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的房间:从黄铜冰杓、探照灯到鲸鱼尾工作椅,收纳百年的生活记忆,重获民艺的时光

发光的房间:从黄铜冰杓、探照灯到鲸鱼尾工作椅,收纳百年的生活记忆,重获民艺的时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艺
  • 生活美学
  • 旧物改造
  • 家居
  • 收纳
  • 怀旧
  • 时光
  • 物件故事
  • 设计
  • 手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祖父的六抽小柜》作者睽违七年
又一书写惜物情怀的感动之作!!
这些物经由工匠之手,历经岁月淘洗,形制隽永依旧,
百年来被人疼惜使用、摩挲而保存至今,
能够有它们陪着自己慢慢地老去,是生命中最幸福的事。

 
王杰 知名画家
吴卡密 旧香居店主
周奕成 大稻埕国际艺术节发起人
胡淑雯 作家
凌宗魁 国立台湾博物馆规画师
叶家宏 鸟飞古物店店主
骆以军 作家………………真挚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序)

▍这个空间,不是百年古厝,
亦非阴暗窄仄将老物堆叠难以拾出器物的贩仔库藏,
是被民具杂器所围绕而生活,取之用之,
既日常又灵光满室的魔幻之地。


  六个年头过去,几乎难以想像还能再纳入其他老灵魂的空间,竟又多出数十件家私且适切地各安其位:从日本时代的台湾,横跨至同时空另一端的法国、美国与英国,从三人座戏院椅、玻璃煤油灯、桧木医生椅、牙科椅、剉冰机等,到难觅价高或绝迹的各式老灯(像是夹灯、立灯、车库立灯、烤漆厂工作灯、探照灯)、鲸鱼尾工作椅、立柱式转盘电话、书籍装帧机……果然,空间是软的。
  继《祖父的六抽小柜》以说书讲古方式,道出民艺器物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轨迹,续作《发光的房间》特意将同时代造形简单隽永的欧美老灯收录进来,因为过去台湾人生活里最轻忽灯,祖辈时代大抵只有牛奶灯与盘灯,然而灯和照明却是一个愈来愈被室内装潢重视的部分,从近年来复古风咖啡馆的兴盛可见一斑。是以本书第一部即介绍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制造,仅由圆、直线、弧等几何形状组成的各种灯具,第二、三部则朝台湾与西方混搭的民艺开展,全书内容正好夹在后工业与台湾民艺这两个区块交集处,怀旧却也实用,既描绘了器物之用与美的结合,细数各式形、质、色,也是一本对老东西有感情之人和民艺杂器相遇的历程与故事。
  ──
  我无比希望能从牠的眼里穿透时光,
  回到百年之前的那个市集里。

