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天文学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

趣味天文学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Я. И. Перельман
图书标签:
  • 天文学
  • 科普
  • 趣味科学
  • 儿童
  • 青少年
  • 别莱利曼
  • 科学普及
  • 宇宙
  • 星空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
  ●全世界青少年最喜爱的趣味科普读物
  ●畅销20多国,全世界销量超过2000万册
  ●世界经典科普名着,科普大师别莱利曼代表作

  科学家如何计算遥远星体的质量?
  你知道时间分成五种吗?
  从月亮上可以看到怎样的天空?
  恆星和行星有什么不同?

  《趣味天文学》是俄罗斯着名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百余作品之一,以幽默有趣的奇妙故事及经典难题,将天文学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互相结合,使天文学不再抽象遥远,帮助读者巩固既有知识,培养对于天文学的兴趣,并启发读者深入探索学习。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趣味天文学: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聚焦于该系列其他作品可能涵盖的主题,且不涉及《趣味天文学》本身的内容。 ---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是一套致力于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充满好奇心的阅读体验的科普读物。该系列旨在激发读者,无论年龄大小,对自然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欲望,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富有趣味性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带领读者跨越学科界限,领略科学的魅力与智慧。本系列并非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全景式的科学知识图谱,涵盖从微观粒子到宏大宇宙的诸多精彩主题。 一、 物质的构造与运动:微观世界的奥秘 该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了我们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原子与分子。读者将跟随探索的脚步,进入一个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 《奇妙的粒子与基本力》:本书将带领读者追溯物质的最基本构成。我们探讨原子核的结构,质子、中子以及电子的相互作用,并清晰地阐述构成物质的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书中会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量子世界的奇特现象,例如波粒二象性,以及粒子如何在不同的能量状态下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行为。我们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聚焦于这些基本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其威力,例如解释磁铁为何能吸附铁钉,或者太阳为何能持续发光放热。 《化学反应的秘密剧场》:化学是物质相互转化的艺术。本册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从简单的酸碱反应到复杂的有机分子合成,无不充满逻辑与美感。读者将了解到为何有些物质易燃,有些则稳定如磐石;探索催化剂如何在不被消耗的情况下加速反应进程;并揭示生命活动背后的核心化学过程,例如食物如何被消化分解,以及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与释放机制。我们将重点剖析周期表背后的规律性,帮助读者理解元素特性的系统性,而非仅仅死记硬背。 二、 生命的勃发与演化:生物学的宏伟篇章 科学的另一大核心领域在于生命本身。该系列力求展现生命的复杂性、适应性以及其漫长而精彩的演化历程。 《细胞的国度:生命的最小单元》:我们将聚焦于生命的基石——细胞。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命体的惊人分化,本书详细描绘了细胞内部的“工厂”运作:线粒体如何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内质网如何合成蛋白质,以及细胞核中DNA如何存储着生命的蓝图。对于遗传物质的介绍将是重点,我们会用清晰的图解说明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的复制和表达过程,为理解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地球上的生命演进史》:追溯生命的起源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本册内容将围绕地质年代展开,从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海洋,到第一个单细胞生命的诞生。我们将详细探讨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和环境压力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从鱼类到恐龙,再到哺乳动物的整个生命树。重点案例分析会涉及一些著名的化石发现,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如何印证了达尔文的理论,展示生命演化的强大力量和不可思议的适应性。 三、 地球的脉动与变迁:地质学与气象学的交响 我们的脚下以及头顶上的世界,同样充满了动态的、宏大的科学现象。 《地球深处的秘密:岩石与板块的故事》:本书带你深入地壳之下,探索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读者将学习区分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理解岩石圈的“呼吸”——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理论的解释将是核心,它如何驱动地震、火山喷发,并塑造了大陆的漂移与山脉的隆起。我们还会探讨地质年代的尺度,帮助读者理解数百万年在地质学上意味着什么。 《大气与水循环:塑造气候的动力》: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网络。本册重点解析大气层的组成、结构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详细描述水循环的各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以及这些过程如何驱动天气现象。对于风暴的形成、洋流的规律性运动以及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本书都将提供基于物理学原理的严谨解释,强调能量传递与动量守恒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四、 物理学的定律与应用:构建现代世界的框架 物理学是理解宇宙运作的基本法则的学科,本系列致力于将这些法则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力、运动与能量:经典力学的优雅》:从牛顿的三大定律开始,我们将系统地介绍宏观世界中最基础的运动规律。本书清晰阐释了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状态的,能量(动能与势能)是如何守恒的,以及动量是如何在碰撞中传递的。通过分析斜坡上的滚动物体、抛体运动轨迹等经典案例,读者将建立起对“相互作用”和“守恒律”的直观理解。 《光电与波的世界:连接信息与现实》:本部分将探索电磁波谱的奥秘。从可见光如何被我们的眼睛捕获,到无线电波、X射线和伽马射线的性质和应用,读者将了解到光速的恒定性及其带来的时空观念的颠覆。关于电磁学的介绍将侧重于电场和磁场的相互转化,解释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信息技术(如手机通讯和激光技术)背后的物理基础。 结语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的宗旨是揭示科学的普适性与趣味性。它不是一本考试复习手册,而是一张通往世界本源的邀请函。通过对物质结构、生命演化、地球动力以及基础物理定律的全面覆盖,读者将获得一套坚实的科学素养,能够以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既神秘又充满逻辑的宇宙。每一册书都旨在点燃求知欲,鼓励读者提出“为什么”和“怎么样”,并将科学思维融入日常的观察与思考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Я. И. Перельман


