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

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两岸关系
  • 交往理性
  • 政治哲学
  • 社会理论
  • 沟通
  • 文化交流
  • 大陆台商
  • 台湾研究
  • 公共政策
  •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篇章结构具体安排如下:总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主要是梳理交往理性的理论,同时探讨交往理性理论适用于两岸关系研究的适当性。第二章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视⻆来探讨两岸关系的发展。第三章主要是从两岸关系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入手,以对话、独白为分析要素,从李登辉时代、陈水扁时代和马英九时代分别来分析其中的特点,同时对近两年的两岸关系进行详尽的回顾及展望。 第四章主要是探讨交往理性与儒家思想的契合性。第五章确定交往理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程式化的两岸民众参与机制及公共领域,使民众通过对话参与到两岸关系中去。第六章是从新制度主义的视⻆入手分析两岸关系中规则的形成。第七章从社会资本的概念入手,认为要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赖于两岸之间社会资本的塑造,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也为社会资本的重塑提供了良好的机制。 第八章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入手,透过两岸传媒交流的历程分析来思考两岸公共领域的实践。第九章则是从认知理论和双重态度模型入手,分析和平发展时期两岸青年交流的现状,及其障碍因素以及成因。第十章则是从青木昌彦的主观博弈论视⻆出发,重构两岸关系中的政治互信。结束语则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增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出一种现实建构,即一种公共秩序和集体行动逻辑的达成,以及制度创新和文化实践的促动。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著的简介,它聚焦于后冷战时代的地缘政治变迁与新兴大国间的战略互动。 --- 书名:《权力转移与全球秩序重塑:后冷战时代的战略互动与国际规范的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二十世纪末冷战结构瓦解以来,全球政治格局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转型过程。我们不再处于一个由单一霸权主导或两极对抗的清晰框架之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多极化趋势日益显著、权力中心不断分散、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挑战交织并存的“过渡性秩序”。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理论工具,用以理解和解释这种“权力转移”现象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尤其关注新兴大国(Rising Powers)的崛起如何挑战既有的国际规范、制度和权力分配。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的重构与权力转移的动力学 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着手于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审视与拓展。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在解释当前复杂情境下的战略行为时,显得力不从心。现实主义对结构性制约的强调,往往低估了身份认同、历史叙事以及国内政治对国家对外战略选择的塑造作用。而自由主义对制度和互赖的关注,则难以充分解释为何在高度互联的世界中,冲突的风险反而可能加剧。 为此,本书构建了一个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我们将权力转移视为一个多层次的动态过程: 1. 结构层面(Structural Dynamics): 考察全球经济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如何转化为潜在的军事和外交影响力。我们采用了一种“相对权力变化”的视角,而非单纯的“绝对力量增长”模型,来评估权力转移对现有霸权国和挑战国之间战略稳定性的影响。 2. 制度层面(Institutional Dynamics): 分析现有国际制度(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应对新的权力结构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新兴大国在制度中的地位、它们对现有规则的“搭便车”行为,以及它们推动制度改革的努力,共同构成了制度张力的核心。 3. 认知与规范层面(Cognitive and Normative Dynamics): 探讨新兴大国如何重塑或挑战基于西方经验构建的国际规范(如人权、民主治理、海洋法等)。“认知差异”——即各国对安全、主权和正当性的理解不同——如何阻碍了信任的建立,并可能导致战略误判。 第二部分:地区热点中的战略博弈与安全困境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具体的地理区域和安全议题,运用前述理论框架来分析后冷战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战略竞争区域。 重点案例研究包括: 印太地区的海洋安全与联盟体系重构: 分析大国在该地区海域的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传统军事同盟(如美日安保条约)的调整与“非正式安全网络”(如四方安全对话)的兴起。我们着重探讨了区域国家如何在“选边站队”的压力下,推行“对冲战略”(Hedging Strategies),以最大化自身利益并规避卷入大国冲突的风险。 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与“科技脱钩”的风险: 考察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如何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战场。本书认为,技术领域的“武器化”不仅关乎经济优势,更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军事平衡和信息控制权。这不仅是供应链的重组,更是对未来国际规范制定权和标准设定权的争夺。 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的重叠: 探讨全球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化石燃料出口国与新兴绿色技术领导者之间的权力动态变化。能源安全的概念正在从“供应安全”拓展至“关键矿产和清洁技术的可获得性”。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的张力与未来秩序的路径选择 第三部分超越了纯粹的权力政治分析,探讨了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内在矛盾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深入分析了“全球性挑战”与“主权优先”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气候变化、流行病控制、跨国恐怖主义等议题,要求超越国家界限的全球合作,但民族主义和国内政治的回归,却使得集体行动的意愿和能力持续受到侵蚀。 本书论证了,当前的国际秩序正处于一个“规范真空期”:旧的规范受到挑战但新的、被广泛接受的规范尚未形成。各国在维护现状(Status Quo)与寻求变革(Revisionism)之间进行着微妙的平衡。 核心论点: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后冷战时代的权力转移并未必然导向一场不可避免的大国战争,但它确实加剧了“战略不确定性”和“结构性摩擦”。国际体系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主要行为体在“竞争”(Competition)与“共存”(Coexistence)之间找到的动态平衡点。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威慑,更需要一套基于相互理解和可预测性的“互动理性”,来管理不可避免的摩擦和分歧。本书试图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更细致的地图,用以导航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研究缘起
 
