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107年小说选

九歌107年小说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小说
  • 文学
  • 九歌
  • 年度选集
  • 短篇小说
  • 中国当代文学
  • 故事集
  • 文学选集
  • 散文
  • 佳作推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品饮14杯小说美酒,典藏107年最香醇可口的文学滋味。 王定国〈访友未遇〉荣获107年度小说奖! 童伟格/罗浥薇薇/宋泽莱/陈柏煜/黄锦树/吴亿伟/郑如晴/章缘/董启章/王定国/萧培絜/夏曼‧蓝波安/朱国珍/黄崇凯 阅读一篇小说,就像品尝一杯红酒,只要第一口入喉,爱与不爱就苗头初现,第一口能过关的,继续追饮下去,体质、劲道与余韵收尾,大致就底定心中答案。品味小说时,阮庆岳便怀抱着对「独处一隅」的写作者的敬意,同时反应小说品相与内涵的文质彬彬。 本年度获选作品看似多元歧异,却也呈显出一些世代的差异和文学的脉络。新世代小说拉远与现实的距离,资深作家寻求文字作为小说艺术的重要面向。宋泽莱〈一个小镇上不及格的驱魔士〉探索形而上的文学可能,铺陈驱魔者的自白与反思;罗浥薇薇〈断代史〉中游牧灵魂的爱情自白,流洩出飘逸不群的文学气息;萧培絜〈在船上〉用冷静客观却十分贴近角色内里的语气,对存在的荒谬本质发出叹息;童伟格〈任意一个〉,以自天上观看世间的说书人语调,讲述一个人间历史的宿命与悲剧;陈柏煜〈写信给布朗〉倾向贴近日常口语,语言上具有散文的轻盈与诗的迷离,是游移在现实与非现实间的忏情书。多篇作品也尝试扣问文学是什么?董启章〈爱妻〉对于文学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为何写、为谁写作,有深刻的自省。黄锦树〈论写作〉透过对离世友人的凝视与回顾,点出对文学整体状态的隐忧。 本书特色 ★ 一○七年度小说奖,由王定国作品〈访友未遇〉获得。 ★ 由小说家阮庆岳担任主编,编选本年度如醇酒般值得再三品味的十四篇小说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阮庆岳


  作家、建筑学者。

  淡江大学建筑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硕士。曾任职美国芝加哥、凤凰城建筑公司多年,并于台北成立建筑师事务所,现为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专任教授。曾获台湾文学奖散文首奖及短篇小说推荐奖、巫永福二○○三年度文学奖、《中央日报》短篇小说奖、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二○○九年亚洲曼氏文学奖入围,以及二○○四年、二○一六年分获香港《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及中文十大小说等。

  文学着作含括小说《神祕女子》、《黄昏的故乡》、《林秀子一家》、《重见白桥》、《哭泣哭泣城》、《秀云》,以及散文集《城愁》、《一人漂流》、《声音》等;建筑论述《弱建筑》、《屋顶上的石斛兰》(与谢英俊合着);跨领域创作《惚恍》、《阮庆岳四色书》、《开门见山色》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编序

写小说


  作为小说年度选的挑选人,首先担忧浮上心头的,不是拣选时的犹豫为难,更是怕漏看了什么好作品。因为如何选小说,本就是绝对主观的事情,好像品尝一杯杯的红酒,只要第一口绕嘴下喉,加上萦绕的气味,爱与不爱就要苗头初现,第一口能过关的,继续追饮下去,体质、劲道与余韵收尾,大约就底定心中答案,要真的说起来,并不怎么难的,其实就只是端看嗜饮者口味的高低与何在。

  另一个真正回旋难去的念头,却是回到为何要读小说,以及为何要写小说?这样有些俗气的现实问题。在一年的阅读过程里,清楚感觉到短篇小说的发表量,并不如想像中来得丰沛,可以发表小说的园地,其实也因之寥寥可数,文学杂志(譬如《印刻文学》)以及副刊(譬如「自由副刊」与「联合副刊」)依旧是主要镇守者,反而蔚为各方流行的文学奖,或因其可能会带着短期竞赛的压力,有着炫技争先的必然意味,大半难以显现沉稳内敛的质地,遗憾地大半不大符合我的饮酒品味习性。

  另外,不少会吸引我目光的短篇,其实是从长篇小说里撷取出来,这有趣地显现出小说创作的能量,确实有集体往长篇方向移动的趋势。所以如此,可能也反应了读者已然不耐阅读小说的事实,作为往日短篇小说主要孕育园地的副刊,因此已经见不到过往发表的繁茂风华,创作者改而以更漫长艰辛的长篇做出路,这虽然像是不得不尔的现实回应,其实也可能是另一条文学风景的路径启始。

