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区域海洋学(二版)

台湾区域海洋学(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海洋
  • 海洋学
  • 台湾地理
  • 海洋环境
  • 海洋资源
  • 海洋政策
  • 两岸交流
  • 地理学
  • 环境科学
  • 海洋生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过去四十余年来台湾海域的丰富探测资料为基础,综合整理历年海洋学界的重要发现,将庞杂艰涩的学术成果简化为清晰图片,辅以简明文字叙述,以图文并列方式,介绍台湾海域海洋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期望搭起海洋科学普及化的桥梁,帮助初学者于短时间内掌握海洋学精髓,快速入门,并且站在前辈学者的肩膀上向前迈进,拓展海洋研究的新页;同时也希望提供完整资讯,增进各级学校地科教师对台湾海洋环境的了解,或採用作为教材,提升学生及社会大众对台湾海洋环境的正确认知,培养国人知海、亲海和爱海的情操,建立海洋国家公民的基本素养。
《海洋动力学导论:近岸与远洋过程的物理基础》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海洋动力学基础知识。它着重阐述驱动海洋运动的基本物理原理,并系统地覆盖了从尺度最小的湍流混合到尺度最大的全球环流的各种现象。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使读者能够逐步理解复杂的海洋现象,强调理论与观测的结合。 第一部分:流体力学与海洋运动的基本方程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流体力学的基础,为后续深入探讨海洋动力学奠定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第1章:流体的基本性质与连续介质假设 本章详细介绍了流体(特别是海水)的密度、粘度、可压缩性等关键物理属性。讨论了在海洋尺度上应用连续介质假设的合理性。重点介绍了拉格朗日与欧拉描述方法,以及如何在这两种框架下构建运动方程。 第2章:牛顿运动定律在流体中的应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详细推导了不可压缩牛顿流体的基本控制方程——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探讨了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包括惯性项、压力梯度项、粘性项和外力项。特别关注了科里奥利力在地球参考系中对流体运动的引入和影响。 第3章:海洋运动的简化模型与基本力学平衡 针对海洋尺度特征,本章介绍了运动方程的简化形式。深入分析了四种主要的力学平衡状态: 1. 静水压力平衡 (Hydrostatic Balance): 在垂直方向上,压力梯度力与重力相平衡,这是理解海洋垂直分层的关键。 2. 地转平衡 (Geostrophic Balance): 在大尺度、低频运动中,压力梯度力与科里奥利力相平衡,这是描述大洋环流和中尺度涡旋的基础。 3. 惯性平衡与梯度风平衡: 讨论了在特定条件下(如气旋和反气旋)风应力驱动下的近似平衡。 第二部分:海洋的宏观尺度动力学——环流与大尺度运动 本部分将焦点从基础方程转向实际观测到的海洋大尺度运动模式,探讨驱动这些运动的机制。 第4章:海洋中的垂直运动与密度驱动环流 本章阐述了温度和盐度(即密度)对海洋环流的控制作用。详细讨论了热盐力驱动的密度流,包括俯冲和上升区域的形成。引入了布格-泰勒(Boussinesq)近似在处理密度差异时的应用。 第5章:大洋环流的理论:温盐环流与风驱动环流 全面回顾了大洋环流的经典理论。详细阐述了埃克曼(Ekman)理论,包括埃克曼输运和其在边界层中的作用。随后,深入探讨了斯托梅尔(Stommel)的温盐驱动模型以及温克勒(Wüst)的深层水形成机制。重点分析了风应力驱动下的西边界流的形成机制,例如马修斯(Munk)和吉尔(Gill)的理论。 第6章:大尺度行星涡旋与罗斯比波 探讨了地球自转对大尺度水体运动的影响。详细解释了罗斯比波(Rossby Waves)的色散关系、群速度和相速度,以及它们在赤道附近和中纬度地区对热量和动量再分配的作用。讨论了中尺度涡旋的能量和动量传递机制。 第三部分:近岸与区域海洋动力学 本部分将研究范围缩小到受陆地边界、地形和复杂岸线影响的近岸区域,侧重于浅水动力学和潮汐现象。 第7章:浅水动力学与波浪理论 本章集中于水深相对于波长较小的水域的动力学。推导了浅水波的线性色散关系。详细分析了浅水波的传播、折射、衍射和破碎过程。讨论了非线性浅水波,如无浪水波(solitons)在特定环境中的应用。 第8章:潮汐的产生与动力学 系统性地介绍潮汐的形成机制,包括拉普拉斯潮汐方程的推导与求解。区分了正规潮汐(如开阔海洋的调和常数)和受地形、沿岸效应影响的实际潮汐。探讨了潮汐在河口和海湾的放大效应。 第9章:海陆相互作用:风暴潮与沿海环流 分析了强风和气压变化如何驱动沿海地区的水位异常——风暴潮。讨论了沿岸重力波在响应外界扰动(如强风或地震)时的传播特性。重点讲解了沿岸上升流和下降流(Coastal Upwelling/Downwelling)的物理机制,以及它们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第四部分:海洋边界层、混合与湍流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海洋中能量耗散和物质交换的关键区域——边界层,以及驱动这些过程的湍流。 第10章:海洋边界层理论 区分了风应力驱动的混合层(Mixed Layer)与深层海洋之间的界面。详细介绍了一维和二维混合层模型,讨论了日变化、季节变化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探讨了海洋内部的湍流发生机制,包括剪切不稳定性和浮力阻力。 第11章:海洋内部的密度驱动混合与热力学 关注海洋中尺度和微尺度上的能量耗散。引入了梯度理查森数(Ri)来判断层结的稳定性。讨论了内部波的产生、传播和破碎过程,及其在垂直混合中的贡献。分析了热力学过程(如蒸发、降水、融冰)如何影响水团的密度结构和垂直混合。 第五部分:数据、观测与数值方法 本部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介绍了海洋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 第12章:海洋观测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概述了主要的海洋观测手段,包括卫星遥感(海面高度、海色)、锚定浮标、滑翔机和Argo浮标网格。重点介绍了时间序列分析、谱分析在识别海洋振荡(如ENSO、PDO)中的应用。 第13章:海洋环流的数值模拟 简要介绍了海洋环流模型(OCM)的结构,包括坐标系选择(如地形适应坐标系、Z坐标系)。讨论了模型的离散化方法和计算效率问题。强调了模型验证和同化技术在提高预报准确性中的作用。 总结 本书力求在保持物理严谨性的同时,保持清晰的逻辑和易于理解的叙述风格。通过对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过程的系统阐述,读者将能够建立对海洋动力过程的全面认识,并具备分析和解释海洋观测数据与模型结果的能力。全书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实例分析,旨在成为海洋动力学学习的权威参考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二版序
初版序
作者序(一)
作者序(二)
致谢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绪论
1.海洋科学的范畴
2.台湾海洋科学研究历程
2.1海洋科学教育与研究机构
2.2海洋研究船
2.3研究船贵重仪器中心
2.4海洋资料库
3.海域概况及演变

