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里的珍‧奥斯汀:从文学读懂情绪科学,破译你我大脑中的高敏感社交误区

大脑里的珍‧奥斯汀:从文学读懂情绪科学,破译你我大脑中的高敏感社交误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蒂.琼斯
图书标签:
  • 文学
  • 心理学
  • 情绪
  • 社交
  • 大脑科学
  • 高敏感
  • 人际关系
  • 奥斯汀
  • 认知
  • 行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年前,珍奥斯汀用小说写人性 200年后,她的小说就像大脑科学个案全集 文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迷人混搭,剖析珍‧奥斯汀经典作品与人物, 原来用我们的大脑理解别人,真是一件不单纯的事! 珍.奥斯汀为何如此广受欢迎?我们为何把《傲慢与偏见》读了一遍又一遍?爱玛淘气的计谋为何让人感到开心?我们又为何在乎《劝服》中安妮.艾略特所受的苦? 我们在乎是因为生物天性让我们对人、对他们的故事感兴趣──人类大脑是社会大脑。奥斯汀的角色非常可信,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他们不只是想像出来的人物,而是我们熟悉并且挚爱的朋友。由于奥斯汀捕捉人类心理宽度与深度的能力如此丰富,让人觉得她与读者有共鸣。 人类对于同理心的需求很大,想知道不管喜悦或悲伤我们都不孤单,还有依附、否定、自认,当然也有爱,我们看到自己与周遭之人反映在奥斯汀的作品中。与其他动物相比,社会智力是人类特征中最为高度发展的一种,这是怎么演化来的?为何有其价值?温蒂.琼斯既是奥斯汀学者,也是一位执业心理治疗师,她探索了社会智力的许多方面,与奥斯汀的经典作品放在一起讨论。 ‧感觉如何误导了我们? 「就算真的陷入情网,我也不该盲目到这种不像话的地步。我已经招来了偏袒和无知,不管提到他们之中哪一位,我都丧失了理智。」──伊莉莎白,《傲慢与偏见》 ‧是什么赋予我们调节(或者不去调节)情绪的能力? 「她无能为力,因为她无心克制自己。」──论玛丽安,《理性与感性》 ‧不带情绪的知识缺乏信念及力量──情绪教训每次都能胜过认知教训。 「我这辈子一直都是个自私的人,表现出来是这样,尽管原则上不是。从小大人就教我明辨做人的道理,但是没人要我改正脾气,人家教我规矩,却放任我傲慢自大地实行这些准则。」──达西先生,《傲慢与偏见》 ‧心智理论的重要性;误解他人的危险之处。 「是啦,好人!爱玛心想,但是这些跟画人物肖像有什么关系呢?你根本不懂画,别装出那副样子,好像很着迷我的画,把你的着迷留到海莉特面前表现吧。」──爱玛.伍德豪斯误解了爱尔顿先生的慾望,《爱玛》 本书绝妙原创、充满洞见,揉合了文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琼斯不仅让我们有机会用新的方式看待奥斯汀,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情感、行为和大脑有更多的理解。 同感推荐 林静如/「律师娘」 玛那熊/谘商心理师,人际沟通讲师 螺狮拜恩/畅销书人气作家 吴姵莹/谘商心理师,〈爱心理〉创办人 珍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为何广受欢迎?文学如何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擦出火花?这本书的独到观点,将带我们一同洞见人性。── 谢伯让/脑科学家,《大脑简史》作者 各界好评 文学分析与神经科学的迷人混搭。强烈推荐喜爱奥斯汀与大众心理学的读者,你将从中获得许多具原创、敏锐的概念。──《书单》(Booklist) 推荐给珍迷与对情绪科学有兴趣的一般读者──你不必是珍‧奥斯汀的狂粉也能享受这本书奇特的组合。特别推荐给那些喜欢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诊断《劝说》中沃尔特爵士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与英国文学教授,琼斯结合心理学与文学,分析珍‧奥斯汀的小说为何如此吸引渴望社交的人类大脑。──《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本书值得投注时间细读,深入探究人类行为背后的科学与珍‧奥斯汀写作背后的艺术。──《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书籍简介:探索心智的奇境,解析人类行为的深层密码 书名:《心之拓扑:从日常观察到认知深渊的旅行》 作者:[请在此处插入作者姓名] 出版社:[请在此处插入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请在此处插入出版日期] --- 内容概述 《心之拓扑:从日常观察到认知深渊的旅行》是一部旨在引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度的心智探索之旅的非虚构作品。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如文学或情绪科学),而是致力于搭建一座跨学科的桥梁,将哲学思辨、行为经济学、复杂系统理论以及前沿的神经科学观察熔于一炉,以期揭示人类认知、决策制定和社会互动的底层结构。