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

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篇章结构具体安排如下:总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主要是梳理交往理性的理论,同时探讨交往理性理论适用于两岸关系研究的适当性。第二章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视⻆来探讨两岸关系的发展。第三章主要是从两岸关系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入手,以对话、独白为分析要素,从李登辉时代、陈水扁时代和马英九时代分别来分析其中的特点,同时对近两年的两岸关系进行详尽的回顾及展望。 第四章主要是探讨交往理性与儒家思想的契合性。第五章确定交往理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程式化的两岸民众参与机制及公共领域,使民众通过对话参与到两岸关系中去。第六章是从新制度主义的视⻆入手分析两岸关系中规则的形成。第七章从社会资本的概念入手,认为要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赖于两岸之间社会资本的塑造,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也为社会资本的重塑提供了良好的机制。 第八章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入手,透过两岸传媒交流的历程分析来思考两岸公共领域的实践。第九章则是从认知理论和双重态度模型入手,分析和平发展时期两岸青年交流的现状,及其障碍因素以及成因。第十章则是从青木昌彦的主观博弈论视⻆出发,重构两岸关系中的政治互信。结束语则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增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出一种现实建构,即一种公共秩序和集体行动逻辑的达成,以及制度创新和文化实践的促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研究缘起
 
第一章 交往理性:两岸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第一节 从合理性到交往理性
第二节 交往理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交往理性理论适用于两岸关系分析
 
第二章 从「独白」到「对话」:两岸关系的认识论转向
第一节 「独白」的「自我中心」困境
第二节 「主体间性」建构下的「对话」
第三节 两岸关系在我们的「理解」中流动
 
第三章 「对话」,还是「独白」:两岸关系的现实嬗变
第一节 李登辉时期:前期对话,后期独白
第二节 陈水扁时期:独白为主,兼有对话
第三节 马英九时期:对话为主,兼有独白
第四节 2009年两岸关系备忘录
第五节 2010年两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第四章 「交往」与「仁」的契合:两岸共同的儒学传统
第一节 两岸共同的文化传统
第二节 以「二」释「仁」
第三节 「文化中国」与儒学发展
第四节 两岸对话的伦理资源
 
第五章 理性的共识何以可能:走向商谈型两岸关系
第一节 商谈伦理
第二节 商谈型两岸关系
 
第六章 两岸理性交往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理论
第二节 两岸关系是一种制度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中两岸合作的供给不足
 
第七章 两岸合作的行动资源

第一节 社会资本的概念釐定
第二节 两岸关系中的社会资本
第三节 两岸合作的物质载体:社团
 
第八章 培育两岸理性交往的公共领域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缘起及界定
第二节 从两岸传媒交流历程看公共领域的实践
第三节 构建两岸理性交往的公共领域
 
第九章 和平发展时期两岸青年的交往实践
第一节 两岸青年交流现状及认知障碍
第二节 两岸青年社团联合
第三节 深化两岸青年交流的建议
 
第十章 主观博弈论与两岸政治互信

第一节 两岸政治互信的博弈诠释
第二节 两岸政治互信的演进轨迹及深层基础
 
结语 培育两岸关系中的共同认知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序言

前言

研究缘起


  从曾经的冲突与对抗,到如今的和解与交流,现在两岸直航,台湾朋友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来到厦大美丽的芙蓉湖边,台湾也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我们这辈青年人眼里由模煳渐渐清晰。但是,为什么讲着同样的方言,祭拜同样的祖宗,却不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怀着这样的疑惑,我进入台湾研究院开始了深入认识台湾的旅程。两岸关系既是一种能够渴望去理解存在的存在,也是最为有趣的存在。这令我一直很想要去了解两岸关系的处境。厦大政治系整整十年的学养,令我觉得有必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目前哲学在两岸关系领域中尚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而它其实能够拓展我们对于两岸关系的视野。对人类处境最早准确的描述,大概就是柏拉图的洞穴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柏拉图强调,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首先大概看阴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看事物本身,在夜间观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本身了。」柏拉图的洞穴喻描述了人类的根本处境,人是其所处时代及场所中权威意见的囚徒。两岸关系研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在众人的眼光和我们自己的眼光之中,经年累月,已经习以为常,习焉不察。这眼光包围着我们,让我们以为,我们看见的,就是世界,就是事实的全部。当这包围着我们的眼光内化为我们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时,我们会变成我们想要看见的东西,我们才看得见;而我们不想看见的东西,我们果然就也看不见了。而使我能看到洞穴的,则是来自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

