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

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记
  • 叶盛吉
  • 1944
  • 历史
  • 个人记录
  • 抗战
  • 回忆录
  • 近代史
  • 中国
  • 手稿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叶盛吉(1923-1950),台南人。现存叶盛吉日记自昭和13年(1938)至民国39年(1950),日记内容包含就读台南一中时代、二高时期、东大医学院时期、台大医学院时期,以及就业后至被逮捕前的读书、生活及心情纪录。
碧血丹心:抗战烽火中的百年家书 书名:《碧血丹心:抗战烽火中的百年家书》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历史文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简介 《碧血丹心:抗战烽火中的百年家书》是一部穿越时空、展现中华民族在近代苦难中坚韧不拔精神的珍贵文献集。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单一的战争事件或某位名人的宏大叙事,而是以私人信件为核心载体,描摹了自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一个普通士绅家庭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命运沉浮与精神传承。全书严格依据历史脉络,精选了三十余位家族成员——包括远赴重洋求学的青年、坚守故土的农商、投笔从戎的军人、以及在后方默默奉献的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互通的书信、日记摘录和往来电文。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微观历史”的真实感和情感的穿透力。它避开了宏大历史叙事的惯常框架,将读者置于时代洪流的漩涡之中,通过个体经验的堆叠,还原出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图景。 第一卷:风云际会(1900-1927):理想的萌芽与初次的冲击 本卷收录了家族第一代知识分子在庚子之变、辛亥革命前后的书信往来。重点展现了留学日本的成员如何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以及他们在国内兴办实业、设立新式学堂的努力。 家国之思的启蒙: 记录了家族成员对“救亡图存”的不同理解。如长兄致信二弟,论述变法与革命的路径之争,言辞恳切,充满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期盼。 实业救国的实践: 包含关于筹建第一家棉纺织厂的商业信函,其中涉及资本的筹集、技术人才的聘请,以及地方士绅与新式资本的摩擦。这些信件揭示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艰难的生存环境。 家庭结构的变迁: 穿插了父母辈对新思潮的困惑与接受,尤其是对子女婚姻自主权的放手,体现了传统家庭伦理在现代性冲击下的松动与重塑。 第二卷:战火渐临(1928-1937):社会动荡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卷聚焦于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至“九一八”事变后,家族成员在政治光谱上的分化与思想的成熟。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展现了部分青年在经历政治清洗后的迷茫与坚守。一封在狱中写给未婚妻的长信,详细描述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刻反思,情感压抑却充满力量。 东北沦陷后的疾呼: 大量信件围绕着东北失守后的行动展开。部分家族成员积极参与义勇军的后勤支持,或在南方省份组织抗日宣传。其中,一封来自沈阳的孤儿信件,描述了沦陷区儿童的艰辛,令人动容。 文化传承的坚守: 在政局不稳之时,家族设立的私立学校如何在军阀和地方势力间周旋,以保证教育不中断。教师们互通的书信记录了物资匮乏和意识形态斗争下的教学困境。 第三卷:绝地求生(1937-1941):浴血长城下的家族迁徙与坚守 这是全书篇幅最厚重的一卷,集中展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家族在空间上被迫的迁移和精神上的不屈。 西迁的艰辛历程: 记录了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大后方——四川、重庆一带的辗转过程。这些信件充满了对沿途所见惨状的描述,以及对家园被毁的锥心之痛。例如,一篇关于物资装载和人力短缺的电报往来,细致记录了抢救家族图书和重要档案的过程。 后方支援的奉献: 家族中的女性成员,许多人放弃了原有的优渥生活,投身于战时医疗救护队或纺织厂的夜班工作。她们写给前线亲人的信,是柔弱身躯中爆发出巨大能量的见证,字里行间是疲惫与坚韧的交织。 对“速胜论”与“持久战”的讨论: 几位知识分子在通信中,对当前战局的评估和对未来战略的探讨,展现了民间知识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理性思考。 第四卷:黎明前的黑暗与重光(1942-1948):创伤、重建与历史的沉淀 本卷涵盖了抗战相持阶段到胜利,直至内战初期,家族成员从战争创伤中缓慢复原,并开始审视这段历史的经历。 战争幸存者的心理修复: 书信中流露出战后幸存者普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对失去亲人和财产的哀悼,以及对“和平何时到来”的深切疑问。 重建家园的努力: 战后,幸存者们着手清点财产、重振实业。信件中展现了对日伪时期经济秩序混乱的控诉,以及重建地方经济秩序的尝试。 历史的记录与反思: 本卷的尾声,是家族长辈对年轻一代的嘱托,他们强调了记录历史的重要性,希望后人铭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教训,并警惕一切形式的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这些家书不仅是亲情的维系,更是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的传递。 本书的独特价值 《碧血丹心》的全景式展现,提供了一部“自下而上”的抗战史。它没有激昂的口号,却充满了深沉的血肉情感;它没有宏大的军事部署,却记录了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通过这些未经粉饰的私人文字,读者得以触摸到那个伟大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脉搏。本书是研究近代家族史、社会史、以及战争时期个体心理变迁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民族脊梁,是由无数个坚守日常、充满人性光辉的个体共同铸就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久久无法释怀的书。1944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叶先生的笔下,变得触手可及。他的日记,没有宏大的历史论述,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以最朴实、最真挚的文字,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图景。我从字里行间,看到了那个时期物价的飞涨,看到了人们在食物和物资上的匮乏,看到了战争阴影下的普遍焦虑。但同时,我也看到了生命的不屈和坚韧。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依然在努力生活,在维系着亲情和友情。叶先生的记录,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恰恰体现在这些被日常所承载的细节之中。他用他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印记,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呼吸与心跳。