第一章 交往理性:两岸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第一节 从合理性到交往理性
第二节 交往理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交往理性理论适用于两岸关系分析
 
第二章 从「独白」到「对话」:两岸关系的认识论转向
第一节 「独白」的「自我中心」困境
第二节 「主体间性」建构下的「对话」
第三节 两岸关系在我们的「理解」中流动
 
第三章 「对话」,还是「独白」:两岸关系的现实嬗变
第一节 李登辉时期:前期对话,后期独白
第二节 陈水扁时期:独白为主,兼有对话
第三节 马英九时期:对话为主,兼有独白
第四节 2009年两岸关系备忘录
第五节 2010年两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第四章 「交往」与「仁」的契合:两岸共同的儒学传统
第一节 两岸共同的文化传统
第二节 以「二」释「仁」
第三节 「文化中国」与儒学发展
第四节 两岸对话的伦理资源
 
第五章 理性的共识何以可能:走向商谈型两岸关系
第一节 商谈伦理
第二节 商谈型两岸关系
 
第六章 两岸理性交往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理论
第二节 两岸关系是一种制度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中两岸合作的供给不足
 
第七章 两岸合作的行动资源

第一节 社会资本的概念釐定
第二节 两岸关系中的社会资本
第三节 两岸合作的物质载体:社团
 
第八章 培育两岸理性交往的公共领域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缘起及界定
第二节 从两岸传媒交流历程看公共领域的实践
第三节 构建两岸理性交往的公共领域
 
第九章 和平发展时期两岸青年的交往实践
第一节 两岸青年交流现状及认知障碍
第二节 两岸青年社团联合
第三节 深化两岸青年交流的建议
 
第十章 主观博弈论与两岸政治互信

第一节 两岸政治互信的博弈诠释
第二节 两岸政治互信的演进轨迹及深层基础
 
结语 培育两岸关系中的共同认知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序言

前言

研究缘起


  从曾经的冲突与对抗,到如今的和解与交流,现在两岸直航,台湾朋友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来到厦大美丽的芙蓉湖边,台湾也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我们这辈青年人眼里由模煳渐渐清晰。但是,为什么讲着同样的方言,祭拜同样的祖宗,却不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怀着这样的疑惑,我进入台湾研究院开始了深入认识台湾的旅程。两岸关系既是一种能够渴望去理解存在的存在,也是最为有趣的存在。这令我一直很想要去了解两岸关系的处境。厦大政治系整整十年的学养,令我觉得有必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目前哲学在两岸关系领域中尚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而它其实能够拓展我们对于两岸关系的视野。对人类处境最早准确的描述,大概就是柏拉图的洞穴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柏拉图强调,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首先大概看阴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看事物本身,在夜间观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本身了。」柏拉图的洞穴喻描述了人类的根本处境,人是其所处时代及场所中权威意见的囚徒。两岸关系研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在众人的眼光和我们自己的眼光之中,经年累月,已经习以为常,习焉不察。这眼光包围着我们,让我们以为,我们看见的,就是世界,就是事实的全部。当这包围着我们的眼光内化为我们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时,我们会变成我们想要看见的东西,我们才看得见;而我们不想看见的东西,我们果然就也看不见了。而使我能看到洞穴的,则是来自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

