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107年小说选

九歌107年小说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小说
  • 文学
  • 九歌
  • 年度选集
  • 短篇小说
  • 中国当代文学
  • 故事集
  • 文学选集
  • 散文
  • 佳作推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品饮14杯小说美酒,典藏107年最香醇可口的文学滋味。 王定国〈访友未遇〉荣获107年度小说奖! 童伟格/罗浥薇薇/宋泽莱/陈柏煜/黄锦树/吴亿伟/郑如晴/章缘/董启章/王定国/萧培絜/夏曼‧蓝波安/朱国珍/黄崇凯 阅读一篇小说,就像品尝一杯红酒,只要第一口入喉,爱与不爱就苗头初现,第一口能过关的,继续追饮下去,体质、劲道与余韵收尾,大致就底定心中答案。品味小说时,阮庆岳便怀抱着对「独处一隅」的写作者的敬意,同时反应小说品相与内涵的文质彬彬。 本年度获选作品看似多元歧异,却也呈显出一些世代的差异和文学的脉络。新世代小说拉远与现实的距离,资深作家寻求文字作为小说艺术的重要面向。宋泽莱〈一个小镇上不及格的驱魔士〉探索形而上的文学可能,铺陈驱魔者的自白与反思;罗浥薇薇〈断代史〉中游牧灵魂的爱情自白,流洩出飘逸不群的文学气息;萧培絜〈在船上〉用冷静客观却十分贴近角色内里的语气,对存在的荒谬本质发出叹息;童伟格〈任意一个〉,以自天上观看世间的说书人语调,讲述一个人间历史的宿命与悲剧;陈柏煜〈写信给布朗〉倾向贴近日常口语,语言上具有散文的轻盈与诗的迷离,是游移在现实与非现实间的忏情书。多篇作品也尝试扣问文学是什么?董启章〈爱妻〉对于文学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为何写、为谁写作,有深刻的自省。黄锦树〈论写作〉透过对离世友人的凝视与回顾,点出对文学整体状态的隐忧。 本书特色 ★ 一○七年度小说奖,由王定国作品〈访友未遇〉获得。 ★ 由小说家阮庆岳担任主编,编选本年度如醇酒般值得再三品味的十四篇小说
沧海拾遗:二十部跨越时空的文学瑰宝 (本书系精选自二十位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杰出作家之手,旨在呈现文学长河中那些璀璨夺目却又被时代洪流稍作掩盖的经典篇章。全书共收录小说二十篇,涵盖历史、科幻、现实主义、魔幻等多种题材,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 --- 第一辑:历史的低语与人性的抉择 (1-5篇) 1. 《长安月下的影子戏》 作者:沈 临风(民国早期) 类型:历史演义/心理小说 这部小说以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为背景,并非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描绘了长安城中一个世代相传的皮影戏班的命运。班主之子李墨,在目睹家国倾覆、师友离散后,如何通过手中的皮影,寄托对逝去太平盛世的怀念,以及对乱世中人性幽微之处的拷问。作品语言考究,大量运用古典意象,尤其对皮影的描绘细腻入微,光影交错间,折射出个体在历史巨轮前的无力和坚韧。其对“真实”与“虚幻”的探讨,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叙事,触及了艺术存在的终极意义。 2. 《塞外风雪中的一坛老酒》 作者:王 戍边(当代,侧重西北题材) 故事设定在清末一个偏远的长城脚下的军屯。主角是一位退役老兵,他毕生致力于守护一处濒临枯竭的古老水源。小说通过他与一位神秘流浪僧的相遇,探讨了“忠诚”的边界。是忠于朝廷的虚名,还是忠于脚下这片土地和赖以为生的百姓?作品环境描写极为出色,风沙、冰雪、戈壁的意象贯穿始终,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史诗氛围。重点刻画了人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以及在资源匮乏时,道德选择的艰难性。 3. 《金陵旧事:绣娘的手艺》 作者:陈 婉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聚焦于抗战时期江南一个深宅大院中,几位身份悬殊的绣娘。