  而关于写小说在现实里的难为艰辛,王德威其实早在2002《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的前言里,就有些暮鼓晨钟地点出华人小说家在应对时代巨变状态下的现实时,各自选择后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王德威同时意有所指地暗示着写小说这件事,本就有着与世道相互背离的必然特质。他写着:

  「中国『现代』小说,果不其然要随着二十世纪成为过去?有能耐的作家,早已伺机多角经营。他(她)们或为未来的作品累积经验,或借已有的文名随波逐流,是非功过,都还言之过早。与此同时,就有一批作者宁愿独处一隅,以千言万语博取有数读者的赞弹。……从自我创造,到自我抹销,满纸是辛酸泪,还是荒唐言?两百五十多年前曹雪芹孤独的身影,依稀重到眼前。而我们记得,《红楼梦》写了原是为一二知音看的。」

  确实,不仅是辛酸泪与荒唐言样貌难分,自我创造也与自我抹销共生同谋,让小说文学不免显得异音纷杂,看起来既是繁盛似锦、却也恍如废墟顾影,面对走马灯般乍乍逼来的新世纪时,更不免要露出举足踌躇、四望茫然的孤单。然而,王德威并不因之绝望,尤其指出「有一批作者宁愿独处一隅」,并且怀抱着有如曹雪芹书写《红楼梦》,那样「写了原是为一二知音看的」心情,继续这样不绝于履的写小说艰辛路途。

  也许,这就是我阅读小说时,不断迂回想着的文学事实与写作人身影。我的挑选由是携带着我对这样执着于「独处一隅」者的敬意,这同时反应我觉得小说品相与内涵的文质彬彬,是阅读时相对重要的衡量点。

  以下,我就先简述一下年度选入的作品,所以会引我喜欢的原因所在。

  童伟格的〈任意一个〉,描述怀抱着某种神圣使命的神父,远离家乡并到达这远方的岛屿,因而周旋在人间历史里的国姓爷,以及不断寻求能与之作对话的上帝之间,展开了圣与俗的交战辩证。虽然还不能透过撷取的短篇,来窥探整体的全貌与意图,然而文字酝酿的气势已然惊人,以着彷彿远自天上观看世间一切的说书人腔调,以及圣经文字般崇高的舒缓韵律,讲述着一个人间历史的宿命与悲剧。

  罗浥薇薇的〈断代史〉,叙述一个漂泊与游牧灵魂的爱情自白,以碎片般的自由态度,开放着在分合偶然中的生命机运,却也在寻求绝对的自由与真实时,屡屡突然地回顾徘徊。由内在思绪主导行走的叙事风格,成功避免文字的矫情与装扮,流淌出有如林间小溪的清澈无惧,以及某种飘逸不群的文学气息。

  宋泽莱的〈一个小镇上不及格的驱魔士〉,以着极其朴素平白的语言,描述一个小镇具有驱魔能力者的自白与反思。除了反覆表述圣与魔的必然存在,以及信仰自身具有的强大力量,更是透过几次驱魔的现场描述,反照自己在其中依旧存有的虚妄与慾念,谦卑的自省是最大的话语。十分罕见的宗教驱魔题材,蓄意平凡的自省书写,直指文学本质与内在灵魂,本来可以连结相通的事实。

  陈柏煜的〈写信给布朗〉,小说文字加入日常口语的绵长独特,有着散文的轻盈与诗的迷离,叙述风格同样飘忽有致,在人称与主体间自在扑朔移动。小说陈述一对恋人的相爱、背叛与分手,是游移在现实与非现实间的忏情书,也是对爱情恆久的青红灯闪耀质疑。

  黄锦树的〈论写作〉,一个对忽然离世友人的私己琐碎回忆,其实却是对于逝去青春与梦想的缅怀召唤。流利动人却也庞大浩瀚的铺陈,是谈文学、谈生命意义,也谈到了纯真与爱情,满是感叹的生命回顾里,款款道出意欲归反原初的企盼。看似悲剧自绝的结尾,其实透露着对生命虚假的弃绝,以及求仁得仁后的安然自在,不是悲观的哀鸣,反而是对现世价值的批判,以及澈悟后的省思提醒。

  吴忆伟的〈练习生〉,描述一个迈入人生中段转折点的男人,辞去不断轮转的各样无趣工作,窝居在公寓顶楼的加盖出租房,数年如一日的准备公务员任用考试,竟然发觉自己生命无所依归的状态,和这个简陋临时的违章顶盖极为相似。在这过程里,同时跟随电视播放的韩国选秀节目,紧张地关心着某位选秀练习生竞逐鱼饵般冠冕的过程,一边观察隔邻几间同样生命漂泊无依靠者的人生。缓缓平静的叙述里,隐约控诉时代有如无情的评审,视众生命如练习生般筛拣弃置,观视与叙述的淡然风格,让人不觉有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悲伤感。