  那是一个阳光好澄澈的早晨哟!小鱼或许会这么说。
那个人从远方走来,手上红红绿绿地提着刚买的蔬果,停在有小鱼瓷盘的摊子前,双眼定定地与小鱼交会。摊子上的东西不多,有水润的胭脂红虾子盘,可能还有许多粗釉烧制的陶碗、猪油瓮与酱菜缸。那人想像了小鱼出现在家里餐桌的景致,很快地掏出几枚铜钱买下小鱼。
当时,我想像,如果窥视的觇孔可以由这只小鱼盘往外推轨而出,那么不远处可能安放着家里的某一座𥴊仔店橱,店主人正由板凳起身,拉开玻璃柜门想取出一盒日本进口的仁丹。视线再往外推出一圈,一个医生从他坐着的医生椅中站起来,提起沉手的皮制医生包确认里面的止泻神药正露丸,准备出诊。几分钟后,一只咧嘴露牙的剑狮从高悬于医生馆门口的角度,看到医生骑着脚踏车飞快离开家门;同一时间,在更远处的妈祖庙里,家里的两憨番木雕安静地俯视着一群群虔诚祝祷的男女,这是他俩的日常风景;在台湾中部的着名巨宅里,一个少女躺在八脚眠床上,由肖楠木制的窗櫺往外看。请双眼尽量睁大一点,如果可能的话,在同时间的美国,O.C. White在不同的工厂里一盏一盏地被点亮,光晕圈笼着生产线上的劳工;在最起初的跨国旅行中,厚重无比的皮制行李箱一只只地被装入蒸气推动的巨型轮船中往来于各大洲。
这些在人间逾百年的物,远在我们出生之前许久便存活于世,与我们的先人相处,日日陪伴,历经时诞生间的考验摧折,当年使用它们的人都已不在人世,然而它们倖存下来,「只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
主人亡故之后物四散飞去,或弃绝,或焚毁,或拆散折损为木料废铁,不再有疼惜者的庇护,世界飞灰烟灭不复存在。
人世崩頽已历数十劫,但我们毫不知情。一座木柜、一只瓷盘、一张长凳、医生椅或露齿微笑的剑狮,从灭绝中侥倖存活下来,从此躲在无有阳光的某一猪圈里,窝藏在被遗忘的老屋一角,或是改头换面,屈辱而残破地被胡乱糟蹋。
没有人疼惜,亦不再有人伤心。
在时间的不同叠层里蛰居,在世间一隅静好地跟着某人一过数十载,这些人与物的因缘总是如此慎重,贴近生命本身。像是以隐迹墨水写就的风俗史,或者,更像是无人书写的游侠列传,江湖相忘。
时光逝去,而且还将不断逝去,如果没有深深铭刻着不同人世轨迹的这些老物,过去的人事也就永远死去了。
只有物记得我们,它们因沾染尘世的人烟而有灵魂。(摘自作者序)
远方的回响:一部关于失落技艺与城市变迁的史诗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寻了二十世纪初至中叶,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在剧烈社会转型中所经历的物质文化变迁,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逐渐被遗忘的传统手工艺、日常器物及其背后的生活哲学。通过对档案文献、口述历史以及罕见实物碎片的细致梳理,作者重构了一个关于“匠心”与“效率”碰撞、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图景。它不仅仅是一部器物史,更是一部关于城市记忆、社区结构瓦解与重建的社会人类学观察报告。 --- 第一章:铁轨与黄昏的熔炉——工业化的初期脉动 本书的叙事始于蒸汽时代的尾声,聚焦于一个虚构但极具代表性的工业枢纽——“铁杉港”。这个港口城市,在短短三十年间,从一个以木材加工和渔业为主的小镇,蜕变为一个钢铁、纺织与机械制造的中心。 1.1 “铁杉港”的诞生与早期定居者 我们首先描绘了那些最早一批定居于此的工匠和商人。他们带来了故乡的技艺,如精细的榫卯结构、熟练的皮革鞣制,以及对本地矿物资源独特的认知。当时的工具往往是家族世代相传,每一把凿子、每一把钳子,都承载着不同代际的汗水与经验。这里详细考察了早期工具制造作坊的组织结构——它们如何区别于后来的标准化工厂,其生产流程更依赖于学徒制和口头技艺的传承。 1.2 木材、矿石与初级冶炼的痕迹 本章深入探讨了城市早期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铁杉港的煤炭和铁矿的开采,催生了一批本地的金属冶炼师。我们追踪了一批早期的矿工和工匠如何利用简陋的鼓风炉,生产出满足本地需求的粗糙但坚固的工具。其中,对一种特定合金——被戏称为“港口灰”的金属——的分析,揭示了当时在材料科学知识有限的情况下,工匠们依靠直觉和反复试验所达到的技术水平。我们对比了当时本地生产的钉子与进口产品的物理特性,发现本土生产的钉子在抗腐蚀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归因于当地矿石中特定的微量元素。 第二章:光影的剧变——电力时代的来临与传统照明的衰落 随着电力的引入,城市的面貌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本章着重于照明技术的更迭,这是城市生活节奏和社会行为模式转变的关键标志。 2.1 煤油灯与油布的时代 在电力普及之前,煤油灯是城市夜间主要的照明来源。我们详细描绘了制造煤油灯灯罩和灯芯的行业。那些灯罩通常由口吹玻璃匠手工塑形,他们对光线的折射角度和烟雾的排放有着精妙的控制。本节收录了几位健在的老工匠的口述,他们回忆了“调光”的艺术——如何通过调整灯芯的长度和灯罩的形状,来适应阅读、缝纫或社交的不同需求。这些灯具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是家庭活动的中心。 