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长柯文哲 新北市长侯友宜 国内外专家学者
齐声诚挚推荐
灾害的发生由天而定,
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则是人祸所致! 长久以来,天然灾难层出不穷,人类不断尝试克服来自大自然的威胁,并订立各项灾害基准、保存历年纪录、宣导防灾观念,以阻挡下一次遗憾的发生。然而,从历史上发生的灾害纪录来看,为了文明发展筑起的高墙与堤防,反而使我们在风险评估错误时,产生更大的危害!
尽管科技在近二十年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迁所带来的难题,依然持续困扰着我们:
◆美国卡崔娜飓风的悲剧,居然未发现地层下陷严重情形与运河石壁溃堤所致。
◆为美观而设计的开放式楼层,稀少的梁柱是地震时高楼坍塌的原因之一。
◆日本福岛核电厂在建设之初并未发现「潜没带」,而潜没带地震更是难以预料的变数。
甚至,回归到台湾本身面临的困境,我们也有无数的天灾课题需要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都市更新迟缓、建筑物普遍老旧的情况下,碰上下一次大地震,我们该如何有效因应?
◆气候变迁异常,即使没有台风侵袭,夏季连续多天暴雨仍会造成水患;除了兴建堤防和修筑抽水站,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各地铁工厂或铁皮屋半夜窜出的恶火,至今仍无法有效遏止,究竟是哪一部分出了问题?
面对这种种考验,风险管理大师罗伯.谬尔伍德以历史故事结合科学观点,带领我们探索数百年来人类与大自然搏斗的种种轨迹,并清楚告诉我们:新科技的预测能力意味着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只要翻转防灾观念与措施,总有一天当天灾来袭时,将不再有憾事发生。
好评推荐 本书作者蒐集了全球各重大灾害案例,总结各国经验,从自然、人文、社会与历史角度分析,并提出前瞻性的思考方向,非常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鑑。面对灾害风险,从强化风险治理、盘点政府企业与社区防灾资源、建立灾害应变SOP,到完善的都市防灾规划,逐步来提升都市的耐灾韧性,需要全民建立共识,我们要让自己更有能力承受挑战,一起努力!──台北市长 柯文哲
本书就各项台湾人熟知的灾难,提出世界各国多年来因应的方法,给予我们相当大的启示,非常值得一读。例如治水问题, 荷兰花了将近四百年终于克服洪灾,除了从民间到政府全心投入,更制定了完善的国土及产业规划,努力达到「永续家园」的目标;而目前台湾的治水措施依然仰赖工程手段,可说是治标不治本,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次台风或豪雨来袭时,我们修筑的堤防会不会失守,反而引发更大的危难。──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李鸿源
本书汇整完整之历史资料,从科学及工程之角度,带领读者走一趟丰硕的天然灾害知识之旅。──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张国镇
二○一八年日本选的年度汉字为「灾」,台湾也是天然灾害风险极高的国家;了解灾害的起因与防灾应变之策略是一样重要,由专家解说,带领人类因应天然灾害。──第十一届教育部国家讲座教授、气候天气灾害研究中心主任 郭鸿基
天然灾害一定会发生,但灾难则可预防适度避免之。如何与大自然灾害共处,是我们台湾居民必修的功课。从个人的自助与互助开始来做,此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书叙明灾害回避的思考,确实提供我们趋吉避凶的方向,非常值得阅读。──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黄世建
太精彩了,这本书!横贯世界各地不同地理区、纵贯数个世纪的时间轴,作者深刻剖析灾难,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变动的互动关系,让人直想一口气读完!──国立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副教授 廖桂贤