  过去的两岸关系,台湾和大陆基本上是各自孤立地被研究,更多地是从各自的出发点来看待对方。交往理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将两岸关系界定在社会联系上。过去由于政治上的紧张,使得两岸交往的合理结构被严重侵蚀,导致了判断标准的模煳以及人际关系的破坏。交往行动以沟通为取向,参与者是为了达致理解;策略行动以目的为取向,参与者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两岸关系被看做是交往实践,有一个共同预设的前提,即自我与物件的内在同一性,即自我本来在物件之中,物件本来在自我之内,这样两岸才能形成相互交往的关系。交往象征着人在物件化活动中的一种生存境遇,只有当其与物件实现内在的同一的时候,他才是交往的。在认识论上,他者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使我作为认识主体而成为可能、使我的认识过程的开展能赖以进行的存在。同时,他是一个我在认识之际,无法仅凭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就能信以为真,从而必须以其为参照并考虑他的认识和判断的那种存在。在生存论意义上,他者不同于我、独立于我,同时又与我相「类」似、相关联。他人是这样一种存在,就是我的生命在根本上不能与之相分离,而是我生命和享受的物件化和直接实现,是我生存的依託以及生命的价值、源泉和意义之所系,同时他人也是损害我、剥夺我、远离我,从而使我们感到丧失生命和意义的那样一种可怕的、令人恐惧的存在。他人也是这样一种存在,就是我不能以对待物的方式加以对待的,或者纵然我以物的方式加以对待,却令我感到或应该感到某种不安、愧疚以及内在的责任。

  两岸关系是历史存在的,从根本上说是先见的存在。理解者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自身与生俱来的前见。先见是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切。先见规定了理解者的视域,决定了他所能够看到的东西及理解的程度,即理解总是受到前理解的侷限的。我们是从我们的前见出发来理解两岸关系的,我们必须承认理解者也是历史的存在,是具有前见的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历史侷限性也是无法消除的。理解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精神状态也不可能从没有某种理解的状态产生出来。在任何新的理解发生之前,「先见」是主体所熟悉和理解的东西,因为「先见」正是主体进行理解前的已理解的精神储备。历史研究离现实、离政治越近,「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关系可能就越紧张。主体间性理解意味着这样的可能性:我能认识他人的人性,并能像看待我的自我一样看待他人的自我;我能像理解我自己一样理解他们的意图、动机和感觉;我能期望他们理解我,我能与他们一起工作、与他们发生关系、和他们一起生活,我能分享他们的兴趣、目标和观点。他人的意识与我们的意识的进行过程在时间上是平行的,两者在社会互动中同时发生并交错在一起,这就是主体间关系的本质,也是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了解他人又甚于了解自己,因为当他人的主观经验实际发生时,我们可以观察和感受它们,而我们只有等自己的经验成为过去时才能对它加以反思性的对待。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只有透过反思才能完成,我们只能在反思中把握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对过去的感受的把握,而不是对现在正在进行的感受的把握。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握其他人现在的感受,我可以认识他人的现在,他人也可以认识我的现在,但是,没有人可以在行动中看到自己。因此,主体间性的理解才是两岸关系的真正的理解。