小说以精美的苏绣技艺为载体,实则讲述了在日据时期,女性如何在沉默中反抗、如何在看似柔弱的外表下保护家族秘密与民族尊严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对传统工艺失传的隐忧,以及年轻一代对新思想的渴望与旧束缚的挣扎。语言细腻婉转,犹如其描绘的丝线一般错综复杂,是女性视角下抗战叙事的典范。 4. 《琥珀中的蜉蝣》 作者:刘 远山(七十年代末) 一篇极具象征意义的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国营工厂内,围绕着一块被发现的、封存了古代昆虫的琥珀展开。小说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工厂工人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对“永恒”与“瞬间”的哲学思考。琥珀成了时间的凝固点,每个人都试图从它身上寻找自己被困住的命运的答案。作品气氛压抑,但结尾处对希望的微弱捕捉,令人难以忘怀。 5. 《西域烽火录:最后的使者》 作者:高 翔(当代历史悬疑) 背景设定在汉代,一位被误解的信使,奉命携带一份至关重要的和约前往匈奴王庭。途中,他不仅要躲避敌方的追杀,更要面对来自己方内部的猜忌和陷害。小说情节紧凑,充满了边塞的粗犷气息和政治斗争的阴谋诡计。作者对汉代礼仪、服饰、军事部署的考据令人信服,成功再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边境世界。 --- 第二辑:异想天开与哲思的交锋 (6-10篇) 6. 《时间贩卖所的午夜钟声》 作者:程 默(当代魔幻现实主义) 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城市角落,存在着一家只在午夜零点开放的“时间典当行”。人们可以用多余的生命时间换取金钱、爱情,甚至是一段被遗忘的记忆。主角是一位沉迷于“复制过去”的钟表匠,他试图用自己的生命来修复一次刻骨铭心的错误。小说探讨了时间作为最公平的资源被不公对待后的荒谬性,想象力天马行空,但情感基调却是极其悲凉的。 7. 《云端建筑师的困境》 作者:许 维(早期科幻) 故事描绘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未来都市,城市的上层居住着掌握科技的精英,他们依赖“云端建筑师”不断向上搭建生活空间。主角发明了一种可以预测结构崩塌的算法,却发现越是追求高度,人类的精神就越是空虚。作品对技术崇拜的反思非常深刻,它不是关于太空旅行,而是关于“向上”的代价。 8. 《镜湖中的平行自我》 作者:陆 沉(意识流/心理惊悚) 一位神经科医生,在一次偏远的湖区考察中,发现湖面在特定光照下,能清晰映照出另一个“自己”——一个完全不同人生轨迹的版本。随着观察的深入,两个“自我”开始产生微妙的互动与干预。小说几乎完全发生在角色的内心世界,结构复杂,对“选择”与“命运”的纠缠进行了近乎偏执的剖析。 9. 《机器人的最后一次日落》 作者:林 晓月(赛博朋克寓言) 在一个霓虹闪烁、被巨型企业控制的城市,人类早已退居二线,机器承担了所有工作与艺术创作。最后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仿生人“编号701”,决定在被回收前的最后二十四小时内,独自前往城市边缘,观看一次被污染的天空中的“日落”。这篇作品对“人性”的定义提出了挑战:是否只有有限的生命和脆弱的情感,才能被定义为“真实”? 10. 《失语者的歌谣》 作者:马 尔科(当代先锋文学) 全篇几乎没有直接的对话,而是通过环境描写、肢体语言以及主角收到的大量“未署名便条”来构建叙事。讲述了一位因创伤而彻底丧失语言能力的音乐家,如何尝试通过噪音、节奏和手势来与外界交流,并最终发现了一种超越文字的力量。作品对“沟通”的本质进行了极富挑战性的探索。 --- 第三辑:市井百态与日常的诗意 (11-15篇) 11. 《雨巷深处的面摊老板》 作者:周 渔(城市生活写实) 聚焦于江南一座老城里,一个世代经营深夜面摊的老人。他见证了邻里街坊的诞生、衰落、爱恋与诀别。小说极其生活化,对烟火气、食物的描绘真实可感。面摊成了这座城市最稳定的坐标,主角则以他那碗碗热腾腾的面条,无声地治愈着每一个深夜归人。 12. 《邻居家的猫与那盆常青藤》 作者:苏 荷(轻喜剧/人物观察) 讲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独居青年,因共同照看邻居临时外出留下的猫和一盆快要枯死的常青藤而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交集。