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年谱考略(再版)

李贽年谱考略(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贽
  • 年谱
  • 明史
  • 人物传记
  • 史学
  • 地方史
  • 学术研究
  • 再版
  • 历史人物
  • 文献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贽年谱考略》以编年形式逐年考查和记述明代着名思想家李贽的仕履、交游、讲学、论辩及着述情况,对李贽辞官以后的活动记载尤其详细,并对其诗文写作进行编年考证。每年包括谱主活动、诗文编年和时事三个部分,考证力求翔实有据,是李贽研究的重要成果。
《明代士人与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晚明时期,士人阶层在社会结构、思想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迁。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包括官员日记、私人书信、地方志、文人笔记以及特定时期公文的细致梳理和比较研究,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立体的晚明社会画卷。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史学中对“东林党争”或“理学复兴”等宏大叙事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挖掘士人个体在面对时代巨变时的生存策略、价值选择以及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十六章。 第一部分:士人的社会基础与地域分化 本部分探讨了明代中后期士人阶层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传统的“乡绅”与“在京士大夫”的二元对立在晚明时期被进一步复杂化。研究引入了“地域共同体”的概念,分析了以籍贯、科举群体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如何超越正式的官僚体系,成为士人获取资源、实现政治抱负的重要平台。重点考察了江南士绅在商业资本兴起背景下的经济活动转型,以及北方边陲士人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与政治边缘化问题。对徽州、福建等特定地域士人群体的经济背景、宗族力量与政治参与度进行了个案剖析,揭示了地域差异如何深刻影响着士人的政治立场和文化倾向。 第二部分:知识的传播与学术思潮的转向 本书着重分析了晚明时期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和民间书坊的繁荣,书籍的获取成本大幅下降,这不仅推动了“通俗化”阅读的兴起,也使得非主流的、批判性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研究细致比较了心学(特别是阳明学衰微后的各流派)、程朱理学新的阐释路径,以及新兴的“实学”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关注到,士人不再将“格物致知”局限于对天理的体认,而是将其投射到对水利、兵制、赋税等具体社会问题的关注上。探讨了藏书家、私人书院在知识传承中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编纂、校勘等方式,构建自身的学术权威,对抗官方意识形态的僵化。 第三部分:政治参与的生态与官场伦理的重塑 晚明的政治生态以高度的党派斗争和对“清议”的强调而著称。本部分不再将党争视为简单的权力倾轧,而是将其视为不同知识谱系和价值取向的公开辩论场。通过对清流派、阉党、以及地方士绅代表人物的政治实践的考察,本书分析了“风闻言事”等非正式政治参与手段的兴起及其对官僚体制稳定性的冲击。特别关注了士人如何利用舆论工具,如小品文、讽刺诗、以及匿名信件来塑造公共形象和攻击政敌。同时,研究了在宦官专权和政治腐败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士人对于传统“士大夫气节”的坚守与妥协,探讨了“义利之辨”在实际政治操作中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士人与商业活动的交织 晚明时期,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深入考察了士人阶层与新兴商业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许多士绅不仅仅是土地的拥有者,更是商业投资的参与者,他们通过放贷、入股商帮、甚至直接经营矿产和盐业等特许行业,积累了巨额财富。研究辨析了士人对于“逐利”行为的内在矛盾心态——一方面受制于对财富的需求以维持其社会地位和文化开支,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公开场合表达对“重义轻利”传统的维护。通过对徽商、晋商与士人精英联姻、互资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商业力量如何反向塑造了士人的文化品味和政治倾向。 第五部分: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中的“士气”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士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消费。晚明士人的生活方式呈现出高度的精致化和个人主义倾向。从园林艺术的兴盛,到文玩鉴赏(如奇石、古董、名茶)的普及,再到服饰、饮食的讲究,都体现了一种对个体审美情趣的极致追求。本书认为,这种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追求,是士人对僵化政治环境的一种隐性抵抗和自我慰藉。通过对友人间往来书信中关于宴饮、游历、艺术批评的记载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士人如何通过构建一个高雅的私人文化圈,来确立其超越世俗政治纷争的优越感和身份认同。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来理解晚明士人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洪流中,艰难地维护其阶层特性,同时又不情愿地被卷入社会结构的深刻重塑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海权


  一九三○年生,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常年从事古汉语教学、研究及古籍整理工作。代表作有《李贽年谱考略》、《杨时集》、《小山类稿》等,学术论文结集为《林海权语言论文集》。
 