  俄罗斯科普大师别莱利曼,一生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并发现世界万物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与原理。

  「趣味性」是别莱利曼作品的最大特色,其内容总是充满了各种奇闻轶事,借此激发读者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别莱利曼系列作品肯定就是最好的老师及教材。

  在「有趣」的同时,别莱利曼始终紧扣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正因如此,其作品才能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科学基础却从没有改变。别莱利曼鼓励读者探索、怀疑,进而举一反三,从各个角度去理解看来「枯燥」的公式、定理,就是为了建立稳固的学习基础,因为唯有具备良好的基础,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素养,创造出崭新的世界。
 

图书目录

第1章 地球和它的运动
1.1 地球上和地图上的最短航线
1.2 经度和纬度
1.3 阿蒙森是往哪个方向飞的?
1.4 五种计时法
1.5 白昼的长短
1.6 不同寻常的阴影
1.7 一道关于两列火车的题目
1.8 用怀表找方向
1.9 白夜和黑昼
1.10 光明与黑暗的交替
1.11 极地太阳的一个谜
1.12 四季始于何时?
1.13 三个「假如」
1.14 再一个「假如」
1.15 我们什么时候离太阳更近些:中午还是傍晚?
1.16 再远一公尺 
1.17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1.18 非地球时间
1.19 年月从何时开始?
1.20 2月有几个星期五?

第 2 章 月球和它的运动
2.1 是新月还是残月?
2.2 月亮的位相
2.3 孪生行星
2.4 为什么月亮不会掉到太阳上去?
2.5 月亮看得见的一面和看不见的一面
2.6 第二个月亮和月亮的月亮
2.7 月球上为什么没有大气?
2.8 月球世界的大小
2.9 月球上的风景
2.10 月球上的天空
2.11 天文学家为什么要观察日月食?
2.12 为什么日月食每隔18年出现一次?
2.13 可能吗?
2.14 解答关于日月食的几个问题
2.15 月球上有什么样的天气?