  本书的篇章结构具体安排如下:总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主要是梳理交往理性的理论,同时探讨交往理性理论适用于两岸关系研究的适当性。哈贝马斯建构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此一思路很适合当前两岸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将两岸关系界定为大陆和台湾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则其交往的合理性就存在于彼此之间的持续互动中,从两岸关系是一种交往实践来反思两岸关系概念本身。第二章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视角来探讨两岸关系的发展。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模式,严重妨碍了两岸交流和了解,这种扭曲的交往持续了很久,当前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但是固有的交往模式依然存在,所以需要去深入分析这种困境。交往理性的核心概念是主体间性,如果理解的主体是两岸各自的孤立活动,那么经验的沟通和理解则不可能,更不用谈共识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为两岸关系从对话到独白的转向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第三章主要是从两岸关系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入手,以对话、独白为分析要素,从李登辉时代、陈水扁时代和马英九时代分别来分析其中的特点,同时对近两年的两岸关系进行详尽的回顾及展望。第四章主要是探讨交往理性与儒家思想的契合性。两岸具有共同的儒学传统,可以尝试发展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两岸交往理性,使儒学中的人伦与事理、交往性与合理性有机地结合。第五章确定交往理性的最终目的是透过建立程式化的两岸民众参与机制及公共领域,使民众透过对话参与到两岸关系中去。梳理哈贝马斯商谈伦理的主要特点,以此发展出商谈型两岸关系的模式。在两岸共同的「生活世界」中实现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意志」的平等和自由:不论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如何,在不允许使用权力和暴力的前提下,每一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发言权。第六章是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入手分析两岸关系中规则的形成。把两岸关系看做一种制度,则可以分析出制度变迁中两岸合作供给不足的原因。第七章从社会资本的概念入手,认为要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赖于两岸之间社会资本的塑造,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也为社会资本的重塑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一个综合的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的社会资本培育框架是政府权威结合社团交往的上下良性互动。正是政府和社团组织的合作和互动,使得两岸关系中的社会资本存量不断提升。第八章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入手,透过两岸传媒交流的历程分析来思考两岸公共领域的实践,搭建公共议程平台,培育最具有潜力的公共领域,透过公权力和私领域之外的机制化商谈,两岸民众就两岸的公共事务进行相互协商,以形成公共舆论,表达两岸民众的共同意愿,并就与普遍利益相关的问题最终导向共识。第九章则是从认知理论和双重态度模型入手,分析和平发展时期两岸青年交流的现状,及其障碍因素以及成因,透过一种两岸青年交互参与网路,特别是两岸间青年社团的合作,能更好地解决两岸青年交流中集体行动的困境。第十章则是从青木昌彦的主观博弈论视角出发,重构两岸关系中的政治互信。政治互信内生于两岸参与者的博弈过程,并作为博弈的均衡形态外化形式出现,得以成立取决于两岸在博弈过程中构建的一系列制度。理解两岸政治互信的发展过程就等于理解两岸参与人协同修正其理念的方式,有利于减少两岸交往的复杂性。两岸的政治互信就是我们在互为「他者」的情境下,互相理解,然后形成共同理解。透过对政治互信演进轨迹的历史分析,梳理出政治互信的逻辑起点、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机制。结束语则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增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出一种现实建构,即一种公共秩序和集体行动逻辑的达成,以及制度创新和文化实践的促动。

  维特根斯坦说:「许多对我们至为重要的事物,却由于他们的简单易懂与为人所熟悉而被隐蔽(人们总是无法注意到常驻足于他们眼前的事物)」。在两岸关系中建立交往理性,要求两岸关系中不要只注意目的—手段的工具合理性,要以语言为媒介,注重对话,加强沟通,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在进行交流之前,需要对他者的状况有一种敏感意识。换句话说,两个人完全可能在一个相交点上相遇,以解决重大分歧或开辟一个合作领域。当双方建立了足够的信任从而可以怀着相互尊重的意识面对面坐下时,一种富有成效的对话才真正开始。透过对话,可以欣赏他者的价值。差异是值得庆倖的,因为它扩展了双方的视野。这样的对话不是说服或压服的技巧,它将透过分享对方的价值而建立相互理解并共同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意义。倾听不同的声音,向不同的视野开放,反省自己的预设,分享真知灼见,发现彼此心领神会的空间就能为两岸开辟出最佳路径。需要的,其实不过是一个自由、具有开拓性和理性的公共论述空间,进一步交流的可能。毕竟经验常常成为人们唯一的价值判断取向。两岸分离太久,不仅隔着海崃,还隔着历史,隔着制度,更像是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异质冲突却又相抱而生。碰撞和误解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建成一堵坚硬的墙。如果把自己当成一扇门,就能让自己通透,也让对方通过。陈孔立老师说过:要有同胞的情谊,要有同情的理解。刘国深教授说过:无知才是两岸最大的敌人。所以,有着「无可救药爱国心」的我们在前辈的谆谆教诲下,秉持着宝贵的同理心去学着倾听,学着相互理解,不断地把「他」变成「我们」,让海崃变窄,让岛屿变宽。