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对“我们如何思考”以及“我们为何如此行动”的理解,却常常停留在表面。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挑战那些约定俗成的“常识性解释”,引导读者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审视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 本书的叙事结构模仿了一次由浅入深的探索过程。起始于对日常现象的细致捕捉,随后逐步深入到驱动这些现象的抽象原理,最终抵达对意识本质和未来可能性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感知的构造与现实的拟像 本部分聚焦于我们如何构建外部世界。我们不相信眼睛看到的一切就是全部真相,而是探讨感知系统如何通过“预期”和“过滤”机制,主动构建出一个供个体生存和运作的“有效现实”。 章节重点: 1. 错觉的建筑师: 详细分析了各种形式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并非将其简单归类为“错误”,而是将其视为大脑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做出足够好的决策而演化出的高效算法。我们讨论了这种“高效性”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导致系统性失误。 2. 时间与记忆的弹性: 深入探讨了记忆的重构性而非再现性本质。时间感如何随注意力、情绪和生理状态发生扭曲,以及这种弹性如何影响我们对个人历史和未来规划的感知。 3. 叙事的必要性: 阐述了人类大脑对“因果链条”的内在需求。我们如何将随机事件编织成具有逻辑的生命故事,以及这种叙事建构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力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非理性经济学与决策的边界 本部分转向行为与选择。我们摒弃了古典经济学中“完全理性人”的模型,转而采用更具描述性的框架,来剖析人类在资源分配和风险评估中的真实行为模式。 章节重点: 1. 价值的相对性: 探讨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的深层含义,说明了“损失厌恶”如何成为驱动人类行为的强大力量。我们分析了“参照点”在金融决策、人际关系维护乃至政治立场形成中的隐形作用。 2. 符号价值与稀缺性陷阱: 考察了物品或经验的“符号价值”如何超越其内在功用。本章特别讨论了“稀缺性”这一概念如何在现代消费社会中被精确地制造和利用,以及这如何影响我们的幸福感阈值。 3. 群体智慧与集体迷失: 考察了群体决策的悖论——群体在某些情况下能超越个体智慧,但在其他情况下却会陷入极端的“群体思维”(Groupthink)。本节应用了复杂系统理论中的“涌现现象”来解释这种转变的临界点。 第三部分:心智的拓扑结构与复杂系统 这是本书最具理论深度的部分,它尝试用数学和物理学中的概念来描述心理现象,将心智视为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的系统。 章节重点: 1. 神经可塑性的动态平衡: 讨论大脑网络如何通过持续的“修剪”和“增强”来适应环境,这不仅是生理过程,也是心智适应性的核心机制。我们将此过程与工程学中的鲁棒性设计进行类比。 2. 反馈回路与习惯的固化: 详细解析了“习惯”的形成机制——一个由感知、行动、奖励构成的闭环系统。本章深入探讨如何识别和干预这些内在的负面反馈回路,强调改变心智结构需要对路径依赖进行系统性干预。 3. 混沌边缘的创造力: 探讨了“创造力”或“顿悟”是否可以被理解为系统在“边缘混沌”状态下的一种高效运作模式。我们分析了为何适度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往往能激发突破性的思考,而绝对的秩序或彻底的混乱都抑制了创新。 结语:面向未来的心智图景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我们不会给出简单的“如何提高效率”的清单,而是提供一套更具批判性的工具,帮助读者构建自己理解心智运作的独特模型。它鼓励读者将自己视为一个持续迭代的实验对象,不断测试认知框架的有效性。 《心之拓扑》旨在提供一套全新的语言和框架,用以解析我们每天在社会互动、个人选择和自我认知中所遇到的所有难题。它是一次对人类心智深层逻辑的解剖,邀请所有对“为什么我们是这样”充满好奇的读者,一同踏入这场永无止境的认知探险。 目标读者: 对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系统思维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超越表面现象、理解人类行为深层驱动力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温蒂.琼斯(Wendy Jones)


