是西安事变主角──美国所藏张学良档案新发现
364 西安事变前后国共谈判史实订误──评陈立夫《成败之鉴》兼评他对于苏墱基君的批评
393 附录一  张学良及其西安事变回忆录──读张学良档案
413   附录二  孔祥熙所藏西安事变期间未刊电报──读孔祥熙档案
 
5.蒋介石真相之二
021 蒋介石与中国抗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演讲
043 一九三七: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年──从卢沟桥事变至南京陷落
081 蒋介石建议国共两党合併
109 汪精卫出逃与蒋介石的对策
129 保卫中国同盟与中国「工合」运动的珍贵文献──读宋庆龄往来英文函札
165 张学良三次请缨抗日──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之一
171 报国无门的苦恼──读张学良幽居日记
185 蒋介石亲自掌控的对日秘密谈判
239 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阻遏
283 「桐工作」辨析
339 抗战期间日华秘密谈判中的「姜豪工作」──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之二
353 王克敏、宋子文与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之三
375 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与蒋介石「抗战到底」之「底」
417 吴开先等与上海统一委员会的敌后抗日工作──读台湾所藏朱家骅档案
437 打入日伪内部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略谈何世桢、陈中孚与陆玄南
445 关于宋美龄与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的「绯闻」
463 宋美龄的巴西之行与蒋介石的「婚外情」传说──兼析其事与美国人要蒋交出军权之间的关系

6.蒋介石真相之三
021 对苏外交的一鳞半爪──宋子文档案管窥之一
029 宋美龄与邱吉尔
047 蒋介石正告邱吉尔:「藏事为中国内政」
063 蒋介石与史迪威事件──战时中美之间的严重冲突
129 蒋介石与韩国独立运动
161 豪门之间的争斗──宋子文档案管窥
173 蒋孔关系探微──读孔祥熙档案
187 蒋介石亲自查处孔祥熙等人的美金公债舞弊案
211 傅斯年攻倒孔祥熙──读台湾所藏傅斯年档案
227 第三国际的解散与蒋介石「闪击」延安计画的撤销
249 如何对待毛泽东:扣留「审治」还是「授勋」礼送?──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的心态考察
277 论国民党的社会改良主义
313 蒋纬国的身世之谜与蒋介石、宋美龄的「感情危机」
327 二二八事件与蒋介石的对策──蒋介石日记解读
359 从大举进攻到全面败北──读蒋介石致熊式辉手札
381 南京政府崩溃时期的陈光甫──读陈光甫档案之一
423 蒋介石的「慰问」与北平的邀请──读陈光甫档案之二
435 李宗仁的索权逐蒋计画
449 国民党迁台与蒋介石的反省
 
7.哲人与名士
021 近代中国戏剧改革的先声──读《二十世纪大舞台》
030 南社的酝酿
059 陈去病评传
081 柳亚子评传
126 民主革命的鼓吹曲──略论柳亚子辛亥革命前的诗歌创作
135 柳亚子与胡适──关于中国诗歌变革方向的辩论及其他
160 宁调元的生平、思想和作品
192 《斯巴达之魂》和近代中国拒俄运动
197 鲁迅《自题小像》新探
202 《中国地质略论》的写作和中国近代史上的护矿斗争
208 周氏三兄弟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214 振兴中国文化的曲折寻求──论辛亥前后至「五四」时期的钱玄同
247 论钱玄同思想──以钱玄同未刊日记为主所作的研究
280 钱玄同与胡适
330 潘汉年与钱玄同──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339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前言
350 《醒世姻缘传》与胡适的「离婚」观──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356 胡适与杨杏佛
399 胡适和国民党的一段纠纷
437 胡适曾提议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454 胡适与陈光甫
487 陈独秀组织对泰戈尔的「围攻」──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图书序言