第二章 台湾周边的区域海洋地质
1.前言
2.台湾周边的区域海底地形
2.1东海大陆棚
2.2台湾海崃陆棚
2.3高屏大陆棚及大陆斜坡
2.4恆春海嵴、北吕宋海槽及绿岛-兰屿岛弧
2.5花东海盆、加瓜海嵴及西菲律宾海盆
2.6琉球海沟、耶雅玛海嵴、南澳海盆及琉球岛弧
2.7南沖绳海槽及东海大陆坡
3.台湾周边海域地质分区特征
3.1东海陆棚地质区(第三纪张裂大陆边缘)
3.2台湾海崃陆棚地质区(上新世-第四纪前陆盆地)
3.3高屏棚坡地质区(前陆盆地系统-楔形顶部堆积带)
3.4恆春海嵴-绿岛、兰屿地质区(挤压变形的弧前区)
3.5花东海盆、加瓜海嵴地质区(西菲律宾海盆的次盆地)
3.6琉球海沟-岛弧地质区(菲律宾海板块隐没带)
3.7南沖绳海槽地质区(弧后张裂盆地)
4.台湾周边海域海洋地质研究成果简述
5. 结语

第三章 台湾周边海域的海洋地球物理
1.历史背景与发展概述
1.1业界的工作
1.2学界的努力
2.现有海域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其意义
2.1海床地形及地貌测绘
2.2反射及折射震测
2.3海域重力场暨地磁场异常测绘
2.4海床地热观测
2.5海底地震仪之发展与应用
3.未来展望与期许

第四章 海洋物理环境
1.前言
2.风场特性
3.海水温盐分布
3.1海温分布
3.2盐度分布
3.3温盐分析
3.4温、盐垂直剖面
3.5季节性变化
4.海洋声学环境
4.1海洋的声波传播环境
4.2深海环境中声波传播模式
4.3浅海环境中声波传播模式
4.4台湾附近海域声学环境及声波传播模式
4.5结语
5.长期气候变化

