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跨出去 大考国文致胜关键:阅读理解即战力 名师团队全新命题 题型灵活、取材多元 最佳备战操练

阅读跨出去 大考国文致胜关键:阅读理解即战力 名师团队全新命题 题型灵活、取材多元 最佳备战操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阅读理解
  • 国文
  • 考试
  • 备战
  • 练习
  • 题型
  • 名师
  • 升学
  • 语文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依大考趋势命题与分类
  ①图表判读类,②情境应用类,③跨域跨科类,④长文阅读类,⑤新诗读赏类。前四类为大考重要命题趋势,应加强练习;新诗是学生较无法掌握的材料,特设一类,方便学习。

  ★命题概念最新
  ①非连续性文本:图表 × 应用文书 × 图文互转,②文学性文本 × 跨领域文本,③比较性文本:文言 × 白话,④特别加强题组设计。

  ★充分解析,引导理解
  每题均有解析。以往较不常见或偏难的试题,另附解题说明、步骤、技巧或策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釐清题意、判断答案。较新颖的试题,附选材、命题说明,协助学生熟悉新的考题形式。

  ★试题多元,灵活有特色
  试题不求量多,而重视各具特色。形式灵活、多元之外,更可从中获取实用新知。兼具趣味性的取材,也可作为「国写」答题的参考资料。

  ★优化阅读理解即战力
  ①练习不同层次的阅读技巧,提升理解文章的能力。   
  ②阅读各种不同类型文本,理解不同型态的内容。
  ③接触多元议题与时事,不局限单一领域,拓展阅读视野。

名人推荐

  徐建国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校长
  吴丽卿 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校长
  张云棻 台北市立永春高级中学校长
  郑雅芬 台北市立复兴高级中学校长
  江惠真 台北市立中正高级中学校长
  庄越丞 国立基隆女子高级中学校长
  林焕周 桃园市立武陵高级中学校长
  林继生 私立六和高级中学校长
  许耀文 台中市立台中第二高级中等学校校长
  张添唐 国立台南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张国津 国立台南家齐女子高级中学校长
  陈龚声 国立凤山高级中学校长     