杨天石自序

以揭示历史奥秘为鹄的


  人们生活在今天,规划并创造明天,自然希望了解昨天,昨天就是历史,一切过去了的都是历史。

  了解历史的最重要的办法是阅读历史着作。自然,这样的历史着作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的、公正的。假的或掺了假的历史书,人们不会愿意看;讳饰或有所讳饰的历史书,人们也不会乐意看。但是,历史着作要达到真实、客观、公正,并不容易。这是由于:一、历史创造者的活动常常具有诡秘性,许多事件,策划于密室,进行于幕后,公开者、示人者往往一鳞半爪,半真半假,甚至全假。二、历史本质的显露需要一段过程,在这一过程尚未终结之前,人们一时还难于全面认识其本质。三、历史创造者分为不同的派别,各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即使对同一事件,也常常会有不同的陈述和评价。四、历史的记录者大都有自己的倾向、爱憎,其记录自然也难免反映这种倾向和爱憎,有某种偏见、局限、谬误、片面性,在所难免。五、许多事件没有记载,或挂一漏万,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研究历史难,写出真实的、客观的、公正的历史更难。历史学家的可贵就在于能克服上述种种困难,尽最大可能为世人记录、再现、还原真实的历史本相。达到了这一境界,就达到了历史科学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并不将历史学看作科学,而是将之视为工具──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或者是一种宣传工具。例如:政治家常常从自己出发,利用历史来宣扬本派主张的正确,批评对立派别的谬误,或者用来宣扬某种于己有利的观点,以期影响社会,塑造舆情,争取群众,为己服务。权力机构会为史家规定这样、那样的禁律: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写;必须如何写,不能如何写之类。其结果是:有利于某派或某种需要者,张扬之、放大之,变造之,奖掖之;不利于某派或某种需要者,则隐匿之、缩小之、扭曲之、禁绝之。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历史,往往妍媸随意,美丑随时,真正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哪里有真实可言,哪里有科学可言!

  当然,历史学必须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中国古代讲究经世致用,于史学,则特别强调其「资治」功能,这都是不错的。历史学如果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要它何用!例如,一部民国史,从总体看,无疑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均富和现代化的历史,总结这段历史,自然有助于鉴往知来,为中华民族此后的发展「导夫先路」。又例如,在民国史上,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两次分裂。合作的时候,可以自称为「兄弟般友爱与团结」,分裂的时候,则彼此斥责对方为「匪」。自然,这种分裂有是非之争、原则之争,正义与非正义之争,但是,其中也掺杂着许多误会、误解、隔阂以及与派系对立伴生的猜忌和敌意。清理这段历史,自然也有揭示真相、化解恩仇,增进民族和谐的作用。因此,本书着者赞成史家关注现实,「经世」,「资治」,但是,千万要注意,史学的这种功能必须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符合历史的真实和本质,无论如何不能也不应该违背历史,故意扭曲、剪裁历史以为己用。有些人常常不懂得,人们可以被蒙蔽于一时,但却不会被蒙蔽于永远。扭曲者有时会取得某种效果,但有时则反是,其效果等于零,甚至是负数。林则徐有诗云:「青史凭谁定是非。」从人类发展的长河来看,历史的真相会大白,是非也会有公论。

  本书着者年轻时志在文学,但造化弄人,最终走上了研究历史的道路。一转眼,已经三十余年。面对历史学的汪洋大海,常生去日苦多,所成无几之叹。不过,有一点可以告慰读者的是,本书着者一贯以揭示历史奥秘,追求历史真实为鹄的,决不做讳饰历史、扭曲历史的勾当。当然,由于本书着者的局限,书中各文又成于多年中,自然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问题甚至谬误。诚恳地希望专家、读者指正。民国史充满着政治斗争,治民国史有其特殊的困难。在这个领域内,政治的干扰和影响最多,未经釐清的史实最多,观点的对立和分歧也最多,本书着者的希望是:在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下,海内外学界切磋讨论,问难攻防,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使民国史着作的科学水准日渐提高,逐渐臻于真实、客观、公正。

  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教授为本书作序,蒋方智怡女士惠允利用《蒋介石日记》,风云时代出版公司陈晓林先生投入鉅资,出版拙着,均此致谢。
 
着者,二○○九年八月三日写于北京九华山庄

图书试读

拨开迷雾,解开疑问——民国史及蒋介石研究的突破  中央研究院院士  张玉法

一九九○年代初,台海两岸在政治上走改革开放的路已十多年,并分别在不同的改革开放道路上累积了丰富的成果,两岸的学术交流开始热络。那些年我勤跑大陆各地,走访各大学历史系及研究近代史的机构,先后接触到不少杰出学者,有机会读他们的新着、听他们对历史研究的新见解,获益良多。一次与政治大学蒋永敬先生聊天,我说:「大陆民国史研究实力雄厚,广州、上海、南京、武汉、北京都是重镇。」蒋先生说:「你读过杨天石的作品吗?」我说:「读过,大多写民国人物,很有功力!」

