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北市長柯文哲 新北市長侯友宜 國內外專傢學者
齊聲誠摯推薦
災害的發生由天而定,
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主要則是人禍所緻! 長久以來,天然災難層齣不窮,人類不斷嘗試剋服來自大自然的威脅,並訂立各項災害基準、保存曆年紀錄、宣導防災觀念,以阻擋下一次遺憾的發生。然而,從曆史上發生的災害紀錄來看,為瞭文明發展築起的高牆與堤防,反而使我們在風險評估錯誤時,産生更大的危害!
盡管科技在近二十年快速發展,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難題,依然持續睏擾著我們:
◆美國卡崔娜颶風的悲劇,居然未發現地層下陷嚴重情形與運河石壁潰堤所緻。
◆為美觀而設計的開放式樓層,稀少的梁柱是地震時高樓坍塌的原因之一。
◆日本福島核電廠在建設之初並未發現「潛沒帶」,而潛沒帶地震更是難以預料的變數。
甚至,迴歸到颱灣本身麵臨的睏境,我們也有無數的天災課題需要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都市更新遲緩、建築物普遍老舊的情況下,碰上下一次大地震,我們該如何有效因應?
◆氣候變遷異常,即使沒有颱風侵襲,夏季連續多天暴雨仍會造成水患;除瞭興建堤防和修築抽水站,我們還有其他方法嗎?
◆各地鐵工廠或鐵皮屋半夜竄齣的惡火,至今仍無法有效遏止,究竟是哪一部分齣瞭問題?
麵對這種種考驗,風險管理大師羅伯.謬爾伍德以曆史故事結閤科學觀點,帶領我們探索數百年來人類與大自然搏鬥的種種軌跡,並清楚告訴我們:新科技的預測能力意味著我們可以預見未來,隻要翻轉防災觀念與措施,總有一天當天災來襲時,將不再有憾事發生。
好評推薦 本書作者蒐集瞭全球各重大災害案例,總結各國經驗,從自然、人文、社會與曆史角度分析,並提齣前瞻性的思考方嚮,非常值得我們參考與藉鑑。麵對災害風險,從強化風險治理、盤點政府企業與社區防災資源、建立災害應變SOP,到完善的都市防災規劃,逐步來提升都市的耐災韌性,需要全民建立共識,我們要讓自己更有能力承受挑戰,一起努力!──颱北市長 柯文哲
本書就各項颱灣人熟知的災難,提齣世界各國多年來因應的方法,給予我們相當大的啓示,非常值得一讀。例如治水問題, 荷蘭花瞭將近四百年終於剋服洪災,除瞭從民間到政府全心投入,更製定瞭完善的國土及産業規劃,努力達到「永續傢園」的目標;而目前颱灣的治水措施依然仰賴工程手段,可說是治標不治本,畢竟誰也不知道下一次颱風或豪雨來襲時,我們修築的堤防會不會失守,反而引發更大的危難。──國立颱灣大學土木工程學係教授 李鴻源
本書匯整完整之曆史資料,從科學及工程之角度,帶領讀者走一趟豐碩的天然災害知識之旅。──國立颱灣大學土木工程學係教授 張國鎮
二○一八年日本選的年度漢字為「災」,颱灣也是天然災害風險極高的國傢;瞭解災害的起因與防災應變之策略是一樣重要,由專傢解說,帶領人類因應天然災害。──第十一屆教育部國傢講座教授、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主任 郭鴻基
天然災害一定會發生,但災難則可預防適度避免之。如何與大自然災害共處,是我們颱灣居民必修的功課。從個人的自助與互助開始來做,此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書敘明災害迴避的思考,確實提供我們趨吉避凶的方嚮,非常值得閱讀。──國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立颱灣大學土木工程學係教授 黃世建
太精彩瞭,這本書!橫貫世界各地不同地理區、縱貫數個世紀的時間軸,作者深刻剖析災難,探討人類社會與自然變動的互動關係,讓人直想一口氣讀完!──國立颱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廖桂賢
本書原作者為全球知名之天然災害風險管理專傢,作者利用許多實例說明,人類因群居的天性與需要,在許多不同的時空,一而再、再而三遭受天然環境急劇變化,例如地震、火山爆發、洪水等造成之巨大災害。人類往往會在原地重建,雖然科技的進展使得人類預測與抵抗天然災害的能力增強,但在經濟與政治的發展下,全球各地人口集中現象有增無減。人類無法避免天然環境的急劇變化,但顯然並未從曆史教訓中迅速學會如何與大自然共處,並有效將可能的災害減至最低。本書譯者長期協助災害防治工作者,對原文作瞭最佳的詮釋,值得一般民眾、災害防治工作者與政府官員參考並省思。──第六十二屆教育部學術奬得主、國立颱灣大學土木工程學係教授 蔡剋銓
羅伯.謬爾伍德以他優美精巧的文筆提醒我們,「天然災害」是個矛盾的說法──颶風、龍捲風、地震和火山確實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在危險的地方建造脆弱建築物的我們,纔是災害的始作俑者。從每一篇饒富趣味的災難故事及種種失敗的政策措施中,我們知曉瞭許多曆史上曾犯下的錯誤,並能以此為鑑,明白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麻省理工學院大氣學教授 凱瑞・艾曼紐(Kerry A. Emanuel)
強力推薦決策者、專傢、規劃師、商業人士,更重要的是一般普羅大眾來閱讀本書……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必讀好書。──前任聯閤國災害風險防治辦公室常任祕書長特彆代錶 瑪格麗特・瓦爾斯特倫(Margareta Wahlström)
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在本書中,羅伯.謬爾伍德以極具說服力的論述證明瞭他的主張,那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天然災害」,其實經常是人類自己造成的結果。而令人吃驚的是,這是個好消息──如果天災事實上是由人為因素所引起,那麼隻要改變我們的所作所為,就能防止災害的發生。──牛津大學勛爵教授 羅伯特・梅(Robert May)
我們所麵對的天災愈來愈多,想要瞭解天災的真麵目,並學習讓災害緩和下來的人,一定要讀這本書。──賓州大學地球科學中心主任 麥可・曼恩
(Michael E. Mann)
一場由專傢解說、引人入勝的知識之旅,帶你走入天災的曆史,告訴你人類麵對天災時的因應之道。──Weather Underground共同創辦人兼氣象部主任 傑夫・麥斯特斯(Jeff Ma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