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静静伫立在达尔文的花园

马克思静静伫立在达尔文的花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罗娜‧亚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进化论与革命论的对话之书,媲美《丈量世界》! 融合社会科学、人文思想、传记小说于一体的惊艳之作! 如果时光倒流,安排两位不曾谋面的19世纪伟人相遇,将会激盪出怎么样的火花? 他们在人生旅程的最后相识与相知,幽默风趣的对话,却含意义深远的时代精神! 一位是曾读神学院的英国青年牧师,一趟探索造物者大自然的航行之旅,所见所闻,使他决心投身研究,没想到,代表作《物种起源》竟使他成了「上帝谋杀者」? 一位是出生犹太拉比家族的德国青年,为了公平正义社会的理念而投身革命,耗心撰写的《资本论》,甫出版却乏人问津,更流亡异国,生活竟穷困到连医药费都付不出? 英格兰,1881年。两位大师分别住在相隔不过数哩之处:查尔斯•达尔文在肯特郡的一所牧师宅邸,卡尔•马克思居于伦敦市中心。两人的着作改变了世界,他们心知肚明,且引以为傲。然而两人却同时饱受失眠与忧郁所苦:达尔文因提出进化论,被视作异端而感到委屈,此时正默默研究蚯蚓。马克思等着他所预言的革命冲击世界,他的《资本论》已出了第一卷却反应惨淡。 两位个性截然不同的天才,同时面临怀才不遇的低潮,同样都有彻夜难眠的处境,他们不约而同分别寻求贝克特医师的协助。经过深度对谈之后,贝克特发现达尔文缺少马克思的积极大胆,而马克思则过于自负,忘了衡量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他的巧妙安排下,为这两位有着相同际遇的患者,安排了一顿晚宴,除了两人,与宴的还有几位极富盛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名单可谓一时之选。总算有机会见上一面的两人,在医生的预期下展开了一场精采的辩论,热烈争辩之际,却出现了意外的转折…… 作者伊罗娜‧亚格将充满异想的故事与科学、社会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两位伟大人物与他们超越时代的争议。 好评推荐 用小说写实的手法、诙谐的文笔,重现进化论科学家达尔文晚年的居家生活状况,同时描写与他居住近在咫尺、流亡于伦敦的革命思想家马克思贫病交加的老年困境。──郑芳雄 专文推荐 (慕尼黑大学文学博士,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罗娜‧亚格(Ilona Jerger)


  成长于博登湖畔,在弗莱堡修读日耳曼语言学及政治学。2001至2011年在慕尼黑(München)《自然》杂志担任主编。其后任职自由记者。《马克思静静伫立在达尔文的花园》是她的首部小说。

译者简介

邱丽颖


  东吴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文学组硕士,德国波昂大学翻译系肄业。现为兼职译者,已出版译作《字母之家》。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节录)

进化论与革命论的对话/郑芳雄(慕尼黑大学文学博士,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


  德国女作家伊萝娜・亚格(Ilona Jerger)这部去年发表的处女作《马克思静静伫立在达尔文的花园》(Und Marx stand still in Darwins Garten),形式上属于传记小说,部分反映历史写实,部分展现作者造境杜撰故事的功夫。此书之所以受到德国文坛普遍肯定,在于作者用小说写实的手法、诙谐的文笔,重现进化论科学家达尔文(1809-1882)晚年的居家生活状况,同时描写与他居住近在咫尺、流亡于伦敦的革命思想家马克思(1818-1883)贫病交加的老年困境。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作者神来之笔,仅凭两人曾经赠书、回函的传记线索,便能微妙微肖地虚构两人晚宴会谈的场景。由此场景所铺设的前后情节,构成整部动人的小说故事。

  读者不禁要问,一个是享誉全球、地位崇高的进化论者,一个是流亡他乡、身无分文的革命思想家,两人会面有何交集、有何启发?小说究竟表达什么主题?

  细读全篇,读者不难发现书中主题正聚焦于小说后段所描述的高潮─晚宴。地点是在达尔文的豪华宅邸,时间是1881年,也就是两位男主角临终前一两年。应邀参加的宾客,除马克思之外,英国动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爱德华‧艾威林Edward Aveling(1849-1898)以及德国着名医师和哲学家路德维希‧毕希纳Ludwig Büchner(1824-1899)皆为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科学家聚会一堂,无心聆听达尔文生前最后有关蚯蚓生态研究的成果演讲,他们的兴趣渐聚焦于「人类的大问题」,诸如万物究竟为上帝在六天内所创造,或是生物自然演化而成?人类社会应循序改革或必须经由阶级革命方能达成社会正义?学者各持己见,由于附和无神论者居多,愈辩愈烈,终于导致维护基督神权的牧师古德威昏厥倒地。

  为了缓和气氛、抚平心情,马克思离席走进花园,与达尔文并肩而行。马克思仰望星空,思及已过世的妻子,慨叹不知何日方能实现共产社会的天堂于人间。面对这位「共产主义宣言」的发起者、流亡落魄的犹太人,达尔文安慰地说:「我晓得您的日子过得不容易」,「但是我相信,您的光荣时刻会到来的」。作者透过主角说出这个预言,似指后来革命成功后共产国家对马克思的崇拜,但共产社会是否实现了人间天堂的理想,则留给读者去深思。对于达尔文这位反对革命、主张改革的无神论科学家来说,「光荣的时刻」毋宁是指锲而不舍的精神所追求到的理想境界。

  躲在小说人物背后的叙述者给这个晚会下的标题是「无神论者同桌的餐前祈祷」,用风趣的文笔描写、讽刺这场争辩不休、不协调的祈祷闹剧。而作者把全篇小说命名为《马克思静静伫立在达尔文的花园》(Und Marx stand still in Darwins Garten),暗示从自然与人文的角度来看,达尔文进化论(Evolution)所衍生的无神与唯物之运用在马克思的阶级「革命论」(Revolution)形成两种世界观,彼此具有某种程度的交集与落差。