  过去的两岸关系,台湾和大陆基本上是各自孤立地被研究,更多地是从各自的出发点来看待对方。交往理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将两岸关系界定在社会联系上。过去由于政治上的紧张,使得两岸交往的合理结构被严重侵蚀,导致了判断标准的模煳以及人际关系的破坏。交往行动以沟通为取向,参与者是为了达致理解;策略行动以目的为取向,参与者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两岸关系被看做是交往实践,有一个共同预设的前提,即自我与物件的内在同一性,即自我本来在物件之中,物件本来在自我之内,这样两岸才能形成相互交往的关系。交往象征着人在物件化活动中的一种生存境遇,只有当其与物件实现内在的同一的时候,他才是交往的。在认识论上,他者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使我作为认识主体而成为可能、使我的认识过程的开展能赖以进行的存在。同时,他是一个我在认识之际,无法仅凭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就能信以为真,从而必须以其为参照并考虑他的认识和判断的那种存在。在生存论意义上,他者不同于我、独立于我,同时又与我相「类」似、相关联。他人是这样一种存在,就是我的生命在根本上不能与之相分离,而是我生命和享受的物件化和直接实现,是我生存的依託以及生命的价值、源泉和意义之所系,同时他人也是损害我、剥夺我、远离我,从而使我们感到丧失生命和意义的那样一种可怕的、令人恐惧的存在。他人也是这样一种存在,就是我不能以对待物的方式加以对待的,或者纵然我以物的方式加以对待,却令我感到或应该感到某种不安、愧疚以及内在的责任。

  两岸关系是历史存在的,从根本上说是先见的存在。理解者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自身与生俱来的前见。先见是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切。先见规定了理解者的视域,决定了他所能够看到的东西及理解的程度,即理解总是受到前理解的侷限的。我们是从我们的前见出发来理解两岸关系的,我们必须承认理解者也是历史的存在,是具有前见的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历史侷限性也是无法消除的。理解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精神状态也不可能从没有某种理解的状态产生出来。在任何新的理解发生之前,「先见」是主体所熟悉和理解的东西,因为「先见」正是主体进行理解前的已理解的精神储备。历史研究离现实、离政治越近,「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关系可能就越紧张。主体间性理解意味着这样的可能性:我能认识他人的人性,并能像看待我的自我一样看待他人的自我;我能像理解我自己一样理解他们的意图、动机和感觉;我能期望他们理解我,我能与他们一起工作、与他们发生关系、和他们一起生活,我能分享他们的兴趣、目标和观点。他人的意识与我们的意识的进行过程在时间上是平行的,两者在社会互动中同时发生并交错在一起,这就是主体间关系的本质,也是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了解他人又甚于了解自己,因为当他人的主观经验实际发生时,我们可以观察和感受它们,而我们只有等自己的经验成为过去时才能对它加以反思性的对待。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只有透过反思才能完成,我们只能在反思中把握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对过去的感受的把握,而不是对现在正在进行的感受的把握。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握其他人现在的感受,我可以认识他人的现在,他人也可以认识我的现在,但是,没有人可以在行动中看到自己。因此,主体间性的理解才是两岸关系的真正的理解。