2.2 探照灯的雄心与城市天际线 随着大型码头和新厂房的建设,大功率探照灯开始成为城市天际线的一部分。然而,这些早期的探照灯,许多部件仍依赖于国内和国外的复杂供应链。本章分析了“探照灯”这一技术奇观是如何影响城市安全感和夜间经济的。通过对几次著名的港口事故报告的研究,我们展示了探照灯技术进步的社会驱动力。我们还考察了灯具外壳的材料选择,从早期的铸铁到后来的轻质铝合金,反映了材料工程的进步。 第三章:时间的容器——餐桌上的权力与社区的联系 器物往往是社会关系的载体。第三章将焦点转向了家庭和公共空间中的日常用品,特别是那些与饮食和聚会相关的物件。 3.1 铜制饮具的冷与热 在铁杉港的早期,铜制容器因其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在厨房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章对当地铜匠制作的黄铜冰杓(书中提及的遗失原型)进行了详细的物理分析。我们通过对其铜锈层和内部微观结构的分析,推测出其制作工艺可能采用了独特的冷锻与热处理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其在舀取冰块或热汤时,结构不会因温度骤变而产生疲劳。这不仅仅是一个舀水的工具,它代表了对温度控制的尊重。 3.2 社区的集体记忆与“共享”的器皿 本章探讨了大型聚会中使用的共享餐具。在社区活动中心和工会集会所中,一套统一的、往往装饰着社区徽章的餐具,是集体身份认同的象征。我们追踪了一套失踪的“纪念餐具”的流向,这套餐具原本用于庆祝城市建城五十周年,它的最终命运,映射出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对公共遗产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 第四章:流动的权力——从木凳到“鲸鱼尾”的座椅哲学 座椅,是权力、地位和休息哲学的物质体现。本章通过对座椅演变的观察,剖析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4.1 简朴的凳与工匠的地位 早期工匠的座位通常是简单的、坚固的木凳,强调功能性而非舒适性。这些凳子往往是工匠自己制作的,其高度和靠背角度都严格符合人体工程学,是为了长时间工作而设计的。本节考察了木材的种类选择——例如,耐磨的橡木和纹理细腻的枫木,是如何区分“家庭用”和“工作用”的家具。 4.2 “鲸鱼尾”工作椅的时代谜题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解析一种非常特殊的、据传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鲸鱼尾工作椅”。这种椅子以其夸张的、仿生学设计的靠背而闻名,据称是为高级管理者或特定工种设计,旨在提供极度的腰部支撑。然而,关于它的确切设计者、生产规模以及其名字的由来(是否真的与鲸鱼或捕鲸业相关),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我们综合了建筑设计图纸碎片和零星的广告宣传,构建了几种关于这种椅子起源的理论模型,探讨它象征着当时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重视,还是仅仅一种短暂的装饰风潮。 第五章:记忆的重塑——民艺的挽歌与档案的碎片 本书的最终章回归到“记忆”与“传承”的主题。当工厂的轰鸣盖过车间的低语,这些精湛的技艺便开始被视为“老旧”而被淘汰。 5.1 遗失的技艺清单 我们列举了在过去六十年中,在铁杉港彻底消失的五项主要手艺,包括:手工打磨镜片的工艺、定制皮具的“湿法”制作流程、特定织物的染色技术等。这些手艺的消失,不仅仅是工人的失业,更是知识体系的断裂。本章通过对这些技艺所依赖的材料(如特定的黏合剂、天然染料)的化学分析,证明了其不可复制性。 5.2 记忆的收纳与“生活”的维度 作者总结道,我们今天所珍视的“民艺”,并非仅仅是古老的物件,而是过去人们处理日常挑战的“解决方案集”。本书通过对黄铜冰杓、探照灯、鲸鱼尾工作椅等器物的细致考察,试图证明,“重获民艺的时光”,不是回到过去,而是理解过去人们在物质局限中如何构建他们的美学与效率,从而为当下的生活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这些物件的碎片,共同编织了一部关于一座城市从泥土到钢铁,再到被遗忘的精致细节的宏大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凯麟
一九六八年生,嘉义人。
巴黎第八大学哲学场域与转型研究所博士,研究文学、艺术与当代法国思想,曾获《中央日报》海外小说奖。旅居法国十年,返台后钟情古老的物件,尝试重新寻获台湾生活的美好质地。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兼院长。
着有《分裂分析傅柯》、《祖父的六抽小柜:与台湾老东西相处的真实感动》、《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虚构集:哲学工作笔记》,译有《德勒兹论傅柯》、《消失的美学》、《德勒兹─存有的喧嚣》、《傅柯考》(合译)等书。