本书原作者为全球知名之天然灾害风险管理专家,作者利用许多实例说明,人类因群居的天性与需要,在许多不同的时空,一而再、再而三遭受天然环境急剧变化,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造成之巨大灾害。人类往往会在原地重建,虽然科技的进展使得人类预测与抵抗天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但在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下,全球各地人口集中现象有增无减。人类无法避免天然环境的急剧变化,但显然并未从历史教训中迅速学会如何与大自然共处,并有效将可能的灾害减至最低。本书译者长期协助灾害防治工作者,对原文作了最佳的诠释,值得一般民众、灾害防治工作者与政府官员参考并省思。──第六十二届教育部学术奖得主、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蔡克铨
罗伯.谬尔伍德以他优美精巧的文笔提醒我们,「天然灾害」是个矛盾的说法──飓风、龙卷风、地震和火山确实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在危险的地方建造脆弱建筑物的我们,才是灾害的始作俑者。从每一篇饶富趣味的灾难故事及种种失败的政策措施中,我们知晓了许多历史上曾犯下的错误,并能以此为鑑,明白如何避免重蹈覆辙。──麻省理工学院大气学教授 凯瑞・艾曼纽(Kerry A. Emanuel)
强力推荐决策者、专家、规划师、商业人士,更重要的是一般普罗大众来阅读本书……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必读好书。──前任联合国灾害风险防治办公室常任祕书长特别代表 玛格丽特・瓦尔斯特伦(Margareta Wahlström)
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在本书中,罗伯.谬尔伍德以极具说服力的论述证明了他的主张,那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天然灾害」,其实经常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结果。而令人吃惊的是,这是个好消息──如果天灾事实上是由人为因素所引起,那么只要改变我们的所作所为,就能防止灾害的发生。──牛津大学勋爵教授 罗伯特・梅(Robert May)
我们所面对的天灾愈来愈多,想要了解天灾的真面目,并学习让灾害缓和下来的人,一定要读这本书。──宾州大学地球科学中心主任 麦可・曼恩
(Michael E. Mann)
一场由专家解说、引人入胜的知识之旅,带你走入天灾的历史,告诉你人类面对天灾时的因应之道。──Weather Underground共同创办人兼气象部主任 杰夫・麦斯特斯(Jeff Masters)
迷雾中的航程:一部关于探险、失落与重生的史诗 图书名称:《迷航孤岛:失落文明的低语》 图书简介 一、 序章:被遗忘的坐标 在二十世纪初那个充满殖民扩张与科学狂热的年代,世界地图上仍残留着未被触及的空白地带。探险家亚瑟·霍姆斯,一个对已知世界深感厌倦的贵族后裔,却痴迷于一张残缺不全的航海图。这张图卷声称指向南太平洋深处一片被海流和迷雾常年笼罩的群岛——“永恒之眼”群岛。传说那里不仅拥有比黄金更稀有的矿物,更隐藏着一个在人类文明诞生前就已消亡的古老文明的遗迹。 霍姆斯深知此行的凶险。数次远航的失败、船员的离奇失踪以及当地原住民流传的关于“海中巨兽”的传说,都让这次探险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然而,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家族荣誉的重拾,驱使他集结了一支由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固执的语言学家以及几名沉默寡言的雇佣兵组成的探险队,搭乘他斥巨资购得的蒸汽驱动探险船“黎明号”,毅然驶入了那片被主流科学界嗤之以鼻的禁区。 二、 深海的考验与初遇 航行初期一切顺利,直到船只进入了被称为“灰烬之墙”的异常洋流区域。海面下涌动着肉眼可见的微小生物群,它们发出幽蓝的光芒,使得水下能见度低得令人绝望。船只开始受到无形的拉扯,罗盘失灵,通讯中断。霍姆斯的语言学家同伴,伊莲娜·维克多,开始对航海图上的符号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她发现那些符号并非简单的地理标记,而更像是一种复杂的声波频率记录。 在一次突如其来的风暴中,“黎明号”的船体被一块突兀出现的巨大黑色礁石撕开了一道口子。绝望之际,探险队发现他们并非被冲向了死亡,而是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由某种未知材料构筑成的海底隧道入口。