作品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探讨了现代都市人之间微妙的、既疏离又互相依赖的关系。猫与藤蔓成了两人关系的催化剂。 13. 《渡口边的旧货店》 作者:方 舟(怀旧小说) 一家开在江边渡口,专门买卖二手物件的店铺。店主总能准确说出每件物品的“前世今生”——一件旧怀表的主人如何错过火车,一张泛黄的照片背后隐藏的告白。小说借由这些物品的流转,串联起几代人在这个渡口发生的情感故事,充满了怀旧情愫和对“物是人非”的感叹。 14. 《八月蝉鸣与老式收音机》 作者:夏 陌(成长小说) 主角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偏远小镇上的少年,他对外界的认知几乎完全来自于一台老旧的、只能收到模糊长波电台的收音机。他根据电波中零星的音乐片段和主持人低语,构建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小说细腻地描绘了青春期的迷茫、对远方的憧憬,以及电子媒介对个体想象力的影响。 15. 《最后一位木匠的刨花》 作者:陈 旧(民间手艺传承) 聚焦于一位坚持使用传统工具、拒绝使用电动机械的家具木匠。小说详尽地记录了传统木工技艺的每一个步骤,从选材到榫卯结构,展现了匠人对材料的尊重和对技艺的虔诚。作品带有强烈的文化抢救意味,探讨了工业化时代下,慢工细活的价值何在。 --- 第四辑:现代心灵的迷失与探索 (16-20篇) 16. 《数据洪流中的匿名信》 作者:白 烨(网络社会批判) 在高度互联的数字世界中,主角迷失在无尽的信息流里,感觉自己被算法所定义和驱使。他开始匿名地向随机的IP地址发送长篇的、手写的“忏悔录”,试图找回真实的声音。小说批判了社交媒体时代的“表演性生活”,以及个体在庞大数据面前的无力感。 17. 《地下铁道的尽头站》 作者:冯 砾(都市寓言) 故事的主角每天搭乘同一条地铁线路上下班,但他发现线路似乎在不断延长,终点站永远无法到达。车厢内的乘客也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似的对话和行为模式。这是一部关于现代人重复性劳作和生活僵化的深刻寓言,每一次“到站”的希望都只是新的循环的开始。 18. 《植物的语言学研究》 作者:简 素(自然哲学/慢叙事) 一位植物学家坚信,通过极其精密的设备,可以捕捉到植物进行信息交流的“频率”。她将自己孤立在热带雨林深处进行实验,逐渐发现植物世界的交流远比人类复杂和古老。小说节奏缓慢,充满了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并暗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 19. 《咖啡因与失眠的诗人》 作者:赵 一清(都市边缘文学) 一位才华横溢但穷困潦倒的青年诗人,完全依赖高浓度的咖啡因维持清醒,以对抗城市带给他的焦虑和写作的“空白期”。小说描绘了他在黑夜中对灵感的追逐、对租金的恐惧,以及对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尖锐反讽。文字充满了破碎的节奏感和神经质的能量。 20. 《重力适应期》 作者:韩 宇(后启示录/心理重建) 在一次全球性的“重力异常事件”后,地球引力水平发生了微妙但永久的改变。社会结构在一夜之间崩溃,人们不得不重新学习如何行走、如何建造。小说聚焦于一个家庭在适应新物理法则的过程中,如何重建亲情、信任与希望。这是一部关于人类韧性的、充满力量的结尾篇章。 --- 编后语: 本书收录的二十篇小说,如同二十扇紧闭的门,每一扇门后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等待开启。它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年代,承载着不同的时代精神,但共同指向了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在喧嚣或寂静中对美好与真理的不懈探求。我们相信,这些被精心挑选的文字碎片,能为今日的读者带来一次深远而愉悦的阅读体验。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阮庆岳