  ★校长群联合推荐★


 
深入探索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微:一部关于《道德经》的深度解读 书名:道法自然:老子思想的现代诠释与生活实践 作者:李明哲 出版社:鸿儒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面向应试教育的工具书,而是一部致力于阐释和弘扬中国古代最深邃哲学思想之一——老子《道德经》的深度研究专著。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人们愈发渴望寻找心灵的安宁与人生的指引。《道法自然:老子思想的现代诠释与生活实践》正是为了回应这种时代需求而创作,它带领读者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老子思想的核心精髓,并将其融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职场决策乃至个人修养之中。 本书的构建立足于对《道德经》原文的严谨考据与细腻解读,并辅以丰富的历史背景、哲学思辨和现实案例分析,力求实现“古为今用”的价值目标。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老子哲学体系。 --- 第一部分:溯源与基础——理解“道”的本体论意义 本部分首先将读者带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细致描摹了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我们不仅仅将《道德经》视为一本简单的哲学著作,更将其视为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深刻回应。 核心章节阐述: 1. “道”的形上学追溯: 详细剖析《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深刻意涵。这不是一种语言上的限制,而是对宇宙终极实在——“道”的不可名状性、永恒性和自足性的本体论定位。本章将对比庄子、孔子对“道”的不同侧重,确立老子哲学的独特性。 2. 名与物、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深入探讨老子如何运用“有”与“无”的对立统一来阐释万物的生成机制。例如,对“虚”、“空”在器物功能中的重要性分析(如车轮的辐条与中心空洞、房屋的门窗与墙壁),揭示了“无”作为“有”之基础的哲学洞察。 3. 自然观的重塑: 聚焦于“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这里的“自然”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而是指事物本然、不加矫饰的内在规律。本章论述了老子如何批判有目的、有设计的“人为”,提倡回归事物本来的运行轨道。 --- 第二部分:德的显现与修身之术——个体如何在“道”中安顿自我 如果说“道”是宇宙的宏观法则,那么“德”则是“道”在个体生命层面的具体体现。本部分着重于老子的伦理学和修身方法论,旨在为现代个体提供一套审视自身、平衡内在的指南。 核心章节阐述: 1. “上德”与“下德”的区分: 老子推崇的是不刻意为善、不执着于德行的“上德”,即一种无意识的、与道合一的自然流露。我们辨析了这种“无为之德”如何区别于儒家强调的主动践履的“仁义礼智”。 2. 柔弱胜刚强: 详细分析老子推崇水的品格(居下、不争、利万物而不争)的哲学内涵。本章不仅停留在比喻层面,更探讨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以及如何通过谦卑和退让来积累真正的力量。 3. 知足常乐与知止的智慧: 探讨“知足”并非是安于现状,而是一种对欲望边界的清醒认识。通过解析“祸莫大于不知足”、“知止不殆”等章节,指导读者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内心秩序,避免因过度贪求而招致危险。 --- 第三部分:治世之方——老子政治哲学的精要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构想。本部分侧重于对“小国寡民”的误解澄清,以及“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 核心章节阐述: 1. “无为”的政治内涵: 澄清“无为”绝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干预人民的本性”。我们分析了历代统治者如何效法“道”的特性,通过减少法令、减轻赋税、不扰民的方式来达成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2. 圣人的“不争”与领导力的转化: 探讨圣人(或理想的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他们通过退居幕后,不彰显自己的功绩,反而能激发民众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实现了最高效的治理。这部分内容对当代企业管理和组织领导学具有极高的启发价值。 3. 去智去欲的社会理想: 深入探讨老子对“民之难治”根源的判断——源于“智巧”和“贪欲”的滋长。本章探讨了如何在信息社会中保持心性的纯朴,避免被过度包装的知识和物质欲望所裹挟。 --- 第四部分:现代生活的道家实践指南 此部分是本书最具操作性的内容,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现代生活策略。 核心章节阐述: 1. 职场中的“守柔”策略: 针对现代职业发展中的人际冲突与竞争压力,提供以“不争”为核心的冲突化解艺术,以及如何通过“后发制人”的策略在团队中脱颖而出。 2. 时间管理与心流体验: 结合当代心理学对“心流”(Flow)的研究,阐释老子对“顺应时势”的强调。真正的效率来自于对事物节奏的精准把握,而非一味地加速。 3. 消费主义批判与极简主义的哲学根基: 从老子的“见素抱朴”出发,探讨当代过度消费的心理根源,并为追求精神富足而非物质堆砌的现代人提供理论支持。 --- 第五部分:老子思想的现代反思与对话 本书的收尾部分,旨在将老子思想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哲学对话之中,并对其进行审慎的现代批判。 1. 老庄的比较研究: 在保持对老子原意的忠诚基础上,清晰界定老子与庄子的区别,尤其是在“出世”与“入世”倾向上的差异,帮助读者全面理解道家思想的全貌。 2. 与西方哲学的交汇点: 对比老子的“道”与斯宾诺莎的“实体”(Substance),以及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在“自然”概念上的异同,展现老子思想的普适性与国际对话价值。 3. 当代困境的再回应: 总结老子思想在处理环境危机、伦理失范等全球性挑战时所能提供的独特视角,强调回归本源、尊重边界的必要性。 ---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基础,摒弃了市面上常见的碎片化解读和牵强附会的“心灵鸡汤”。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力求语言的凝练与思辨的深刻,旨在培养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简单接受既有结论。对于渴望深入理解中国哲学源头、寻求人生智慧与实践指导的读者而言,《道法自然:老子思想的现代诠释与生活实践》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经典。它提供了一把钥匙,使人能够开启通往内心宁静与和谐世界的古老智慧之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玉如


  台北市立一女中国文教师

李明慈

  台北市立中山女中国文教师

沈秀蓉

  台中市立台中二中国文教师

洪菁穗

  国立基隆女中国文科教师

卓纯华

  台北市复兴高中国文教师

陈嘉英

  台北市立景美女中语文资优班退休教师

陈婉玲

  国立台南一中国文教师

陈淑惠

  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国文教师

陈姿绣

  国立台南一中国文教师

陈秀枝

  国立台南一中国文教师

陈怡芬

  新北市淡水商工国文教师

陈子梅

  国立凤山高中国文教师

梁佳雯

  国立台南一中国文教师

许静宜

  国立高雄师大附中国文教师

张青松

  台北市立中正高中国文教师

彭成锦

  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国文教师

黄丽祯

  国立师大附中国文教师

黄诣峰

  台北市立中正高中国文教师

曾安琪

  国立家齐高中国文教师

叶淑芬

  台北市立永春高中国文教师

郑慧敏

  台北市复兴高中国文教师

刘佳宜

  台北市立永春高中国文教师

穆虹岚

  桃园市立武陵高中国文教师

谢晓青

  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国文教师

简丞佐

  国立竹东高中国文教师  等  (全国名校二十五位国文科教师跨校合作)    