第五章 海水运动概况
1.前言
2.海流系统
2.1海流长期统计
2.2台湾东部海域
2.3台湾西南海域
2.4台湾海崃
2.5台湾东北海域
3.潮汐与潮流
4.内潮与内波
4.1南海内波
4.2高屏崃谷内潮
4.3东海内波与内潮
5.海洋波浪
6.一些小尺度运动
6.1绿岛背流处的尾涡流
6.2海底山上方之切变不稳定波列
7.近岸水流与河口环流
7.1河口环流概述
7.2台湾河川河口特性—以淡水河为例
7.3结语

第六章 海洋营养盐化学
1.前言
2.海水营养盐
2.1氮
2.2磷
2.3硅
2.4海域基本概况
3.西菲律宾海-东海陆棚区海域
4.台湾海崃
5.南海
6.结语

第七章 海岸及浅海海洋生态系
1.海洋生态系简介
2.台湾的海岸地形
3.潮间带生态系
3.1硬底质潮间带
3.2软底质潮间带
3.3海岸地区海陆交互作用
3.4溼地生态系的保育
4.亚潮带浅海生态系
4.1硬底质浅海
4.2珊瑚礁生态系
4.3海草床生态系
5.结语

第八章 浮游动物群聚
1.桡足类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整体趋势
2.海洋环境概述与区域性之桡足类优势物种
3.桡足类动物丰度地理分布及季节变化
4.桡足类主要物种在温度、盐度梯度上之分布
5.桡足类群聚物种歧异度之地理分布及季节变化

第九章 底栖生态系统
1.前言
2.陆棚底栖生态系
2.1陆棚环境特性与生物分布
2.2底栖动物的生态角色
2.3陆棚区的鱼类群聚结构
2.4陆棚区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
2.5人为活动与气候变迁对陆棚区底栖动物与渔业资源的影响
3.深海底栖生态系
3.1台湾周边深海环境特性
3.2深海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
3.3深海底栖群聚结构
3.4深海底栖鱼类垂直迁徙生活史
4.结语

第十章 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和保育
1.前言
2.海洋生物的演化
3.海洋生物多样性
3.1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3.2海洋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3.3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3.4生态多样性
3.5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型态
4.台湾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4.1海洋细菌
4.2海藻
4.3海绵
4.4刺胞动物
4.5栉板动物门(Ctenophora)
4.6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
4.7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4.8纽形动物门(Nemertea)
4.9环节动物(Annelida)
4.10软体动物(Mollusca)
4.11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4.12苔藓动物门(Bryozoa)
4.13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4.14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4.15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4.16嵴索动物(Chordata)
5.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5.1经济上的价值
5.2生态上的价值
5.3审美上的价值
5.4伦理上的价值
6.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6.1过度捕捞
6.2栖地破坏
6.3海洋污染
6.4外来种入侵
6.5气候变迁
7.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育
7.1设立海洋保护区
7.2分区规划
7.3立法、执法与守法
7.4国际合作
8.结语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图书序言

二版序

  谨以这本二版《台湾区域海洋学》作为台大海洋所创所五十週年贺礼。

  地球表面积71% 是海洋,以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来说,大家都是「岛民」,因此直接也好、间接也好,所有人的生活都跟海洋有所关连:90% 的国际货运走海路,全球暖化增加的热量有90% 被海洋吸收,地球上50% 的氧气是海中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产生的,占总人口数44% 的人居住在距离海岸150 公里以内的陆地。人与海的关系密切无庸置疑,有识之士于是乎倡导保护海洋、永续发展、永续经营海洋的理念。然而有句话说:「我们无法保护我们不懂的东西」(We can’t protect what we don’t understand.),即在付诸环保行动之前,必须充分明了我们要保护的对象。在95% 的海洋尚未被彻底探索过的事实下,大家对海洋其实非常陌生,遑论保护她,因此从看海、懂海到护海,就是海洋学家们甘冒生命危险、忍受晕船之苦,锲而不舍地出海探测、研究海洋的动机所在。

  海洋科学不是门「立竿见影」的科学,动辄需要二、三十年以上且极为专注的研究,才得以对其中某个现象有所领悟,因此海洋研究的重要性易为人所轻视。尤其在3C 产业当道,AI 蔚为时尚的台湾,做什么事都要老百姓立即有感,导致像海洋研究既耗钱又耗时的学门,虽然能展现国力,但仍需国家倾力支持,于某些方面确实是难以讨好政客和一般大众。而另方面在政府高喊海洋立国、海洋环保、永续利用海洋资源与能源的口号之下,大家又不得不重视全方位的海洋研究,这时候就凸显这本《台湾区域海洋学》带给我们的海洋科学知识,其实是让我们一点一滴了解海洋、协助大家实践这些口号的后盾。当气温节节上升、化石燃料枯竭、没电、没干净水源,3C 及AI 顿时无用武之地,届时相信老百姓就会对我们现在为什么要研究海洋有感。