隧道内部,海水被奇特的力量排开,船只在光滑如镜的内壁滑行,最终,他们看到了光——不是太阳的光,而是一种柔和的、仿佛来自岩石内部的白光。 他们登陆的岛屿,被命名为“赫利俄斯之心”。这里的植被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金属光泽,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和甜美花香的混合气味。岛屿中央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由黑曜石和某种半透明晶体构筑的锥形建筑,它完全颠覆了已知的任何建筑学原理。 三、 失落文明的回响 探险队迅速展开调查。他们发现,这个失落的文明——霍姆斯根据语言学家的翻译,暂称之为“阿卡迪亚人”——似乎并非完全消亡。他们的城市被一种奇异的“休眠场”保护着,时间流速似乎异常缓慢。 在深入探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阿卡迪亚人留下的“记忆水晶”。这些水晶通过神经连接技术,直接将历史、科学和哲学知识灌输给霍姆斯和伊莲娜。他们了解到,阿卡迪亚人并非毁于战争或瘟疫,而是因为他们过度依赖一种可以控制局部时空结构的能量源——“谐振核心”。为了避免核心失控可能引发的维度灾难,阿卡迪亚人选择集体进入了深度沉睡,将文明的精华封存于此,以待未来的“合格继承者”。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了这种“沉睡的和平”。探险队很快发现了另一批潜伏在岛上的“守卫者”。这些人并非阿卡迪亚人本身,而是数千年来被这个核心能量吸引而来的、被扭曲和改造的早期人类后裔。他们身体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异,视任何外来者为“噪音”和“干扰源”,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确保核心的绝对静默。 四、 伦理的困境与内部分裂 随着对阿卡迪亚科技理解的加深,探险队内部开始出现严重分歧。 雇佣兵首领,一个名叫“铁锤”的冷酷男子,坚信“谐振核心”是人类对抗现有世界强权的终极武器,他主张暴力夺取,将核心带回文明世界。而伊莲娜则极力反对,她认为阿卡迪亚人的历史教训是明确的:任何试图将高级技术用于低级欲望的力量,都会招致毁灭。她主张尊重遗迹,仅记录知识,然后彻底封印此地。 霍姆斯则陷入了两难。他看到了改造世界、终结贫穷和战争的希望,但也恐惧力量带来的腐蚀。在一次对核心能量场的近距离接触中,霍姆斯被短暂地“链接”到了核心的意识流,他看到了无数个平行宇宙的兴衰,以及一个无法逃脱的“宿命论”循环。 五、 最后的抉择:回响的代价 “铁锤”趁着霍姆斯和伊莲娜深入研究祭坛结构时,发动了政变。他带领雇佣兵小队,利用简易爆炸物试图强行激活核心的外部控制面板。 一场围绕着失落文明的遗产的殊死搏斗在晶体大厅中爆发。守卫者们如同幽灵般出现,加入混战。霍姆斯必须在保护伊莲娜和阻止“铁锤”的同时,理解阿卡迪亚人留下的最后一道“保险措施”。 最终,霍姆斯意识到,阿卡迪亚人早已预料到会有贪婪的继承者。他们并未留下“启动”核心的钥匙,而是留下了一套“重启”机制。重启意味着将整个岛屿,包括所有现代科技的痕迹,彻底抹去,使其重归海洋深处,时间线重置。 面对即将到来的全面失控,霍姆斯做出了痛苦的决定。他没有选择将力量据为己有,也没有选择让它落入“铁锤”之手。在伊莲娜的帮助下,他启动了“湮灭序列”。 六、 尾声:新的海洋,新的迷雾 剧烈的震动袭来,大地开始崩裂。霍姆斯和幸存的几名探险队员,在核心自毁前的最后一刻,驾驶着一艘由阿卡迪亚人遗留的微型逃生舱,冲出了正在坍塌的隧道。 当他们浮出水面时,“永恒之眼”群岛连同那座巨大的晶体金字塔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平静和深邃的蓝色海洋。 回到文明世界后,霍姆斯和伊莲娜选择永远保守这个秘密。他们带回的“证据”——几块不起眼的黑色岩石和伊莲娜笔记中晦涩难懂的符号——很快被科学界认定为集体幻觉的产物。 然而,在每一个宁静的夜晚,霍姆斯都能清晰地“听见”那遥远的、晶体共鸣的低语。他明白,他们没有“拯救”那个文明,也没有“征服”那个力量,他们只是有幸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并最终选择了让那个过于强大的回响,永远沉睡在无尽的深海之中。他们的航程结束了,但关于探索未知、人性弱点与文明责任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这本书,记录的不是一场胜利,而是一次对极端力量的庄严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