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与它们的产地:为什么99%的东西半年后都被丢弃?

垃圾与它们的产地:为什么99%的东西半年后都被丢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nie Leonard
图书标签:
  • 垃圾分类
  • 可持续发展
  • 消费主义
  • 环境问题
  • 资源浪费
  • 循环经济
  • 物品寿命
  • 废弃物管理
  • 行为心理学
  • 社会责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影片《东西的故事》在YouTube上超过500万人次点阅!6000名网友热烈回应!
环保畅销书《东西的故事》在台破万经典改版,
再一次感受消费与环境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前手机能用10年,但现在手机平均使用1年后就GG?!
  家电和电子产品的维修费过高,直接买新的还比较便宜?!
  流行时尚每季主题大不相同,没穿当季款就逊掉了?!

  我们生产东西、汰换物品,看起来是再平常也不过的事,但为何现在的产品寿命越来越短?我们也越买越多?不知不觉间还造成环境污染?!
 
  本书作者安妮.雷纳德在亲眼目睹垃圾掩埋场的惊人景象之后,便开始追踪垃圾的身世来历,描绘出东西变成垃圾的完整过程。她发现商人刻意制造寿命短、易毁损的商品,甚至还制造过时就不适用或落伍的印象,大力鼓吹我们花钱购买不需要的垃圾,以提高企业获利。但同时,地球环境却因此每下愈况。即便我们努力做好环保,若不能减低购买物品和制造垃圾的频率,地球的资源与生态仍会持续耗竭。

  安妮并不是鼓励大家不要购物,而是不喜欢现今「肥了大企业,却没有让消费者跟地球更好」的模式。与其让钱流入财团手中,不如聪明消费,让地球跟自己都过得更快乐。

  透过本书,安妮除了跟我们讨论「东西的故事」以外,也提供了四个爱护地球的消费提案。如何边满足自己的购物欲同时边做环保?就从安妮的方法开始实验吧!

  安妮的4个消费提案:
  ✔ 购买在地生产制造或农会的商品。
  ✔ 选择对环境友善、符合公平交易认证的商品。
  ✔ 购物前先到二手市集或网拍上找找有无类似的东西。
  ✔ 调整自己的花钱模式,不拿购物来满足社交、情感需求,或定义自己身分地位。

  *初版书名为《东西的故事》。

名人推荐

  警告:看完这本书或《东西的故事》的影片后,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无所适从、迷惑、愤怒的状态,同时你将会难以与没看过本书或本影片的人沟通。如果看完本书后,你的整个人生观没有产生剧烈极端的变动,请立刻洽询精神科医师。特别提醒民选官员、公务员、公共人物、在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任教职,以及于任何公司担任任何职位的人士:请千万不要看这本书──除非你已有身心灵各方面的准备,足以在阅读完本书后,勇于公开疾唿并提倡当代人抛弃「消费者」的身分和心态,回归一个「公民」身分和价值的完整人类。──台湾蛮野心足生态协会创办人/文鲁彬

  常有人说:「眼不见为净。」以为看不见「东西」的来源,就可放心使用;以为看不到「东西」的去向,就可任意丢弃,但,眼不见真的就为净吗?我很荣幸推荐《垃圾与它们的产地》这本书,作者详实地提醒了我们,蒙上眼睛并不代表没事,很多东西的来源与归宿,正透过各种不同的管道,深刻影响你、我。如何避免环境风险?请了解东西的故事,并调整你我面对东西的态度。──爸爸非核阵线召集人/李卓翰

  在这个消费时代里,大部份人醒着的时间不是在卖东西赚钱,不然就是在买东西花钱,我们也很习惯将东西很快消费后变成垃圾,不了解即便回收都会对地球造成沉重的负担。这本《垃圾与它们的产地》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真相,也期盼人类也因此能重回几十年前没有垃圾的社会。──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李伟文

  《垃圾与它们的产地》不但浅显有趣,在力行节能减碳的生活里还非常实用。作者安妮.雷纳德不但有个让人惊叹的好奇心,与追根究柢的积极态度,更可贵的是,她愿意而且也能够用活泼创意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她确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中研院地球科学所兼任研究员/汪中和