策画、审定/谢佩芬教授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图书目录

导读1 大考阅读理解题 命题趋势分析      文/谢佩芬
导读2 阅读跨出去 答题SO EAZY      文/曾安琪、谢佩芬

Part1  图表判读
(1)《红楼梦》里植物知多少                   叶淑芬 刘佳宜
(2)借大数评论《全唐诗》                    叶淑芬 刘佳宜
(3)解读宫庙签诗                            许静宜、陈子梅                                 
(4)走入文图认识戴胜鸟                      穆虹岚
(5)抵制脸书有理?                          陈怡芬
(6)青少年打工收获分析                      谢晓青、陈淑惠
(7)青少年升学意愿分析                      谢晓青、陈淑惠
(8)郁永河游台湾的手游开发                  梁佳雯
(9)古代槟榔文化                            彭成锦
(10)从大明宝钞一窥古代社会经济             穆虹岚
 
Part2  情境应用
一、生活情境
(1)神经科学vs.殭尸                          陈婉玲
(2)情深恨也深的七伤拳                      黄丽祯、郑慧敏
(3)「紧」囊妙计                              简丞佐
(4)春风已老的生命困境                      陈嘉英
(5)美食臭豆腐的价值                        陈子梅、许静宜
二、学术探究情境
(1)宋代印刷术对阅读态度的影响              叶淑芬、刘佳宜
(2)〈进唐书表〉的正反论述                   张青松、黄诣峰
(3)唐太宗与臣子论周秦国运                  张青松、黄诣峰
(4)司马迁与中国自传文学                    陈嘉英
(5)历史故事里的道歉                        李明慈、曾安琪
(6)玩桌游认识历史人物                      陈婉玲
(7)宋人笔记〈吃菜事魔〉                    陈姿绣、陈秀枝
(8)〈论贵粟疏〉为农民发声                   张青松、黄诣峰
Part3  跨境跨科
一、科普、心理
(1)物体的超距作用                          穆虹岚
(2)动物的追随行为                          黄丽祯、郑慧敏
(3)陨石                                    许静宜、陈子梅
二、艺术、文化
(1)听,莫札特的天然与自由                  沈秀蓉
(2)雅乐与流行音乐                          沈秀蓉
(3)山水画里的飞鸟视角                      沈秀蓉
(4)建筑是立体的书法                        沈秀蓉
(5)古典乐的理性与感性                      叶淑芬、刘佳宜
Part4  长文阅读
(1)找不到家的祖灵                          洪菁穗
(2)古蹟的价值与挑战                        陈淑惠、谢晓青
(3)舞台上的金锁记                          吴玉如
(4)电子用品与飞航安全                      黄丽祯、郑慧敏
(5)走路走出的领悟                          沈秀蓉
Part5  新诗读赏
(1)瓦历斯.诺干《当世界留下二行诗》        卓纯华、黄丽祯、郑慧敏
(2)王宗仁〈光碟〉                          叶淑芬、刘佳宜
(3)洛夫〈唐诗解构〉                        简丞佐
附录作者群简介
 

图书序言

导读1

大考阅读理解命题趋势分析

谢佩芬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前言

  大考国文科自107年起,将原先「选择题+非选题」的架构改易为「国文」与「国写」。其中,「国文」以42题选择题组卷,阅读素材的长度最高可达1500字,为了维持鑑别度,可依讯息量多寡设计成2~5题的题组,使题数与讯息量成正比,指考的题组则可能出现多选题。以下将说明「选择题」的检测重点与变革趋势,协助考生准备考试,并缓解部分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忧虑。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国文考科「选择题」测验目标有三:语文理解与应用能力、文学知识与鑑赏能力、基本文化素养。其中,题型分布以检测「语文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试题为主,除了检核字形、字音、字义、词语、成语、语法、修辞、结构的辨识与应用之外,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与理解」更是最重要的测验目标,题数在国文科选择题中占比最高,且分量逐年增加,106年学测占61%,107年学测则提高为64%,不容轻忽。

