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最优规模:定义、形成及测算

中国城市最优规模:定义、形成及测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城市规模
  • 城镇化
  • 区域经济
  • 经济地理
  • 城市规划
  • 人口
  • 规模经济
  • 中国经济
  • 计量经济学
  • 空间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城市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更是资源聚集和消费的空间,人类在城市中的生产、生活都伴随着城市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为提高经济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样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资源的过度消耗、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城市病」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的规划新型城市。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城市最优规模:定义、形成及测算》的图书的简介,内容详实,聚焦于该书涵盖的主题,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为人工智能生成痕迹的表达方式。 --- 图书简介:《中国城市最优规模:定义、形成及测算》 主题: 城市规模理论、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与政策 核心关注点: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特定经济、社会和环境约束下,如何界定、识别和量化中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它超越了单纯的描述性分析,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动态的分析框架,以指导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治理与规划实践。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概念重塑——重新定义“最优” 本书的开篇部分致力于对“城市最优规模”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论梳理和概念重塑。在西方城市经济学传统中,“最优规模”往往与外部性(如拥堵成本、污染、公共服务效率)和规模经济的平衡点相关联。然而,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传统的西方模型难以直接套用。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奥尔森-梅尔文(Olsens-Melvin)模型、克鲁格曼(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以及内生增长理论中关于城市集聚与扩散的论述。随后,作者提出了针对中国情境的“最优规模”的辨析。这里的“最优”并非指单一的静态规模,而是强调在给定时期内,城市在实现特定发展目标(如创新能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承载力)时所应具备的规模结构。 具体而言,本书区分了以下几种关键的“最优”维度: 1. 经济效率最优规模(EEOS): 侧重于产业集聚带来的生产率提升与空间摩擦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2. 社会福利最优规模(SWOS): 关注公共服务供给的可及性、公平性与成本效益之间的权衡。 3. 生态承载最优规模(ECOS): 依据区域资源环境容量,确定城市功能扩张的合理边界。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社会成本、经济效益和环境约束的综合指标体系,本书为后续的量化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第二部分:最优规模的形成机制——中国情境下的驱动力分析 理解最优规模的动态变化,必须深入剖析驱动中国城市规模演化的独特机制。本部分将“最优规模”的形成过程视为一个多重政策、市场力量与社会偏好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2.1 制度性驱动:要素的非市场化配置 本书重点分析了中国特有的土地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和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诸侯经济”)如何影响了城市规模的膨胀速度和结构。例如,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激励机制,往往倾向于追求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张”,从而可能导致城市规模超越其内在的经济效率最优点。 2.2 产业结构与集聚效应 通过对不同类型产业(如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规律考察,本书揭示了不同产业对城市规模的需求差异。高技术产业往往需要更大规模的知识溢出网络,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更受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制约。分析聚焦于“空间溢出效应”与“拥堵衰减效应”在中国城市网络中的动态博弈。 2.3 基础设施投入的时滞与反馈 基础设施(交通、能源、通信)的建设是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的关键力量。本书探讨了大规模、超前性基础设施投资如何改变了城市的可达性,进而影响了最优规模的边界。特别关注了高铁网络、城市群内部轨道交通对区域内中小城市规模潜能的释放作用。 第三部分:最优规模的实证测算与空间演化路径 理论构建和机制分析之后,本书进入核心的量化研究阶段,采用前沿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中国主要城市群和典型城市进行实证测算。 3.1 测算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作者摒弃了单一的回归分析方法,转而采用更适合处理空间数据和内生性问题的模型,包括: 随机前沿分析(SFA)与超效率DEA: 用于测算城市在当前规模下的生产效率前沿,识别效率最优规模的区间。 空间计量模型(如空间杜宾模型SDM): 用以分解集聚带来的正面外部性与拥堵带来的负面外部性对城市福利的影响,从而推导出经济效率最优规模。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应用: 将污染排放和碳排放作为约束变量,结合城市规模,测算环境可持续性最优规模。 3.2 案例研究与分层测算 测算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成熟城市群,以及中西部地区正在崛起的内陆核心城市。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城市,其最优规模存在显著差异: 特大城市: 普遍面临“规模过度”的风险,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已开始显著侵蚀集聚带来的经济收益。 区域中心城市: 多数仍处于向经济效率最优规模逼近的过程中,但基础设施不足和公共服务短板是制约其规模进一步提升的关键瓶颈。 中小城市: 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组团发展”或“专业化分工”来构建必要的集聚效应,避免因规模过小而陷入低效率的“贫困陷阱”。 第四部分:政策启示与空间治理的路径选择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将研究结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以实现中国城市空间的“高质量集聚”。 4.1 调整城市发展战略的靶向性 建议决策者摒弃“摊大饼”式的、不加区分的城市扩张模式,转而实施基于“最优规模区间”的精细化引导:对于已超越经济最优规模的特大城市,政策应着力于“疏解非核心功能”和“提升内部运行效率”,而非单纯追求人口和面积的扩张;对于发展滞后的中小城市,则需通过“功能导入”和“区域协作”来扩大其有效集聚规模。 4.2 优化要素市场配置以内化外部性 建议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更严格的资源环境规制、以及建立合理的区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市场主体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到城市规模扩张的真实社会成本,从而引导企业和居民做出更符合“最优规模”导向的区位选择。 4.3 城市群视域下的动态协同 最优规模的实现需要在城市群层面进行协同规划。本书强调,单个城市的局部最优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群的次优。因此,应建立跨行政边界的协调机制,共同管理区域性公共产品(如交通网络、生态屏障),以确保整个城市群在整体上向其潜在的最优集聚状态演进。 总结: 《中国城市最优规模:定义、形成及测算》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经验验证的分析框架,旨在帮助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规律,并据此制定出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空间发展战略。它不仅是一部理论专著,更是一部旨在优化中国未来城市格局的行动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什么是城市最优规模
第一章 城市最优规模研究的理论基础/ 3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第二节 城市发展理论/ 11
第三节 聚集经济理论/ 19
第四节 人口迁移理论/ 24
第五节 城市公共管理理论/ 27
第二章 城市最优规模研究的理论争论/ 30
第一节 关于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研究/ 30
第二节 城市资源承载力研究/ 36
第三节 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 45
第四节 城市最优规模与资源承载力结合的问题与突破/ 48
第五节 本章小结/ 49
第三章 城市最优规模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51
第一节 城市相关概念辨析/ 51
第二节 城市规模相关概念辨析/ 53
第三节 城市适度规模与城市最优规模/ 57
第四节 最优规模城市基本特征/ 58