  我们是否该停下脚步,重新反省文明的本质。每天我们汲汲营营追求经济发展与个人财富所得,却从不思考可以少花多少钱,少用多少东西,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以满足欲望。到底我们将留下什么给下一代的孩子?让我们从阅读本书做起,一起创造永续的土地与未来。──东海和平咖啡馆店长、农村武装青年乐团创作主唱/阿达

  我们的这个消费世界,就像一大片拼图。耸动的商业性电视新闻台、广告行销宣传里的花俏口号,都急着伸手搅乱这一片拼图。他们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因为无知、有的是故意说谎。很好,现在安妮.雷纳德来了。她带着本书来帮我们重组拼图,掀开谎言。这才是现代人必备的消费生活指南。──好客爱吃饭乐团主唱/冠宇

  作者以其丰富的知识和亲身经历,对物品的一生,从原料到废弃物的各个阶段深入浅出地剖析,揭露出目前经济贸易体系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违反公平正义,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本质,并更进一步提出改变这个体系的作法。本书是现代人应读的好书。──前台湾大学化工系教授、107年公民参与委员会委员/施信民

  好久没有看到让我「不忍释手」的书了。当地球发高烧,不能再哺育全体生态系时,号称全球最有权力的领袖们,却还在相互指责哪个国家该负最大的责任,却徒让自我拯救的时间与机会白白流逝。安妮‧雷纳德以最平民化的语言,旅行四十余国,探索东西真相的历程,为我们演示出不必高亢唿号「说环保」,不能冷漠全球化的「患不均而非患寡」问题,不能坐视东西从「出生到坟墓」的挥霍经济,更不能坐以待毙的等待救赎!「永远都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友善农产品销售平台绿农的家创办人/洪辉祥

  通常我们在餐厅吃到一道好菜,会钦佩厨师的手艺好,不会说农民的菜种得好;在咖啡店喝到一杯好咖啡,会赞叹店老板的技术好,不会想到咖啡农的辛苦。如果农民的劳动价值在买卖过程中是如此不被消费者肯定,农业的生产方式就会一直朝向剥削土地或剥削农民的方式进行。《垃圾与它们的产地》带领我们认识商品背后的故事,突破包装与价格的表象,深入了解商品的生产过程,聪明选择一个不伤害环境、不伤害生产者、不伤害自己健康的好商品。──公平贸易运动倡议者、生态绿创办人/徐文彦

  相信在使用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时,没有谁会希望是在剥削劳工或是污染环境的情况下生产而成,但要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我们要仰赖的绝不仅是企业的自律与政府的把关而已,唯一可靠的是独立思考与资讯公开!当绿色消费成为潮流,我们要怎么分辨什么是真的环保?什么又只是厂商的宣传?这本书绝对可以成为最佳指南!──《贡寮,你好吗?》导演、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研究员/崔愫欣

  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清楚体认到台湾人和美国人一样浪费。而且,我们对「浪费」这件事的无知,比美国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别忘了,台湾的能源99%来自其他的国家;我们砍别人的树来保护自己的森林;我们牺牲了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才有咖啡喝和汉堡吃;连快炒九九的海瓜子都是来自马来西亚!但是,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傲的电子业,却是文中所提的「带动污染的火车头」。──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祕书长/陈瑞宾

  每个世代都需要敢言、直言之人,给整体社会盲目进行的荒谬之事一记当头棒喝。本书作者安妮.雷纳德写正是这样的正义之士,对于现代社会已视为理所当然的消费文化,她勇于揭发其中不永续、不人道的真相。在这个人类生存环境愈来愈恶化的年代,每个现代人都应该阅读《垃圾与它们的产地》,透过作者之笔一起认识消费文化之荒诞,并找出扭转未来的解决之道。──《好城市:绿设计,慢哲学,启动未来城市整建计画》作者/廖桂贤

  当我们追求表面的经济成长,而忘记经济发展是必须带给人类世代幸福和与地球和平共存。根本没有环境问题,只有人类的脑袋有问题。本书就是一把开启我们如何面对事件的表,来分析事实,进而探索环境问题真相的钥匙。──彰化环保联盟常务理事/蔡嘉阳