  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英国文学博士,并于毕业后入会康乃尔大学的人文社会(Society of Humanities Cornell),在文学领域执教多年,其服务过的单位还包括麻萨诸塞州的威廉士学院(Williams College)、纽约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等学校。退下教职后,她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与作家,将自己的职业与研究领域结合在一起,写作多以独特论述方式将文学作品与脑神经科学做连结。目前琼斯与她的猫「洁咪玛」定居在纽约的伊萨卡市(Ithaca)。

译者简介

赵睿音


  台湾师大英语系毕业,英国爱丁堡大学翻译硕士、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博士,热爱翻译教学及实践,喜欢与文字和毛线有关的一切。译有《穷忙》、《885公尺的巴黎》、《犯错的价值》、《宁静的心》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序论

奥斯汀的同理心(结录)


  我的第一段婚姻都得怪珍.奥斯汀。伊莉莎白.班奈特(Elizabeth Bennet)结婚是因为感激和敬重,而这正是我对第一任丈夫的感觉,如果这些对伊莉莎白来说就已经足够,那么对我来说为什么不呢?但我不是伊莉莎白,我比较像爱玛(Emma),那个缺点更多的女主角。浪漫的爱玛绝对不会满足于感激和敬重,我也没办法,凭良心讲,我知道我先生的感受也一样,尽管我不认为他会把自己的错误怪在奥斯汀头上。

  无论如何,我那草率的婚姻很容易解决──至少在法律和社会层面上是如此。至于我的下个阶段,我回到研究所,攻读英国文学博士学位,专研奥斯汀和其他同时代的小说家,如果我是一个更大胆的学者,我当时应该就会明白,年轻时候的荒唐事引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为何我会指望奥斯汀和她笔下的角色能指引我该如何过日子呢?显然我绝对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人,想必这股信赖与我对奥斯汀的挚爱分不开,为何有这么多人热爱奥斯汀?用的又是如此个人的方式?

  奥斯汀当然不是唯一的文学名人,英美作家中有许多人的作品都激发了人家对他们生平的兴趣。《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的黑暗戏剧效果令人神魂颠倒,让我们造访了哈沃斯(Haworth)这个着名的勃朗特(Brontë)家族居住地;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让人到不起眼的拼板农舍一游,看看她缓缓退隐到孤寂与诗歌的生活里。奥斯汀也不是唯一一个创造出真实角色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说安东尼.特洛勒普(Anthony Trollope)的小说「真实得就像是某个巨人凿下一大块陆地放进玻璃容器里,所有居民忙着手边的日常事务,根本不会怀疑自己已经成了展览。」确实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把角色视为真实人物,尤其是读小说的时候,我们阅读情节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我们想知道那些我们逐渐认识并关心的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尽管如此,奥斯汀发挥的力量远超过其他大部份的作家:她有一整群狂热的粉丝,这些读者不只是追随者,他们全心全意,不光在文学上欣赏她,在人生许多方面都受到她的启发。「珍迷」(Janeites)一词指的是狂热的奥斯汀粉丝,比较像是星舰迷(Trekkies)而非勃朗特迷,许多人都愿意打扮成摄政时期的风格,参加珍.奥斯汀学会的年度聚会,这对他们来说很容易,就像星舰迷穿上联邦制服参加星舰大会一样。许多人如我,都在奥斯汀的作品里找到该如何过日子的指南,但不同于星舰迷沈迷于星舰世界本身,而非受到创造这个世界的作者吸引,奥斯汀迷视作者为偶像,也崇拜她的作品,奥斯汀是我们亲爱的明智表亲,我们追寻美好生活的盟友。

  唉,奥斯汀影响力之谜决定不了我的学术研究之路,事实上,这类沈思遭到积极阻挡,当时许多英语系的思想研究风气都是如此,在我唸的那所菁英学院,把角色视为真实人物是绝对禁忌,这么做是天真又无知的征兆,博士候选人应该要是专业读者,明白每则「文本」(text,我们不称之为书本或小说)都由一页页的文字组成,仅此而已,我们受的训练要我们解译而非阅读。我们当中有许多人仍然怀有对于文学的「天真」热爱,深爱着作者,但这是我们见不得人的秘密,像是住在阁楼隐藏密室中的疯女人。

  要再过二十年后,晚近绽放对于心理学的热情,才促使我去找寻奥斯汀魅力的原因。此时我读着一本又一本的心理学书籍,还有神经科学,也选修了心智大脑科学的课,我开始发表论文,探讨文学、心理学与大脑之间的关联,也针对这个主题进行教学,在心智与大脑的脉络内思考奥斯汀。如今我找到问题的答案了:我们这么多人喜爱并相信奥斯汀,是因为她拥有卓越的同理心能力。

  同理心表示能从不同的观点看世界,穿上他人的鞋子走一哩路甚至是一阵子,这意味着尽管形式略为减弱,却是真正去体验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同时仍然保有你自己的看法。所以要是有个朋友感到恐慌,你自己也跟着焦虑起来,这并不算是真正的同理心,而是情绪感染。同理心是了解你朋友的恐慌,同时意识到当下的恐慌属于她而不是你的。

  这样的观点取替涉及思考和感受,同理心的认知层面需要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ToM)──又称为心智化(mentalizing)或反思能力(reflective capacity)──指的是能够由他人行为推断其信念及意图的能力,这包括了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动作和言语。如果你见到某人走进房里,四处张望、翻动纸张和书本,又查看桌子底下,接着满脸困惑地离开了,你大概会认为他想找东西却没找到。