图书目录

第四辑总序 1
目次 1
原序 1
增订版序 3
陈序╱推荐林海权《李贽年谱》 5
陈序╱《李贽年谱考略》序 7
前言 1
谱文 1

明世宗嘉靖六年丁亥(1527)一岁 1
嘉靖七年戊子(1528)   二岁 5
嘉靖八年己丑(1529)   三岁 5
嘉靖九年庚寅(1530)   四岁 6
嘉靖十年辛卯(1531)   五岁 6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 六岁 7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 七岁 8
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 八岁 9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 九岁 10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 十岁 10
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 十一岁 11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 十二岁 13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 十三岁 14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 十四岁 15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 十五岁 16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 十六岁 17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 十七岁 18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 十八岁 19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 十九岁 20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 二十岁 20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 二十一岁 21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    二十二岁 24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    二十三岁 25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    二十四岁 26
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   二十五岁 27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 二十六岁 28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    二十七岁 30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    二十八岁 31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    二十九岁 32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    三十岁 33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    三十一岁 35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    三十二岁 36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    三十三岁 38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    三十四岁 40
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       三十五岁 41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    三十六岁 42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    三十七岁 46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    三十八岁 47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    三十九岁 50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    四十岁 52

明穆宗隆庆元年丁卯(1567)        四十一岁 58
隆庆二年戊辰(1568)   四十二岁 62
隆庆三年己巳(1569)   四十三岁 64
隆庆四年庚午(1570)   四十四岁 65
隆庆五年辛未(1571)   四十五岁 72
隆庆六年壬申(1572)   四十六岁 77

明神宗万历元年癸酉(1573)        四十七岁 80
万历二年甲戌(1574)   四十八岁 82
万历三年乙亥(1575)   四十九岁 90
万历四年丙子(1576)   五十岁 93
万历五年丁丑(1577)   五十一岁 95
万历六年戊寅(1578)   五十二岁 103
万历七年己卯(1579)   五十三岁 110
万历八年庚辰(1580)   五十四岁 112
万历九年辛巳(1581)   五十五岁 126
万历十年壬午(1582)   五十六岁 135
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   五十七岁 142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       五十八岁 150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       五十九岁 161
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       六十岁 170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       六十一岁 186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       六十二岁 196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       六十三岁 221
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       六十四岁 239
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       六十五岁 248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       六十六岁 264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    六十七岁 279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    六十八岁 297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    六十九岁 304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    七十岁 317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    七十一岁 338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    七十二岁 362
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    七十三岁 379
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    七十四岁 395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    七十五岁 417
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       七十六岁 434

余记 453
附录 487
后记 52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李贽的讨论,常常集中在他那些惊世骇俗的思想观念上,例如他的“父母皆 passaram”、“童心说”等等。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些思想的来源和影响,不能脱离他的人生经历。我对于《李贽年谱考略(再版)》这本书的期待,正是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了解李贽“人”的维度。年谱的形式,本身就意味着以时间为线索,勾勒出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节点。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看到李贽从少年时代的求学,到中年为官的经历,再到晚年出家的生活,这些不同阶段是如何塑造了他的思想,又是在怎样的困境中,他的思想才得以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同样期待“考略”二字所蕴含的严谨性,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辨析,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充满人情味的李贽,而非仅仅是一个符号化的思想家。这本书的“再版”,更让我相信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并且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完善。

评分

当我注意到《李贽年谱考略(再版)》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对于像李贽这样一位在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却又备受争议的人物,一个详实可信的年谱是多么宝贵。他的思想,尤其是对传统礼教的挑战,对“童心”的推崇,在当时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但他的生平经历,却常常被各种解读所掩盖。我选择这本书,是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李贽的人生轨迹,将那些零散的史料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我期待的是,这本书的“考略”二字,意味着作者在梳理年谱的过程中,会严谨地考证史料,辨析真伪,力求还原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李贽。同时,“再版”也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在内容上有所增补或修正,这对于希望获得最新研究成果的我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了解,李贽的那些思想,究竟是在怎样的生活境遇、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思想上的突破,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评分

作为一个对明代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李贽这位“异端”的矛盾性感到着迷。他既是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又对传统儒家思想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既有入世的经历,又最终选择了出家。这种复杂性,使得理解他本人以及他的思想,成为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我拿到《李贽年谱考略(再版)》这本书,正是希望能够通过一种更为系统和严谨的方式,来梳理这位思想家的生平。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年谱”这个形式能够如何帮助我理解李贽思想发展的逻辑。那些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发生的事件,例如他早年的科举经历,他为官期间的作为,以及他晚年的出家生活,是否都深刻地影响了他思想的形成与转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事实与李贽思想的内在联系。尤其“考略”二字,暗示着书中可能包含对一些史料争议的辨析,这对于理解一个争议性人物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李贽的生平有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内涵。

评分

每次阅读关于明代思想史的书籍,李贽的名字总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引起我的好奇。他被誉为“泰州学派”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在当时的士林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被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是晚明思想解放的先驱。然而,对于这位极富争议的人物,他的具体人生轨迹,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却似乎总笼罩着一层迷雾。我选择《李贽年谱考略(再版)》这本书,正是希望它能够为我拨开这层迷雾,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时间为线索,将李贽的生平事件一一梳理,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关于他的整体认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更能从中提炼出影响李贽思想形成的因素,比如他的家庭背景、师承关系、仕途经历、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等。这本书的“考略”二字,让我相信它在史料的严谨性上会有所保障,而“年谱”则承诺了它在时间维度上的清晰梳理。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这位“异端”思想家,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来,最终形成了那些挑战传统、影响深远的思想。

