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倘若有够多的伊凡,世界就仍有涤清污秽的可能 伊凡所遵循的,其实是很多人在幼年时期会被教导的、关于身而为人的基本价值,但在成长过程当中,现实的状况常会扭曲这些价值观,坚守原有教诲的反倒被视为不知变通或者愚昧。
也就是说,《傻子伊凡》里的主角伊凡并不是真的很笨很蠢,他只是坚信那些基本价值。托尔斯泰说的,并不完全是个「傻人有傻福」的寓言,而是一个「坚持美好价值终能战胜歪斜」的故事。
况且,《傻子伊凡》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任务要去解决:伊凡的大哥二哥,一个代表的是武力,一个代表的是金钱,透过这两者,都能够在人类社会当中获得权力;但当拥有这两者的大哥二哥因为权力遇上麻烦,真正可以倚靠的,只有固守基本价值、没有争取过更多权力的伊凡。
但基本价值构筑的和谐状态是魔鬼看不顺眼的东西──这个故事里的「任务」不是主角要出门解决的,而是自己找上门来的。大哥二哥并没有真正体悟到基本价值的重要,是故要让他们再度陷入困境相当容易,毕竟人心当中本来就存在自私贪婪等等劣性,所谓「魔鬼的诱惑」,其实是人心原有的欲望。
欲望没有什么不好,但逾越基本价值、无限膨胀的欲望,就可能危及他人或自己,对整个社会结构造成伤害。
许多小说、漫画、戏剧电影当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设定,让贯彻基本价值的主角,在面对许多麻烦时挺得住脚步,撑到结局来临。
当然,很多时候阅听者会在心里说:「这是主角威能嘛!放在现实里头,这么做怎么可能成功呢?」但这么想的同时,自己就已经成为那些讥讽伊凡的邻里或兄长,甚至是无法面对这些价值的魔鬼了。
因为大多数人与《傻子伊凡》里的兄长或邻人一样,学了一套基本价值,但做了另一套已经在现实里头扭曲、却被认为「世事本该如此」的规矩。「傻子伊凡」不这么想,他认为基本价值的美好仍然可以被唤醒、世界可以因此改变。
「傻子伊凡」在某个层面上说来是活得很辛苦的,但倘若在适当的时间登高一唿,的确有可能唤醒更多的伊凡,一起站出来尽一份力。
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与权力斗争比《傻子伊凡》故事里的复杂很多,无视基本价值,使用武力、金钱替自己谋取更多权力的人,在各个阶级都有;但倘若有够多的伊凡,世界就仍有涤清污秽的可能。
我很难相信现实世界真能如此美好。但我选择相信。
希望您也一样。
(本文为节录,更多精采内容,详见本书)
◎卧斧(作家)
推荐序2
聪明的人都离开了 傻子伊凡的国度之所以能保有它的原貌,有个重要的条件。当伊凡成为国王,「聪明人」是完全无法在这个国家生存的,用孟子的话来说,这个国家要的都是「劳力者」,但拒绝「劳心者」阶层。这里没有贵族,不劳而获者谁至会受到贱视,有着素朴而古老的农村社会习惯。这里没有复杂的对人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论述,有的只是一切一切的理所当然,人们的生活几乎没有多余的选择,也不需要选择。
在这样的国度里,并不需要所谓的「管理者」。人们不会去考量其他的选项,只是辛勤的工作,不会去计较得失,只会共享一切。这个社会没有需要调解的冲突,自然不需要多一个人来「管理」劳动者。
我常常想起老子说过的「大道废,有仁义」,当世界偏离了正轨,偏离了大道,才会出现仁义道德这些价值观。也许当我们在谈什么是自由,什么是人权的同时,正也暴露着我们其实已丢失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而纯粹的对待方式。
当我们试着用尽全力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早已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呢?人们都追求着聪明智慧,好让我们在面临复杂的选择时,能够做出更好的判断。然而,这些选择又从何而来?是谁给了我们一个需要不断选择、判断,不断权衡利害、计较得失的世界?
托尔斯泰笔下的傻子们不懂这些,他们活在那个神奇的傻国里,不知道什么是烦恼,甚至也不懂什么叫快乐,只是脸上常常有着满足的笑容与纯净的眼神。
聪明的人都离开了,他们以为他们去了更好的地方。
他们去了他们以为的,更好的地方。
(本文为节录,更多精采内容,详见本书)
◎陈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