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国际收支是一国所有对外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透过观察分析中国国际收支规模和结构变化,可以直观的了解中国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的发展状况,进而反应出国际贸易格局的巨变,更可以解释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合理性。检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长历程,依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1997》资料显示,1980-1995年间中国国民生产毛额 (GDP)和人均国民生产毛额年增率分别为11.1%及8.2%,较同期世界平均值的年增率高出6.5%。其后,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2000-2017年间中国国民生产毛额 (GDP) 平均的年增率仍维持9.3%,相较于美国与主要工业国家(OECD)的平均值3.6%,这样的发展态势,使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经济体。
确实,自1997年以来,截至2017年为止,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民生产毛额总值(GDP),按当年人民币兑美金的平均汇率计算,中国(12兆146亿美元)、美国(19兆3,906亿美元)、日本(4兆8,721亿美元)、德国 (3兆6,848亿美元)、法国 (2兆5,836亿美元)、英国(2兆5,245亿美元)和义大利(1兆9,739亿美元)。对照东南亚国协(ASEAN)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毛额总值,按当年人民币兑美金的平均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体量规模明显高于东南亚国协成员国的总值2,762亿美元。
另外,依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1997》资料显示1980-1995年间中国国民生产毛额总值和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毛额成长率皆比同期的新加坡、韩国、台湾、马来西亚和印尼皆高出1.9%至3.5%。 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4%、13.4%和12.4%,明显的超越开发中国家、已开发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准
中国经济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必须归功于推动改革开放,而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力优势,在国际分工价值链得到合理定位,获得巨大的比较利益。经过四十年努力,中国国际收支的规模呈现从小变大、结构不断优化、持续吸引外资、外汇储备充足。从一个贫弱的经济小国转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贸易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经济发展受到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创造了连续四十年经济高速增长、无重大危机,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