  心智理论也包括辨认感受的能力,不过用的是冷静、基于知识的判断力,如果你看见你老板皱着眉头,你会明白有事情让他不高兴,现在不是要求加薪的好时机,你未必能与他感同身受,但知道他有何感受就已经足够。许多反社会者通常都能准确读出他人的感受,但是他们毫无同理心,让他们有共鸣的反而是痛苦、悲伤甚至是愤怒,他们利用心灵内化的力量来操控他人。

  同理心比较广为人知的是情绪特质,其中第一项牵涉到情绪共鸣,感觉他人的感受是一种直觉、下意识的方式,更进一步的同理心包括明白你能感觉到他人的感受,知道那并非自己的感受。在日常惯用法中,同理心一词的也包括同情心,那表示在情绪上能有适当的回应──例如怜悯他人的痛苦、为他人的幸福感到欣喜。

  同理心更严格的定义是指採取他人的观点、感觉他人的感受,真正的同理心包括情绪共鸣这种纯粹的感受部分,还有心智理论涵盖了你的意识,察觉到你掌握了他人的想法和情绪。

  当然了,我说珍.奥斯汀有同理心,是去推测这位活生生、有唿吸女性的心理能力,由于如今她已不在人世,靠的证据是她留下来的书面纪录,要不然还能怎么解释奥斯汀笔下各种想法完全不同、却都相当可信的角色呢?奥斯汀要创造出如此多样且令人信服的虚构人物,她必定拥有深切机敏的心智,能够揣摩真正的人,熟悉她作品的人,不会怀疑她对不幸之人的怜悯,或是怀疑她是否能替别人感到高兴。她懂得失落,在她自己的人生中有挫败的爱,这让她能够刻画出失恋的痛苦;但她也能展现出爱情实现后的喜悦,我想不出还有哪部小说的快乐结局,能像《劝服》(Persuasion)写得那么深刻又有意义,没错,奥斯汀必定拥有高度同理心。

  然而并非纯粹赞赏同理心让人对奥斯汀产生兴趣,而是同理心这种经验本身,奥斯汀神奇的本事能传达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让两种同理心在读者眼前出现。第一种是我们对她的角色所产生的同理心,有无数人分享了这些虚构人物的感受:伊莉莎白读到达西(Darcy)责备信件的屈辱感觉,表现出她对事情的误解有多深(《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玛丽安遭到韦勒比拒绝的痛苦,那是她全心全意爱着的男人(《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爱玛突然明白谁都不能嫁给奈特利先生(Mr. Knightley),除了她本人以外(《爱玛》,Emma)。

  第二种同理心经验更为重要:因为奥斯汀对于人性了解如此彻底,让人觉得她跟我们、也就是她的读者产生共鸣。精神科医生丹尼尔.席格(Daniel Siegel)说得好,阅读奥斯汀时,我们感觉到「感受被察觉了」,觉得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获得理解,有了共鸣。这一点从根本上令人感到满足,因为人类这个物种渴望这种理解,我们深切需要同理心,想知道我们是喜或悲,都不孤单。

  这两种同理心、认可与感受到被认可,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奥斯汀表达出她对于我们这些读者的了解, 方法正是创造出让我们能够认同的角色,而我们能够认同奥斯汀的角色,是因为他们反映出我们思考和感受方式。事实上,反映(mirroring)是同理心和其他形式共鸣沟通的重要方式,在人的身上透过模仿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引发,也透过重新陈述某人观点的言论,表达出另一种心理状态。你能表达自己对某位朋友烦恼感同身受的方式,就是反映出她的脸部表情──例如皱着眉头──并且告诉对方,你很遗憾她这么苦恼,你在口头上反映出她的感受,用了苦恼一词,再加上非语言的皱着眉头。

  告诉朋友你很遗憾她觉得难受,这也能表达出同情,但是几乎没有必要,因为反映行为不仅映出内容,还表达了关心,这是因为人类会自动把反映视为肯定,在烦恼的情况下,就等于是安慰。大脑也知道该如何分辨反映和单纯反应的差别,反映至关重要,能传达理解和支持,专攻危机处理和自杀预防的辅导员都受过培训,能重新陈述身陷危险之人的感受,这是减轻痛苦的主要策略,称为「反映倾听」(reflective listening)。

  因此,看见我们自己反映在奥斯汀的作品中,透过那些像我们、像我们所认识其他人的角色,彷彿凑近凝视着一个单面镜:我们看到玻璃后面的奥斯汀,观看着并且理解,她明白我们,而我们知道她明白,我们觉得「感受被察觉了」。

