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本,揭露「社会企业」的是非虚实!
是改善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抑或是包裹「良善」外衣的营利企业?
是想解决问题,还是靠问题营利? 破解「边赚钱边做好事」神话故事!
从全球实际案例探讨,爬梳营利与公益间的冲突,
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真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微型贷款──贷款给原本无法申贷的穷人,再收「点」利息(20%至100%),这究竟是「帮助」还是「掠夺」?
‧台湾版《大志》──批发杂志给街友,规定他们穿着背心在指定时间与地点销售。然而街友没有基本工资、没有劳健保、罚单自己缴,这就是社会企业吗?
‧Soccket──充其量只是个有趣的玩具,根本无法实际解决当地缺电危机的「发电足球」,为何可以获得柯林顿全球倡议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并被大量购买后捐赠到发展中国家?
‧游戏帮浦──令人惊艳且被大力推广的水资源援助计画,主打小朋友可以边玩边取水。然而当地居民用过后竟说:以前的手动压取帮浦还比较好(也比较省钱)?
‧贫穷旅游──当贫穷变成吸引游客的观光商品,是否得够穷够惨才能留住游客?
“批评坏人做坏事很简单,但要批评想做好事的好人很困难。但满足需求,不等于解决问题。所以,宣称透过贩卖商品或服务,就可以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社会企业主张就是我极力反对的说法。”──徐沛然
关于本书 社会企业主张「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其「边赚钱边做好事」的口号,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它告诉我们,光靠善意跟消费,就可以拯救世界。社会企业的概念近年来被引入台湾,在产官学界的共同推动下,越受瞩目。然而在各种振奋人心的成功案例下,却鲜少人讨论,这套神奇的商业模式,有没有任何潜在的风险或问题?社会企业真的能解决社会问题?
本书作者徐沛然用批判之笔,深入社会企业的本质进行剖析,并提出质疑:「将社会问题商品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甚至可能仅是靠着社会问题来营利。」他在书中就社会企业此一概念提供更具历史性、社会性的批判分析,并探讨国内外案例。借此带领读者,重新评估社会企业的效应,并思考公益这条路该指向怎样一个未来。
名人推荐 王增勇 政大社工所教授
余孟勋 台湾公益责信协会 理事长/创办人
邱毓斌 屏东大学社会发展学系副教授、台湾人权促进会执委
陈信行 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张铁志 政治文化评论家
褚士莹 国际NGO工作者/作家
好评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社企已然成为全民运动:教授带大学生解决社区问题,想像着大学生的创意可以创业;企业的一日志工让在办公室吹冷气的上班族到偏远地区体验底层文化;社福组织推动社企,想像有一天可以赚钱回馈做服务。不是参与者没反省,而是利之所趋,让人不愿戳破这个美梦,因社企是产官学利益分配的新风潮。沛然带头喊出国王没穿衣服的事实,令人好奇,国王是否会因此面对产业升级的困境、青年就业的瓶颈、社会安全网的破洞与福利保障的缺位?──王增勇
对关心社会发展的读者而言,本书除了让社会企业的图像更清晰,更重要的是跳脱常见框架的争论,得以深潜观看制度安排的内涵;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者来说,可以比对自身解决方案的设计,进行更多思辨对话;那怕是本书批判对象的支持者,或可以从对立面的思想有所领会。───余孟勋
这是一本来得及时的书。在「社会企业」成为当红名词以及流行解方的当下,作者透过国内外社企实践经验来提醒我们:无心碰触社会实质的矛盾,同时又缺乏民主参与机制的社会企业,其凸显出的问题,恐怕远比解决的还要多。想要认识或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一本既标明了沿途美丽风景、同时也清楚定位路上荆棘的绝佳指南。───邱毓斌
本书所探讨的「社会企业」的个案,及其所分析的各种弊病,应该让我们好好检视,这会不会是深思辩论大问题找不到出路时,一种偷懒的习惯性思考?这些个案往往花更多时间精力在募资行销与形象打造,而更少在探究服务对象的需求、让服务对象能够发声参与。如果换到选举政治的场域,人们或许就容易辨识出某种风格的政党或候选人是来骗票的,跟以前那些差别不大。但是,把自己摆在企业与市场中,这些风格反倒显得清新了。──陈信行
「社会企业」这几个字,就像过往的乐活、有机、国民幸福指数一样,陷入望文生义但概念模煳不清的窘境,鲜少从本质被思考、被质疑,徐沛然从批判的观点来分析社会企业,无疑是勇敢的。如果我们能够因此意识到,社会企业并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灵丹,将社会问题商品化也不等于「解决社会问题」,且我们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真正需要的能力、使用的逻辑以及必须具备的态度,必须重新思考;那么,或许对于正在找路的梦想家,这本书就能成为一记难能可贵的当头棒喝。──褚士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