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看李登辉对台湾政治转型与分离主义的影响

大陆看李登辉对台湾政治转型与分离主义的影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登辉的分裂主义政治路线是指李登辉当政时期以分裂为指向的意识形态和内外政策的总和,核心是李登辉在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上否定「一个中国」原则。本书透过全面和系统地分析李登辉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根源、现实背景、历史发展和政策表现,深刻揭露了李登辉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本质和危害。

  李登辉当政12年的时期是台湾社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主客观的多方面原因,李登辉在台湾推行分裂主义的政治路线,主要体现在大陆政策、「务实外交」、「宪政改革」等多方面,并且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给台湾社会尤其是国家认同问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得海崃两岸的统一进程变得更加复杂、艰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透过研究李登辉个人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的教育、李登辉当政后面临台湾社会政治转型的必然趋势和台湾权力斗争格局的制约,以及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上的冲突,客观而全面地分析了李登辉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根源和现实背景,指出:李登辉分裂主义的政治路线是台湾社会特殊历史经验的现实反映,也是1980年代以来台湾政治发展特殊历程的客观产物,是百年来「台湾认同」异化的一个历史阶段。此外,本文还对于李登辉分裂主义政治路线在两岸关系政治定位、「务实外交」和「宪政改革」上的表现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梳理。

  本书的结论指出,李登辉分裂主义政治路线带来的最大恶果,是「台湾认同」的日益「台独化」倾向。只有台湾的社会存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之后,才能最终消除分裂主义的社会意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001
绪论/003
(一)研究的源起/003
(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路径/006
(三)文献流览/008
(四)结构与主要内容/016
(五)创新与不足/018

一、李登辉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根源/021
第一节 李登辉分裂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021
(一)李登辉浓厚的日本情结/022
(二)李登辉对国民党政权白色恐怖统治的深刻记忆/029
(三)李登辉思想中深厚的本土意识/034
第二节 李登辉分裂主义路线的社会与政治根源/038
(一)战后台湾经济发展推动了8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政治转型/039
(二)台湾政治转型冲击了台湾社会的中国意识/041
(三)社会文化多元化为分裂主义思潮的氾滥提供了空间/044
(四)台湾社会政治的本土化加剧了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疏离感/046

二、李登辉分裂主义政治路线产生与发展的现实背景/051
第一节 李登辉当政与国民党的流派斗争/051
(一)从李登辉继位到国民党「十三全」:国民党主席之争/052
(二)二月政争:国民党内主流派与非主流派斗争的公开化/059
(三)从「肝胆相照」到「肝胆俱裂」:郝李矛盾的激化/064
(四)新党成立:国民党的分裂/067
(五)「林郝配」对「李连配」:非主流派的最后攻击/069
(六)小结:国民党流派斗争的本质/072
第二节 90年代的两岸政治互动/073
(一)两岸民间交流的开启/074
(二)两岸两会的成立/076
(三)「九二共识」的形成/078
(四)辜汪会谈/080
(五)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的提出/082
(六)李登辉访美与两岸两会谈判的中止/083
(七)辜汪会晤/085
(八)小结:两岸互动中的政治分歧/088

三、李登辉分裂主义路线在两岸关系政治定位中的表现/091
第一节 李登辉时期台湾当局对于两岸关系政治定位的演变/091
(一)李登辉继位之初坚持「只有一个中国,我们必须要统一」/093
(二)李登辉时期「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两岸关系定位/095
第二节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的背景及其影响/105
(一)「两国论」的实质:否定「一个中国原则」/105
(二)「两国论」出炉的背景/108
(三)围绕「两国论」的政治斗争/112
(四)「两国论」的影响/119

四、李登辉分裂主义路线在「外交」与「宪改」领域的表现/123
第一节 李登辉时期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123
(一)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的背景/123
(二)台湾当局「务实外交」的具体举措/128
(三)台湾当局「务实外交」的本质与效果/140
第二节 李登辉推动台湾「宪政体制」改革/147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要求政治改革的唿声日益高涨/147
(二)「国是会议」的召开/151
(三)「一机关两阶段修宪」/153
(四)「总统直选」的争议与1994年7月第三次「修宪」/158
(五)1997年7月第四次「修宪」/161
(六)1999年8月第五次「修宪」和2000年4月第六次「修宪」/165
(七)对于20世纪90年代李登辉推动台湾「宪改」的评析/168

结语/173
参考文献/18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