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影片《东西的故事》在YouTube上超过500万人次点阅!6000名网友热烈回应!
环保畅销书《东西的故事》在台破万经典改版,
再一次感受消费与环境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前手机能用10年,但现在手机平均使用1年后就GG?!
家电和电子产品的维修费过高,直接买新的还比较便宜?!
流行时尚每季主题大不相同,没穿当季款就逊掉了?!
我们生产东西、汰换物品,看起来是再平常也不过的事,但为何现在的产品寿命越来越短?我们也越买越多?不知不觉间还造成环境污染?!
本书作者安妮.雷纳德在亲眼目睹垃圾掩埋场的惊人景象之后,便开始追踪垃圾的身世来历,描绘出东西变成垃圾的完整过程。她发现商人刻意制造寿命短、易毁损的商品,甚至还制造过时就不适用或落伍的印象,大力鼓吹我们花钱购买不需要的垃圾,以提高企业获利。但同时,地球环境却因此每下愈况。即便我们努力做好环保,若不能减低购买物品和制造垃圾的频率,地球的资源与生态仍会持续耗竭。
安妮并不是鼓励大家不要购物,而是不喜欢现今「肥了大企业,却没有让消费者跟地球更好」的模式。与其让钱流入财团手中,不如聪明消费,让地球跟自己都过得更快乐。
透过本书,安妮除了跟我们讨论「东西的故事」以外,也提供了四个爱护地球的消费提案。如何边满足自己的购物欲同时边做环保?就从安妮的方法开始实验吧!
安妮的4个消费提案: ✔ 购买在地生产制造或农会的商品。
✔ 选择对环境友善、符合公平交易认证的商品。
✔ 购物前先到二手市集或网拍上找找有无类似的东西。
✔ 调整自己的花钱模式,不拿购物来满足社交、情感需求,或定义自己身分地位。
*初版书名为《东西的故事》。
名人推荐 警告:看完这本书或《东西的故事》的影片后,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无所适从、迷惑、愤怒的状态,同时你将会难以与没看过本书或本影片的人沟通。如果看完本书后,你的整个人生观没有产生剧烈极端的变动,请立刻洽询精神科医师。特别提醒民选官员、公务员、公共人物、在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任教职,以及于任何公司担任任何职位的人士:请千万不要看这本书──除非你已有身心灵各方面的准备,足以在阅读完本书后,勇于公开疾唿并提倡当代人抛弃「消费者」的身分和心态,回归一个「公民」身分和价值的完整人类。──台湾蛮野心足生态协会创办人/文鲁彬
常有人说:「眼不见为净。」以为看不见「东西」的来源,就可放心使用;以为看不到「东西」的去向,就可任意丢弃,但,眼不见真的就为净吗?我很荣幸推荐《垃圾与它们的产地》这本书,作者详实地提醒了我们,蒙上眼睛并不代表没事,很多东西的来源与归宿,正透过各种不同的管道,深刻影响你、我。如何避免环境风险?请了解东西的故事,并调整你我面对东西的态度。──爸爸非核阵线召集人/李卓翰
在这个消费时代里,大部份人醒着的时间不是在卖东西赚钱,不然就是在买东西花钱,我们也很习惯将东西很快消费后变成垃圾,不了解即便回收都会对地球造成沉重的负担。这本《垃圾与它们的产地》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真相,也期盼人类也因此能重回几十年前没有垃圾的社会。──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李伟文
《垃圾与它们的产地》不但浅显有趣,在力行节能减碳的生活里还非常实用。作者安妮.雷纳德不但有个让人惊叹的好奇心,与追根究柢的积极态度,更可贵的是,她愿意而且也能够用活泼创意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她确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中研院地球科学所兼任研究员/汪中和
我们是否该停下脚步,重新反省文明的本质。每天我们汲汲营营追求经济发展与个人财富所得,却从不思考可以少花多少钱,少用多少东西,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以满足欲望。到底我们将留下什么给下一代的孩子?让我们从阅读本书做起,一起创造永续的土地与未来。──东海和平咖啡馆店长、农村武装青年乐团创作主唱/阿达
我们的这个消费世界,就像一大片拼图。耸动的商业性电视新闻台、广告行销宣传里的花俏口号,都急着伸手搅乱这一片拼图。他们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因为无知、有的是故意说谎。很好,现在安妮.雷纳德来了。她带着本书来帮我们重组拼图,掀开谎言。这才是现代人必备的消费生活指南。──好客爱吃饭乐团主唱/冠宇