  除了奥斯汀广泛描写的虚构人物之外,其他特色也增强了我们有共鸣的感觉。共同的经验让感同身受更有可能,如果你曾经感受到失去挚爱之人的强烈悲伤,你就更容易也更彻底,能对有类似悲伤的人表达同情,我们也比较容易和相似之人起共鸣;缺点就是人类这个物种会很轻易就不再去怜悯那些不同种族、文化和宗族的人。

  奥斯汀的题材就是我们的题材,她因此提供了共同的架构让人去感受及体验。关于奥斯汀有个着名的主张,说她用「两吋长的牙雕」加上「精细的笔刷」,创造出的世界描摹了错综复杂的人类互动,而不是去讲述人类努力的宽广程度,她专注在诠释关系上,这是人类生活共通的一面。 奥斯汀的女主角全都展开追寻亲密关系,身旁那位值得信赖之人既是情人也是朋友,一路上遇到的盟友和对手涵盖各种性格,不像英雄探求中只有典型的怪兽和战士。

  这种人类的共通特征解释了为何我们可以欣赏许多不同文化中的文学,文学评论家认为写实主义、也就是文学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呈现真实生活,是由每个文化里不同的传统手法所组成。尽管如此,身而为人有某些方面是共通的,我们往往能够接受这些共通点的描写,视其为贴近生活并具有意义,即使时空场景离我们很遥远。文学学者派崔克.霍根发现爱情故事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讲述着,而相同的情境和情绪往往会出现在这些故事中,不论写成的地点或时间为何。我们可能会觉得拉丁文经典作品《伊尼亚斯纪》(The Aeneid)大多陌生甚至格格不入,但我们还是能够认同心碎的狄朵(Dido),遭到她的情人伊尼亚斯(Aeneas)抛弃。在奥斯汀专注的世界里,有这些无所不在的感受和知觉。

  奥斯汀讲的不只是那种各地人们共通的爱情与友谊故事,这些故事还採用了如今仍然可以很容易辨认的文化形式,尽管我们在科技上已经有了重大的进步,我们仍然过着家庭生活,依旧在朋友圈内互动,有熟人、有同事。婚姻以及其他种类的亲密伴侣关系,对我们许多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目标,奥斯汀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我们的世界,也无法超越那时代的诸多限制──她有洞察力但是没有千里眼,因此她书写普世主题却只用了有限的角色:异性恋、高加索白人、上流及中产阶级家族。有些人因此觉得她令人反感,但是许多读者愿意原谅处于那个时代的她,他们认可她的价值,广佈全球的多样化读者证明了这一点,我认为她的态度很进步,考量到她所处环境的限制,她的见解对我们所有人都有价值,即使并非为了我们而写,但那是她个人的决定。

  奥斯汀的风格就像她的故事一样好懂,她以简洁、清透的句子写作,创作出来的小说节奏够快,就连不耐烦的二十一世纪感性也能接受。在奥斯汀的故事中,事情的核心确实就是心的问题,就在那里,我们无须穿透层层文化和风格的差异就能看到,因为奥斯汀创造出来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有许多共同点,有很强大的共鸣基础。

  奥斯汀的故事不只透过反映和认同来表达同理心,这些故事就是关于同理心──拥有同理心的人、缺乏同理心的人,还有她笔下某些角色如何加深这种重要特质的能力。她的小说让我们着重在同理心的体验(神经科学家会说这些小说引导我们去思考同理心),反覆表现其价值,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反映在小说里,里面全是有关能够发现自己反映在他人脑海与心中的价值。然而我们会受到同理心吸引,并不是因为那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而是我们特别去留意,因为同理心对我们的幸福很重要,这又是另外一个我们受奥斯汀吸引的理由──她了解我们这一点。
 

图书试读

第7章 系起连结(节录)
 
成人依附类型与奥斯汀的小说人物
 
漠视依附的达西犯了不同于艾琳诺中庸之道的另一种错,他在情感上疏离他人,否定自己对他人的情感需求,那些人能够提供安全堡垒和补给。可以肯定的是,实际考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他的行为,他必须保持距离,否则就得跟所有烦人的母女互动,她们全都想在婚姻的狩猎中逮住他。但是他的冷淡超过了这种务实的保护机制,宾利欢迎人家进入他的生活,虽然他也很富有,也是适合结婚的单身汉,而达西连跟最亲近的朋友宾利都保持距离。尽管我们无法得知达西私底下会跟宾利说些什么(奥斯汀从不描写只有男性的场景,因为她不愿意写自己没有亲眼看过的事物),考量宾利的行为,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达西向他吐露过对伊莉莎白的爱,他什么事情都不让别人知道。
 