  与「阅读理解」相关的能力包括:检索讯息、统整解释、反思评价。事实上,阅读理解能力不仅仅只是国文科的考核重点,也是所有学科应考的基础,每个学科的考题,都需要学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解读题干或引文,再辅以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作答,而新制「国写」的作答也有赖阅读理解能力。由此可知,无论就命题趋势或各科备考角度,「阅读理解」都是重要的核心能力。

  三、大考「阅读理解题」命题趋势分析

  (一)    素养导向与长文阅读

  「素养导向」虽然是108课纲的重点,但事实上,「素养」早已是大考中心长久以来渐进推动的趋势,过往考题便已具有「素养」精神,只是以前的试题较属基本款,题数也比较少,近两年以至适用108课纲的111年起,「素养」试题题数会增加,题型也会升级成进阶版。

  以「素养」为导向的试题设计强调「情境化」,考验学生「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跨领域、跨学科」更是命题的重要趋势。因此,无论学测或指考,考题将与生活结合,融入真实生活的经验与情境,期望考生能实际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考法将更多元,考题形式也会更灵活多变。

  以「情境化」试题为例,103年指考第22题,以选项诗句是否表达出「经验」的价值,检测考生能否理解题干对于「经验」的说明,并在这样的情境脉络下判断正确的选项;104年指考第6题,选取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一段文字,测验考生是否能够精确理解文意,并依据文章提供的资讯做出相关推论。这两题皆以「生活情境」设计考题,考验学生检索讯息与统整解释的能力。

  至于107年学测第21-24题,则设计一个「学术探究情境」,讨论不同时代的人如何解读陶潜形象,考生必须撷取引文资讯,理解作者主张后回答问题,仍然是「情境化」的试题,不过,考题融合图片判读,综合检测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且文章长度明显增加,属于「升级版」的「情境化」考题。

  「跨域跨科」则是考验学生整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测的命题走向之一,并非全然陌生的考题形式。

  在101课纲国文科考试说明条列的学测、指考五大区隔中,大考中心解释,由于学测是「中偏易」的「基本检定」,生活化、跨学科的素材比例较高,指考则因为具有「进阶筛选」的测验功能,「中偏难」的试题安排中,生活化、跨学科的素材比例较低。

  也就是说,学测选择题中,跨学科的科普、生活素材可能较多,指考则因专业性较强,科普素材一般会减少,文学与文化领域则增加。以过往考题为例,106年学测第22题融入生活经验、时事「宝可梦」与流行新词「秒杀」、「神回应」、「天兵」等,检测阅读理解能力之外,也测验文化常识、词语应用及修辞,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98年学测第14-15题则是科普题,引文讨论糖尿病与阿兹海默症,考生必须读懂文章,撷取重要讯息,推敲研究者的结论,素材、考法都与素养方向一致。又如107年指考第13-15题,该题组兼含文言、白话,横跨古今,讨论主题则是与「共享经济」、租赁有关等切合社会脉动的议题。

  虽然阅读素材跨域跨科,题型灵活多变,但考题检测的核心仍然是「阅读与理解」,不会涉及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考生只要运用国文阅读理解能力便足以作答,绝非艰难晦涩的考题。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调整学生阅读偏好,期望学生不再只能、只愿意阅读轻薄短小的文本,大考个别题目的阅读量、讯息量将逐渐增加。以107年学测为例,第21-24题的题组,题干引文便长达750字,第25-26题题组也有438字,且是简易文言文。选择题阅读素材字数上限调高为1500字之后,能不能静下心阅读文章,检索重点,考验学生的阅读耐性。

  (二)    教材选文与课外取材

  与生活结合的大考试题,来源不限于经典文本或文学性的文章,图表、报导、说明书等应用性文本也都是命题材料,取材主题更可能会是科普、音乐、建筑、艺术等文学之外的领域,利用有变化、不同类型与形式的阅读文本,多面向、多层次地检测考生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有些师生则十分关心107年变革后,大考选择题与教材选文的关系。

  就阅读理解题而言,试题取材来源大致上可分为:课外材料、课内教材与课外材料结合、教材选文与课外材料结合、教材选文、教材选文与延伸文章结合等几类,以下逐一说明:

  1.课外材料:题干阅读材料取自教材之外,引文常具有教育性或趣味性,或尽量切合社会议题、时代脉动,贴近高中生学习状况,例如:104年学测第5题,以有趣小故事点出既有认知的局限性,富教育意义;107年学测第27-30题,综合南怀仁《坤舆图说》与《国家地理杂志》的科普文章,讨论鳄鱼的「眼泪」;又如107年指考第10-12题,以「移工文学奖」命制题目,也能提醒学生关心台湾移工问题。