  郑如晴的〈廖齿科〉,将清淡婉约的一段昔日恋曲,透过女儿旁观者的视角缓缓道来。没有激情或戏剧性的情节,像是对坐喝着一碗温去了的茶,偶尔抬头互看一眼的人生相聚,无怨无尤的一席茶饮,安静听着竹帘外斜雨打芭蕉,然后温柔道别离去。有着日本文学传统的隐约徘徊,也有自然主义小说的悄然认命,最珍贵的是生命中擦身而过的彼此,依旧能够蔓延一世的尊重与谅解。

  章缘的〈失物招领〉,描述一个从南京被领养而移民到到美国的华人孤儿,在白人环境里长大成年后,面对中国社会忽然的富裕,以及因之而来的孤儿返乡寻根热,必须因此侧侧观看自己的生命历程时,所表露对过往与未来的同样不安。除了指出所失去帽子的必然难以替代,有如社会文化的看似相同、却实则相异,也似乎隐约描写及批判中国社会在过去的百年间,某种难以寻回的生命本体失落与无依状态。

  董启章的〈爱妻〉,以女作家在大学教书丈夫的口吻,简笔白描着女作家的写作与立志历程,同时铺陈出道以来的每一本小说内容大纲。看似交错也独立的几本小说情节,竟也勾勒出女作家的某种形貌,甚至观看出夫妻间的分歧关系。小说反单一脉络叙述的写法,建立起一种「看似无意义的意义性」,让彷如碎片互不相干的叙事,能在读者各自阅读后,生成奇异的连结。同时,也隐约辩证着文学本质在面对市场法则时,如何作因应的矛盾与困局,是对文学未来应当何去何从的严肃扣问。         

  王定国的〈访友未遇〉,是极度柔软与轻盈的小说,透过深深地扣敲着两个寂寞男女心灵的内里记忆,让我们一点一点地感受着那种各自难以吐露或分享的生命苦闷困境。这篇小说有着台湾当代文学少见运用自然主义所具有既客观描述又直逼内里的特质,看似无一物的叙事章法,却是精准与巧妙的真实呈现。尤其善用以意犹未尽的余韵,来表露意在言外意境的手法,以及借用景与物来写情的技巧,是让人在幽然看完后,不由得会回绕与喟叹的小说。

  萧培絜的〈在船上〉,用极度冷静客观、却十分贴近角色内里的语气,描绘着一个看似过着幸福稳当人生的现代女子,如何面对自己其实已然完全透明失焦的生命体,虽然也有尝试做一点点的对抗与挣扎,却彷彿世间一切都波澜不兴的无动于衷。有着对生命是否就当如此荒芜失温的质疑,也是对于存在意义的荒谬本质发出叹息,小说弥漫着流动、冰冷也透明的气质。

  夏曼‧蓝波安的〈大海之眼──失落在筑梦的岁月中〉,描述一个离开故乡兰屿的达悟族青年,开始他在台湾本岛的生命旅程,他所要面对的不只是汉人的歧视态度,还有因之对自我身份与自身文化的质疑省思。作者以十分诚挚的文笔,款款凝看这样自我启蒙般的生命历程,没有尖刻或怒气的不平控诉,只是平静地带着我们一起走过这样辛酸的生命点滴,深思透过经济不平等而生的文化倾轧,是如何真切地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命里。

  朱国珍的〈王正义〉,描写一个原住民知识份子的选举冤狱故事,文字准确冷静,现实的连结感强烈,透着一丝魔幻意味与超现实的戏谑性,与选举文化在小镇显露的奇异姿样,成功地互相做出辉映。作者描绘底层现实的无奈与认命,运用写实的贴近与温度感,奠立了小说的扎实力道。

  黄崇凯的〈夹子〉,极度迫近日常现实的简笔描述,让人有时会唿不过气来,也被迫必须近距离去盯视这些身边的事实。叙事不耸动地平实贴地,也许是蓄意在平凡日常中,翻飞出来一些荒谬感,是现实压迫下曲扭的生命镜象,文字简约铿锵有韵,让人想到七等生与王祯和早期作品的冷眼与孤单。

  在这些我所选出来、看似歧异多元的小说里,确实也呈显出在世代、文学观与写作态度的差异,甚至也可以阅读出来一些趋向与脉络,我就用以下三点来做个人观察的概述:

  1.    小说与现实的距离

  自鲁迅以来的华人现代小说,向来与现实牢牢地相互紧扣,其优点是往往能透过这样的紧密性,呈现出强大扑面的文学重量感,甚至因此直接涉入现实,对之做出是非干预与评断。然而,这样以现实为据的文学态度,也是其所以成之败之的所在,后继创作者似乎此刻也在寻求其他变异可能,譬如宋泽莱的〈一个小镇上不及格的驱魔士〉,就探索形而上/神学的文学可能;王定国的〈访友未遇〉,也让我们见到如何从日常的私己生命做出发,以轻盈、冷静及不介入的姿态,尤其避免文以载道的沉重,做出另一种贴近个己内在性的文学风貌可能。这样拉远与现实的距离,让更客观的内在与想像空间出现的处理手法,基本上已经广为新世代小说家运用,譬如罗浥薇薇的〈断代史〉与萧培絜的〈在船上〉,都是有着这样特质的小说。

  2.    语言的世代差异

  此次选出的小说作家世代并陈,资深作家的稳健与宏观能够继续扎实共进,新进者则呈显出鲜活的自我挑战面貌,各自有其信仰与风姿,也难以直接做并比。比较有趣的是小说的语言使用,有着明显从前世代习于将之严肃异质特殊化,寻求文字作为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同时也是作为塑造出独特风格的个别语言,逐渐转成广泛去承接与贴近日常口语的倾向,然而二者对文字简约与节奏的追求,大抵仍然相同,奥义与直白、反沟通与沟通或就是其明显可见的差异点。尤其,创作者定位自我与阅读者贴近/远离的牵动关系,应是另一个背后动机策动的判断点,譬如童伟格的〈任意一个〉与陈柏煜的〈写信给布朗〉,就是可以拿来对照的二件作品。

  3.    文学是什么?

  王德威在观看新世纪华人文学走向时,溢于言表的某种忧虑,也同样显现在资深作家对文学的综观回顾上。董启章的〈爱妻〉,就直接却清淡的做出质问,对于文学与市场的关系,或是对于为何以及为谁写作,都有着深刻的自省与批判。黄锦树的〈论写作〉,则是以对友人一生的凝看,来表述文学是否已然偏离初衷的沉痛感受;并以友人类同川端康成〈睡美人〉,那样对着青春女体之美的纯然崇拜,反而招引来社会道德的指控,这位退休者最后决定要燃尽自己的生命余烛,只祈求能够顾惜到残缺的幼者,以能重回母体的温暖怀抱,有如那只因破壳失败遭弃的雏鸡,令人惊喜的奇蹟复生,是在生命的哀叹后,依旧寄予的微弱希望。整体来看,我觉得黄锦树的〈论写作〉,是很清楚点出文学整体状态隐忧的作品,就是当小说文学在面对资本市场的强力倾轧时,究竟如何寻回文学的初衷,如何能借此而在对抗的过程中,还可认真去顾惜那些不免残败受伤的躯体,然后依旧能选择「宁愿独处一隅」,为「一二知音」写作下去,所做出来的低调期盼吧。

  年度小说奖得主为王定国的〈访友未遇〉,因为书写里成功掌握短篇小说的侷限篇幅,以悠长缓慢的自信节奏,细致迷人也精准内敛的语言,逐步地描述着一个暗隐的内心伤痛,同时展现出人与人之间,依旧能够相濡以沫的温暖情怀,是能够有着宏观大气、却身姿谦逊的优秀作品。

  此外,王定国舍弃直接控诉现实、选择以影写光的书写风格,让我们见到在华人百年小说发展里,某个程度过度笼罩在鲁迅借文学以救国族的写实主义长久影响,得以往着类同自然主义方向移转的可能。这样书写的特殊处,就在于能从幽微处下手,以见出大宇宙的镜照,手法精妙却毫不炫耀,有时甚至流畅平淡到会叫人不小心就视而不见的疏忽掉。

  那么,这样的文学,又究竟有何好处呢?我个人尊敬的小说家宋泽莱,在1988年前卫出版社个人作品集的序言里,曾这样写道:

  提及自然主义文学,在大学时期我就知道它了,在未十分了解写实、浪漫、超现实、意识流这些文学作品之前,它就被我喜爱了,并且懂得它的内涵,这种艺术是摈除主观、直观,以客观的态度来平铺题材的一种艺术。……最重要的是自然主义者一直努力揭示罪恶警惕人,而居然可以完全不带说教的味道。

  此阶段的宋泽莱相信小说「只能张着眼睛,注视悲剧的到临」,因为「世界的真貌其实就是那样的」。这种相对来讲显得宿命的客观与退让态度,可能恰恰是对于另一浩瀚抽象世界(命运、神或上帝),因为尊敬而自然显露出来的某种谦卑,此外也常可借此冷静的距离,抽离开或会导人涉入过深的此刻现实。

  于我,王定国的〈访友未遇〉,就是这样时代价值的展现。

阮庆岳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