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看台湾历史

大陆看台湾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和大陆的经济改革均发力于1970年代末,分别由蒋经国和邓小平这两位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班同学强力发动。其结果是两地同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真可谓「复道行空」,殊途同归。由于两岸资讯的逐渐开放,人们对这一时期台湾所发生的大事的了解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书刊对台湾百姓的生活、心态做全景式的勾描。

  关于台湾,关于台湾的历史,我们究竟了解多少?这不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大陆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事。我们有些人(包括个别学术界人士)认为,台湾的历史开始于荷兰入侵以后,在此之前称为史前时期。先不提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对于台湾的过往历史,我们是否也会有「不识庐山」的困惑呢?

  在平常的阅读中,你总会撞上一些曾在台湾留下华丽符号的人、事。比如「三七五减租」;比如一介书生郑成功如何历尽磨难,淬炼成钢;比如郭怀一杯酒激志抗荷人;比如元世祖、隋炀帝、孙权指点台湾海图;比如台湾最后一次与大陆分离,以及台湾曾经生存过一群黑矮人等。这些精彩有益的故事就像桃花源前的溪水,引领你走入一个广阔的境地,走进一个个陌生而又惊奇的生活画卷。

  有关台湾的书很多,大多数是就一个时期的人、事或考古进行研究介绍。而利用考古成果进行梳理,再配以近体诗词的叙述形式,这样的诗话文本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的体例和特点是:用近体诗来介绍、感受台湾从古到今的一些人物和大事。每一首(组)诗下面对应一篇独立的文章,作为相关人和事的详细介绍。採取这种互动搭配的形式,旨在于註译之外,集中交代相关背景和人物细节。也许这样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意。

  关于台湾各个不同时期的划分,本书综合了两岸历史学家不同的划分方法,将台湾历史划分为七个历史时期。为便于读者参照,在叙述前两个历史时期时,我在每篇文章的标题旁都註明其所对应的中国历代王朝。另外,为便于叙述,第三时期表述为「荷兰、西班牙侵占时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
推荐序
赵国明《大陆看台湾历史》序
推介一部新式台湾史
诗情画意识台湾
 
第一章 无纪年时代(公元230年前)
——海洋族群在汇聚在初垦,打造台湾人特有的精神
第一节 远古时期台湾风物
一、导言:山海秀结话宝岛
二、「浮福建」——造化的威力
三、住在海底的「海崃人」
四、台湾少数民族祖先从哪里来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台湾风物
一、谜一样的「大坌坑」
二、四千六百年前那场残酷的浪漫
第三节 夏商时代台湾风物
一、东夷人迁台
二、生活的大师
三、「营埔人」在行动
第四节 周朝时台湾风物
一、海上越人
二、纵谷里的惊艳
三、勾践外越接澎湖
四、越王浮海与夜光螺
第五节 秦汉时期台湾风物
一、徐福属下的另类嘉南
二、闽越王孙的漂泊
三、十三行烂铁钉
 
第二章 台湾纪年时代的开启(公元230年到1604年)
——沿海民众拓展生存空间,中原王朝谋求行使主权
第一节 三国时台湾风物
一、卫温率兵赴夷洲及其命运
二、将军沈莹首记台湾
三、夷洲风情意如何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台湾风物
一、孙恩卢循起义波及台湾
二、流落台湾的剑
第三节 隋朝时台湾风物
一、喜爱砍人头的琉球人
二、隋炀帝发兵征琉球
第四节 唐宋时期台湾风物
一、诗人族长首垦澎湖
二、侵扰及分屯
第五节 元朝时台湾风物
一、元帝经略台澎
二、汪大渊记述台澎
第六节 明朝时台湾风物
一、风口浪尖的「福尔摩沙」
二、奔向台湾的汉族流民
三、被忽略的民族英雄——沈有容
四、第一篇剿倭「战地纪实」——陈第与《东番记》
 
第三章 西荷侵占及初步大开发时期(1604年到1661年)——西荷奴役体系逐渐崩溃,台人民族意识首次亮相

第一节 争夺澎湖阶段
一、沈有容一骂收荷军
二、西势东渐蓄谋台湾
三、荷军再侵澎湖遇抵抗
四、明军再驱逐荷兰
第二节 西荷分据台湾阶段
一、「开台王」颜思齐
二、殖民者分占台湾
三、西班牙人扩张受阻
四、郑芝龙的「三反」或「五反」
五、日本海盗火拚荷兰人
六、招降郑芝龙,粉碎荷兰梦
七、麻豆社起义
第三节 荷兰独占台湾阶段
一、荷军驱逐西班牙人
二、荷兰人的税有多重
三、郭怀一起义
四、郑成功谋收台湾
 