  2.课内教材与课外材料结合:题干阅读材料虽然是教材之外的文章,但与课本有所连结,也就是文章出处、撰作者(作家)或引文内容与课内教材有关,可能是教材出现过的文人,或是教材出现过的书籍的其他篇章。例如:104年指考第12-13题、107年学测第31-32题,分别以教材出现过的《郁离子》、《庄子》的其他篇章入题;107年学测第7、8、21-24、25-26题、107年指考第4题,则将教材出现过的梁实秋、余光中、陶潜、杜甫、苏轼、连横等文人相关材料或作品融入考题。

  此外,为了顾及不同教育阶段的延续,「九年一贯」也是命题时会参考的精神,国中学过的重要内容也可能成为考题素材的一部分,例如107年指考参考卷第32-34题,便以〈木兰诗〉入题,「参考卷」和正式考卷在精神、题型上有一定关联,考生可适时留意,作为备考的参照。

  3.教材选文与课外材料结合:这类考题大多是题干阅读材料出自课外,选项出自教材A类选文,例如:101年学测第10题,结合金庸小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考生除了需要利用阅读理解能力解读小说文意,也需熟悉教材重要文句与作家;107年学测第15-16题,则以「出乎意料的黑天鹅事件」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等教材中的「始料未及」,考生需理解文章所说的「意外」来自观察与经验的局限,再比较各选项「意料之外」的异同。这类设计的考题在近年常出现,考生平日先切实掌握教材选文的意涵,应考时自然较能正确作答。

  教材选文观察命题趋势,不难发现,自96年至106年间,学测、指考的非选择题常会出现取材自A类选文的试题,占9-18分,分量不轻。107年学测开始推行的「国写」,出现这种分数的教材选文素材,机率不高,但可能改以选择题的方式命题。举例而言,96年指考、98年学测分别考李斯〈諌逐客书〉、诸葛亮〈出师表〉的翻译,「国写」应不会再这样整大题考翻译,但也许会将译文放在选择题各选项中,考学生哪个选项翻译正确。

  未来选择题的教材选文比重极可能会较106年以前增加,甚至出现如107年学测参考卷第27-29题、107年学测第12-14题般,整套题组的文本都取自同一课的考题。为求公平性,这类题目的题干引文以A类5家为主,A类4家的选文则多半设计为选项。此外,也可能出现以数段材料组合而成的考题,各段材料都来自教材,但分属不同课文。总而言之,A类选文在备考上是最重要的篇目。
 
  所谓ABC类选文,是大考中心将选文依照选录版本之多寡,分为:A类选文(四至五家版本之共同选文)、B类选文(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选文)以及C类选文(仅一家版本之选文)。其中,A类选文在整份考题中的占比没有上限,B、C两类选文以各占40%、10%为原则。至于教材各课选文分属哪类,每年会有变动,不妨参看任课教师手边的适用篇目表。

  可惜的是,往昔以教材选文作为非选择题素材时,考生的得分率几乎都不到50%,分数不尽理想。事实上,这类考题多半只需要熟悉课本教材,上课时认真听讲,勤做笔记,考前复习文章意旨与重点,就可以拿到基本分数,在此失分或弃答,相当可惜,建议考生熟读课内教材,稳扎稳打。

  4.教材选文与延伸文章结合:考题内容涵盖教材选文与延伸内容,命题设计上常是部分材料取自课内教材,另一部分则是与之相关的素材,例如:107年学测第17-18题,考题融入游戏牌卡的情境,每张牌卡上的诗句都吟咏一位历史人物,考生必须从诗句与关键字中推敲所吟咏的对象,虽然诗句属于课外材料,但其实都是与〈鸿门宴〉相关的人物,仍然以课本选文为基础。又如107指考参考卷第41-42题,结合教材选文〈晚游六桥待月记〉与袁宏道另篇〈初至天目双清庄记〉文章,要求考生进行文意判读与比较,这类组合方式也是未来可能的趋势。

  (三)命题素材呈现方式

  素材在考题中的呈现方式,无论国写或选择题,大致都可分为四种,分别是:单一来源的长篇引录、不同出处的数段并置、条列排述、图表判读。以下分别说明:

  1.单一来源的长篇引录:这类考题检测考生的阅读耐性,文章通常比较长,但不一定很难,只要耐心读完,运用「检索讯息」的能力,找出有用的资讯,通常就可以得到题组第一题的分数,若能找出作者的主张、逻辑、论述层次,多半就可以顺利作答。

  2.不同出处的数段并置:这类考题检测考生辨别异同的能力,多半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意见、抉择等,各段引文之间通常有某种联系,例如:支持、反对、中立、补充、对照等。考生需先找出引文之间的关系,再依照题目要求进行比较。

  3.条列排述:这类考题检测考生统整讯息的能力,题目大多以三至八则材料组成,提供有关某事各种面向的资讯,例如:前因后果、事件发展、历史背景等。考生必须贯连、组合材料,找出贯串材料的连接点,统整事件的各种资讯之后作答。

  4.图表判读:大考试题的设计相当灵活,只要符合当年命题精神与原则,题型可有非常多的变化,如以图表题考核学生观察、解读图片与表格的能力,表格可能会出现统计图,而数据的判读也是图表题的一部分。针对这类「非连续性文本」,以下另外说明作答事项,以及考题类型。

  四.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是考生较不熟悉的形式,这类考题变化较多,陌生的形式往往让学生误解题意或放弃作答。以97年指考非选第一题为例,题干要求考生「扩写」阅读材料,且提示:「本题非翻译题,请勿将原文译成白话」,但仍有不少考生因不熟悉考题形式,临场无法应变,以致没有「以原文主旨为基础,运用想像力加以渲染」,反而写成「翻译」,成绩当然令人伤心。满分18分,该年获得8-8.99分的考生最多,其次是0-0.99分,状况可想而知。大考中心刘孟奇主任也曾举106年数学会考为例,该年考题以「村长候选人得票数」的图表,测验基本的加减运算能力,但因为「不熟悉这类命题形式」,竟有四分之一的考生弃答,相当可惜。由此可知,命题形式会影响表现,面对陌生的考题,考生应以稳定的心情仔细阅读题目说明,理解、思考过后再作答。

  「非连续性文本」,依据题目对于作答的影响与意义,可概分成以下二大类别:

  形式图表

  形式图表包含图片与表格,这类图片不影响作答,也不是考点,目的在于使题目更活泼有趣,帮助考生放松紧张心情,让版面干净好看,考生无需进一步解读图片的涵义。表格的用意则是整理、归纳资讯,使讯息以清晰、简明、易读的方式呈现,让版面简净。

  形式图片如107年学测第15-16、27题,「黑天鹅」、「鳄鱼」图片使题目更生动有趣,版面更美观,但与阅读材料的理解没有直接关联;104年学测第8题,「王夫人」、「宝钗」的图片具有放松心情的功能外,同时也有区辨发言者的作用。

  形式表格则如107年学测第6题,题目利用表格整理、归纳不同状态的病人适合接受的麻醉等级,以及与之相应的死亡率,考生直接读取表格内的资料,就可以逐一对照选项叙述作答,不必对表格做任何分析。又如107年学测第17-18题,利用表格呈现游戏说明与牌卡内容,使版面较为整洁,讯息较为易读,考生不需要解释表格的意义。

  (二)实质图表

  实质图表会影响作答,考生需要读懂图片意涵,图片是据以推论、判断答案的线索,在应答上有其重要作用;表格则是作答的关键,考生需要解读、判断后,才能回答问题,看不懂、没有看就不能正确作答

  实质图片如107年学测第24题,两张图片反映不同面向的陶潜,各有侧重的层面,一张是「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表现闲适的心境与精神层次的满足,另一张则是「流泪思食」的陶潜,呈现陶潜物质层面的基本需求,也颠覆常人对其形象的想像,考生必须解读图片的不同表达方式,理解图片的涵义后才能选出正确答案。又如99年指考第16题,各选项利用图片呈现石兽、水流方向与河床的关系,乍看之下像物理考题,事实上是检测考生自题干引文中撷取关键讯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后,能不能据以判断、分析图片。