相关着作:《祖父的六抽小柜:与台湾老东西相处的真实感动》《论幸福:「现代苏格拉底」哲学家阿兰的教导,成为自己的思想者,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快乐的艺术》《论教育:「现代苏格拉底」哲学家阿兰的经验谈,既是启蒙儿童的提示,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双向思考》

图书目录

自序:物记得我们
第一部 老灯考
●老灯不死

1玻璃煤油灯
2钖油灯
3法国Gras老灯
4法国Jielde老灯
5法国Sanfil壁灯
6法国Desvil车库立灯
7法国Lumina桌灯
8法国Ki-é-klair夹灯
9法国R.G. Levallois烤漆厂工作灯
10英国Mek-Elek工业壁灯
11美国Edon老灯
12美国O.C. White老灯
13美国McCrosky工作灯
14船舶探照灯与军事测量脚架
15装饰艺术风格台灯 

第二部  后工业之梦
●混搭民艺

16书籍装帧压床
17 Blickensderfer Home打字机
18三人座戏院椅
19 Chaises Nicolle鲸鱼尾工作椅
20牙科椅
21玛德莲蛋糕模
22剉冰机
23黄铜冰杓与吧噗
24立柱式转盘电话
25 Peugeot Frères吧台磨豆机
26医生包
27皮革行李箱
28铸铁摇摇马
29大同立扇

第三部 重获的时光
●杂器之用与美

30日治𥴊仔店橱
31毛玻璃桧木立柜      
32五屉小木柜
33三人座胶皮沙发
34单人胶皮沙发
35桧木医生椅
36桧木板凳
37银餐具
38鎏金花押槌目银壶
39银丝锁环零钱包与银柄牛骨拆信刀
40玻璃控
41玻璃球浮标
42狮子与我
43肖楠木盒
44虾盘
45五升米斗
46灯芯盒
47剑狮
48朱漆鎏金镂空木雕  
49杂物两件         
50肖楠木窗櫺
51泥塑文身王爷
52神明二事
53矿物彩憨番