第 3 章 行星
3.1 白昼时的行星
3.2 行星的符号
3.3 画不出来的东西
3.4 水星上为何没有大气?
3.5 金星的位相
3.6 大沖
3.7 行星抑或小型的太阳?
3.8 土星环的消失
3.9 天文学上的字谜
3.10 比海王星更远的一颗行星
3.11 小行星
3.12 我们的近邻
3.13 木星的同伴
3.14 别处的天空

第 4 章 恆星
4.1 恆星为何叫恆星?
4.2   为什么恆星会闪烁,而行星的光芒却很稳定?
4.3 白天能看见恆星吗?
4.4 什么是星等?
4.5 恆星代数学
4.6 眼睛和望远镜
4.7 太阳和月球的星等
4.8 恆星和太阳的真实亮度
4.9 已知星体中最亮的恆星
4.10 地球天空和其他天空的行星的星等
4.11 望远镜为何不会将恆星放大?
4.12 以前是如何测量恆星的直径的?
4.13 恆星世界的巨人
4.14 出人意料的计算
4.15 最重的物质
4.16 为何把这类星叫做恆星?
4.17 恆星距离的尺度
4.18 最近的恆星系统
4.19 宇宙比例尺

第 5 章 万有引力
5.1 垂直发射的炮弹
5.2 高空中的重量
5.3 使用圆规画行星轨道
5.4 行星向太阳坠落
5.5 赫菲斯托斯的铁砧
5.6 太阳系的边缘
5.7 凡尔纳小说中的错误
5.8 怎么秤地球的重量?
5.9 地球的核心是什么?
5.10 太阳和月球的重量
5.11 行星和恆星的重量与密度
5.12 月球上和行星上的重力
5.13 最大的重力
5.14 行星深处的重力
5.15 有关轮船的问题
5.16 月球和太阳所引起的潮汐
5.17 月球和气候

图书序言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并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那种「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所着的作品印刷量却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德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第一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担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开始营运列宁格勒(圣彼德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最后奉献。在德国法西斯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别莱利曼一生共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许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各地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凡是读过别莱利曼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其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美结合,将实际生活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精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反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座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卓越的科普大师。
 

图书试读

1.19 年月从何时开始?
 
莫斯科的时钟敲了12下——元旦来临了。但是莫斯科以西的地方还是除夕,而莫斯科以东的地方已经是元旦了。由于地球是球形,因而东和西就不免会相遇,也就是说,应当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新年与除夕的分界线,是新年与旧岁的分割处。
 
这个分界是存在的,叫做「换日线」。它通过白令海崃,弯弯曲曲地在180°经线附近穿越太平洋,它的精确方向是由国际协定来规定的。
这是一条想像出来的线,它穿越太平洋。在这条线上开始地球上月日的交替。那里好像安装着我们的日历的大门,一切新的日子都从这里开始,新年也从这里开始,再没有别的地方比这里更早进入到一个新的日子。日子从这儿诞生,然后奔西去,环绕地球一周,重新回到诞生的地方,最后消失。
 
苏联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早些进入新的一天——任何一个新的日子从白令海崃水中诞生之后,马上就在苏联的杰日尼奥夫角进入居民生活,然后开始它的环球航行。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在苏联亚洲部分最东的地方,日子完成它24小时的任务之后消失。就是这样,日子的交替在换日线上进行。最初那些周游世界的冒险家,并没有确定这条线,所以把日子搞混了。跟麦哲伦一同周游世界的安东尼.皮卡费达,曾这样描述过他的环球航行:
「7 月19 日,星期三,我们看到绿角岛,就抛下了锚……为了搞清楚我们的航行日志是否正确,我们派人到岸上打听今天是星期几。岸上的人回答说是星期四。这让我们很吃惊,因为根据我们的日志,今天才星期三。我们觉得无论如何也不会错一天。后来我们了解到,我们的计算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们一直追随着太阳的运动向西航行,当回到原地的时候,应当比留在原地的人少过了24小时。只有想到这一点,才会明白岸上的人和我们都没有错。」
 
那么现在的航海家驶过换日线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为了不把日子搞错,他们如果是由东向西航行,经过这条线的时候就把日子往前算一天;如果由西向东穿过这条线,就需要把日子重复算一天,也就是说1号之后还是1号。