台海两岸的学者研究民国史和民国人物者很多,但研究民国各色人物着有成绩者较少。台湾地区的沈云龙先生和吴相湘先生对民国各色人物下过功夫,但研究的路数与杨天石先生不同。沈先生为黎元洪、徐世昌、黄郛、尹仲容写过传记,吴先生为宋教仁、孙中山、晏阳初、陈果夫写过传记,皆为专书;两位先生也都为民国各色人物写过短篇传记或掌故,用到的资料不少,平铺直叙者多。杨先生很少搜集一般性的资料为一个人物作全传,他常对前人不注意的问题或疑难的问题寻找第一手资料,将问题解决。金#及先生在为杨先生的另一书作序时说:杨先生喜欢解答「人们感到迷惑的问题」,个人深有同感。

研究历史人物像研究历史事件一样,离不开史料;新史料的开放以及在新史料中发现问题,往往使某些历史改观、使某些历史人物改观。杨天石先生研究历史人物,喜欢用新史料就某一点突破,他只要知道那里有不易看到的珍贵资料,必然尽量设法去看。以对蒋介石的研究为例,早年杨先生克服许多困难,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阅读蒋介石日记的断简残篇,虽然所费不赀,但仍锲而不舍。近年蒋家后代将蒋介石日记移交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并对外开放,杨先生如获至宝,先后两度赴美阅读资料,并已写就若干篇论文,包括〈不抵抗主义是谁提出来的〉、〈蒋介石建议国共两党合併〉、〈汪精卫出逃与蒋介石的应对〉、〈蒋介石正告邱吉尔:藏事乃中国内政〉、〈共产国际的解散与蒋介石进攻延安计划的撤销〉、〈蒋介石查处孔祥熙等人的美金公债舞弊案〉以及〈论国民党的社会改良主义〉等。这些论文,有的已经发表,均一併收入本论文集。

用户评价

评分

《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的“阅读圣经”。我一直对民国史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但总觉得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脸谱化,很难触及历史的真正肌理。杨天石先生的名字,在学术界一直享有盛誉,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而闻名。因此,这套文选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我最看重的是,他能否真正做到“揭开真相”。这意味着,他需要摒弃那些被意识形态长期塑造的叙事,用扎实的史料和客观的分析,来呈现一个更加复杂、更加 nuanced 的民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派系演变,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策略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是如何维系其统治的?在国共合作与破裂的过程中,双方的真实考量是什么?我相信,只有深入到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决策中去,才能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评分

《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这套书,对我而言,是一种召唤。我一直觉得,对于民国史的理解,存在着太多的“既定印象”和“刻板认知”,而真正深入探究其复杂性与真实性的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杨天石先生的名字,在我的学术视野中,一直与严谨、客观、深入研究划上等号。因此,这套文选的出版,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真实世界的窗口。我最为期待的,是能够在这套书中,看到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特别是像蒋介石先生这样具有争议性的人物,进行更加全面、更加 nuanced 的解读。我希望能够了解他决策背后的逻辑,他思想的演变,以及他如何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不仅仅是政治层面,我也希望能够看到当时社会文化、思想潮流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与政治事件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走向。

评分

说实话,在翻阅《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的过程中,我最先被吸引住的是其中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考证和梳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民国故事,在杨天石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下,被剥去了层层滤镜,露出了最真实的底色。比如,书中对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并非简单地陈述“是什么”,而是深入地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种“为什么”的追问,往往涉及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以及参与其中的关键人物的决策逻辑。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线性的简单因果关系,而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交织的复杂博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历史叙述中的“灰色地带”,容易被简化或妖魔化。杨天石先生能否以一种更为客观、中立的视角,来剖析这些派系之间权力格局的演变、利益的纠葛,以及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与策略,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内部的动态,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国民党在不同时期的走向,以及其最终的命运。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这套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清单中的重磅炸弹。书名中的“揭开真相”几个字,就足以点燃我对深度探究的渴望。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与多面性,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杨天石先生在民国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让我对这套文选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他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 nuanced 的民国。特别是我对国民党内部的权力运作和蒋介石先生本人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我们对蒋介石的认知,往往被标签化,或者被简化。我渴望看到,在杨天石先生的笔下,蒋介石是如何作为一个复杂的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做出决策的?他的思想是如何演变的?他的性格又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视角,让我能够超越简单的“好人”“坏人”的划分,去理解那个时代和他。