  经济与环保的冲突,延续了半世纪,即使高唱永续的现在,却鲜少有人直指物质经济的核心。是该好好翻修这经济体制的时候了。本书作者思路清晰、历练丰富,无疑是带领读者一起来见证物质经济背后荒谬逻辑的最佳向导。──看守台湾协会常务理事/谢和霖
 
《過剩時代的抉擇:物品的生命週期與消費哲學重思》 內容簡介 在這部深入探討當代消費主義文化與其環境後果的專著中,作者摒棄了傳統的經濟學敘事,轉而從社會學、人類學及材料科學的交匯點,對我們與「物」的關係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解剖。本書的核心論點是:現代社會的運作,建立在一個極度加速的「創造—使用—拋棄」循環之上,這個循環不僅耗盡了地球資源,更深刻地重塑了我們的心理狀態與社會結構。 第一部:物品的幽靈——從製造到被遺忘 書籍的開篇追溯了「一次性」概念的歷史淵源。作者指出,在工業革命早期,物品的耐用性是製造商的榮譽標誌;然而,隨著後二戰時期大規模生產技術的成熟,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本書詳細分析了「計畫性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如何從一種潛在的商業策略,演變成驅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 我們將深入探討幾個關鍵領域: 電子產品的「情感過時」: 探討科技產品如何被設計得不僅在功能上,更在心理層面上顯得「落伍」。通過對智能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產品的拆解分析,揭示了複雜的組件、難以維修的設計(如專利螺絲、粘合劑的濫用),以及軟體更新策略如何有效縮短產品的實際使用壽命。 快時尚的物質學: 作者以纖維材料的選擇為切入點,分析了合成纖維(如聚酯纖維)的興起如何使服裝的生命週期從「世代相傳」急劇縮短至幾季。這部分內容不僅關注了生產環節的勞工問題,更側重於這些輕薄、廉價衣物在被丟棄後對填埋場和海洋生態造成的長期物理性污染。 包裝的悖論: 探討了為了延長保質期和提升購物體驗而設計的過度包裝,如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顯著的、幾乎無處不在的「即將廢棄物」。書中引用了多項研究,量化了食品、日用品包裝在商品價值中所佔的比例,並揭示了回收體系在面對複合材料時的結構性無力。 第二部:流動的廢棄物——從地方到全球的物流網絡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從單個產品轉向整個廢棄物處理系統的宏大結構。作者描繪了一幅全球性的「廢棄物遷徙圖譜」。 現代垃圾場的地理政治學: 分析了工業化國家如何將其難以處理或成本高昂的廢棄物(從電子垃圾到塑膠顆粒)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形成了一種新的殖民主義形式——「環境負擔出口」。這部分詳細描述了這些轉移站點對當地社區健康、水源和土壤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數據的重量: 首次系統性地探討了「數位廢棄物」。作者論證,雖然數位產品看似「無形」,但它們的生命週期依賴於龐大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這些中心消耗巨大的能源並產生大量的熱能和硬體替換需求。被刪除的電子郵件、過時的雲端數據,其背後的物理足跡同樣驚人。 回收的迷思與現實: 本章對「可回收性」這一概念進行了嚴謹的批判性審視。作者指出,許多被標記為「可回收」的材料,由於市場缺乏需求、分揀成本過高或技術限制,最終仍被焚燒或填埋。這揭示了消費者在「綠色消費」行為背後所依賴的系統性錯位。 第三部:重塑關係——從擁有到維護的哲學 最終部分,本書將焦點轉向人類行為與文化轉變的可能性。作者認為,解決過剩問題,需要的不是更精巧的回收技術,而是對「擁有」這一概念的根本性質疑。 維修權與知識的邊界: 探討了維修權運動的興起,不僅僅是經濟行為,更是一種對抗製造商控制、重新奪回物品使用權的文化抵抗。詳細分析了專有軟體鎖定、數位權利管理(DRM)如何阻礙用戶對自己購買的物品進行維護和改造。 租賃經濟與共享的陷阱: 審視了近年來興起的訂閱服務、共享經濟模式。作者警示,儘管這些模式表面上減少了個人對實體的「擁有」,但它們可能只是將產品的生命週期管理權集中到少數大型企業手中,變相加速了產品的淘汰速度,因為企業有更強烈的動機來替換舊設備以保證服務質量。 物質的記憶與文化價值: 結尾部分,作者借用人類學的概念,探討了「傳承物品」的社會價值。通過對工藝品、老舊工具的考察,強調了物品在其生命週期中積累的「物質記憶」。當我們習慣於拋棄,我們也正在拋棄與這些物品相關的技能、歷史和人際連接。本書呼籲讀者重新培養一種對物品的「慢速凝視」(Slow Gaze),將短暫的佔有轉化為長期的照料與尊重。 《過剩時代的抉擇》是一部對現代生活效率至上的價值觀的深刻挑戰。它不僅是一本關於環境問題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重新定義「豐裕」與「滿足感」的文化宣言。它要求讀者正視,我們所丟棄的,最終將定義我們的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妮.雷纳德(Annie Leonard)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城市及区域规划硕士。现为绿色和平组织美国执行董事。曾被《时代》杂志选为环保英雄,耕耘环境健康与社会公益议题长达二十余年,也是网路上热门动画短片《东西的故事》的制作人。她曾跑遍全球四十个国家,拜访数百家工厂和垃圾场,亲眼见证了世界各地过度消费与低度消费所带来的可怕影响,因此投身于改造及转变我们的工业与经济体系,让它不再破坏生态永续与社会公平。