◎代后记  
老东西的现代性 
昂贵与便宜
囤积狂退散!
被解体的台湾老家具
收藏美学
远行

图书序言

自序:物记得我们
生命的记忆深深埋藏于每一件曾安静陪伴我们的物里,日常生活中的疼惜抚触、对望时的目光交缠,每次的取用、出行与安置,这些细琐的、孤独的与不为人知的相处缓慢地融铸为物的灵魂,就像是一位忠心耿耿的仆人,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刻不断铭刻着我们与它的共同生活。
物记得我们,它的生命比我们更悠长。
在小说里,普鲁斯特将一整座童年小镇凹折、压缩与叠卷于一小碗茶中,如梦似幻,那些年幼时光中的姨婆、外祖父母、父执与市场上的贩夫走卒彷彿都不曾须臾离开、老去。他们继续活在由茶水的滋味所保存的时空封包之中,充满活力,有着鲜明且独属自己的悲喜神伤。
当生命仍然鲜活,激情充满胸臆时,那是怎么样的日子?
我收藏的瓷盘里有一尾活泼的小鲤鱼,橙黄的鱼身上很写意地抹上几撇靛青尾鳍,鼠须几茎,无比快活地在小盘里转悠。我想像着,二战刚结束时,有人曾经日日取用这碟鱼盘,如我现在一样摆在眼前,盛装了精致菜餚,他就着手边的碗,轻轻地夹菜吃饭。
小鱼在这块土地上漂流迁徙了将近七十年,不知盘桓停待了多少人家,历经了何种生命?现在彷彿是为了专程前来赴约,贞静地栖息在我的书桌上,什么事都尚不曾经历。然而,我却已不再能毫无担忧地日常使用这只瓷盘。我的手指轻柔地抚触光滑的盘缘,想像着那个早我一世纪生活于台湾的人,从市集挑中并买回这件属于他的瓷器,从此他的日常由这尾小鱼陪伴,日日夜夜。如果真的有这个人,生活于战后的台湾,孤单而讲究,他应该也已离世许久。小鱼圆睁着稚气的大大眼睛,看着这一切,看着我。我无比希望能从牠的眼里穿透时光,回到半世纪前的那个市集里。
那是一个阳光好澄澈的早晨哟!小鱼或许会这么说。
那个人从远方走来,手上红红绿绿地提着刚买的蔬果,停在有小鱼瓷盘的摊子前,双眼定定地与小鱼交会。摊子上的东西不多,有水润的胭脂红虾子盘,可能还有许多粗釉烧制的陶碗、猪油瓮与酱菜缸。那人想像了小鱼出现在家里餐桌的景致,很快地掏出几枚铜钱买下小鱼。
当时,我想像,如果窥视的觇孔可以由这只小鱼盘往外推轨而出,那么不远处可能安放着家里的某一座仔店橱,店主人正由板凳起身,拉开玻璃柜门想取出一盒日本进口的仁丹。视线再往外推出一圈,一个医生从他坐着的医生椅中站起来,提起沉手的皮制医生包确认里面的止泻神药正露丸,准备出诊。几分钟后,一只咧嘴露牙的剑狮从高悬于医生馆门口的角度,看到医生骑着脚踏车飞快离开家门;同一时间,在更远处的妈祖庙里,家里的两憨番木雕安静地俯视着一群群虔诚祝祷的男女,这是他俩的日常风景;在台湾中部的着名巨宅里,一个少女躺在八脚眠床上,由肖楠木制的窗櫺往外看。请双眼尽量睁大一点,如果可能的话,在同时间的美国,O.C. White 在不同的工厂里一盏一盏地被点亮,光晕圈笼着生产线上的劳工;在最起初的跨国旅行中,厚重无比的皮制行李箱一只只地被装入蒸气推动的巨型轮船中往来于各大洲。
这些诞生在人间逾百年的物,远在我们出生之前许久便存活于世,与我们的先人相处,日日陪伴,历经时间的考验摧折,当年使用它们的人都已不在人世,然而它们倖存下来,「只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
主人亡故之后物四散飞去,或弃绝,或焚毁,或拆散折损为木料废铁,不再有疼惜者的庇护,世界飞灰烟灭不复存在。
人世崩颓已历数十劫,但我们毫不知情。一座木柜、一只瓷盘、一张长凳、医生椅或露齿微笑的剑狮,从灭绝中侥倖存活下来,从此躲在无有阳光的某一猪圈里,窝藏在被遗忘的老屋一角,或是改头换面,屈辱而残破地被胡乱糟蹋。
没有人疼惜,亦不再有人伤心。
在时间的不同叠层里蛰居,在世间一隅静好地跟着某人一过数十载,这些人与物的因缘总是如此慎重,贴近生命本身。像是以隐迹墨水写就的风俗史,或者,更像是无人书写的游侠列传,江湖相忘。
时光逝去,而且还将不断逝去,如果没有深深铭刻着不同人世轨迹的这些老物,过去的人事也就永远死去了。
只有物记得我们,它们因沾染尘世的人烟而有灵魂。
谨以本书献给十多年来陪伴我度过漫漫长夜的老物们,谢谢它们慷慨的餽赠。