  实质表格则如107年学测国写第一题,考生必须解读题目所附的长条图代表的意义,再据以说明甲生提出该主张的原因,若考生没有判读长条图,就无法回答问题一。

  当然,也有考题兼採形式图表与实质图表,如107年指考第10-12题。只要耐心分辨、仔细判读,通常这类图表都不太会形成作答障碍。

  五、本书特色与使用建议

  本书根据命题趋势,邀集高中国文老师设制新题,可以作为学生备考的练习题。每一题均有解析,以往较不常见或可能偏难的试题,另附有解题说明、步骤、技巧或策略,或以提问方式,引导、协助学生逐步解读文本、釐清题意、判断答案。较新颖的试题则有选材、命题的相关说明,学生可以参考测验目标与命题用意,熟悉与过往较不同的考题形式。

  试题收录原则以「精要」为主,不求量多轰炸式供题,而重视各具特色。形式灵活、多元之外,更可从中获取实用新知。兼具趣味性的取材,希望能引发阅读兴趣,也可作为「国写」答题的参考资料。

  全书计分五大类编排:图表判读、情境应用、跨域跨科、长文阅读、新诗读赏。前四类为大考重要命题趋势,需加强练习;新诗则是不少同学较无法掌握的材料,因此特别抽绎为一类,方便学习。排序上先单题后题组,先白话后文言。

  不过,这种分类方式只反映部分的大考题型,一套题目可能同时具有数种属性,例如:「图表判读」中的「戴胜鸟」试题,其实也是「自然、科普」题;「长文阅读」中的「古蹟」试题,也有「生活化」性质。此外,大考题也会有结合教材选文的题目,这是「有读有分」的题目,应多加把握。

  另需注意的是,每份大考试卷中,题组总题数虽不及单题多,但每套题组的总分不轻,对考生的挑战性也较高。以往题组几乎都是由2小题组成,107-110年的题组则会包含2-5题小题,指考的题组甚至可能出现多选。因此,本书特别加强题组设计,以期建立同学作答的耐性与方法。

  而温故能知新,建议同学搭配《大考国文特蒐题库与解析》,从大考考古题开始练习,找出自己容易答错或较不熟悉的题型,研读书中的「阅读攻略」,学习阅读理解的技巧,并从「解题聚焦」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式。再试作本书的新命题,检测自己是否具备各项应考技能,增强实战力,应能顺利答题得分。

 

图书试读

【命题试读】
 
Part 2— 情境应用
 
一、生活情境
情深恨也深的七伤拳
 
黄丽祯︱国立师大附中国文科教师
 
郑慧敏︱台北市立复兴高中国文科教师
 
金庸小说里的奇功很多,我独钟情于七伤拳。金毛狮王云:「这七伤拳不练也罢!每人体内,均有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 肝属木,一练七伤,七者皆伤。这七伤拳的拳功每练一次,自身内脏便受一次损害,所谓七伤,实则是先伤己,再伤敌。我若不是在练七伤拳时伤了心脉,也不致有时狂性大发、无法抑制了。」好个一练七伤,这简直是在谈一种特别的「抒情诗法」了。
 
七伤拳的境界并不高明,正则不及九阳神功、降龙十八掌之类,玄奇邈远,瞻望难及。邪则不致沦为九阴白骨爪之流,匪夷所思。因而这崆峒奇功,绝不是给第一男主角练的。盖欲伤人必先伤己,此不得已也,要是能练那些完美的神功,谁还会选择这种亏本的招数?
 
金毛狮王,负不共戴天之奇仇,怀覆水难收以大憾,这是基于「恨」的一种武功,或非自命平和之人所能知。为了有效报仇,只好剔骨为剑,提头作砲,震破五脏,在所不惜。庄子曰:「圣人之用心若镜,故能胜物而不伤。」我辈凡骨,情也深深,恨也层层,故屡为物败,终至左边一康,右边一康。虽然,痛既在此,力亦出焉。(原文出自唐捐,《世界病时我亦病‧七伤拳论》)
 
根据本文,下列对七伤拳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就修鍊过程而论,须先自损心脉,才能施展狂性
 
就作用方式而论,若是伤己愈深,方能伤人更重
 
依威力言,强过九阴白骨爪,但略逊于九阳神功
 
依境界言,介于玄奇邈远与瞻望难及的虚实之间
 
下列叙述与本文观点最接近的选项是:
 
七伤拳是一种亦正亦邪的浪漫武功
(B)金毛狮王与仇人同归于尽是最好的选择
(C)「剔骨为剑,提头作砲」是失去理智的行为
(D)我辈凡骨深重的「情」与「恨」都是一种「伤」
 