  在大家的努力下,《台湾区域海洋学》这本书可以说是集五、六十年来,我国海洋学界在台湾海域探测所得之精华而成的一本(也是第一本)「我们自己的」海洋学教科书。四年前初版1,500 本,承蒙各界爱戴与支持,已销售一空,算是给了作者们一点小小的激励。在台大海洋所前辈、台大出版中心及许多读者的鼓舞下,作者们于是决定针对首版内容之不足,补强编纂及更新本书内容。第一章绪论之中,增加说明海洋研究船贵重仪器中心在海洋探测工作里所扮演的举足轻重角色,并强化海洋资料库的现况说明及未来的发展;第三章海洋地球物理加强了各小节的内容;原第四章物理海洋环境因内容大幅增加,所以增加一章,分成第四章台湾附近海洋物理环境与第五章台湾附近海水运动概况部分,增添了水下声学、长期气候变化、波浪特性、近岸与河口海洋动力、小尺度运动等内容;原第五章现为第六章海洋化学,内容小修;第七章海岸及浅海海洋生态系(原第六章)小幅增添内容;第八章浮游动物群聚(原第七章)改写颇多,更换及增加了许多由资料库整编生物资料加值而出的最新成果;第九章底栖生态系统(原第八章)小修;第十章(原第九章)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架构上增加了演化和保育的内容。各章节都或多或少地更新了其中图表,力求清晰与推陈出新。然而诚如戴昌凤教授在初版序言中所述,海洋研究范围与知识渊博,本书内容主要为台大海洋所同仁们所熟悉的研究领域,无法含括海洋学的全部范畴。换句话说,为求一本全方位的《台湾区域海洋学》,大家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不仅如此,大家也不要忘了有高达95% 的海洋尚待我们去探索。最后,若读者对本书内容有任何批评与指教,还请不吝赐予,您的回馈与宝贵意见是本书不断充实、向前进的最大动力。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 (摘录)

1. 海洋科学的范畴

根据统计,90% 的国际货运走海路、全球暖化增加的热量被海洋吸收掉了90%、地球上50% 的氧气是海里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总人口数里44% 的人住在距离海岸150公里以内的陆地www.whoi.edu/),所有人的生活都跟海洋直接或间接相关,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毋庸置疑。事实上,95% 的海洋尚未被好好地探索过,海洋科学就是一门研究海洋各种性质、现象及其动力机制,进而带领我们了解海洋的科学,属于地球科学研究范畴,包括大气圈、水圈(海洋圈)、冰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研究的一环。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大约71% 的面积,海洋的平均深度将近4,000 公尺,所有发生在海洋圈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如此,海洋圈与大气圈、冰圈、生物圈与岩石圈都有密切的交互作用与反馈过程,海洋亦是生命的发源地,海洋中孕育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生物,这些也都是海洋科学研究的课题。因此,海洋科学是跨领域的学门,它包含不同领域的背景知识,运用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海洋的各种现象,研究内容包括海洋中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基础研究,也包括海洋资源探勘、开发利用、永续发展等应用层面与策略的研究,近年来为减缓人为排放二氧化碳所制造出来的气候变迁议题和化石燃料日益枯竭带来的冲击,海洋再生能源(如:潮汐位能、潮流与洋流动能)的开发更是各国争相研究的重点。海洋科学可说是一门牵涉广泛的科学,基本上与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与电机通讯工程等都相关,有关海洋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的部分,甚至还与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和法学等有关。为了归纳复杂的相关领域,海洋科学大致上区分为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及海洋生物等四个次领域,相关的学科分别依属性纳入这四个次领域。

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主要研究海洋的物理现象、过程和机制,它的研究内容包括:(1)海水的物理性质,如海水的温度、密度、盐度、热传导,以及声、光、电、磁学特性等;(2)海水的运动,包括波浪、潮汐、潮流、内波、紊流、风驱海流、密度流和大洋环流系统等;(3)海洋与大气交互作用,主要为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水量和动量交换。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者二:海洋生物爱好者/潜水教练) 哇,这本《台湾区域海洋学(二版)》简直让我这个海洋爱好者大开眼界!以前我对海洋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潜水时看到的漂亮珊瑚和游来游去的鱼。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在这片我们熟悉的蓝色世界之下,竟然蕴藏着如此复杂而迷人的运作机制。比如,书里详细介绍的台湾海峡的潮汐现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涨潮退潮,它还涉及到海浪、洋流的相互作用,甚至会影响到我们潜水时看到的能见度和水流强度。我特别喜欢关于台湾东部海域的介绍,那里是黑潮经过的地方,而黑潮正是许多大型海洋生物,像鲸豚类,洄游和觅食的重要通道。书中关于黑潮对周边生态系统影响的阐述,让我对那些在大洋里遨游的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它不只是单纯的学术讲解,更像是为我揭示了一个我所热爱的海洋世界的“幕后故事”。即使是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海洋生物学名词,书中也都用比较易懂的方式进行了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抓住重点。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潜水,每一次在海边散步,都不仅仅是欣赏风景,更是与一个活生生的、有着自己独特“呼吸”和“脉搏”的系统在进行交流。