图书试读

老灯不死
 
台湾人生活里最轻忽的就是灯。
 
室内总是明晃晃无有层次的亮,以前是像办公室般大量使用日光灯管,因此在自己家里总有一种惨白的光明。又或是房间正中天花板悬一盏开满省电灯泡的巨大灯花,亮晃晃一室白炽毫无暗角,晨昏不分。亦或喜欢四下埋入嵌灯,让人疲倦不已的透亮,像是活在百货公司的橱窗里,一举一动都在舞台上被灿灿照亮、煎熬,但看不见灯。灯被简化为无所不在的明亮,成为居家光害。在过度的光照中,灯具只是为了发出强光,然后吃饭、看电视、闲聊、发呆、睡觉……都处在不知调节无有昼夜的明亮之中。殊不知日夜有时,光度的强弱渐层赋予了空间的层次与深度,房子与摆设的美须委由光线明暗衬托。
 
不知节制的明亮使得我们丧失日夜的自然感受与空间的细致纹理。这绝不是人定胜天,而是生命细节的弃绝,居家生活的光亮粗暴。
 
朋友小孩来家里作客时侷促不安,但不是因为屋子里有重重环绕的老东西与老佛像,而是光线不够明亮,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夜间仍然大放光明的世界里,不知黑暗为何物。
 
至于孩子是否会害怕四处摆放的百年木雕古佛,大人口中阴森森的老阿嬷家具?请放心,现代小孩对这些老东西根本视而不见,一无所觉,在我费尽多年气力蒐罗而来的整屋老东西中,唯一让孩子眼睛一亮且立即指认的,是吸附在冰箱上的塑料小蜘蛛人,其他我珍若至宝的老家具、老佛像、老文玩、老玻璃瓶,对这小鬼一概不存在,没有意义。
 
商品对儿童世界观的形塑多么可怕可见一斑。
 
找台湾老灯好难,吊灯勉强找得日治时期的牛奶灯与盘灯,桌灯则只有七○年代小学生写作业的塑料台灯,或是有点媚俗花俏的「普普风壁灯」,实在不怎么上眼。牛奶灯造形胖大乳白,拧亮后满室光线盈盈,像一团巨大柔和的光晕,有昔时温驯的美感。这似乎就是关于台湾照明的想像尽头了。
 
如果我是写《台湾通史》的连横,在〈器物:照明篇〉中,大概这么开笔:
 
嗟唿,台湾无灯,自古皆然……
 
于是收藏界里曾有人很着迷于「阿等工作室」制造的黄铜立灯,在古董店与咖啡馆里见到令人惊艳,这是手工新制品;阿等早期使用卤素灯泡烫手耗电,好不容易排队买到一盏阿等固然雀跃,但好古者不免遗憾未有老灯可用。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发光的房间》,就被它那极富想象力的书名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器物图鉴,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书名中提到的“黄铜冰杓”、“探照灯”、“鲸鱼尾工作椅”,每一个都仿佛自带故事,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翻开书页,我便被作者沉静而充满魅力的文字所吸引。她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些曾经在“发光的房间”里闪耀过的器物,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时间的见证,是情感的载体。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黄铜冰杓在手中传递的微凉,看到探照灯在暗夜里投下的温暖光束,甚至能想象到坐上那张鲸鱼尾工作椅时,会被怎样的故事所包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物件,都有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承载着一份厚重的生活记忆。而“民艺”在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它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融于生活,能够温暖人心,并且可以被现代人重新激活的宝藏。这种“重获民艺的时光”,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一种更具深度和温度的生活方式的探索。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感受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温暖。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发光的房间”,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诗意和想象空间,它暗示着一个充满故事和温暖的地方。而书中的物件,从黄铜冰杓到探照灯,再到鲸鱼尾工作椅,无一不透露着岁月的痕迹和主人的生活气息。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这些器物的描述,每一个细节都写得入木三分,仿佛我能触摸到冰杓冰凉的金属,能感受到探照灯温暖的光线,甚至能想象到坐上那张鲸鱼尾工作椅的奇妙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器物,更是关于器物背后所承载的百年生活记忆。它让我们看到,一件件看似普通的物品,是如何在时间的流转中,成为家族历史的见证,成为情感的载体。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将这些记忆一点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民艺”的探讨,让我重新认识了传统工艺的价值。它不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可以在现代生活中重焕生机的宝藏。这种“重获民艺的时光”,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一种更加有温度、有故事的生活方式的呼唤。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安静的冥想,让我得以暂时逃离喧嚣的现实,去感受那些被岁月温柔打磨过的美好。