  最后附上我在爱河根据高雄的十条道路以及我们同行十人的情谊写下的诗。

  望海潮

  序: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君不见十全天子平寇碑,

  鹭岛一刹立南壁。

  君不见天下围攻红颜漫,

  汉家天子重少年。

  穿云破雾入高雄,

  条条大路何等闲。

  九如八德星月皎,

  竹林七贤久寂寥。

  靖海施公神袅袅,

  倚天长剑谁脱鞘。

  六合明,云夭矫,

  五福梅,香飘渺。

  绵幽无人觉,

  太虚元始无声臭。

  两岸一水潮音牵,

  桂月海信共婵娟。

  四维于穆天之命,

  骨肉相依更相偎。

  三多竹叶报平安,

  泾渭分明待钓翁。

  二圣毋意必固我,

  浩然至诚易春秋。

  芸万物,归一心,

  周公吐辅干坤定,

  源在一唿一吸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对《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它会是一本深入探讨两岸关系背后深层逻辑的学术著作。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两岸关系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演变,并从中提炼出影响双方“交往理性”的关键因素。例如,我会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历史叙事塑造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又是什么样的政治现实促使大陆在对台政策上做出某些决策?书中是否会分析民意、国际局势、国内政治对两岸关系决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基于理性分析的、可行的两岸互动模式,以期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相对平稳的解决方案?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对“理性”如何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角色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但这本书的内容,讲的并不是我期待的“理性”这个概念在两岸互动中的具体实践和分析。我一直以为,书名会深入探讨在充满复杂情绪和政治张力的两岸关系中,理性思维是如何被建构、被挑战,以及如何在实际交往中发挥作用。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剖析双方在历史、文化、政治立场上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到理性判断的可能性。例如,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合作模式,甚至是在两岸民众的民间交流上,理性决策的边界在哪里?哪些因素容易让原本看似理性的讨论滑向情绪化的对抗?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理论框架,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时刻,即使有明确的利益考量,双方也难以做出最符合长远利益的“理性”选择。

评分

拿到《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这本书,我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各种关于两岸人民情感连接的讨论。我以为,这本书会聚焦于两岸民众在文化、血缘、生活习惯上的相似与差异,探讨这些深层的人文因素是如何在“交往”中影响双方的理性认知。比如,许多台湾人对大陆的许多政策和行为感到不解,甚至产生反感,这种情绪的背后,是否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而大陆方面,又如何看待台湾民众的情感反应?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情感上的“理性”障碍,比如如何跨越政治壁垒,在文化交流、青年互动中建立真正的理解和信任,那将非常有意义。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感性地理解”对方,从而促进“理性地交往”的洞见。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这个书名所传达的意味有些模糊。在我构想中,如果一本书要谈“交往理性”,那么它应该会深入探讨具体的交往实例,并从中提炼出“理性”的原则。比如,它会分析在两岸经济合作项目中,哪些因素是驱动双方合作的“理性”考量?又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容易让合作偏离“理性”轨道?再比如,在涉及到两岸人民的权益保障,例如旅游、求学、就业等方面,是否存在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更具“理性”的解决方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理性”如何在两岸关系的实际操作层面得以体现,以及如何规避那些可能导致冲突和误解的“非理性”因素。

评分

我购买《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这本书,是因为它承诺要探讨“交往理性”这个概念。我原以为,这本书会从宏观的政治层面,分析海峡两岸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的战略目标、利益诉求,以及在这些宏观框架下,双方是如何通过谈判、对话、妥协来“理性地”处理彼此关系。比如,书中是否会分析“九二共识”在不同时期的解读差异?是否会探讨在国际政治角力下,两岸关系如何寻求一种“理性”的平衡点?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种分析工具,帮助我理解在台湾和大陆这样两个拥有截然不同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实体之间,如何才能实现更稳定、更可持续的交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