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所有自然风景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 罗伯特.麦克法伦一举成名之作 「圣母峰有我生平仅见最陡峭的稜线和最惊心动魄的悬崖。我心爱的……我没办法告诉妳,这座山让我有多着迷。」这是1921年马洛里在圣母峰营地上写给爱妻的家书,几天后,他在攻顶圣母峰的过程中,在离峰顶不远的山坡上,永远消失在一阵突然飘来的浓雾中。 本书就是试图解释怎么会有这种事:一座山如何能够全然「迷住」一个人?那样非比寻常的强烈爱慕,如何能够投注在终究也不过就是岩石和冰所堆起来的庞然大物上?那些父母、子女、丈夫、妻子,为何会把所爱之人输给了山?这样的着迷,并非马洛里所独有。越是文明、富裕的时代,就有越多人甘愿抛弃平地舒适及所爱的一切,忍受各种精神及肉体痛苦,登上几千公尺的高处。「为何登山?」成了最根本但也最难回答的问题,困惑着无数爬山及不爬山的人。 然而,人类登山,也不过是近代的事。在三个世纪以前,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高山,只会被视为精神错乱,但人类一开始出于精神的需求和对美的爱好而开始登山,高山便开始对人类的大脑施展巨大且通常是致命的吸引力,让无数人甘愿以身殉山。 这股令人舍生忘死的迷恋,是如何在这三百年间形成?陡峭、荒凉、危机四伏等高山特质,如何在人类心中转化成崇高、神性、超越等宝贵的体验?人类又为何会对临高的恐惧上瘾,一再以性命追求这原本应全力避开的事?事实是,我们不但在高山的每道皱褶、岩层的每片剖面中看到地球久远到令人晕眩的歴史,在高海拔的广袤视野中得到神的眼界,体验到自我感由于眼界扩展而变得更加强大,也同时遭受到攻击:在山顶上,时间与空间的无边无际使你显得无足轻重。于是作者说:「那些爬上山顶的人,一半是爱着自己,一半是爱上自我湮灭。」 作者在无数登山纪实及自己的亲身经验中体悟:「山只是地质的偶发事件。山不存心杀人,也不存心讨好人。山所具有的任何情感属性都是人类的想像力所赋予。」人类所攀登的,不只是实质上的山,更是心中之山。因此,探究人类为何爬山才如此迷人。我们探究的,不只是冰雪及石头,更是人类三百年来的内在风景,是人类的感知如何在面对高山时一层层积累、变得丰厚,是我们会因此而变得更加认识人类,以及自己。 得奖纪录 ★ 英国《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 ★《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Sunday Times Young Writer of the Year Award ★ 毛姆文学奖Somerset Maugham Award 好评推荐 ■「当你翻开麦克法伦杰出的《心向群山》时,时间会短暂停止,亘古的心绪涌现。你会成为时间之山上的攀爬者,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你阖上书页时能平安归来,带着更深刻的灵魂归来。」——作家/吴明益 ■ 一种新的探索性写作,甚至可能是新类型的诞生,不仅仅是无视分类——本书需要一个专属的全新类别。——英国《每日电讯报》 ■ 在为纪念珠穆朗玛峰攀登五十週年而出版的所有书籍中,罗伯特‧麦克法伦的《心向群山》脱颖而出,是迄今为止最具见识、最引人入胜的登山文学之一……该书风格显示了他既能大胆无畏,也能诗意纵横。——《经济学人》 ■ 关于登山和登山者的书籍不计其数,而本是我读过最好的和最不寻常的书籍之一。——《泰晤士报》 ■ 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到处都是死亡山难的遇难者吗?本书有一些令人着迷的东西,也有一个明智的前提,但是《心向群山》可能会让康复中的登山上瘾者追溯他们儿童期的所学所感,并站出来,与他们的诗意导师正面抗辩。——《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