译者简介

吴恬绫


  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翻译所,现为自由译者。喜爱充满想像力与童趣的人、事、物,天生热爱做环保。背负文字工作使命感,期许自己能为孩子和地球尽一份心力。译有《水妖之歌》、《威乐比这一家》、《星期六的小冒险》(小天下)。并曾参与看守台湾研究中心出版之《2007世界现况》、《2010世界现况》之翻译。

黄亭睿

  台大外文系,美国加州蒙特利国际研究学院翻译暨口译所毕业,译有《披萨:吃的全球史》,与人合译有《迈向顶尖之路:哈佛商学院的人生习题》、《猎熊记:一则投资银行倒闭的故事》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环环相扣/紧逼极限/四分五裂的解决之道/问题出在经济成长啦,傻瓜/来一颗「现形」药丸吧/东西的故事

第1章    原料开採
树木/水/石头/石油/重新思索开採这件事/利益失衡/结论

第2章 生产制造
我的棉T恤/一本书/我的电脑/蠢「东西」/生产制造大哉问/毒品最前线/首当其冲的第一线社区/帮我们把关,还是乱「开」关?/以前可不是这样/从上游开始进攻

第3章 销售配送
供应链中的牺牲品/卡车、货柜船和飞机,我的天啊!/H&M/亚马逊网路商店/沃尔玛/超级商店:超级恶劣/谁发明了游戏规则/海地给我的启示/在地的新选择

第4章 消费使用
购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快乐的人/不快乐的国家/不快乐的星球/打造一个消费者国度/时间和东西的对决/打造消费阶级/贸易的两种伎俩/自在做自己/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头脑、公民头脑/三大理由,唤醒你内心沉睡的公民/消费要平等/消费、气候、公平/重新分配,心怀崇敬

第5章 丢除废弃
工业废弃物/都市固体废弃物/建筑与拆除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电子废弃物/垃圾哪儿去了呢?/垃圾掩埋/垃圾焚化炉/麻州的有毒物质使用减量法案/废弃物运往他国处理/没有「眼不见为净」这回事/关于回收/零废弃

结语:创造新的故事
个人心得/转换思维框架/新世界愿景/改变及希望

致谢
附录一:有效的政策、改革与法律的范例
附录二:建议採取的个人行动
附录三:给PVC经销商、制造商与游说者的信件范例
注释
 

图书序言

前言

  七○年代,在赏心悦目的绿意城市西雅图,我度过了惬意的成长岁月,其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夏日时光了,家人和我会协力把露营用具装进掀背车里,出发前往令人叹为观止的北喀斯开山。那个年代,由于汽车后座还没有DVD播放机,旅途中我总爱凝视窗外,观察着自然的风景。每过一年,我总发现迷你商场和住宅区都往外延伸了一点,而森林的起点也往后退了一点,范围小了一些。我所挚爱的森林到哪里去了?