评分

说实话,在众多关于民国史的书籍中,《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这套书,以其“揭开真相”的宣言,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民国的论述,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滤镜”,要么过于正面,要么过于负面,很少有能够真正触及历史的复杂性。杨天石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历史学者,他的研究成果一直以严谨、客观著称,所以这套文选对我来说,无疑是寻找民国真实面貌的一盏明灯。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国民党高层决策过程的论述。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国民党经历了从北伐到抗日,再到内战的漫长过程,期间充满了无数关键性的决策点。我希望通过这套书,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决策是如何产生的,背后有哪些力量在推动,又有哪些因素被忽视了。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在国共合作与斗争中,双方的策略是如何演变的?我相信,只有深入剖析这些核心的政治运作,才能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走向。

评分

拿到《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这套书,我内心最直接的感受是,终于有一套书,能够让我沉下心来,去细细品味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一直觉得,民国史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期,它承载着旧时代的落幕和新时代的开端,充满了转型期的阵痛与希望。然而,很多历史读物往往侧重于宏大叙事,或者充满了主观的评判,真正能够深入肌理、展现时代复杂性的作品并不多见。杨天石先生在民国史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让我对这套文选寄予厚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比如,在国民党统治的各个时期,其政权如何维持?内部的派系斗争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的?面对内外部的挑战,他们的应对策略又有哪些?我希望能够通过这套书,看到一个更加具象化的民国,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几个名词,而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态、权力博弈和人物命运。

评分

拿到这套《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后,我首先被其目录结构深深吸引。七卷本的规模,预示着内容涵盖的广度和深度。虽然我还未深入阅读,但从书名以及我之前对杨天石先生研究领域的了解,我大概可以推测出,这套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针对民国史的某些核心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我特别希望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关于蒋介石先生的更全面、更立体的解读。我们对蒋介石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经过意识形态塑造的,很多时候被简化为一个符号。我渴望通过杨天石先生的研究,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蒋介石,了解他作为一个人,在那个动荡时代所经历的挣扎、抉择,以及他如何一步步走向历史的舞台中央,又如何最终跌落。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去神化”和“还原”,对我而言,是理解民国历史的关键。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有对当时社会思潮、文化变迁等方面的探讨,因为历史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堆砌,更是整个社会肌体的脉动。

评分

《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这套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我相信,正是这些细节,往往能折射出宏大历史事件背后最真实的人性与逻辑。杨天石先生在学界以其严谨的治史态度著称,因此我对他在这套文选中呈现的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希望他能够像一位考古学家,一层一层地挖掘历史的尘埃,将那些被掩埋的真相,或者被扭曲的叙事,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关于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比如国共合作与破裂、抗日战争的策略选择、国共内战的成因等,我希望能看到一种超越简单党派立场的分析,一种对各方动机、力量对比、时代局限性进行全面考量的论述。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面对国难当头,不同的政治力量是如何博弈的?他们的决策,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其中又包含了多少无奈与妥协?我期待这套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更为多元、更为 nuanced 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充满矛盾与激情的时代。

评分

刚拿到这套《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全套共7本)》,沉甸甸的,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力量和决心。我一直对民国史颇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历史书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侧重政治斗争,细节之处往往被忽略,甚至被曲解。杨天石先生的名字,我之前在一些学术文章和历史纪录片中有所耳闻,知道他是研究民国史、尤其是国民党史和蒋介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这套文选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深入探究民国真相的宝藏。我最期待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七本书,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民国,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几个标签,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有挣扎的时代。书中的文章,尤其是关于蒋介石的传记和研究,我希望能看到其决策过程背后的复杂考量,他的思想转变,以及他个人性格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同时,我也想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那些被宏大叙事淹没的小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选择与命运,是否也能在杨天石先生的笔下得以呈现。这套书的厚重感,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刻,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我的民国探索之旅。

评分

拿到《杨天石文选:揭开民国史的真相》这套书,我首先就被其规模和书名所吸引。七卷本的体量,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度。而“揭开民国史的真相”这句话,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价值,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对民国史研究所追求的——一种超越意识形态束缚,还原历史本真的视角。我一直对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兴衰历程,以及其内部的政治生态有着强烈的好奇。在杨天石先生严谨的治史风格下,我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心,又为何最终走向失利。这其中,对蒋介石先生的个人研究,必然是重中之重。我希望能在这套书中,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的蒋介石,理解他的战略决策,他的政治手腕,以及他作为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不仅仅是高层政治,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以及各种思潮的碰撞,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