对漠视依附的人来说,亲密的渴望象征着危险,因此达西奋力抗拒伊莉莎白对他的吸引力,想保持距离。从一开始也许就是这样,尽管达西很可能是在麦里屯的舞会之后才爱上伊莉莎白,我们可以把他无礼的评语和拒绝共舞视为一种尝试,试图不让自己对伊莉莎白最初的兴趣演变为接近她。换句话说,达西的侮辱很可能是一种防卫机制,因为即使没人介绍他们俩认识,达西很可能早已对伊莉莎白一见钟情(毕竟小说原来的名称叫《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
 
虽然达西只看了伊莉莎白一眼,他受到吸引的感受却未必肤浅,因为社会信号能够传达大量资讯。或许伊莉莎白某些开心的一面、在社交场合中讽刺地超然脱离,从她的姿态和脸部表情中传达出来。当然她的活泼在容貌中清晰可见,她明亮的双眼如此吸引达西,就连在休息的时候也能表达出机敏的智慧。因此合理的是,如果达西觉得自己受到伊莉莎白吸引,他就会用令人不悦的评语来抗拒自己的慾望。的确,他的侮辱有点抗议过头了,他大可拒绝跳舞就好,不必展开这样尖锐又让人听得见的攻击。幸运的是,他对伊莉莎白的爱终究赢得胜利,而他也克服了自己回避依附的模式。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看到《大腦裡的珍‧奧斯汀:從文學讀懂情緒科學,破譯你我大腦中的高敏感社交誤區》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這也太有意思了吧!」我一直對文學和心理學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這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文學作品,特別是像珍‧奧斯汀這樣細膩描寫人物內心的作家,就像是心理學家一樣,她們通過文字,將人物複雜的情感世界、細微的心理活動,以及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常常在閱讀她的作品時,會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去思考角色們的選擇,去揣摩她們的心情。而「高敏感社交誤區」這個概念,更是直擊我的痛點。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特別是在社交場合,很容易因為別人無心的一句話而胡思亂想,或者因為對氣氛的感知過於強烈而感到疲憊。我常常在想,這種敏感究竟是什麼?是性格使然,還是大腦的運作方式不同?如果這本書能用科學的語言,去解釋這些我們在社交中遇到的困惑,並且能夠從珍‧奧斯汀的作品中找到有趣的對照和啟發,那將會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我期待它能讓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大腦,理解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反應,並且學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更有效地與人互動。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讓我能夠在人際關係中更加從容和自信。

评分

我對《大腦裡的珍‧奧斯汀:從文學讀懂情緒科學,破譯你我大腦中的高敏感社交誤區》這本書,可以說是充滿了期待。我一直以來都認為,偉大的文學作品,尤其像珍‧奧斯汀這樣對人情世故描寫得入木三分的作家,其筆下的情節和人物,往往是人類情感和心理活動的絕佳範本。她的故事,不僅僅是關於愛情和婚姻,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誤解、溝通與隔閡。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她的作品能如此歷久彌新,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而「高敏感社交誤區」這個概念,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心思比較細膩,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社交場合,常常會因為一些細節而產生聯想,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判斷和情緒。我常常會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對這些事情如此在意?這本書結合了文學的深度和科學的視角,試圖從大腦科學的角度來解析這些我們在社交中經常遇到的「誤區」,並且藉由珍‧奧斯汀筆下的人物互動來闡釋,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它能幫助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社交訊息的,以及我可能存在的「誤區」是什麼。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些啟發,讓我能夠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更清晰地理解他人,從而改善我的人際關係。

