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再只是发现过去的事实本身◆
近几年,为推动客庄经济,台三线被政府策定为「国家级台三线客庄浪漫大道」,不仅吹起一股振兴老街的观光氛围,也激起许多对在地人、事、物的想像与探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台三线是一座考古学的现场,也是博物馆陈列室,在不同政策的推动下,容纳不同人群流动、相遇、离开又重新整合,在全台吹起一股振兴老街的观光氛围下,我们沿着台三线来到苗栗狮潭老街,想要听到更在地的想法与故事,从家庭生计与历史出发,由当代往回追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重新组织沿山乡村的历史。
拜访水粄店第三代老板娘、做手工豆腐的阿婆、坚守蚕业的养蚕人、走过旧时代的农庄主人,以及返乡投入苦茶油制作的青年等等,他们娓娓诉说自己的生命经验、生活技术,以及对狮潭的情感,那些昔日的美好,或是无法重来的遗憾,这些林林总总犹如近代台湾乡村历史与社会的缩影,也刻划出政府机器如何影响农村生计的真实轨迹;在家庭、劳动生计与世代情感的相互牵连中,看见有别以往印象的狮潭。
◆诸多政策是隐藏在表象下的重要刻痕 当时,农会补助种植黄豆以作为肥料,后来,黄豆供过于求,为解决剩余的黄豆,松英的公公便和别人学来制作豆腐的技术,开始了贩卖豆腐的小生意。──手工豆腐
在民国81年政府执行「废耕桑蚕自行转作计画」下,兴盛一时的台湾蚕产业成为明日黄花。但其中也有坚持本业的蚕农如涂泉明积极奔走,终于换得立院开放制种条例。──蚕业
在当时,种植苦茶树的考量,多是为了分摊单一农作物的风险,或是为了配合农会产销班的运作。──苦茶油
当这些匾额悬挂在村长家厅堂墙面开始,或许就意味着在层层分化的国家系统里,村长不只是个寻常百姓,而是政府与庶民之间的重要中介者。──匾额与荣耀
◆本书特色 ◎富实验精神的民族志书写,内容揉杂地方人情、乡野故事及国家政策存在痕迹的细致观察。
◎文字清新简洁,从在地乡民的角度诉说今昔狮潭的流动与变化。
◎辅以多张全彩手绘流程图,意象温润,朴实呈现农村生计的丰富样貌。
◆各界倾听推荐(按姓氏笔划顺序)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小乡村的地方史或是励志商业故事,更是在地社区如何发挥韧性与创意,应对外部经济挑战求新求变并延续在地文化的故事。
──宋世祥(中山大学人文暨科技跨领域学士学位学程助理教授/「百工里的人类学家」创办人)
借由各个不同产业中小人物的奋斗故事,深刻的说明狮潭的人文地景及历史变迁及其与台湾农业政策的互相依存关系。
──吴翠松(联合大学客家语言与传播研究所教授) 老天爷一定很爱狮潭。所以把她的地形造成像是老天爷用双手捧着,得天独厚。这本书说的是留下来的,以及绕了一圈回来的人与物的故事。
──阮光民(漫画家) 让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成为主角,并且让狮潭成为一个动态且流动的所在,一个思考台湾社会具体而微的观察点。
──胡川安(「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主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经过写作和论述,本书将平凡的常识转变成知识,将日常的故事转换成历史文化的厚度。
──张维安(交通大学客家学院教授) 本书插画设计团队以图文并茂的生动笔法,逐篇描述地方产业。欢喜惊歏间,我彷彿看到山谷里,又挂起了一盏盏昔时的煤油灯,照亮了整个台三线。
──刘克襄(作家) ◆本书为「社区历史与地方写作」课程实验成果──黄靖雅、范雅柔、黄承歆、陈姿羽、罗凯谕、林姿妤、陈欣慈、谢靓儒、庄文昌、陈俞劭、张韦、伍文欣、林梓琦、苏怡静、陈漪莉、人间失脑插画设计团队──共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