评分

1944年下半年,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透过《叶盛吉日记(五)》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之中。叶盛吉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时代画卷。那些被记录下来的日常琐事,看似平淡,却蕴含着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生存挣扎与精神寄托。日记中的每一笔,都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年代的呼吸与心跳。他对于周遭环境的细致观察,对时局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内心独白,都让我深感共鸣。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重要的是,他记录下了人性的光辉与脆弱,时代的烙印与个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引人深思的篇章。阅读的过程,如同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他分享着他的见闻、他的思考、他的感受,让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跟随他的笔触,一同经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面折射历史的镜子,让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走过的道路,以及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所承受的磨难与付出的牺牲。

评分

读完《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变得立体而真实。在此之前,我对于1944年那个时期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课本上的文字,或者影视作品的演绎,总觉得与我生活有某种距离感。《叶盛吉日记》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的窗户。叶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他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事件,更是他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思考、感受和行动。他的日记中,充满了对时局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前途的迷茫,这些都是那个年代无数普通人共同的心声。我尤其能感受到他对于战争阴影下的焦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这种来自个体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比任何宏大的战争史都更能打动我,让我对那个年代的普通民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通过他的日记,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叹息,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希望。

评分

对于《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1944年,一个充满硝烟与战火的年份,在中国大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叶先生以他冷静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这个特殊时期的一个侧面。日记中的每一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但同时,也充满了生命的顽强。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如何在重重困境中寻找生存的希望,如何维系着亲情与友谊,如何在绝望中保持内心的某种坚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苦难,但他也没有被苦难所压垮。他依然会记录下一些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一次难得的会面,或者一场雨后的清新空气。这种在苦难中寻找亮点的能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生命智慧,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特质。通过他的日记,我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

《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是一部让我心生敬畏的作品。在那样一个生死攸关、颠沛流离的年代,能够坚持写日记,本身就是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姿态,一种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叶先生用他的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微历史”。他没有试图去改变历史的进程,但他的记录本身,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如何艰难,如何受到限制,而日记,成为了他个人与外界沟通、梳理思绪的重要媒介。他对于日常生活的点滴描绘,对于人际交往的细微观察,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的严谨态度。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昏黄的灯光下,伏案疾书的身影,每一个字,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重量。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而叶先生的日记,却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被遗忘的、最真实的细节,去体味历史最深沉的底色。

评分

《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是一部让我深刻理解“活在历史中”这句话的著作。1944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充满艰难和挑战的一年。叶先生的日记,以其真诚而朴实的语言,将我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他没有刻意去渲染战争的残酷,也没有故作深刻地分析时局,而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冷静地记录下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期物价的波动、物资的紧缺,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无奈与坚韧。更重要的是,他记录下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种细致而真挚的记录,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苦难与希望。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投影,触碰到那个时代跳动的心脏。

评分

合上《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心中涌起万千感慨。1944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年份,在叶先生的日记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我惊叹于他作为一名普通人,在如此动荡不安的年代,依然能够以如此细致入微的笔触,记录下生活的点滴。他的日记,如同一个时光胶囊,封存了那个时代的空气、声音和情感。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期人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也看到了他们在重压之下所展现出的生存智慧和对未来的期盼。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在记录那些艰难时刻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身边人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温暖和人性,是对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无数鲜活个体在时间长河中的真实体验。

评分

我始终认为,历史的厚重感并非仅仅体现在宏大的事件叙事中,更在于那些被忽略的、零散的细节。《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恰恰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及历史灵魂的著作。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叶先生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记录下了生活的点滴。从食物的短缺到物价的飞涨,从日常的交通不便到信息的闭塞,这些细节共同拼凑出了那个时代生存的艰难图景。然而,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亲情、友情、乡情,这些朴素的情感成为支撑人们度过艰难岁月的精神支柱。我特别喜欢其中描绘的一些生活场景,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稀少的食物,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能够找到彼此间的温暖与慰藉。这种在绝境中闪耀的人性之光,是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都难以完全传达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无数个细微的瞬间构成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铭记。

评分

《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历史的新视角。我一直认为,历史并非仅仅是宏大叙事和政治事件的集合,更是无数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缩影。叶先生的日记,正是这样一本鲜活的个体生命史。他以极为朴素的语言,记录下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生活百态。从粮食的配给、物价的波动,到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再到他对时局的看法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历史图景。我尤其能感受到他对于和平的渴望,以及在战争阴影下的那种深深的忧虑。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口号,但正是这种真实和质朴,才更能触动人心。通过他的日记,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呼吸,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脉搏。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构成的,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的洪流息息相关。

评分

阅读《叶盛吉日记(五)1944.7-12》,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宝藏之中,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1944年,对于中国而言,是充满挑战和牺牲的一年。叶先生的日记,以其冷静而客观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我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普通人在战争年代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努力维持着生活的尊严。我还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未来的一丝期盼。更让我动容的是,他在记录那些艰苦生活的同时,也保留着一份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他会记录下与亲友之间的互动,会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使得他的日记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它让我体会到,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人性依然能够闪耀出温暖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