  几年后,我在纽约市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巴纳德学院,也就是我修环境研究课的校区,位在曼哈顿上西城区的西116街上,而我的宿舍位在西110街。每天清晨,当我拖着沉重无力的步伐走过这六条街,映入眼帘的总是成山成排的垃圾,堆积在破晓的纽约市街头。十小时后,我再度沿着人行道走回宿舍,路边已经清空了。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开始在永无止尽的垃圾堆里东翻西找,想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藏在里头?结果你知道吗?大部分都是纸张。

  纸张!这就是我宝贝树木的下场。(事实上,美国家家户户的垃圾有40%都是纸制品。1)从我熟悉的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森林一路来到纽约上西城区的人行道,接下来⋯⋯会去哪里?我的好奇指数急遽攀升,煞不住脚。我得查出这些纸张从路边消失以后,面临什么样的命运。于是我前往史坦顿岛上恶名昭彰的佛瑞许基尔斯(Fresh Kills)垃圾掩埋场。占地四.六平方英里的佛瑞许基尔斯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垃圾掩埋场。2001年寿终正寝后,有人说这座臭气沖天的垃圾山是地球上最巨大的人工物,体积比中国的长城还庞大,山顶比自由女神像还高出八十英尺。2

  这辈子从没见过像佛瑞许基尔斯这样的掩埋场。我站在边缘,敬畏不已。触目所及的任何一个角落,布满废弃沙发椅、器具设备、纸箱、苹果核、衣服、塑胶袋、书本,和超多其他的东西。你知道,就像目睹一场血淋淋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既不敢回头看,又忍不住想偷瞄的那种心情吗?这座掩埋场就是这番光景。从小,我让单亲妈妈扶养长大,她成长于大萧条之后的年代,妈妈灌输小孩的观念是重质不重量。我的年少时光,部分受到她的人生观影响,部分受限于经济状况,也就顺应了二次大战的标语:「用要用到完,穿要穿到坏,物必尽其用,否则绝不买。」不必要的消费和垃圾在家里很少见。我们总是享用手边的东西,妥善照顾、保存,直到每一分每一毫都用尽为止。

  所以在我看来,这些完好无缺的用品,到头来却沦落为佛瑞许基尔斯掩埋场里堆积成山的废弃物,简直没有道理。根本就是天大的错误。究竟是谁建立起这个系统?那些知情的人,又怎能容许这样的情形继续发生?我摸不着头绪,但我发誓一定要追根究底,找出真相。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侦查,终于搞清楚来龙去脉以后,我把整件事叫做「东西的故事」。

  环环相扣

  「东西的故事」这趟探索旅程带领我环游世界——我为绿色和平组织、基要行动中心(Essential Action)、全球焚化炉替代方案联盟(GlobalAlliance for IncineratorAlternatives, GAIA)和其他环保团体进行研究,也执行了组织社群的任务——不仅勘查了更多掩埋场,也参访了矿场、工厂、医院、使馆、大学、农场、世界银行办公室,以及市政大楼。我曾待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印度村落里,一抵达当地,迎面而来的是一群绝望挣扎的父母,跑过来噼头就问:「妳是医生吗?」只求我刚好就是那位来进行年度探访的国际医师,帮他们的孩子治病。我曾在菲律宾、瓜地马拉和孟加拉遇过住在垃圾场上的人家,他们从散发恶臭的垃圾堆里挖出一些食物残渣和废弃用品来维生。我参观了东京、曼谷、拉斯维加斯的购物商场,一座座巨大、明亮又充满塑胶质感的建筑物,感觉像置身在卡通《摩登家庭》(The Jetsons)或《飞出个未来》(Futurama)一样。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就不停地问:「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深入问题的核心。为什么垃圾场带给人类这么大的危害?因为垃圾里有毒物。那首先,为什么废弃用品中会有毒物?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得知了毒物、化学和环境健康的概念。为什么垃圾场老是盖在有色人种生活和工作的低收入地区?我开始了解何谓环境种族主义。还有,为什么企业会大费周章把整座工厂外移到其他国家,还能符合经济成本:为什么商品远渡重洋贩卖,还能够只卖几块钱美金而已?忽然间,我的交手对象竟然变成国际贸易协定,还得直接挑战企业对政府法规的影响力。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电子用品损坏的速度这么快,买新的比修理费还便宜?这让我了解什么是计画性汰旧、广告,和其他鼓吹消费行为的媒介。表面上看来,这一个个议题之间似乎毫无关联,纽约市街头那成堆的垃圾和喀斯开山的森林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边。但结果证明,所有议题都环环相扣。