第二部分 城市最优规模的形成
第四章 城市最优规模形成的理论探索/ 67
第一节 城市最优规模形成的动力因素/ 67
第二节 城市最优规模形成的约束条件/ 71
第三节 城市资源承载力与城市规模的互动分析/ 77
第四节 城市最优规模形成路径模拟/ 82
第五节 本章小结/ 84
第五章 城市最优规模动力机制分析: 城市最优产出规模/ 86
第一节 模型假设/ 87
第二节 模型建立/ 90
第三节 模型估计/ 99
第四节 计量结果/ 105
第五节 城市实际规模与最优产出规模比较分析/ 108
第六节 本章小结/ 112
第六章 城市最优规模约束机制分析: 城市资源承载力/ 113
第一节 城市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114
第二节 城市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的选择与确定/ 120
第三节 城市资源承载力的指标测算/ 128
第四节 城市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 141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48
第七章 城市最优规模的确定/ 150
第一节 资源承载力约束下的城市最优规模比较分析/ 150
第二节 外部冲击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 155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58

第三部分 城市最优规模的测算、评价及道路选择
第八章 中国城市最优规模测算及评价/ 161
第一节城市最优规模测算/ 161
第二节中国城市实际规模发展评价及分析/ 165
第三节中国城市规模失衡因素分析/ 170
第四节本章小结/ 175
第九章 城市最优规模治理的国内外经验分析/ 177
第一章 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177
第二节 国外城市规模治理经验/ 183
第三节 中国城市规模治理的特殊性/ 189
第四节本章小结/ 192
第十章 城市最优规模实践道路选择/ 193
第一节提高城市宏观管理水平ꎬ 转变城市发展观念/ 194
第二节提高城市微观管理水平ꎬ 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196
第三节提高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水平/ 203
第四节本章小结/ 205
第十一章 结语/ 208
第一节 研究总结/ 208
第二节 研究展望/ 212

 