作者以其丰富的知识和亲身经历,对物品的一生,从原料到废弃物的各个阶段深入浅出地剖析,揭露出目前经济贸易体系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违反公平正义,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本质,并更进一步提出改变这个体系的作法。本书是现代人应读的好书。──前台湾大学化工系教授、107年公民参与委员会委员/施信民
好久没有看到让我「不忍释手」的书了。当地球发高烧,不能再哺育全体生态系时,号称全球最有权力的领袖们,却还在相互指责哪个国家该负最大的责任,却徒让自我拯救的时间与机会白白流逝。安妮‧雷纳德以最平民化的语言,旅行四十余国,探索东西真相的历程,为我们演示出不必高亢唿号「说环保」,不能冷漠全球化的「患不均而非患寡」问题,不能坐视东西从「出生到坟墓」的挥霍经济,更不能坐以待毙的等待救赎!「永远都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友善农产品销售平台绿农的家创办人/洪辉祥
通常我们在餐厅吃到一道好菜,会钦佩厨师的手艺好,不会说农民的菜种得好;在咖啡店喝到一杯好咖啡,会赞叹店老板的技术好,不会想到咖啡农的辛苦。如果农民的劳动价值在买卖过程中是如此不被消费者肯定,农业的生产方式就会一直朝向剥削土地或剥削农民的方式进行。《垃圾与它们的产地》带领我们认识商品背后的故事,突破包装与价格的表象,深入了解商品的生产过程,聪明选择一个不伤害环境、不伤害生产者、不伤害自己健康的好商品。──公平贸易运动倡议者、生态绿创办人/徐文彦
相信在使用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时,没有谁会希望是在剥削劳工或是污染环境的情况下生产而成,但要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我们要仰赖的绝不仅是企业的自律与政府的把关而已,唯一可靠的是独立思考与资讯公开!当绿色消费成为潮流,我们要怎么分辨什么是真的环保?什么又只是厂商的宣传?这本书绝对可以成为最佳指南!──《贡寮,你好吗?》导演、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研究员/崔愫欣
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清楚体认到台湾人和美国人一样浪费。而且,我们对「浪费」这件事的无知,比美国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别忘了,台湾的能源99%来自其他的国家;我们砍别人的树来保护自己的森林;我们牺牲了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才有咖啡喝和汉堡吃;连快炒九九的海瓜子都是来自马来西亚!但是,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傲的电子业,却是文中所提的「带动污染的火车头」。──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祕书长/陈瑞宾
每个世代都需要敢言、直言之人,给整体社会盲目进行的荒谬之事一记当头棒喝。本书作者安妮.雷纳德写正是这样的正义之士,对于现代社会已视为理所当然的消费文化,她勇于揭发其中不永续、不人道的真相。在这个人类生存环境愈来愈恶化的年代,每个现代人都应该阅读《垃圾与它们的产地》,透过作者之笔一起认识消费文化之荒诞,并找出扭转未来的解决之道。──《好城市:绿设计,慢哲学,启动未来城市整建计画》作者/廖桂贤
当我们追求表面的经济成长,而忘记经济发展是必须带给人类世代幸福和与地球和平共存。根本没有环境问题,只有人类的脑袋有问题。本书就是一把开启我们如何面对事件的表,来分析事实,进而探索环境问题真相的钥匙。──彰化环保联盟常务理事/蔡嘉阳
经济与环保的冲突,延续了半世纪,即使高唱永续的现在,却鲜少有人直指物质经济的核心。是该好好翻修这经济体制的时候了。本书作者思路清晰、历练丰富,无疑是带领读者一起来见证物质经济背后荒谬逻辑的最佳向导。──看守台湾协会常务理事/谢和霖