评分

每一次翻阅关于明代思想史的书籍,李贽这个名字总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引起我的注意。他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质疑,都让我感到十分好奇,但同时,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却常常显得零散且充满争议。正因如此,《李贽年谱考略(再版)》这本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系统梳理李贽一生轨迹的框架,将那些分散的史料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为清晰和完整的图景。我尤其看重“考略”二字,这让我相信作者在进行年谱编纂时,会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史料进行细致的辨析和考证,力求还原一个更接近历史真相的李贽。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更能通过年谱的梳理,揭示出李贽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他的人生选择是如何受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本书的“再版”,也让我对其内容更新和研究深度抱有更高的期望,或许能为我提供更丰富、更可靠的信息,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这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评分

在浩瀚的史学研究中,思想家的传记与年谱往往是理解其思想体系的基石。李贽,这位明代晚期极富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其人生轨迹和思想演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李贽年谱考略(再版)》这本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预想它会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李贽生平事迹的详细考证和梳理,来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年谱。我特别关注“考略”二字,这暗示着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对现有史料的辨析、补充和修正,这对于理解一个争议人物来说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填补对李贽生平细节的认知空白,了解他各个时期的生活状态、思想转变,以及他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的“再版”能够体现出作者在学术上的持续投入和更新,可能吸收了新的考古发现或文献资料,使得年谱更加精准和全面。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李贽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作为一位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

评分

当我从书架上取下这本《李贽年谱考略(再版)》时,一种莫名的期待感便油然而生。我对李贽这位明代思想家一直颇感兴趣,他的“童心说”在我初次接触时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打破常规、返璞归真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一股清流。然而,对于他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以及他思想形成的具体脉络,我一直觉得有些模糊。这本书的出版,尤其是“再版”的字样,让我看到了深入了解这位“异端”的契机。我迫切地想知道,通过严谨的考证,年谱能够如何将李贽的人生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来,他的那些惊世骇俗的观点,究竟是在怎样的时空背景下孕育而生?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更立体、更全面地理解李贽,不仅仅是停留在“异端”的标签上,而是能够触碰到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我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些史料的罗列,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通过对年谱的梳理,展现李贽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成长、思考与挣扎。这本书能否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李贽在其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期望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史料汇编,而是一部能够引人入胜、启迪心智的读物,能够带领我走近李贽,理解他的“敢为天下先”。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人物年谱的印象,总有些刻板,觉得它们往往充斥着生卒年月、官职升降、重大事件的简单罗列,缺乏人性的温度和思想的光彩。然而,《李贽年谱考略(再版)》这本名字,却让我产生了一丝不同寻常的联想。李贽的思想,特别是他的“反对权威”、“直面人心”的主张,在当时无疑是颠覆性的,而这种颠覆性,必然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我好奇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历史事实与李贽的思想深度联系起来的?它是否能够描绘出李贽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遭遇的挑战、所产生的思考?例如,在他为官期间,是否就已显露出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在他出家之后,这种“出世”是否反而让他更深刻地“入世”?我渴望看到的是,这本书能够通过对年谱的梳理,展现李贽思想发展的逻辑性和阶段性,而不是将他塑造成一个静止的符号。我希望它能揭示出,那些深刻的思想,是如何从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一点点打磨而成,充满着时代烙印和个人奋斗的痕迹。

评分

翻开《李贽年谱考略(再版)》,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这种“考略”二字,本身就预示着它并非简单的传记叙述,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辨析和深入的研究分析之上。李贽作为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其生平事迹的考证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夹杂着诸多传闻、误解乃至刻意抹黑。因此,一本能够清晰梳理其年谱的书,对于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史料依据,对于那些关于李贽的争议性事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考证,比如他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碰撞,他的人生选择,以及他思想的演变过程。这本书的“再版”,说明它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可能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某些考证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在史料搜集和辨析上的独到之处,以及他们如何凭借严密的逻辑和深厚的学养,构建起李贽相对完整和可信的人生图谱。这种学术的严谨性,是我选择阅读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承诺了我能够获得一份基于事实的、相对客观的关于李贽的认知。

评分

我一直对明末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家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李贽无疑是其中一位绕不开的、极具个性的代表人物。他的激进思想,对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念构成了强烈的冲击,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讨论的空间。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想要清晰地勾勒出其一生的轮廓,需要极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细致的考证。《李贽年谱考略(再版)》这个书名,恰恰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价值——以年谱为骨架,以考略为血肉,力求呈现一个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李贽。我选择阅读此书,是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系统化的李贽生平梳理,将他的人生经历、思想发展、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交往,都置于一个清晰的时间轴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他的那些“异端”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的关联。我尤其看重“考略”二字所代表的学术严谨性,希望作者能够对史料进行审慎的辨析,从而构建起一个可信度较高的李贽形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