  作家、建筑学者。

  淡江大学建筑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硕士。曾任职美国芝加哥、凤凰城建筑公司多年,并于台北成立建筑师事务所,现为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专任教授。曾获台湾文学奖散文首奖及短篇小说推荐奖、巫永福二○○三年度文学奖、《中央日报》短篇小说奖、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二○○九年亚洲曼氏文学奖入围,以及二○○四年、二○一六年分获香港《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及中文十大小说等。

  文学着作含括小说《神祕女子》、《黄昏的故乡》、《林秀子一家》、《重见白桥》、《哭泣哭泣城》、《秀云》,以及散文集《城愁》、《一人漂流》、《声音》等;建筑论述《弱建筑》、《屋顶上的石斛兰》(与谢英俊合着);跨领域创作《惚恍》、《阮庆岳四色书》、《开门见山色》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编序

写小说


  作为小说年度选的挑选人,首先担忧浮上心头的,不是拣选时的犹豫为难,更是怕漏看了什么好作品。因为如何选小说,本就是绝对主观的事情,好像品尝一杯杯的红酒,只要第一口绕嘴下喉,加上萦绕的气味,爱与不爱就要苗头初现,第一口能过关的,继续追饮下去,体质、劲道与余韵收尾,大约就底定心中答案,要真的说起来,并不怎么难的,其实就只是端看嗜饮者口味的高低与何在。

  另一个真正回旋难去的念头,却是回到为何要读小说,以及为何要写小说?这样有些俗气的现实问题。在一年的阅读过程里,清楚感觉到短篇小说的发表量,并不如想像中来得丰沛,可以发表小说的园地,其实也因之寥寥可数,文学杂志(譬如《印刻文学》)以及副刊(譬如「自由副刊」与「联合副刊」)依旧是主要镇守者,反而蔚为各方流行的文学奖,或因其可能会带着短期竞赛的压力,有着炫技争先的必然意味,大半难以显现沉稳内敛的质地,遗憾地大半不大符合我的饮酒品味习性。

  另外,不少会吸引我目光的短篇,其实是从长篇小说里撷取出来,这有趣地显现出小说创作的能量,确实有集体往长篇方向移动的趋势。所以如此,可能也反应了读者已然不耐阅读小说的事实,作为往日短篇小说主要孕育园地的副刊,因此已经见不到过往发表的繁茂风华,创作者改而以更漫长艰辛的长篇做出路,这虽然像是不得不尔的现实回应,其实也可能是另一条文学风景的路径启始。

  而关于写小说在现实里的难为艰辛,王德威其实早在2002《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的前言里,就有些暮鼓晨钟地点出华人小说家在应对时代巨变状态下的现实时,各自选择后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王德威同时意有所指地暗示着写小说这件事,本就有着与世道相互背离的必然特质。他写着:

  「中国『现代』小说,果不其然要随着二十世纪成为过去?有能耐的作家,早已伺机多角经营。他(她)们或为未来的作品累积经验,或借已有的文名随波逐流,是非功过,都还言之过早。与此同时,就有一批作者宁愿独处一隅,以千言万语博取有数读者的赞弹。……从自我创造,到自我抹销,满纸是辛酸泪,还是荒唐言?两百五十多年前曹雪芹孤独的身影,依稀重到眼前。而我们记得,《红楼梦》写了原是为一二知音看的。」

  确实,不仅是辛酸泪与荒唐言样貌难分,自我创造也与自我抹销共生同谋,让小说文学不免显得异音纷杂,看起来既是繁盛似锦、却也恍如废墟顾影,面对走马灯般乍乍逼来的新世纪时,更不免要露出举足踌躇、四望茫然的孤单。然而,王德威并不因之绝望,尤其指出「有一批作者宁愿独处一隅」,并且怀抱着有如曹雪芹书写《红楼梦》,那样「写了原是为一二知音看的」心情,继续这样不绝于履的写小说艰辛路途。