评分

(读者四:渔业从业者) 我从事渔业工作也有些年头了,一直以来,我们都凭着经验和世代相传的知识来出海捕鱼。但老实说,近几年来,渔获量的不稳定,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这本《台湾区域海洋学(二版)》,真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本书里对台湾周边海域水温、盐度、营养盐等海洋环境因素的详细分析,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影响渔获量的不只是季节和天气,还有这些我们平时不太留意的“海洋语言”。尤其是我关注到书中关于不同鱼种对水文条件偏好的描述,比如说,某些经济鱼类喜欢在特定的水温范围和水流条件下聚集。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的捕捞策略,或许可以根据这些海洋学的知识,更精准地找到鱼群的聚集地,提高效率,也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书中关于渔业资源评估的部分,也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渔业资源的状况,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本书就像一本“海洋百科全书”,虽然有些地方对我来说可能略显深奥,但总体上,它用一种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帮助我这个基层渔民看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的另一面,也让我对未来的渔业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方向。

评分

(读者一:海洋研究员) 《台湾区域海洋学(二版)》这本书,真的是我们这行里一本绕不开的经典。相较于第一版,这次的更新实在是太及时也太有深度了。新加入的章节,尤其是关于气候变迁对台湾周边海域影响的部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做研究的量身定制。从洋流的变化、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到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长期冲击,这本书都给出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最新的数据支持。举例来说,书中对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影响下台湾海峡水文特性的详细分析,结合了卫星遥感和实地观测的最新成果,让我们对季节性变化有了更宏观、更精细的认识。还有关于东部海域的黑潮主流及其分支的动态模拟,这部分的内容对于理解台湾东部渔业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图表,还对这些数据背后的海洋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对于我们这些非物理海洋学出身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而且,书末附录的常用海洋学名词解释,对于新入门的年轻学者来说,也是极大的帮助,能迅速建立起专业的知识框架。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大大提升台湾区域海洋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海洋挑战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撑。

评分

(读者三:环保NGO工作者) 作为一名致力于台湾海洋环境保育的NGO工作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坚实科学依据的资料,来支持我们的倡议和项目。《台湾区域海洋学(二版)》这本书,无疑是近期我最宝贵的发现之一。它所提供的关于台湾海域的最新环境数据,特别是关于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以及栖息地破坏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当前海洋面临的严峻挑战提供了清晰的图景。书中对不同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例如河口、岩岸、沙滩以及深海的详细介绍,让我能够更精准地定位需要重点关注的保育区域。例如,关于台湾西部沿海的湿地生态系统,书中结合了最新的水文和底质分析,指出了其脆弱性以及对鸟类和鱼类幼体的关键作用,这为我们争取湿地保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科学论据。此外,书中关于海洋垃圾的扩散模型和累积效应的讨论,也直接指向了我们需要采取的行动方向。这本书不只是描述问题,更是在科学的框架下,为我们指明了可能的解决路径。它让我能够用更专业、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向公众和决策者传递海洋保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评分

(读者五:海运业者/港口管理人员) 在海运业和港口管理领域,对于海洋环境的了解,直接关系到航运安全、港口效率以及环境合规性。《台湾区域海洋学(二版)》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全面的区域性海洋数据和分析,对于我们这类行业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例如,书中关于台湾周边海域的潮流模型和航道水深变化的研究,对于我们规划航线、优化泊位调度,以及进行港口疏浚工程的决策,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我关注到书中关于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期间的海象变化和风暴潮的预测部分,这些信息对于评估航运风险、制定应急预案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环境监测的内容,也为我们遵守环保法规、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虽然书中涉及的海洋动力学和地质学原理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去理解,但其所提供的实践性信息,例如不同海域的底质特征对锚地选择的影响,或是洋流对航行时间的影响估算,都为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本书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服务的海洋环境,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做出更明智、更负责任的决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