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六抽小柜》作者睽违七年
又一书写惜物情怀的感动之作!!
这些物经由工匠之手,历经岁月淘洗,形制隽永依旧,
百年来被人疼惜使用、摩挲而保存至今,
能够有它们陪着自己慢慢地老去,是生命中最幸福的事。
王杰 知名画家
吴卡密 旧香居店主
周奕成 大稻埕国际艺术节发起人
胡淑雯 作家
凌宗魁 国立台湾博物馆规画师
叶家宏 鸟飞古物店店主
骆以军 作家………………真挚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序)
▍这个空间,不是百年古厝,
亦非阴暗窄仄将老物堆叠难以拾出器物的贩仔库藏,
是被民具杂器所围绕而生活,取之用之,
既日常又灵光满室的魔幻之地。 六个年头过去,几乎难以想像还能再纳入其他老灵魂的空间,竟又多出数十件家私且适切地各安其位:从日本时代的台湾,横跨至同时空另一端的法国、美国与英国,从三人座戏院椅、玻璃煤油灯、桧木医生椅、牙科椅、剉冰机等,到难觅价高或绝迹的各式老灯(像是夹灯、立灯、车库立灯、烤漆厂工作灯、探照灯)、鲸鱼尾工作椅、立柱式转盘电话、书籍装帧机……果然,空间是软的。
继《祖父的六抽小柜》以说书讲古方式,道出民艺器物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轨迹,续作《发光的房间》特意将同时代造形简单隽永的欧美老灯收录进来,因为过去台湾人生活里最轻忽灯,祖辈时代大抵只有牛奶灯与盘灯,然而灯和照明却是一个愈来愈被室内装潢重视的部分,从近年来复古风咖啡馆的兴盛可见一斑。是以本书第一部即介绍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制造,仅由圆、直线、弧等几何形状组成的各种灯具,第二、三部则朝台湾与西方混搭的民艺开展,全书内容正好夹在后工业与台湾民艺这两个区块交集处,怀旧却也实用,既描绘了器物之用与美的结合,细数各式形、质、色,也是一本对老东西有感情之人和民艺杂器相遇的历程与故事。
──
我无比希望能从牠的眼里穿透时光,
回到百年之前的那个市集里。 那是一个阳光好澄澈的早晨哟!小鱼或许会这么说。
那个人从远方走来,手上红红绿绿地提着刚买的蔬果,停在有小鱼瓷盘的摊子前,双眼定定地与小鱼交会。摊子上的东西不多,有水润的胭脂红虾子盘,可能还有许多粗釉烧制的陶碗、猪油瓮与酱菜缸。那人想像了小鱼出现在家里餐桌的景致,很快地掏出几枚铜钱买下小鱼。
当时,我想像,如果窥视的觇孔可以由这只小鱼盘往外推轨而出,那么不远处可能安放着家里的某一座????仔店橱,店主人正由板凳起身,拉开玻璃柜门想取出一盒日本进口的仁丹。视线再往外推出一圈,一个医生从他坐着的医生椅中站起来,提起沉手的皮制医生包确认里面的止泻神药正露丸,准备出诊。几分钟后,一只咧嘴露牙的剑狮从高悬于医生馆门口的角度,看到医生骑着脚踏车飞快离开家门;同一时间,在更远处的妈祖庙里,家里的两憨番木雕安静地俯视着一群群虔诚祝祷的男女,这是他俩的日常风景;在台湾中部的着名巨宅里,一个少女躺在八脚眠床上,由肖楠木制的窗櫺往外看。请双眼尽量睁大一点,如果可能的话,在同时间的美国,O.C. White在不同的工厂里一盏一盏地被点亮,光晕圈笼着生产线上的劳工;在最起初的跨国旅行中,厚重无比的皮制行李箱一只只地被装入蒸气推动的巨型轮船中往来于各大洲。
这些在人间逾百年的物,远在我们出生之前许久便存活于世,与我们的先人相处,日日陪伴,历经时诞生间的考验摧折,当年使用它们的人都已不在人世,然而它们倖存下来,「只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
主人亡故之后物四散飞去,或弃绝,或焚毁,或拆散折损为木料废铁,不再有疼惜者的庇护,世界飞灰烟灭不复存在。
人世崩頽已历数十劫,但我们毫不知情。一座木柜、一只瓷盘、一张长凳、医生椅或露齿微笑的剑狮,从灭绝中侥倖存活下来,从此躲在无有阳光的某一猪圈里,窝藏在被遗忘的老屋一角,或是改头换面,屈辱而残破地被胡乱糟蹋。
没有人疼惜,亦不再有人伤心。
在时间的不同叠层里蛰居,在世间一隅静好地跟着某人一过数十载,这些人与物的因缘总是如此慎重,贴近生命本身。像是以隐迹墨水写就的风俗史,或者,更像是无人书写的游侠列传,江湖相忘。
时光逝去,而且还将不断逝去,如果没有深深铭刻着不同人世轨迹的这些老物,过去的人事也就永远死去了。
只有物记得我们,它们因沾染尘世的人烟而有灵魂。
(摘自作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