评分

這本書名《大腦裡的珍‧奧斯汀:從文學讀懂情緒科學,破譯你我大腦中的高敏感社交誤區》一出現,就讓我這個平時不太看嚴肅學術書的讀者,也忍不住停下來仔細端詳。我一直覺得,很多經典文學作品,就像是一本本關於人性的百科全書,而珍‧奧斯汀的作品,更是其中精煉的代表。她的筆觸,總能輕巧地描繪出人物內心的波瀾,那些關於愛情、階級、家庭的種種細節,都充滿了對人際關係的深刻洞察。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們在讀她的書時,會覺得如此熟悉,彷彿她早就預見了我們今天會遇到的煩惱?而「高敏感社交誤區」這個詞,根本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常常覺得自己在跟別人聊天時,會因為過度解讀對方語氣中的細微差別,或者因為太在意自己有沒有說錯話,而弄得自己很疲憊,有時候甚至會因此而錯失了一些很好的交流機會。我一直很想知道,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反應?是不是我的大腦在處理社交訊息的時候,有什麼特別的機制在運作?這本書將文學的細膩描寫,與大腦科學的嚴謹分析結合,並且試圖從中找到解決我們在社交中常見困境的方法,這讓我感到非常興奮。我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敏感」這件事,並且學會如何讓它成為一種優勢,而不是一個阻礙,讓我能夠更自信、更愉快地與人相處。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被這本書吸引,純粹是覺得書名很有新意。《大腦裡的珍‧奧斯汀:從文學讀懂情緒科學,破譯你我大腦中的高敏感社交誤區》,光是「大腦裡的珍‧奧斯汀」這幾個字,就充滿了想像空間。我一直對珍‧奧斯汀的作品情有獨鍾,那些描寫的愛情、婚姻、階級,以及人物之間微妙的心理活動,總是讓人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一股溫暖而深刻的洞察力。她的筆觸看似輕描淡寫,卻總能精準地描繪出人性的複雜。而現在,居然有人試圖將這種文學智慧與現代的情緒科學結合,這讓我覺得非常有趣。我對「高敏感社交誤區」這個概念也很有共鳴,很多時候,我會發現自己對別人的話語過度解讀,或是因為一些細節而感到受傷,然後在腦海裡不斷地重複播放,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我常常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大腦結構有什麼特別之處,才會對外界的訊息如此敏感,進而影響到我的人際關係。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科學的解釋,告訴我為什麼我們會這樣,甚至能從文學的例子中找到對應的模式,那絕對是一大收穫。我期待它能讓我不再將自己的敏感視為一種缺陷,而是能理解它、接納它,甚至學會如何運用它,讓它成為一種與人連結的優勢,而不是阻礙。光是想像一下,將《傲慢與偏見》裡的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誤解,用神經科學的原理來剖析,或者將《理性與感性》裡兩姐妹截然不同的情感處理方式,對應到大腦的某些特定迴路,我就覺得這本書一定充滿了智慧的火花,而且閱讀過程也會非常引人入勝,不像一般的科普書那樣枯燥。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大腦裡的珍‧奧斯汀:從文學讀懂情緒科學,破譯你我大腦中的高敏感社交誤區》一出現,就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對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心理學洞見深感興趣,而珍‧奧斯汀的作品,更是我心中的經典。她的筆觸總是如此細膩,能夠捕捉到人物之間最微妙的情感互動,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對話,往往蘊藏著深刻的心理玄機。我常常在閱讀她的小說時,會思考為什麼她能如此精準地描繪出人性的複雜,以及人們在情感中的種種掙扎。而「高敏感社交誤區」這個詞,更是讓我感同身受。我總覺得自己在人際互動中,似乎總會因為過度的敏感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或者因為在意別人的看法而顯得猶豫不決。我常常在想,這種敏感究竟是從何而來?是我的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比較強烈嗎?這本書試圖將文學的智慧與科學的分析結合,用大腦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我們在社交中所遇到的困惑,並且以珍‧奧斯汀的作品作為引導,這讓我感到非常新奇和期待。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大腦,理解那些讓我感到困擾的社交模式,並且從文學的智慧中汲取養分,找到克服這些「誤區」的方法,讓我能夠在人際交往中更加游刃有餘,也更加了解他人。

评分

最近在書店看到這本《大腦裡的珍‧奧斯汀:從文學讀懂情緒科學,破譯你我大腦中的高敏感社交誤區》,覺得書名非常吸引人。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尤其是像珍‧奧斯汀那樣擅長描繪人物細膩情感的作家,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心理洞察。她的作品,例如《Pride and Prejudice》、《Sense and Sensibility》,總能精準地捕捉到人在面對愛情、家庭、社會壓力時的種種微妙反應。我常常在讀她的書時,會驚嘆於她對人性的理解,彷彿她早就看穿了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而「高敏感社交誤區」這個概念,更是讓我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因為我本身就屬於比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對人際互動中的細微變化特別敏感的人。我經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有些吃力,有時候會因為一些誤解而感到困擾,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在溝通上出了什麼問題。這本書將文學的智慧與大腦科學結合,試圖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社交上的困惑,這讓我感到非常期待。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大腦的運作模式,理解為什麼我會對某些社交情境特別敏感,並且從珍‧奧斯汀的作品中找到一些對應的例子,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這些「誤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能夠更自在、更自信地在各種社交場合中與人交流。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大腦裡的珍‧奧斯汀:從文學讀懂情緒科學,破譯你我大腦中的高敏感社交誤區》,一開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經典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不單單是因為其精湛的文筆,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共通性,那些在情感、關係、價值觀上的掙扎與探討,即便放到現代社會,依然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而珍‧奧斯汀,更是其中的翹楚。她的作品,總能將人物的內心世界描繪得淋漓盡致,那些微妙的情感變化,那些不自覺的行為模式,都如同鏡子一般,讓我們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對「高敏感社交誤區」這個詞組特別感興趣,因為我常常覺得自己在社交場合中,似乎總會不自覺地踩到一些雷區,或者因為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顯得侷促不安。我總是在想,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如此游刃有餘地在人際互動中穿梭,而我卻總是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揣摩和應對?這本書似乎試圖用大腦科學的視角,來解釋這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言喻的社交困境,並且將之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經歷相連結,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創新的嘗試。我期待它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讓我感到困擾的社交模式,並且從中找到突破的方法。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我的「敏感」究竟是源於大腦的什麼機制,以及在社交情境中,我可能有哪些不自覺的「誤區」,並且提供具體的策略,讓我能夠更自在、更自信地面對各種人際關係。