  走完这趟旅程后,我变成别人口中的系统思维者。也就是说,我相信一切事物都是元素,存在于一个更庞大的系统内,想要进一步理解,就得把系统内其他相关的元素全纳入考量。这种系统的架构并不罕见:想想你上一次发高烧的情形。你大概以为发烧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其实发烧是一种反应,表示有「异物」侵入一个系统,也就是你的身体。如果你不认为身体是系统,你可能就会在发烫的额头底下找热源,不然就是找某个开关,以为自己不小心按到,搞得体温升高。生物学上,我们轻而易举就能接受这种观念,也就是多元系统(比如循环、消化、神经系统)是由个别的部位(如细胞或器官)组成,而且这些系统在我们身体里交互影响着。

  在学校,我们都学过水循环,这个循环系统让水转变成各种形态——液体、水蒸气、和固体的冰——在地球四周运行不已。我们也学过食物链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浮游生物被小鱼吃掉,小鱼被大鱼吞食,然后大鱼被人类塞进肚子里。水循环和食物鍊这两个系统间——即使一个无生命,一个由生物组成——彼此依然有重要的交互关系,好比水形成河流和海洋,让食物鍊中的生物栖息。这就讲到了生态系。生态系的成员有:息息相关的无生命物体和各个子系统,比如石头和水,以及所有生物体,像植物和动物。同样的,系统内还有其他的系统。地球的生物圈——即地球的整体生态系——就是一个较小的系统,存在于另一个巨大的东西里面,我们叫它太阳系。

  经济的运作也是一个系统,正因为如此,内部也可能产生骨牌效应,好比说人民失业以后,开支减少,这就代表工厂的东西销量会大不如前,接着更多人就面临被裁员的命运……2008年和2009年的危机就是这么一回事。把系统思维用在经济上,也可以解释一种叫「涓滴」经济学的理论,这种理论说,当富人获得减税优惠后,会拿出更大把的钞票投资事业,照理而言,这会为中下阶层的人民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如果你不认为这些元素(金钱、工作、各阶层的人民)确实在一个系统内运作,那涓滴理论就没有依据,也就无从相信供需之间会有什么交互作用了。上面这些例子全都说明,在一个大的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相互关连的小元素。

  意即,所有事物都是小元素,存在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系统本身也一样是元素),换句话说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相连在一起的。

  说来有趣: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从一个广泛的兴趣开始,经过多年的教育和训练,接着到工作岗位上实际操作后,逐渐往专业的领域里钻。这年头,专业才能就像万灵丹,只要走上这条路,就能让你前途无忧、社会地位一举跃升。而我呢,尽管如此,还是选择反其道而行:一开始,我对垃圾着迷入骨,又感到义愤填膺,特别是纽约市上西城区街头那一包包堆叠起来的东西。拿到环境科学学位后,我到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工作,他们付我薪水,要我追踪所有美国境内载运废弃垃圾的船只,到底把垃圾运往何处,又带来哪些冲击。我的工作内容,就是调查国际间废弃物的倾倒情形,还有设法阻止这一切。