用户评价

评分

這《趣味天象》的內容,真的是讓我眼睛一亮!我本身就是一個對宇宙充滿好奇的人,但很多市面上的天文書籍,不是太過學術,就是內容不夠深入。這本剛好就填補了這個空缺,它用一種非常有趣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將複雜的宇宙知識呈現出來。 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會用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或是巧妙的比喻,來帶領讀者進入天文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解釋行星運行軌道時,用了像是「溜滑梯」或「迴旋木馬」的比喻,讓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生動形象,彷彿就在眼前。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條理,從我們最熟悉的太陽系開始,一步步拓展到更遠的星系、黑洞,甚至宇宙的起源。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打開一個新的潘朵拉盒子,裡面充滿了驚奇和未知。而且,它在介紹各種天文現象時,都會緊密結合我們的生活經驗,例如將潮汐現象與月亮的位置聯繫起來,讓人感覺天文學並非遙不可及。 我尤其喜歡它在探討一些深奧問題時,所展現的科學精神。它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它會引導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宇宙,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於家長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可以讓孩子從小培養科學思維的好書,它能激發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慾望。 總的來說,《趣味天象》是一本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的科普讀物。它不僅讓我對天文有了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點燃了我對科學的熱情。如果你也對浩瀚的宇宙充滿嚮往,這本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它會讓你重新發現宇宙的奧秘,並愛上探索的過程。

评分

我必須說,《趣味天象》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科普書的既有印象。過去我總覺得科普書就是一堆公式和術語,雖然有知識性,但總難免有些枯燥。但這本書完全打破了這個框架,它用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甚至帶點幽默的方式,將浩瀚的宇宙奧秘呈現在我面前。 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貼近生活。他不會直接用艱澀的詞彙來解釋,而是會運用各種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來比喻,像是用「打彈珠」來比喻質量的概念,或是用「水在碗裡打旋」來解釋黑洞的吸力。這種「舉一反三」的解說方式,讓原本高深莫測的科學原理,瞬間變得清晰易懂,彷彿就在眼前。 而且,這本書的結構編排也極具匠心。它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是像一條清晰的邏輯線,帶領讀者從太陽系逐步深入到更廣闊的宇宙。每一個章節的Transition都非常自然,讓人閱讀起來毫無壓力,反而充滿了探索的慾望。我尤其喜歡它在探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時,所展現的那種宏大敘事感,讓人不禁對宇宙產生敬畏之心。 它不只在傳授知識,更在培養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它鼓勵讀者去提問,去懷疑,去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事物。當書中提到一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科學謎團時,它並沒有簡單地帶過,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想像,讓讀者也成為探險者的一份子。 我認為,《趣味天象》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將複雜的科學知識,轉化成充滿魅力的故事,讓更多人能夠輕鬆地接觸和理解。它讓我看到了科學的另一種面貌,那就是充滿想像力、充滿樂趣,並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你也對宇宙充滿好奇,又害怕被科學嚇到,那麼這本書絕對是你的最佳選擇!

评分

這本《趣味天象》根本就是為我這種「想懂又怕被嚇到」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對天文有點興趣,但每次翻開那些厚重的百科全書,看到一堆公式和專業術語,就覺得頭昏眼花,然後默默地把書闔上。沒想到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科普書的想像。 它沒有那些令人卻步的詞彙,而是用非常口語化的方式,把原本複雜的科學原理講得清清楚楚。我最喜歡的是它會舉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像是用家裡的水龍頭漏水來解釋引力,或是用打彈珠來比喻粒子碰撞。這種「接地氣」的比喻,真的太貼切了!瞬間就覺得那些科學家在書房裡想出來的公式,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而且,它也不是那種單方面的說教,而是會跟你對話,引導你思考。你會覺得作者就像一個很懂你的朋友,在你腦袋裡打個問號時,他就會適時地給你一個解答,而且這個解答還很有趣。讀著讀著,你會不自覺地參與進來,好像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小小探險家,在宇宙的海洋裡遨遊。 它的圖文編排也很用心,不會有那種「圖文不符」或「圖解半天還是不懂」的窘境。插圖都很精緻,而且恰到好處地輔助了文字的說明,讓理解更加容易。我特別欣賞的是,它在處理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時,會用一些富有想像力的圖像來呈現,把無形的變成有形的,讓人更容易產生畫面感。 我真的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讓「科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可以輕鬆融入生活,並且充滿樂趣的體驗。它打破了我對科普的刻板印象,讓我重新找回了對宇宙的好奇心。推薦給所有曾經因為科學太難而卻步的朋友們,這本書絕對會讓你驚豔!