《過剩時代的抉擇:物品的生命週期與消費哲學重思》 內容簡介 在這部深入探討當代消費主義文化與其環境後果的專著中,作者摒棄了傳統的經濟學敘事,轉而從社會學、人類學及材料科學的交匯點,對我們與「物」的關係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解剖。本書的核心論點是:現代社會的運作,建立在一個極度加速的「創造—使用—拋棄」循環之上,這個循環不僅耗盡了地球資源,更深刻地重塑了我們的心理狀態與社會結構。 第一部:物品的幽靈——從製造到被遺忘 書籍的開篇追溯了「一次性」概念的歷史淵源。作者指出,在工業革命早期,物品的耐用性是製造商的榮譽標誌;然而,隨著後二戰時期大規模生產技術的成熟,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本書詳細分析了「計畫性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如何從一種潛在的商業策略,演變成驅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 我們將深入探討幾個關鍵領域: 電子產品的「情感過時」: 探討科技產品如何被設計得不僅在功能上,更在心理層面上顯得「落伍」。通過對智能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產品的拆解分析,揭示了複雜的組件、難以維修的設計(如專利螺絲、粘合劑的濫用),以及軟體更新策略如何有效縮短產品的實際使用壽命。 快時尚的物質學: 作者以纖維材料的選擇為切入點,分析了合成纖維(如聚酯纖維)的興起如何使服裝的生命週期從「世代相傳」急劇縮短至幾季。這部分內容不僅關注了生產環節的勞工問題,更側重於這些輕薄、廉價衣物在被丟棄後對填埋場和海洋生態造成的長期物理性污染。 包裝的悖論: 探討了為了延長保質期和提升購物體驗而設計的過度包裝,如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顯著的、幾乎無處不在的「即將廢棄物」。書中引用了多項研究,量化了食品、日用品包裝在商品價值中所佔的比例,並揭示了回收體系在面對複合材料時的結構性無力。 第二部:流動的廢棄物——從地方到全球的物流網絡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從單個產品轉向整個廢棄物處理系統的宏大結構。作者描繪了一幅全球性的「廢棄物遷徙圖譜」。 現代垃圾場的地理政治學: 分析了工業化國家如何將其難以處理或成本高昂的廢棄物(從電子垃圾到塑膠顆粒)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形成了一種新的殖民主義形式——「環境負擔出口」。這部分詳細描述了這些轉移站點對當地社區健康、水源和土壤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數據的重量: 首次系統性地探討了「數位廢棄物」。作者論證,雖然數位產品看似「無形」,但它們的生命週期依賴於龐大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這些中心消耗巨大的能源並產生大量的熱能和硬體替換需求。被刪除的電子郵件、過時的雲端數據,其背後的物理足跡同樣驚人。 回收的迷思與現實: 本章對「可回收性」這一概念進行了嚴謹的批判性審視。作者指出,許多被標記為「可回收」的材料,由於市場缺乏需求、分揀成本過高或技術限制,最終仍被焚燒或填埋。這揭示了消費者在「綠色消費」行為背後所依賴的系統性錯位。 第三部:重塑關係——從擁有到維護的哲學 最終部分,本書將焦點轉向人類行為與文化轉變的可能性。作者認為,解決過剩問題,需要的不是更精巧的回收技術,而是對「擁有」這一概念的根本性質疑。 維修權與知識的邊界: 探討了維修權運動的興起,不僅僅是經濟行為,更是一種對抗製造商控制、重新奪回物品使用權的文化抵抗。詳細分析了專有軟體鎖定、數位權利管理(DRM)如何阻礙用戶對自己購買的物品進行維護和改造。 租賃經濟與共享的陷阱: 審視了近年來興起的訂閱服務、共享經濟模式。作者警示,儘管這些模式表面上減少了個人對實體的「擁有」,但它們可能只是將產品的生命週期管理權集中到少數大型企業手中,變相加速了產品的淘汰速度,因為企業有更強烈的動機來替換舊設備以保證服務質量。 物質的記憶與文化價值: 結尾部分,作者借用人類學的概念,探討了「傳承物品」的社會價值。通過對工藝品、老舊工具的考察,強調了物品在其生命週期中積累的「物質記憶」。當我們習慣於拋棄,我們也正在拋棄與這些物品相關的技能、歷史和人際連接。本書呼籲讀者重新培養一種對物品的「慢速凝視」(Slow Gaze),將短暫的佔有轉化為長期的照料與尊重。 《過剩時代的抉擇》是一部對現代生活效率至上的價值觀的深刻挑戰。它不僅是一本關於環境問題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重新定義「豐裕」與「滿足感」的文化宣言。它要求讀者正視,我們所丟棄的,最終將定義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