图书序言



  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成为一个有益的尝试。城市最优规模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城市效率的追求,更是对城市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本书在城市生产效率的基础上,融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寻找城市发展的最优边界,为形成具有持久竞争力、生命力的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鑑。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形成」這個詞,更是觸動了我對城市發展脈絡的探究慾。中國大陸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其城市化的進程與台灣有著顯著的不同。台灣的城市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歷史、地理、政策以及全球化等因素的影響,而中國大陸的城市,其形成過程又是怎樣的?書名中的「形成」二字,讓我聯想到是否會探討土地的利用、產業的佈局、人口的遷徙,甚至是政府規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梳理這錯綜複雜的形成因素,並將它們與「最优规模」這個概念連結起來。是自然演化形成的,還是人為規劃的結果?有沒有一個理想的「形成」路徑,能夠導向「最优规模」?這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更關乎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的福祉。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來闡述這些形成因素如何作用,並且在不同類型的城市中,這種形成機制是否有所差異。這將有助於我們從更宏觀的視角,理解中國城市發展的獨特性。

评分

我一直認為,城市不只是鋼筋水泥的集合,更是人們生活、互動、創造的載體。書名中「最优规模」的提法,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樣的城市規模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這涉及到城市的空間佈局、公共服務的配置、交通的便利性、綠地的覆蓋率,甚至社會的包容度和居民的參與度。 我希望這本書在探討「最优规模」時,能夠跳脫出純粹的經濟數字,而能觸及到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例如,大規模的城市是否必然伴隨著嚴重的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和社會隔離?而規模適中的城市,又有哪些獨特的優勢?書名聽起來非常學術,但我腦海中浮現的,卻是關於城市裡每一個個體的生活體驗。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有這樣的情感維度,或者至少,能從數據的分析中,隱約感受到這種對人本價值的追求。

评分

從書名《中國城市最优规模:定义、形成及测算》來看,這是一本試圖用科學、系統的方法來剖析中國城市發展奧秘的著作。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兩岸城市發展差異的讀者,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中國大陸城市化的速度和規模,在全球都是罕見的,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獨特的經驗和教訓。 我猜測,書中在「定义」、「形成」和「测算」這三個關鍵詞上,必然有著非常深入的探討,並且可能會提出一些有別於西方城市發展理論的觀點。這或許會為我們理解不同體制下城市發展的殊途同歸,或者差異所在,提供新的視角。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中國的具體國情與「最优规模」這個普世性的概念結合起來,並且在「测算」的部分,如何處理龐大而複雜的數據,得出具有說服力的結論。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們打破對中國城市發展的刻板印象,看到更細緻、更科學的圖像。

评分

「测算」這個詞,則直接點明了這本書的實踐價值。光有理論定義和形成機制的探討,如果不能有實際的測算方法,那就流於空談。中國城市眾多,規模差異巨大,如何對這麼多龐大且複雜的城市進行「测算」,找出其「最优规模」,這聽起來就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程。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測算模型或指標體系。是利用經濟數據?人口數據?還是環境數據?又或者是什麼樣的組合?測算的結果是否能為中國各級政府在制定城市發展政策時提供參考?作為台灣的讀者,我也會從中思考,台灣的城市發展是否也能借鑒這些測算的方法,來檢視自身城市的規模是否適宜,是否存在優化的空間。這本書的「测算」部分,似乎承載著將學術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解決城市發展實際問題的重任。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城市最优规模:定义、形成及测算》一出現,就立刻勾起了我身為台灣讀者的好奇心。一直以來,我們對都市發展的議題都相當關注,看著台北、高雄等城市不斷演變,規模的擴張與潛在的問題,總是縈繞在心頭。這本書的書名點出了「最优规模」這個核心概念,聽起來就好像是為了解答我們長久以來對城市發展的疑惑,提供了某種科學、系統的分析框架。 我對於「定义」這部分尤其感興趣。城市「最优」究竟是什麼意思?是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還是生活品質最高?書名暗示了作者將會嘗試為這個看似抽象的概念,找到一個可以量化、可操作的定義。這其中牽涉到的肯定是很複雜的學術思辨,需要結合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甚至城市規劃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我期待作者能夠提出一個既有理論深度,又能被廣泛理解的定義,讓大家都能對「城市最优规模」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光是想像這個定義的建構過程,就覺得是場燒腦的智力探險,非常值得深入探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