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帝國vs.西班牙帝國──
世界史上前所未見,兩個完全相異的文明正麵碰撞,
「印加」如何在帝國滅亡後仍持續保住命脈?
在安地斯山脈上形成的殖民地社會,如何與我們一般認為是主流的「世界史」接軌,最終訣彆,脫離西班牙統治,實現瞭「沒有曆史主體」的曆史化? 位在南美洲安地斯山脈上的印加帝國,留下瞭包括馬丘比丘在內,無數令人驚嘆的建築遺跡。然而在一五三二年時,西班牙徵服者皮薩羅僅靠著不到兩百人的部隊展開奇襲,便擊潰瞭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數萬人的大軍。從此,印加帝國便逐步崩解。
在徵服與融閤孕育齣的、多元的殖民地社會中,上演著各種人群彼此的共生和反叛。西班牙人、印加後裔、土生白人(剋裏歐優人)、混血的墨斯蒂索人、甚至猶太人與黑人,他們如何在動盪的「新大陸」上生存下去?
如果將「印加」納入世界史的主流之中,那麼印加史就不該隨著帝國的瓦解而畫下句點。隻有將帝國的衝突,當成印加與西班牙兩條曆史發展綫段的交錯、揉閤,纔能理解「印加」留給安地斯社會的遺産。
■一部在大西洋兩端,兩個性格相異的帝國,形成全新社會的曆史。
不隻聚焦在印加帝國的崩潰,而是從長時間跨距來描述安地斯社會的轉變。 以往書寫印加曆史時的架構,多採取西班牙人入侵後、印加帝國消滅,最終徹底被西班牙徵服而畫下句點。然而本書卻將時間斷限一直延續至十九世紀,在長時間的結構中探尋「印加」和安地斯社會的多樣性。
一方麵,是夾在大海與雨林之間,獨自發展的印加帝國,形成瞭獨立於東西方文明之外的社會;這個社會沒有文字、貨幣、鐵器、馬匹、車輪,卻以人與人之間的互惠關係為社會基礎。另一方麵,在伊比利半島上經過「收復失地運動」、驅逐伊斯蘭勢力後,西班牙帝國發展齣「異端審問」的傳統,競相逐利的西班牙徵服者相繼航嚮大海,渴望能一夜緻富。
西班牙的天主教王國發展齣的特殊曆史經驗,越過瞭大西洋,半途安插入崇拜太陽神與自然信仰的安地斯世界,使印加的曆史道路受到扭麯變形,但是,同時在此處也齣現瞭摸索新的可能性、抱著必死決心的生存樣貌。
■同時關注「在地」與「西方」的視角,找齣兩個帝國視綫的交會之處。
西班牙人真的成功「徵服」印加瞭嗎?帝國相撞的火花中誕生瞭什麼? 本書論述不單方麵從西班牙帝國的西方視角齣發,也不純粹站在印加帝國的在地視角。而是認為,要釐清安地斯社會在西方勢力進入後的轉變,必須同時關注兩個帝國以往的曆史發展脈絡,在認識這兩個帝國的社會、統治性質之後,纔能真正理解此一帝國「碰撞」造成的深遠影響。
關於「徵服」這個同樣的主題,從印加與西班牙雙嚮的觀點齣發,纔能看清曆史全貌。當西班牙的傳教士麵對印加國王時,手拿著祈禱書,聲稱自己是太陽之子,是來傳遞太陽的話語時,印加國王則主張自己纔是太陽之子、唯一的王。
西班牙徵服者消滅印加帝國之後,獲得大量的黃金、白銀,且鎮壓瞭一次又一次發生在安地斯山脈上的叛亂。然而,最終兩個文明在經曆過共生、融閤之後,還是走嚮瞭訣彆。而「印加」所留下的巨石遺跡,仍遺留在山林之中。
■將以往被視為「非世界史主流」的發展,重新納入世界史之中!
印加史在世界史之中有何意義?安地斯社會是全球貿易的關鍵齒輪! 西班牙的菲力普二世國王,在十六世紀後半兼領葡萄牙王國後,完成世界史上首次以全球規模擴張的「天主教王國」,帶來爆發性擴散的人員和物資流動,這個在「世界史主流」之中成長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帝國──西班牙,納入瞭孤立於「世界史主流」之外、於安地斯山脈孕育齣南美史上領土最大的帝國──印加。也種下瞭在南美洲誕生齣「融閤=混血」的新文化種子。
大西洋兩端,世界史上完全隔絕的文明相遇,也大幅改變瞭世界的經濟貿易結構。西班牙人帶著在印加挖掘齣的大量銀礦到亞洲貿易,帶動瞭世界物資的流動。從這個角度說,常常遭現代世界史脈絡遺忘的印加帝國,纔是全球貿易之所以能夠展開的關鍵要角。
■即便將帝國最後一位國王處刑,「印加」具有的意涵也不會消逝!
寄託在「印加」之中的理想,最終成為抵抗殖民統治源源不絕的能量。 「印加」(Inca)的原意不是對曆史上古老帝國的稱呼,而是安地斯社會中指稱最高權力者「王」的用詞。西班牙人用此一詞匯稱呼帝國統治的社會、以及核心的民族集團為「印加」。
在西班牙人的攻擊下不堪一擊的印加帝國,在形體瓦解後仍留下瞭精神上的遺産。圍繞著「印加」意象産生的事物與象徵,沒有隨著帝國一起埋葬,反而頑強地存續至殖民地時代,甚至到十九世紀祕魯獨立時,「印加」仍是支撐民族文化榮耀的思想泉源。
後世生活在安地斯社會的人群,即便血緣上與印加統治者毫無相關,還是憧憬印加帝國的製度與文化,將其視為理想的國傢模型。許多抵抗殖民運動的領導者皆主張自己流著印加王權光榮的血液,希望從殖民地的壓迫之中獲得解放,而將未來賭在「印加」這一帝國的存在,於曆史上散發齣的強大能量之上。於是,「印加」不斷地被「曆史化」,並且從中建立起國傢曆史的主體。
最終,一八二五年時祕魯獨立,與西班牙帝國訣彆。雖然古代印加帝國的社會與曆史受到贊賞,是政治傢中理想的模型,然而,真實的印第安人的血肉與文化已遭到解體、消失身影,「缺乏主體性的印加曆史化」終於完成。
====================
■《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能夠帶給颱灣讀者什麼啓示? 颱灣該如何真正的「去殖民化」?南美洲藉用「印加」去除西班牙殖民的經驗,能提供颱灣什麼啓示?從曆史之中該如何建構主體性?
本書的啓示是:
十九世紀脫離殖民、獨立後的南美各國,雖然將「印加」視為國傢曆史榮耀的依歸,但因為社會已是多元文化融閤的狀態,對於真實的印第安人文化反而不感興趣,形成「缺乏主體性的曆史化」。印加對於同樣在曆史中追求「主體性」的颱灣來說,是前車之鑑。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钜獻 《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從安地斯社會的轉變,看兩個帝國的共生與訣彆》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齣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3捲。這套書的齣版是希望跳脫齣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曆史之流,尋找曆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颱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本書係由21捲構成,陸續齣版中―― 興亡的世界史──全書係書目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2《亞曆山大的徵服與神話》 森榖公俊(帝京大學教授)──著
03《斯基泰與匈奴──遊牧的文明》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04《通商國傢迦太基》 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著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本村淩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著
08《凱爾特的水脈》 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著
09《義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著
10《濛古帝國及其後續》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著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著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著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著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著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著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著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産》 薑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準教授)──著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著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