作者认为练七伤拳「简直是在谈一种特别的『抒情诗法』」,最可能的理由是:
 
(A)「七伤」隐喻「情伤」,覆水难收的遗憾与痛苦,往往使人失去理智,难以自拔
 
(B)写诗抒情是生命经验的放大与投射,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人能真正掌握其中奥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备战大考的学生,我的时间非常宝贵,每一分钟都需要用在刀刃上。所以我对辅导书的要求就是“高效”和“精准”。“阅读跨出去”这个书名,就暗示了它能够帮助我们突破阅读理解的瓶颈,让我感到很兴奋。而“大考国文致胜关键:阅读理解即战力”更是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为大考提供核心的、能够立即转化为战斗力的指导。我非常看重“名师团队全新命题”这一点,这意味着它不会是市面上那些陈旧、过时的练习题,而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根据最新的考试趋势和要求精心设计的。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反映出考试的难度和侧重点,帮助我提前适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题型灵活、取材多元”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我不会被局限于某几种固定的题型,而是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考查方式,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文章。这对于培养我的阅读理解的全面性和应变能力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操练”的实效,通过大量的、高质量的练习,真正将阅读理解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评分

我是一名对国文阅读理解感到力不从心的学生,每到考试,阅读题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当我看到“阅读跨出去”这个书名时,我仿佛看到了希望。“大考国文致胜关键:阅读理解即战力”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直接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能够帮助我在大考中取得胜利。“名师团队全新命题”这几个字,让我对这本书的质量充满了信心,我相信这些老师能够带来最前沿、最符合考试趋势的题目。“题型灵活、取材多元”更是让我期待,这意味着我将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和题型,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一些固定的模式。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需要在考试中应对各种未知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大量的“最佳备战操练”,通过反复练习,让我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我想要的是一本能够真正提升我的“即战力”,让我能够自信地面对国文阅读理解考试的书,而这本书的描述,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

评分

我一直觉得,国文阅读理解的提升,最关键的在于“方法”和“练习”。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读懂,而是读懂了却不知道如何提取关键信息,或者不知道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本书的“名师团队全新命题”和“题型灵活、取材多元”正是戳中了我的痛点。我之前尝试过不少阅读理解的辅导材料,但很多都过于模式化,题目重复,文章类型也比较单一,很难真正模拟出考试的难度和广度。这本书承诺“全新命题”和“取材多元”,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名师”究竟会带来哪些新颖的题型,又是从哪些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文章中取材。我尤其关心它是否能教会我如何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如何分辨作者的观点和论据,以及如何应对那些看似无关紧要但实则重要的细节。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即战力”,那就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直接转化为考场上的得分能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实用的解题技巧,而不是简单地罗列题目,让我能够通过大量的“最佳备战操练”来巩固和提升。

评分

我一直觉得,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关于“读懂”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去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阅读跨出去”这个书名,就给了我一种突破自我的感觉,似乎这本书能帮助我打开新的视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大考国文致胜关键:阅读理解即战力”更是让我看到了在关键时刻能够扭转局面的力量。“名师团队全新命题”是我选择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我深信名师的经验和智慧是无可替代的。他们能够精准地把握大考的脉搏,设计出真正有价值的题目,而不是那些“套路化”的练习。我特别期待“题型灵活、取材多元”的特色,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风格、各种主题的文章,从而锻炼我的适应能力和对不同文本的解读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学习方法,帮助我不仅学会如何解题,更能培养一种举一反三的阅读思维。通过“最佳备战操练”,我希望能够不断地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极限,最终在阅读理解这个科目上取得巨大的进步,实现“致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大胆的配色和有力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国文的阅读理解部分一直是我心中的痛点。平时看书速度不快,理解能力也时好时坏,考试时常常因为时间不够或者理解不到位而失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有救了”。翻开目录,发现它不仅涵盖了各种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还特别强调了“即战力”和“致胜关键”这些词,让人觉得这本书就是为我们这些急需提升的学生量身打造的。名师团队的背书也增加了一定的信任度,毕竟考场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他们的指导一定非常有针对性。我特别期待这本书在题型设计上的“灵活”和“取材多元”,这说明它不会局限于课本或者一些陈旧的模式,而是能够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接触到更广泛、更新颖的文章,这样才能真正锻炼我们的应变能力和理解深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操练,能够显著提升我阅读的速度和准确率,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时,也能游刃有余,找到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意图。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充满信心,也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