评分

哇!看到這本《趣味天象》真的讓我想起小時候的科學啟蒙。我記得以前的科普書,很多都是圖文並茂,但總有種說教的感覺。這本書不一樣!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講解,而是用一種很親切、很生動的方式,把那些原本看起來很遙遠、很複雜的天文知識,變得像是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樣。 想像一下,當你抬頭看星星的時候,不再只是看到閃爍的光點,而是能聯想到它們背後的故事,它們的演化,甚至它們的組成。這本書好像有一種魔力,能把宇宙的浩瀚縮小到我們能夠理解的範疇。我尤其喜歡裡面的一些比喻和故事,例如用家裡的廚房來解釋行星的距離,或是用生活中的例子來形容黑洞的奇特性。這種「在地化」的解說方式,真的非常台灣味! 它不只是告訴你「這是什麼」,更會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為什麼會有晝夜更迭?為什麼月亮有圓有缺?為什麼星星會眨眼睛?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問題,一旦深入探討,就會發現背後蘊藏著多少精妙的物理定律和宇宙規律。讀這本書,就像跟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聊天,他帶著你穿梭時空,從地球上看宇宙,再從宇宙看地球,那種感覺非常奇妙。 而且,它的排版設計也讓我很驚豔。不是那種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有留白、有適當的插圖,甚至有些圖片的色彩運用也很用心,讓人閱讀起來非常舒服,不會有壓力。對於家長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的優質讀物。它可以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不是把它當成死記硬背的功課。 總之,《趣味天象》這本書,讓我覺得科普也可以很有趣、很有溫度。它不是那種深奧難懂的學術論文,而是一本充滿生活氣息、能觸動人心靈的科學讀物。它讓我重新認識了頭頂那片星空,也讓我對宇宙多了一份敬畏和好奇。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喜歡探索世界的朋友們的書!

评分

這本《趣味天象》,真的讓我重新燃起了對科學的熱愛!我一直都對天空充滿了好奇,小時候看著滿天的星星,總會想像那裡有什麼。但長大後,接觸到的科學書籍,很多都讓人望之卻步,不是術語太多,就是概念太難懂。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徹底改變了我對科普書的看法。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那種「說故事」的寫法。作者彷彿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一起在宇宙中探險。他不會直接丟給你一堆公式,而是會先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然後慢慢地引導你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我特別喜歡他用「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轉動,會發生什麼事?」這種假設性的問題來開頭,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而且,書中的插圖和排版設計也讓人賞心悅目。不是那種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有適當的留白、精美的插圖,甚至還有一些趣味性的圖示,讓複雜的概念變得更容易理解。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腦海中自動浮現出書中的畫面,感覺就像在觀看一部科學紀錄片一樣。 它不僅僅是在講述天文知識,更是在傳遞一種科學精神。它鼓勵我們保持好奇心,勇於質疑,並且不斷去探索。當我讀到關於黑洞和蟲洞的章節時,我感覺自己好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那些看似科幻的場景,其實都建立在嚴謹的科學理論之上。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並不總是枯燥乏味的,它也可以充滿想像力和樂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引導我重新認識這個我們生活的宇宙。對於想要拓展知識邊界,或者只是想找一本有趣讀物的朋友,我真心推薦這本《趣味天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