  一辈子都会感激绿色和平组织。组织的创立,缘起于「贵格会」的见证信条——一旦亲眼目睹不当的行为,内心就升起一股道德责任感,必须将恶行昭告天下,并採取行动——于是绿色和平组织给了我一台笔记型电脑,通过基本训练后,就放任我遍游世界各地,见证废弃物的运输情形,再把所见所闻告知大众。可惜的是,当时的绿色和平组织就像大部分的组织一样,把工作细分为专门领域,各个领域的人只能单打独斗,彼此没有交集,专门领域细分为:毒物、海洋、森林、核能、海洋生态系、基因改造生物、气候等等。组织的最强项就是专业知识和技术。比如说,毒物那一挂的人对毒物简直了若指掌——连实习生都能随口说出氯的分子结构,然后解释氯对环境健康带来的冲击——他们一心一意钻研自己的领域,其他都一概不管。那时候,我们并没有花多大的心力了解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连,只是各自埋头苦干,拚命解决自己的问题。九○年代初期,我开始大量旅行到其他国家,和当地的伙伴共事。

  早期我非常自傲,只要在绿色和平组织内谈到国际废弃物的运输,除了我们小组以外,没人懂得比我多。但随着出国的次数愈多,我愈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懵懂无知。首先,最让我讶异的是,原来其他人做的事情牵涉这么大的范围,像印度、印尼、菲律宾、海地、南非等国家的环保人士就是如此。我遇到许多人,他们都是自己一手包办所有杂七杂八的议题:水、森林、能源,甚至是女性议题和国际贸易。起初我猜想,或许是人手不足,他们才得一人包办这么多研究;我很同情他们「身兼多职」的处境,不像我能奢侈地把时间全部投入在一个议题上。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在不断理清所有纠结的关系时,我才慢慢了解,无论是垃圾或其他单一议题,都无法在孤立的情况下解决。一头热专注在单一议题上,对我毫无帮助;事实上,甚至还会变成绊脚石,妨碍我了解垃圾议题的前因后果,无法综观全局。碰触其他议题,并不会因此分散我的注意力,反而会让事情有突破性进展。

  就这样,我从一个乳臭未干、老是与垃圾袋为伍的女孩,变成一个懂得检视全球生产消费系统的人,或者套句学术上的说法,叫物质经济。也就是说,我来回游走在两个领域内,从现实世界的角度来看,两者不仅有鲜明的区隔,而且根本就天差地远:环境(或生态)和经济。但是你知道吗?这两个系统不只相互连结,其中一个系统还是另外一个的子系统,就像地球生态系是太阳系的子系统一样。

  现在,不少环保人士都不太想和经济扯上边。传统的环保人士不是关注濒临绝种、惹人怜爱的熊,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红树林,或自然保育区,好让自己置身其中来忘却世俗的丑陋,比如股市这种东西。反正,濒临绝种的生物与原始地带都和价格结构互不相干,政府的矿业补助金也好,国际贸易协定也好,也都和环保扯不上任何关系,不是吗?(嗯,不,其实关系可重大了。)同时,古典经济学家早已认定,环境只是个取之不尽又廉价、甚至免钱的原始资源,可用来刺激经济成长。噢,还有,那些烦人的环保激进分子老是现身在这里,抗议新工厂兴建在鼩鼱的栖息林地上。

  然而,经济其实是地球生态系(也就是生物圈)内的子系统。你看,任何的经济系统——像以物易物、奴隶、封建制度、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都是人类的发明。既然人类只是地球多样生物中的其中一种(尽管我们的族群强大,有书写文字和武器),那我们的任何一项发明都是地球生态系内的子系统。只要清楚这一点(这不是我的个人看法,而是个不争的事实),就能发觉更多的真知灼见。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這本書的標題直接戳中我的心窩!「垃圾與它們的產地」,一聽就覺得是那種能挖出驚人真相、讓人忍不住一直翻下去的書。想想看,我們每天打開衣櫃,裡面塞滿了衣服,但真正常穿的可能就那幾件;買了多少電子產品,用了兩三年就默默被淘汰,變成角落裡積灰的「老古董」。這句話「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實在是太誇張了,但也無比真實地敲響了警鐘。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機制,讓這個消費主義的洪流不斷裹挾著我們,讓我們不斷製造、不斷丟棄,而對這個過程中的浪費和污染視而不見?是不是有什麼隱藏的產業鏈在操縱著「生命週期」?或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訓練成了「用完即棄」的奴隸?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狠狠地剖開這個現象的每一個層面,告訴我們這些被丟棄的東西,究竟「從哪裡來」,又「去向何方」。是來自遙遠的工廠,還是我們自己家裡的購物車?這不單單是關於物品的生命,更是關於我們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我等不及想從書裡找到答案了!