  也许,这就是我阅读小说时,不断迂回想着的文学事实与写作人身影。我的挑选由是携带着我对这样执着于「独处一隅」者的敬意,这同时反应我觉得小说品相与内涵的文质彬彬,是阅读时相对重要的衡量点。

  以下,我就先简述一下年度选入的作品,所以会引我喜欢的原因所在。

  童伟格的〈任意一个〉,描述怀抱着某种神圣使命的神父,远离家乡并到达这远方的岛屿,因而周旋在人间历史里的国姓爷,以及不断寻求能与之作对话的上帝之间,展开了圣与俗的交战辩证。虽然还不能透过撷取的短篇,来窥探整体的全貌与意图,然而文字酝酿的气势已然惊人,以着彷彿远自天上观看世间一切的说书人腔调,以及圣经文字般崇高的舒缓韵律,讲述着一个人间历史的宿命与悲剧。

  罗浥薇薇的〈断代史〉,叙述一个漂泊与游牧灵魂的爱情自白,以碎片般的自由态度,开放着在分合偶然中的生命机运,却也在寻求绝对的自由与真实时,屡屡突然地回顾徘徊。由内在思绪主导行走的叙事风格,成功避免文字的矫情与装扮,流淌出有如林间小溪的清澈无惧,以及某种飘逸不群的文学气息。

  宋泽莱的〈一个小镇上不及格的驱魔士〉,以着极其朴素平白的语言,描述一个小镇具有驱魔能力者的自白与反思。除了反覆表述圣与魔的必然存在,以及信仰自身具有的强大力量,更是透过几次驱魔的现场描述,反照自己在其中依旧存有的虚妄与慾念,谦卑的自省是最大的话语。十分罕见的宗教驱魔题材,蓄意平凡的自省书写,直指文学本质与内在灵魂,本来可以连结相通的事实。

  陈柏煜的〈写信给布朗〉,小说文字加入日常口语的绵长独特,有着散文的轻盈与诗的迷离,叙述风格同样飘忽有致,在人称与主体间自在扑朔移动。小说陈述一对恋人的相爱、背叛与分手,是游移在现实与非现实间的忏情书,也是对爱情恆久的青红灯闪耀质疑。

  黄锦树的〈论写作〉,一个对忽然离世友人的私己琐碎回忆,其实却是对于逝去青春与梦想的缅怀召唤。流利动人却也庞大浩瀚的铺陈,是谈文学、谈生命意义,也谈到了纯真与爱情,满是感叹的生命回顾里,款款道出意欲归反原初的企盼。看似悲剧自绝的结尾,其实透露着对生命虚假的弃绝,以及求仁得仁后的安然自在,不是悲观的哀鸣,反而是对现世价值的批判,以及澈悟后的省思提醒。

  吴忆伟的〈练习生〉,描述一个迈入人生中段转折点的男人,辞去不断轮转的各样无趣工作,窝居在公寓顶楼的加盖出租房,数年如一日的准备公务员任用考试,竟然发觉自己生命无所依归的状态,和这个简陋临时的违章顶盖极为相似。在这过程里,同时跟随电视播放的韩国选秀节目,紧张地关心着某位选秀练习生竞逐鱼饵般冠冕的过程,一边观察隔邻几间同样生命漂泊无依靠者的人生。缓缓平静的叙述里,隐约控诉时代有如无情的评审,视众生命如练习生般筛拣弃置,观视与叙述的淡然风格,让人不觉有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悲伤感。

  郑如晴的〈廖齿科〉,将清淡婉约的一段昔日恋曲,透过女儿旁观者的视角缓缓道来。没有激情或戏剧性的情节,像是对坐喝着一碗温去了的茶,偶尔抬头互看一眼的人生相聚,无怨无尤的一席茶饮,安静听着竹帘外斜雨打芭蕉,然后温柔道别离去。有着日本文学传统的隐约徘徊,也有自然主义小说的悄然认命,最珍贵的是生命中擦身而过的彼此,依旧能够蔓延一世的尊重与谅解。

