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与之相伴,中国美术史学实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近代美术史家或者画家,受到日本学者、德国模式及苏联模式的影响,撰写的一大批拓荒性且具有分量的中国美术史学着作,为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之建立,以及为当时的美术史教学和普及美术史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鲜明的特征就是四种模式(即日本学者、德国模式、苏联模式和中国传统美术史学)影响下四大类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美术史观、美术史分期、研究方法及编撰体例等方面的差异。因此,《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据此设定了四个重点章节,分别是日本学者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德国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苏联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以及传统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阐释对其各自的特点和呈现出的差异。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绪  论  /001
一、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之意义 / 002
二、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之现状 / 002
三、本书研究内容及方案 / 007
 
第一章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思想文化背景  /  009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史学之牵引 / 010
一、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 / 010
二、新历史考证学的影响 / 013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 / 015
第二节   新式美术教育与出版机构之推动 / 018
一、新式美术教育对美术史着作的需求 / 018
二、出版机构的推动 / 019
第三节 近代美术考古学之促进 / 021
 
第二章    日本学者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  /  025
第一节 近代日本学者关于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之概述 / 027
一、美术史的研究 / 027
二、美术史理论的研究 / 035
第二节 20 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史研究之考察 / 042
一、姜丹书 《美术史》 成书特点及其价值 / 043
二、陈师曾 《中国绘画史》 与潘天寿 《中国绘画史》 之考 察   / 047
第三节 20 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史理论研究之考察 / 052
一、陈师曾 《文人画之价值》 的内涵及其影响 / 052
二、傅抱石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成书特点 / 063
 
第三章    西方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  /  073
第一节 德国模式之定义 / 075
第二节 德国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研究之考察 / 078
一、滕固 《中国美术小史》 成书特点 / 078
二、滕固 《唐宋绘画史》 成书特点及其意义 / 083
三、傅抱石 《中国篆刻史述略》 成书特点 / 090
第三节 德国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理论研究之考察 / 096
一、滕固 《唐宋画论:一次尝试性的史学考察》 之理论内涵  /  096
二、滕固 《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 之 考察 / 106
第四节 苏联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研究之考察 / 112
一、李朴园 《中国艺术史概论》 成书特点 / 112
二、胡蛮 《中国美术史》 成书特点及其影响 / 119
 
第四章      传统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   /   129
第一节 传统模式的中国美术史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 131
第二节 传统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研究之考察 / 137
一、郑午昌 《中国画学全史》 成书特点及其影响 / 137
二、郑午昌 《中国美术史》 成书特点 / 146
三、俞剑华 《中国绘画史》 成书特点 / 150
第三节 传统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理论研究之考察 / 158
一、黄宾虹 《古画微》 成书特点 / 158
二、俞剑华 《国画研究》 之理论内涵 / 163
 
第五章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概评  /  173
第一节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总体认识 / 174
第二节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给予当下的启示 / 179
 
参考文献  /  185
附    录  /  191
附录A 图片来源 / 192
附录B 20 世纪上半叶主要中国美术史学着作初版一览表 (共计 25 种)  / 193
附录C 2000 年—2015 年主要中国美术史学着作一览表 (共计 155 种) / 194
附录D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着作封面、题名及其他 (部分)  / 201
后记 / 213

图书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美术实践的国家之一。《易经•系辞下传》曾有云:“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则言论是目前我国先民进行美术(绘画)活动的最早记载,同时亦正好佐证了我国从事美术活动甚早所言非虚。

  在数千年漫长的美术实践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美术史实和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八佾》中就有“绘事后素”的言论,《考工记•画缋》中有“画缋之事,杂五色”的记载,《庄子•田子方》中则有“解衣般礴”的故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理论着作大开,有东晋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南朝齐、梁间谢赫的《画品》,南朝梁元帝的《画山水松石格》、姚最的《续画品录》。至唐宋元明清,绘画理论着作更是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唐李嗣真的《后画品录》、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录》、彦悰的《后画录》、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之《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米芾的《画史》、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邓椿的《画继》,元汤垕的《画鉴》、夏文彦的《图绘宝鉴》,明李开先的《中麓画品》、陈继儒的《书画史》、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清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王原祁的《雨窗漫笔》、恽寿平的《南田画跋》、唐岱的《绘事发微》、邹一桂的《小山画谱》……纵观这些不计其数的绘画理论着作,包括画史、画传、画法、品评、笺注、鉴藏等各种形式。其内容之巨集丰,题材之广泛,立论之深刻,形成了我国独具的且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理论体系。

  如果把顾恺之的三篇论画文章的问世算作中国美术史学萌芽的话,与西方第一部美术史着作,即16世纪义大利美术理论家瓦萨里撰写的《大艺术家传》相比,要早1200年。回顾传统中国美术史学从魏晋至清末民初的150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其特征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1.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为主要的美术史观;2.以画家传记、作品着录、题跋考辨等为主要的关注内容;3.以品评、鉴赏为主导,史论评相结合而重记载轻阐释为主要的写作方法。对于传统形态和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之区别,滕固曾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中国从前的绘画史……凡留存到现在的着作,大都是随笔札记,当为贵重的史料是可以的,当为含有现代意义的‘历史’是不可以的。”那么,现代意义(或形态)上的中国美术史学应该从何时算起呢?陈振濂有言:“与前五千年的历史记载相比,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绘画史,是只有这百年左右的历史。在古代,从谢赫、顾恺之到张彦远、郭若虚直到康有为,我们只有随笔札记式的‘画论’,却没有严格的‘绘画史’——‘史’的体例的确定与被应用,是至近代梁启超宣导‘新史学’之后才开始的。”陈振濂此处“真正意义上”应作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确实,从现代史学的层面而言,中国美术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才形成的。所以,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美术史学,只有短暂的百年历史。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与之相伴,中国美术史学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姜丹书、陈师曾、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滕固、李朴园、胡蛮、郑午昌、俞剑华等美术史家或者画家,或受到日本学者、德国模式及苏联模式的影响,或脱胎于中国传统之美术史学,撰写的一大批拓荒性且具有分量的中国美术史学着作,为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之建立,以及为当时的美术史教学和普及美术史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四种模式(即日本学者、德国模式、苏联模式和中国传统美术史学)影响下四大类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美术史观、美术史分期、研究方法及编撰体例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本书研究据此设定了四个重点章节,分别是日本学者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德国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苏联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以及传统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其各自的特点和呈现出的差异进行阐释。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