  故事题材让人联想到2005年德国作家凯曼(Daniel Kehlmann)的畅销书「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此书也提到两位科学家的会面:德国自然科学家洪保德(A. Humboldt, 1769-1859)邀请天才数学家高斯(Gauß, 1777-1855)到柏林参加自然科学家会议,谈论如何探测地球磁学。所不同的是,柏林会议是史实,达尔文的晚宴却纯属虚构,但后者读来更觉诙谐生动,前者是纯自然科学的,后者是科学与人文的综合。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亚格确实从凯曼的书得到启示,因为她书中的达尔文当年登上「小猎犬号」之旅,也为了探测地壳的演变,旅途中「为了安慰自己,想起老洪保德,他在委内瑞拉观察到,向来跟壁虎一样,默不作声,徜徉在Orinoco河里的鳄鱼感应到地震的第一个征兆」(页161)。达尔文想学洪保德,为了探测自然踏上远洋之旅,这究竟是史实,还是作者本人的造境?

  达尔文和马克思固然是众所周知的人物,然而这本书所描写有关两人真实的家庭状况和私生活─譬如马克思与其女管家兰仙(原名Helena Demuth, 1820-1890)的私生子,及其内心世界,则远非一般读者所能涉猎或想像。
  
  作者很巧妙地塑造家庭医生贝克特这个虚构人物,而把故事叙述时间挪到1881年,正当两位思想家年老多病需要就医的时刻。贝克特是穿梭于两主角之间的关键人物,开朗健谈,得到病人的信赖。他作为作者化身的成分比其他小说人物还多,他不只看病,还懂得安慰病人,扮演心理分析师,还陪病人打撞球与病人无所不谈,而读者也乐得经由他知道两位大师很多私生活的祕辛。马克思这个穷病人晚了几年后才找他去看诊,是病人的富商密友恩格斯付费叫他去的。马克思失眠偏头痛较严重,乐于知道来访诊的也是他心仪的达尔文家庭医生,但少开口,他的状况多半是女管家兰仙聊天时透露的。种种细节书中描述历历如绘,作者自述,她的创作得自很多书信和传记资料。

  虚构出这个符合因果逻辑、合情合理小说情节,没有深入研究过其居家环境、生平和作品者是写不出来的。生动幽默的叙述,逼真的人物造型:包括温文儒雅的达尔文和率直粗鲁的马克思以外,弹得一手好钢琴的达尔文夫人、家庭医生、管家、以及马克思的密友恩格斯(1820-1895)和其他交往的学者,甚至达尔文视若家庭一份子的母狗波莉和园里的蚯蚓,不管真实或虚构,皆表达栩栩如生,难怪作者自云:「虽然我的人物各有出处,但他们行动自由,正如波莉一样,无论何时,想吠就吠」。


 

图书试读

惩罚异教徒
 
查尔斯注意到篱笆旁的三个人影时,正寻思着,倘若一只篱雀以每次零点一秒的频率交配,一天达上百次,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这个问题一直在他内心挥之不去,因为他毫不怀疑动物有所感觉。然而他该如何证明?一想起那许多尚未分析的测量序列、笔记跟自己行将就木的年纪,他便开始冒汗。更别提那些未完成的盲甲虫求爱行为纪录了。
 
不过这会儿别的烦恼倏忽而至,因为他不得不眼睁睁看着陌生人跨越他的围篱。天哪!这是怎么回事?
 
正当那三个人互相帮衬,以免让篱笆勾住衣裤,查尔斯试着拂去汗珠,却诧异他的手还是干的,他明明清楚觉察到额头上湿湿的。真是令人惶惑。显然是他心不在焉的缘故,查尔斯总这么跟自己解释那些莫名其妙的事。那三个人成功越界,拉直衣服,拍去尘土的当儿,他躺在工作室的躺椅上,顿觉冷热同时交逼。
 
他摸索着喀什米尔羊毛毯,想把毯子直拉到下巴,可是他的脚纠结在毯子里,他越蹬裹得越紧。令人讨厌的感觉。
 
 那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眼睛死盯地面,低俯的身形引人侧目,且不说:他们的姿态起起伏伏踏进那条沙石路。神色阴沈。也许是因为穿着黑大衣又盖头盖脸才这么显眼。
 
 三人在欧洲榛灌木丛边停步商量。查尔斯看到那女人如何在胸前画十字,而两个男人中个子较小的家伙,一名矮矮壮壮,看不见脖子的农夫,一身週日才穿的盛装,指指橡树那头。紧接着,他们迈步往门口走去,明显加快了速度。歪躺着颤抖的查尔斯这才想起今天是星期天,园丁不在,要不然他会告诫他们的。他太太艾玛和管家乔瑟夫去做礼拜了。说不定连女仆们都在教堂里。而他全然孤身一人。门铃拉响时他可不会去应门,要是波莉(Polly)激动地高声吠叫起来——波莉到底在哪儿?——,那三个许是从爱尔兰来行乞的人,肯定会知难而退,就算是尊重猎狐梗(Foxterrier)的尖牙也罢。
 
快抵达房子的时候,那个高瘦些的男子忽然指向温室。他们就地转身。查尔斯拧着毯子,上气不接下气。他们要在他的温室里干嘛?他们不是叫花子。搞不好是小偷。
 
接下来的一切如电光石火般发生。一进温室,那女子便下跪画十字,再站起来帮那矮壮个子的忙。他们把所有盆栽全扔在地,管他是悬挂着的还是桌上直立的。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