评分

《发光的房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物语”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关于物品的介绍,更是物品讲述的故事。从书名中那些充满年代感的词汇——“黄铜冰杓”、“探照灯”、“鲸鱼尾工作椅”——就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复古气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仿佛是一位能够倾听物品心声的魔术师,将那些冰冷的物件赋予了生命,让它们开口讲述自己历经百年风雨的故事。每一件器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一段或长或短的人生经历。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这些生活记忆的描绘,它们如此真实,如此鲜活,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过去的场景。这种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让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与那些器物、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而书中对于“民艺”的解读,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深刻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对传统工艺的怀旧,更是一种对现代生活中缺失的“匠心”和“温度”的追寻。这种“重获民艺的时光”,是找回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带着你穿越时光,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温情。

评分

《发光的房间》这本书,真的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故事的宝箱。我被它那个充满意境的书名深深吸引:“从黄铜冰杓、探照灯到鲸鱼尾工作椅,收纳百年的生活记忆,重获民艺的时光”。拿到书,翻开它,就像走进了某个充满怀旧气息的老宅。书中的每一件器物,从看似不起眼的黄铜冰杓,到散发着工业时代光辉的探照灯,再到那张听起来就充满奇思妙想的鲸鱼尾工作椅,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这些器物背后所承载的百年生活记忆。我仿佛能看到它们在不同的时代,被不同的人使用,经历了怎样的故事,留下了怎样的情感印记。这种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让我们不再是简单的观看者,而是成为了那些故事的参与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淌和人情的温度。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民艺”的重新定义。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技艺的怀旧,更是对一种融入生活、充满智慧和美学的生活方式的推崇。这种“重获民艺的时光”,是一种对当下生活方式的反思,也是对找回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物件,发现它们同样拥有自己的故事,同样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发光的房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时光旅行。书名本身就极富吸引力,仿佛打开它,就能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发光的房间”。“从黄铜冰杓、探照灯到鲸鱼尾工作椅”,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器物,却串联起了百年的生活记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没有枯燥地介绍器物的材质或历史,而是通过描绘器物所处的场景,所被使用的方式,以及它们背后的人物故事,将这些冰冷的物件赋予了生命。我仿佛能感受到黄铜冰杓在手中传递的冰凉,看到探照灯在暗夜里投下的温暖光束,甚至能想象到坐上那张鲸鱼尾工作椅时,会是怎样的奇妙体验。这些百年的生活记忆,被作者用一种充满温情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民艺”的解读,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并且重新焕发生机的宝藏。这种“重获民艺的时光”,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一种更加有深度、有温度的生活方式的追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美好,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温暖。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发现、关于连接、关于重拾美好的心灵之旅。

评分

刚拿到这本《发光的房间:从黄铜冰杓、探照灯到鲸鱼尾工作椅,收纳百年的生活记忆,重获民艺的时光》,就被它充满诗意的书名吸引了。拿到手才发现,这书的质感也是一绝,纸张的厚实、印刷的细腻,都透着一股子用心。翻开第一页,仿佛就走进了某个尘封已久却又充满温度的空间。书中的那些器物,从一件小小的黄铜冰杓,到一盏散发着历史气息的探照灯,再到那张听起来就充满故事的鲸鱼尾工作椅,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物件,而是被赋予了生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技艺与生活痕迹。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具耐心的寻宝者,又像是一位温柔的讲述者,用最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这些器物背后隐藏的百年生活图景。读这本书,就好像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可能触碰到一段被遗忘的温情,或是重拾那些已经模糊的旧日时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民艺”的解读,它不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是劳动人民双手创造的美丽。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物件,也许它们并不名贵,但它们同样拥有自己的故事,同样承载着属于我的生活记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通往传统、通往内心深处的一扇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些“发光的房间”里,流淌过的岁月和人情。