评分

我最近在書店偶然間注意到這本《大腦裡的珍‧奧斯汀:從文學讀懂情緒科學,破譯你我大腦中的高敏感社交誤區》,光是書名就讓我停下了腳步。我一直很喜歡閱讀,特別是那些能引發我深入思考的書籍,而這本書的標題恰好滿足了這一點。我對珍‧奧斯汀的作品一直情有獨鍾,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喜怒哀樂,或是她們在愛情、婚姻、社會階級中的種種糾葛,總是 so real,彷彿就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她的文字有如此魔力,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觸動不同時代讀者的心弦?而「高敏感社交誤區」這個詞,更是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我自認是個心思比較細膩的人,有時候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而在心裡反覆思量,甚至因此而影響到心情。我常常懷疑,是不是我的大腦接收和處理社交訊息的方式與眾不同?這本書似乎試圖將文學的智慧與大腦科學連結,透過剖析珍‧奧斯汀筆下的人物互動,來解釋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尤其是在社交場合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誤區」,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高敏感」族群。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不再將自己的敏感視為一種負擔,而是能理解其背後的大腦機制,並且學會如何更有效地運用這份敏感,與他人建立更健康、更深刻的連結。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實用的洞見,讓我在未來的社交互動中,能夠更加自在、更有自信。

评分

我第一次在書架上看到《大腦裡的珍‧奧斯汀:從文學讀懂情緒科學,破譯你我大腦中的高敏感社交誤區》這本書時,就被它獨特的名字所吸引。我一直對文學與心理學的結合充滿好奇,覺得經典文學作品往往蘊含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而珍‧奧斯汀的作品,更是以其對社會風情和人物內心細膩描寫而聞名。她的筆下,總是能呈現出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微妙的情感互動,讓人不禁思考,為什麼我們在閱讀時會有如此強烈的共鳴?「高敏感社交誤區」這個詞,更是直接觸動了我。我時常覺得自己在社交場合中,會因為對他人情緒和意圖的過度解讀,而產生不必要的困擾,也常常在事後反思,是不是自己太過敏感,或者是在溝通中產生了什麼誤會。這本書將文學的智慧與大腦科學結合,試圖從科學的角度解釋這些我們在人際互動中可能遇到的「誤區」,這對我來說極具吸引力。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揭示我們大腦在處理社交訊息時的運作機制,並且透過珍‧奧斯汀作品中的經典情節,幫助我們理解和克服這些「誤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也更能有效地與人建立連結,不再讓敏感成為人際互動的絆腳石,而是能將其轉化為一種對他人更深刻理解的能力。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書,書名《大腦裡的珍‧奧斯汀:從文學讀懂情緒科學,破譯你我大腦中的高敏感社交誤區》,當下就覺得很有趣。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經典的,總能觸碰到人最真實的情感,甚至比很多心理學書籍還要來得精準。珍‧奧斯汀的作品,像是《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等等,裡面的人物互動、情感糾葛,還有那些細膩的觀察,總讓我思考為何同樣的情境,不同的人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應。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了核心,把文學的智慧與科學的洞察結合,讓人好奇它會如何闡述那些我們在人際互動中常常遇到的困惑。尤其「高敏感社交誤區」這幾個字,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本身就是屬於比較容易感受到別人情緒,也比較容易為小事煩惱的人,常常在社交場合裡感到不知所措,或是因為一句無心的話而鑽牛角尖。如果這本書能從大腦科學的角度,搭配文學的案例,解釋這些「誤區」的成因,並且提供一些實用的解決方法,那真的會是太棒的閱讀體驗了。我期待它能讓我更了解自己,也更能理解他人,不再因為過度的敏感而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痛苦。這本書的封面設計也很吸引人,色彩柔和,有一種沉靜的知識感,放在書架上一定很賞心悅目。我通常會花時間在書店裡漫無目的地逛,隨機翻閱,但這次的相遇,感覺就像是命中註定,它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讓我想立刻把它帶回家,好好地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