  章缘的〈失物招领〉,描述一个从南京被领养而移民到到美国的华人孤儿,在白人环境里长大成年后,面对中国社会忽然的富裕,以及因之而来的孤儿返乡寻根热,必须因此侧侧观看自己的生命历程时,所表露对过往与未来的同样不安。除了指出所失去帽子的必然难以替代,有如社会文化的看似相同、却实则相异,也似乎隐约描写及批判中国社会在过去的百年间,某种难以寻回的生命本体失落与无依状态。

  董启章的〈爱妻〉,以女作家在大学教书丈夫的口吻,简笔白描着女作家的写作与立志历程,同时铺陈出道以来的每一本小说内容大纲。看似交错也独立的几本小说情节,竟也勾勒出女作家的某种形貌,甚至观看出夫妻间的分歧关系。小说反单一脉络叙述的写法,建立起一种「看似无意义的意义性」,让彷如碎片互不相干的叙事,能在读者各自阅读后,生成奇异的连结。同时,也隐约辩证着文学本质在面对市场法则时,如何作因应的矛盾与困局,是对文学未来应当何去何从的严肃扣问。         

  王定国的〈访友未遇〉,是极度柔软与轻盈的小说,透过深深地扣敲着两个寂寞男女心灵的内里记忆,让我们一点一点地感受着那种各自难以吐露或分享的生命苦闷困境。这篇小说有着台湾当代文学少见运用自然主义所具有既客观描述又直逼内里的特质,看似无一物的叙事章法,却是精准与巧妙的真实呈现。尤其善用以意犹未尽的余韵,来表露意在言外意境的手法,以及借用景与物来写情的技巧,是让人在幽然看完后,不由得会回绕与喟叹的小说。

  萧培絜的〈在船上〉,用极度冷静客观、却十分贴近角色内里的语气,描绘着一个看似过着幸福稳当人生的现代女子,如何面对自己其实已然完全透明失焦的生命体,虽然也有尝试做一点点的对抗与挣扎,却彷彿世间一切都波澜不兴的无动于衷。有着对生命是否就当如此荒芜失温的质疑,也是对于存在意义的荒谬本质发出叹息,小说弥漫着流动、冰冷也透明的气质。

  夏曼‧蓝波安的〈大海之眼──失落在筑梦的岁月中〉,描述一个离开故乡兰屿的达悟族青年,开始他在台湾本岛的生命旅程,他所要面对的不只是汉人的歧视态度,还有因之对自我身份与自身文化的质疑省思。作者以十分诚挚的文笔,款款凝看这样自我启蒙般的生命历程,没有尖刻或怒气的不平控诉,只是平静地带着我们一起走过这样辛酸的生命点滴,深思透过经济不平等而生的文化倾轧,是如何真切地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命里。

  朱国珍的〈王正义〉,描写一个原住民知识份子的选举冤狱故事,文字准确冷静,现实的连结感强烈,透着一丝魔幻意味与超现实的戏谑性,与选举文化在小镇显露的奇异姿样,成功地互相做出辉映。作者描绘底层现实的无奈与认命,运用写实的贴近与温度感,奠立了小说的扎实力道。

  黄崇凯的〈夹子〉,极度迫近日常现实的简笔描述,让人有时会唿不过气来,也被迫必须近距离去盯视这些身边的事实。叙事不耸动地平实贴地,也许是蓄意在平凡日常中,翻飞出来一些荒谬感,是现实压迫下曲扭的生命镜象,文字简约铿锵有韵,让人想到七等生与王祯和早期作品的冷眼与孤单。

  在这些我所选出来、看似歧异多元的小说里,确实也呈显出在世代、文学观与写作态度的差异,甚至也可以阅读出来一些趋向与脉络,我就用以下三点来做个人观察的概述:

  1.    小说与现实的距离

  自鲁迅以来的华人现代小说,向来与现实牢牢地相互紧扣,其优点是往往能透过这样的紧密性,呈现出强大扑面的文学重量感,甚至因此直接涉入现实,对之做出是非干预与评断。然而,这样以现实为据的文学态度,也是其所以成之败之的所在,后继创作者似乎此刻也在寻求其他变异可能,譬如宋泽莱的〈一个小镇上不及格的驱魔士〉,就探索形而上/神学的文学可能;王定国的〈访友未遇〉,也让我们见到如何从日常的私己生命做出发,以轻盈、冷静及不介入的姿态,尤其避免文以载道的沉重,做出另一种贴近个己内在性的文学风貌可能。这样拉远与现实的距离,让更客观的内在与想像空间出现的处理手法,基本上已经广为新世代小说家运用,譬如罗浥薇薇的〈断代史〉与萧培絜的〈在船上〉,都是有着这样特质的小说。

  2.    语言的世代差异

  此次选出的小说作家世代并陈,资深作家的稳健与宏观能够继续扎实共进,新进者则呈显出鲜活的自我挑战面貌,各自有其信仰与风姿,也难以直接做并比。比较有趣的是小说的语言使用,有着明显从前世代习于将之严肃异质特殊化,寻求文字作为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同时也是作为塑造出独特风格的个别语言,逐渐转成广泛去承接与贴近日常口语的倾向,然而二者对文字简约与节奏的追求,大抵仍然相同,奥义与直白、反沟通与沟通或就是其明显可见的差异点。尤其,创作者定位自我与阅读者贴近/远离的牵动关系,应是另一个背后动机策动的判断点,譬如童伟格的〈任意一个〉与陈柏煜的〈写信给布朗〉,就是可以拿来对照的二件作品。

  3.    文学是什么?

  王德威在观看新世纪华人文学走向时,溢于言表的某种忧虑,也同样显现在资深作家对文学的综观回顾上。董启章的〈爱妻〉,就直接却清淡的做出质问,对于文学与市场的关系,或是对于为何以及为谁写作,都有着深刻的自省与批判。黄锦树的〈论写作〉,则是以对友人一生的凝看,来表述文学是否已然偏离初衷的沉痛感受;并以友人类同川端康成〈睡美人〉,那样对着青春女体之美的纯然崇拜,反而招引来社会道德的指控,这位退休者最后决定要燃尽自己的生命余烛,只祈求能够顾惜到残缺的幼者,以能重回母体的温暖怀抱,有如那只因破壳失败遭弃的雏鸡,令人惊喜的奇蹟复生,是在生命的哀叹后,依旧寄予的微弱希望。整体来看,我觉得黄锦树的〈论写作〉,是很清楚点出文学整体状态隐忧的作品,就是当小说文学在面对资本市场的强力倾轧时,究竟如何寻回文学的初衷,如何能借此而在对抗的过程中,还可认真去顾惜那些不免残败受伤的躯体,然后依旧能选择「宁愿独处一隅」,为「一二知音」写作下去,所做出来的低调期盼吧。

  年度小说奖得主为王定国的〈访友未遇〉,因为书写里成功掌握短篇小说的侷限篇幅,以悠长缓慢的自信节奏,细致迷人也精准内敛的语言,逐步地描述着一个暗隐的内心伤痛,同时展现出人与人之间,依旧能够相濡以沫的温暖情怀,是能够有着宏观大气、却身姿谦逊的优秀作品。

  此外,王定国舍弃直接控诉现实、选择以影写光的书写风格,让我们见到在华人百年小说发展里,某个程度过度笼罩在鲁迅借文学以救国族的写实主义长久影响,得以往着类同自然主义方向移转的可能。这样书写的特殊处,就在于能从幽微处下手,以见出大宇宙的镜照,手法精妙却毫不炫耀,有时甚至流畅平淡到会叫人不小心就视而不见的疏忽掉。

  那么,这样的文学,又究竟有何好处呢?我个人尊敬的小说家宋泽莱,在1988年前卫出版社个人作品集的序言里,曾这样写道:

  提及自然主义文学,在大学时期我就知道它了,在未十分了解写实、浪漫、超现实、意识流这些文学作品之前,它就被我喜爱了,并且懂得它的内涵,这种艺术是摈除主观、直观,以客观的态度来平铺题材的一种艺术。……最重要的是自然主义者一直努力揭示罪恶警惕人,而居然可以完全不带说教的味道。