  本书的篇章结构具体安排如下:总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主要是梳理交往理性的理论,同时探讨交往理性理论适用于两岸关系研究的适当性。哈贝马斯建构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此一思路很适合当前两岸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将两岸关系界定为大陆和台湾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则其交往的合理性就存在于彼此之间的持续互动中,从两岸关系是一种交往实践来反思两岸关系概念本身。第二章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视角来探讨两岸关系的发展。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模式,严重妨碍了两岸交流和了解,这种扭曲的交往持续了很久,当前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但是固有的交往模式依然存在,所以需要去深入分析这种困境。交往理性的核心概念是主体间性,如果理解的主体是两岸各自的孤立活动,那么经验的沟通和理解则不可能,更不用谈共识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为两岸关系从对话到独白的转向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第三章主要是从两岸关系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入手,以对话、独白为分析要素,从李登辉时代、陈水扁时代和马英九时代分别来分析其中的特点,同时对近两年的两岸关系进行详尽的回顾及展望。第四章主要是探讨交往理性与儒家思想的契合性。两岸具有共同的儒学传统,可以尝试发展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两岸交往理性,使儒学中的人伦与事理、交往性与合理性有机地结合。第五章确定交往理性的最终目的是透过建立程式化的两岸民众参与机制及公共领域,使民众透过对话参与到两岸关系中去。梳理哈贝马斯商谈伦理的主要特点,以此发展出商谈型两岸关系的模式。在两岸共同的「生活世界」中实现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意志」的平等和自由:不论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如何,在不允许使用权力和暴力的前提下,每一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发言权。第六章是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入手分析两岸关系中规则的形成。把两岸关系看做一种制度,则可以分析出制度变迁中两岸合作供给不足的原因。第七章从社会资本的概念入手,认为要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赖于两岸之间社会资本的塑造,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也为社会资本的重塑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一个综合的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的社会资本培育框架是政府权威结合社团交往的上下良性互动。正是政府和社团组织的合作和互动,使得两岸关系中的社会资本存量不断提升。第八章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入手,透过两岸传媒交流的历程分析来思考两岸公共领域的实践,搭建公共议程平台,培育最具有潜力的公共领域,透过公权力和私领域之外的机制化商谈,两岸民众就两岸的公共事务进行相互协商,以形成公共舆论,表达两岸民众的共同意愿,并就与普遍利益相关的问题最终导向共识。第九章则是从认知理论和双重态度模型入手,分析和平发展时期两岸青年交流的现状,及其障碍因素以及成因,透过一种两岸青年交互参与网路,特别是两岸间青年社团的合作,能更好地解决两岸青年交流中集体行动的困境。第十章则是从青木昌彦的主观博弈论视角出发,重构两岸关系中的政治互信。政治互信内生于两岸参与者的博弈过程,并作为博弈的均衡形态外化形式出现,得以成立取决于两岸在博弈过程中构建的一系列制度。理解两岸政治互信的发展过程就等于理解两岸参与人协同修正其理念的方式,有利于减少两岸交往的复杂性。两岸的政治互信就是我们在互为「他者」的情境下,互相理解,然后形成共同理解。透过对政治互信演进轨迹的历史分析,梳理出政治互信的逻辑起点、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机制。结束语则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增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出一种现实建构,即一种公共秩序和集体行动逻辑的达成,以及制度创新和文化实践的促动。

  维特根斯坦说:「许多对我们至为重要的事物,却由于他们的简单易懂与为人所熟悉而被隐蔽(人们总是无法注意到常驻足于他们眼前的事物)」。在两岸关系中建立交往理性,要求两岸关系中不要只注意目的—手段的工具合理性,要以语言为媒介,注重对话,加强沟通,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在进行交流之前,需要对他者的状况有一种敏感意识。换句话说,两个人完全可能在一个相交点上相遇,以解决重大分歧或开辟一个合作领域。当双方建立了足够的信任从而可以怀着相互尊重的意识面对面坐下时,一种富有成效的对话才真正开始。透过对话,可以欣赏他者的价值。差异是值得庆倖的,因为它扩展了双方的视野。这样的对话不是说服或压服的技巧,它将透过分享对方的价值而建立相互理解并共同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意义。倾听不同的声音,向不同的视野开放,反省自己的预设,分享真知灼见,发现彼此心领神会的空间就能为两岸开辟出最佳路径。需要的,其实不过是一个自由、具有开拓性和理性的公共论述空间,进一步交流的可能。毕竟经验常常成为人们唯一的价值判断取向。两岸分离太久,不仅隔着海崃,还隔着历史,隔着制度,更像是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异质冲突却又相抱而生。碰撞和误解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建成一堵坚硬的墙。如果把自己当成一扇门,就能让自己通透,也让对方通过。陈孔立老师说过:要有同胞的情谊,要有同情的理解。刘国深教授说过:无知才是两岸最大的敌人。所以,有着「无可救药爱国心」的我们在前辈的谆谆教诲下,秉持着宝贵的同理心去学着倾听,学着相互理解,不断地把「他」变成「我们」,让海崃变窄,让岛屿变宽。

  最后附上我在爱河根据高雄的十条道路以及我们同行十人的情谊写下的诗。

  望海潮

  序: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君不见十全天子平寇碑,

  鹭岛一刹立南壁。

  君不见天下围攻红颜漫,

  汉家天子重少年。

  穿云破雾入高雄,

  条条大路何等闲。

  九如八德星月皎,

  竹林七贤久寂寥。

  靖海施公神袅袅,

  倚天长剑谁脱鞘。

  六合明,云夭矫,

  五福梅,香飘渺。

  绵幽无人觉,

  太虚元始无声臭。

  两岸一水潮音牵,

  桂月海信共婵娟。

  四维于穆天之命,

  骨肉相依更相偎。

  三多竹叶报平安,

  泾渭分明待钓翁。

  二圣毋意必固我,

  浩然至诚易春秋。

  芸万物,归一心,

  周公吐辅干坤定,

  源在一唿一吸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