评分

這本《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的標題,簡直就是一記重拳打在我的消費習慣上!「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這句話太有衝擊力了,讓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還算務實的人,買東西前也會猶豫,但聽了這個數字,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無意識中也成了製造「垃圾」的一份子?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解析「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惡性循環?比如說,某些企業是不是透過不斷推出新款,讓舊款顯得落伍,進而迫使消費者不斷購買?或是某些產品的設計,本身就帶有「壽命限制」,一旦過了某個時間點,就變得難以維修或不具吸引力?我期待這本書能揭示那些「垃圾」背後的「產地」究竟有多龐大,以及它們是如何透過各種方式,讓我們的物品,在短時間內就失去價值,最終走向被丟棄的命運。這不僅僅是關於「垃圾」的討論,更是關於我們這個社會運轉模式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我是一個很愛逛二手市集和舊貨店的人,總覺得那些被丟棄的物品裡,都藏著故事。所以看到《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這個書名,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常常在想,那些被丟棄的東西,真的就一文不值了嗎?很多看起來還很好的東西,為什麼就被判定為「垃圾」了?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錯覺,覺得它可能會深入探討物品「生命週期」的終結,以及這個終結背後的原因。是消費者缺乏判斷力,還是製造商有意為之?尤其「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這個數字,太過極端,但也許正是為了引發我們的思考。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剖析這些物品的「出身」,它們在被購買前,經歷了怎樣的設計、生產、行銷過程?又在被丟棄後,它們的「歸宿」又是什麼?是填埋場、焚化爐,還是被回收再利用,只是我們不知道?我渴望從這本書裡,找到關於「消耗」與「擁有」的全新視角,理解我們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地與物品告別,以及這背後龐大的、看不見的「產地」是怎樣運轉的。

评分

「垃圾與它們的產地」,這標題讓我聯想到那些被我們遺忘的物品,它們的「出生」和「死亡」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這句話,實在是太辛辣,也太寫實了。我常常在想,那些被我們隨手丟棄的東西,它們來自哪裡?是遙遠的工廠,還是我們家裡堆積如山的雜物?是精美的設計,還是廉價的代工?這本書會不會帶我們走一趟「物品的生命之旅」,從它們的誕生,到它們被購買、使用,再到被丟棄的整個過程?我特別好奇,書裡會不會去探討那些「無形」的「產地」,例如行銷策略、廣告洗腦、甚至是社會潮流,是如何影響我們對物品的看法,讓我們覺得「舊」的就是「不好」的,而「新」的才是「必需」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看到,每一個被丟棄的物品背後,都可能是一個複雜的體系,而我們的消費行為,正是這個體系的齒輪。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製造的「垃圾」,其「產地」之廣泛,以及其對環境、社會造成的影響。

评分

這本《垃圾與它們的產地》光是書名就讓我這個環保愛好者眼睛一亮!「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這個數字聽起來太嚇人了,但也許正因為如此,才讓人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快時尚」和「計畫性汰舊」這些概念很好奇,總覺得很多東西明明還能用,但不知不覺間就過時了,或者品牌不斷推出新款,讓你覺得舊的「不夠格」了。這本書會不會就在探討這些「製造」出來的「必然」淘汰?像是手機,明明換個電池就能繼續戰鬥,卻總是被更輕薄、功能更強大的新款吸引走。或是那些買來後就沒用過幾次的鍋碗瓢盆,佔據了廚房的空間,最終被打包丟掉。我希望這本書能從生產源頭、市場策略,甚至到消費者心理,全方位地解析這個「丟棄」的龐大體系。別只是告訴我們「要環保」,而是要讓我們知道,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的「垃圾」,以及這些「垃圾」背後的真實「產地」是怎樣被建立起來的。這樣我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我手中的每一個物品,都可能是個龐大工業體系下的產物,而我的選擇,也正在參與其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