  此阶段的宋泽莱相信小说「只能张着眼睛,注视悲剧的到临」,因为「世界的真貌其实就是那样的」。这种相对来讲显得宿命的客观与退让态度,可能恰恰是对于另一浩瀚抽象世界(命运、神或上帝),因为尊敬而自然显露出来的某种谦卑,此外也常可借此冷静的距离,抽离开或会导人涉入过深的此刻现实。

  于我,王定国的〈访友未遇〉,就是这样时代价值的展现。

阮庆岳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九歌107年小说选》这次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这次我被几篇带有强烈实验性的小说深深吸引。它们在叙事手法上玩出了新花样,像是打乱了时间轴,或者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切换,一开始读起来可能需要一点点耐心去适应,但一旦你跟上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跳跃和破碎反而更贴近我们当下的生活感受,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思绪本身就是如此跳跃和碎片化的,不是吗?还有几篇作品大胆地融合了奇幻元素,将日常生活的质感与超现实的想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读来让人大呼过瘾。这种尝试让我看到了台湾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年轻一代的作者们似乎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叙事框架,而是勇于突破,挑战读者的接受度和理解力。这样的作品或许不会一下子就赢得所有人的喜爱,但它们无疑是台湾小说界一股非常重要的创新力量,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品味。

评分

拿到《九歌107年小说选》,我第一眼就去找那些带有深刻社会观察的小说。不得不说,这次的选集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作者们没有回避现实中的种种困境,无论是阶级差异、城乡差距,还是女性在职场或家庭中面临的挑战,都被他们不动声色地融入到故事之中。我尤其被几篇关于底层人物挣扎求生的作品所打动,它们没有煽情,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以及在困境中依然闪烁的人性光辉。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社会不同角落的面貌,也引发了我对公平、正义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读这样的作品,会让人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激发起内心的力量,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变得更好。

评分

一年一度的《九歌107年小说选》果然没让我失望,这次的选本里,我惊喜地发现了几位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的作者,他们的作品一如既往地稳定且动人。特别是有一篇关于中年危机与人生选择的故事,主角的纠结和迷茫,我简直感同身受,读着读着,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也仿佛重现眼前,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未来的不安,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总能触碰到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当然,除了这些熟悉的面孔,我也认识了几位新的优秀作家,他们的文字带着一种清新的气息,讲述着当代年轻人关心的议题,比如社群媒体的影响、职场压力、或是对身份认同的探索。这些新声音的加入,让整本选集更加多元和丰富,展现了台湾小说界蓬勃的生命力。

评分

这次的《九歌107年小说选》里,有一股浓厚的乡土情怀扑面而来,让我这个离乡背井的都市人,对故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有几篇小说,它们细致地描绘了台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从北到南,从山林到海滨,作者们用朴实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些曾经熟悉的味道、声音、以及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情感,都通过文字鲜活地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那些写到传统技艺、地方祭典,或是家族故事的作品,它们让我感受到一种根植于土地的力量,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这些关于“根”的故事显得尤为珍贵。读完这些篇章,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充满回忆的家乡,那种温暖而踏实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终于等到《九歌107年小说选》出版了,每次拿到这本选集,内心都有种期待又熟悉的感动。翻开它,就像走进了一个熟悉又充满惊喜的宝藏箱,里面藏着一年份台湾小说最精华的闪光点。我特别喜欢它収録的那些描绘平凡生活切片的故事,有在城市角落里悄悄萌芽的爱情,有家庭成员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羁绊,也有关于成长、失落与和解的种种细腻情感。作者们笔下的场景,无论是熙熙攘攘的夜市,还是静谧的老宅,都仿佛有着温度,能瞬间把我拉入故事之中。我尤其欣赏那些敢于触碰社会议题的作品,它们没有说教的口吻,而是通过角色的经历,不动声色地引发读者思考,关于人性的挣扎、时代的变迁,甚至是我们社会里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读完一本,总会留下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可能是一个难以忘怀的角色,可能是一句直击心灵的对白,也可能是关于某个主题的全新视角。对我来说,这本选集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也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种种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