评分

《发光的房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杯温热的下午茶,闲适而又充满韵味。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旧物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所有的好奇与想象。从书名中的“黄铜冰杓”、“探照灯”到“鲸鱼尾工作椅”,每一个词语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闻到旧时光特有的味道。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器物,而是通过对这些物件的细致描绘和深度挖掘,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象着这些物件在它们最初被使用时的样子,想象着它们的主人们,他们当时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种代入感非常强烈,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发光的房间”之中,亲身感受那份百年的时光沉淀。而且,书中对于“民艺”的阐述,也让我茅塞顿开。它打破了我之前对于民艺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民艺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可以焕发出的生命力。这种“重获民艺的时光”,不仅仅是对过去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情趣的回归。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宁静,也更加懂得去欣赏那些隐藏在日常物件中的美。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那些承载着记忆的器物,则是这门艺术最生动的注脚。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旧物有着特殊的偏爱,《发光的房间》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情感上的需求。它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从黄铜冰杓、探照灯到鲸鱼尾工作椅,收纳百年的生活记忆,重获民艺的时光”。这种组合,既有日常的温度,又有历史的厚度。书中的每一件器物,在我看来,都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时间胶囊,它们封存着一段段鲜活的生活记忆。作者以一种极其温柔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这些器物背后所蕴含的百年时光。我能想象到,那只黄铜冰杓曾经在多少个炎炎夏日里送去清凉,那盏探照灯又在多少个黑暗的夜晚指引方向,而那张鲸鱼尾工作椅,又承载了多少个沉思或休憩的时光?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完整的时代画卷。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民艺”的阐释,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方式。它鼓励我们去发现和传承那些蕴含着智慧和美学的传统工艺,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这种“重获民艺的时光”,是一种对过度消费和千篇一律的生活的反思,更是对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品味和生活态度的呼唤。这本书是一次关于发现、关于连接、关于重拾美好的心灵之旅。

评分

拿到《发光的房间》这本书,首先就被它那个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书名所吸引——“从黄铜冰杓、探照灯到鲸鱼尾工作椅,收纳百年的生活记忆,重获民艺的时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发光的房间”。书中对每一个器物的描述都极具画面感,仿佛我能亲手触摸到黄铜冰杓冰凉的质感,感受到探照灯投下的温暖光线,甚至能想象到坐上那张鲸鱼尾工作椅的奇特体验。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器物,而是通过对它们背后故事的挖掘,将百年的生活记忆娓娓道来。这些记忆,是关于普通人的日常,是关于家族的传承,是关于时代变迁的缩影。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过去的某个时空进行对话,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连接。而书中关于“民艺”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打破了我之前对民艺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民艺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可以拥有的生命力。这种“重获民艺的时光”,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一种更加有深度、有温度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美好,发现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珍宝。

评分

《发光的房间》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所营造的一种“怀旧”但又不落俗套的氛围。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神秘而温馨的邀请,仿佛打开它,就能进入一个充满故事的神秘空间。作者笔下的那些器物,比如“黄铜冰杓”、“探照灯”、“鲸鱼尾工作椅”,它们并非仅仅是陈列品,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这些器物背后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每一处细节都仿佛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沉睡的记忆。我能想象到黄铜冰杓在夏日里带来清凉的饮品,探照灯在某个夜晚照亮了前进的路,而那张鲸鱼尾工作椅,又承载了多少个思考或休憩的瞬间?这些百年的生活记忆,被作者用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民艺”的重新解读。它不再是过去式的工艺,而是可以通过现代人的巧思,重新焕发生机的艺术。这种“重获民艺的时光”,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可能性,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融入更多有温度、有故事的元素。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带着你穿越时间的洪流,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去感受那些被岁月温柔打磨过的温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