第四章 收复后至归统时期(1661年到1683年)
——按照传统文化经营台湾,坚守明朝正朔以求克复
第一节 郑成功经略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二、郑成功神祕死因
第二节 文功武治
一、「卧龙」陈永华
二、孤胆将领——江胜与邱辉
三、「台湾孔子」沈光文
第三节 关于郑经
一、郑经的荒唐与继志
二、郑经打败荷兰「出海王」
第四节 统一台湾
一、郑经的烟雾弹
二、「先王之志不可坠」
三、羞于剃发,三谈破裂
四、把痛苦交与酒色
五、台湾最后主动提和议
六、澎湖大战
七、两岸首次统一
第五节 平台功臣
一、争议施琅
二、「破肚总兵」蓝理
三、功臣亦叛将,奉令杀少主
四、「平台策士」一计收万兵
 
第五章 归政统一时期(1683年到1895年)

——不断调整政策以防分裂,官民联手对抗外侮侵犯
第一节 固台政策及台民起义
一、军政牵制固台湾
二、吴球、刘却在诸罗举义
三、「鸭母王」朱一贵反清
四、林爽文起义——以反贪的名义
第二节 族群的崛起及融合
一、台东崛起卑南王
二、族群争斗与融合
第三节 胜败荣辱两件事
一、姚莹击败英舰
二、牡丹社事件背后
第四节 清廷的台湾政策及台湾近代化功臣
一、从渡海巡台到台湾建省
二、沈葆桢保台、治台
三、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第五节 台民抗击日军
一、台湾一割怒天下
二、成立地方抗日救亡政权
三、抗击侵略者
四、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五、春愁难遣丘逢甲
六、英雄徐骧:我愿死战不生还
 
第六章 日据时期(1895年到1945年)
——坚持抗日斗争五十整年,对祖国的认同发自内心
第一节 「前七年」武装起义阶段
一、黑旗军将领林大北首义
二、侠客赖干刺杀日方第一高官
三、抗日三勐——「狮虎猫」
第二节 「后八年」武装起义阶段
一、蔡清琳联手山地少数民族起义
二、黄花岗英雄赴台起义
三、热血警察余清芳举义
四、山地英雄们的绝顶起义
第三节 非武装抗日阶段
一、林献堂开启非武装抗日运动
二、蒋渭水因反日十余次坐牢
三、把根留住——连横写《台湾通史》
第四节 坚持抗战到胜利
一、二等公民的长夜
二、雾社起义——高山少数民族的一次强烈反击
三、台湾义勇军的作为
四、台湾青年反战暴动
五、台湾祕密抗日行动
六、台湾光复,点亮被压抑五十年的喜悦
 
第七章 战后时期(1945年至今)

——自强不息迎来民主时代,放弃隔绝共谋两岸发展
第一节 退守台湾初期
一、香烟点燃「二二八」事件
二、政治高压下的快速重建
三、1950年白色恐怖
四、反对独裁的雷震事件
五、1950年海崃风云
六、台湾「土改」——耕者有其田
七、经济搭上特快列车
第二节 共识「一个中国」
一、首次台海危机与「和平解放」口号
二、战后国共首次密谈及其中止
三、炮打金门——国共反美的双簧戏
四、祕密特使转达和平统一方案
五、蒋介石再拒「两个中国」阴谋
六、国共第三轮密谈终成遗憾
第三节 西式民主运动
一、政治开放中的阴影
二、《大学》杂志事件——政治革新第一唿
三、中坜风云——许信良的努力
四、美丽岛事件——在野派的叫板
五、江南事件——名记者的硬骨头
第四节 亲情的唿唤
一、于右任的渴望
二、老兵王钖爵驾机归来
三、台湾老兵的乡愁
四、大陆民航包机首日飞台
五、两岸实现「三通」
 
后记
附录
百年台湾咏怀
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赵国明《大陆看台湾历史》序

张海鹏


  史学界对于台湾历史的关注正在加温,台湾史着作也在陆续出版。近些年我读到过的台湾历史着作,就通史类说,举例而言,有厦门大学陈孔立教授主编的《台湾历史纲要》(九州图书出版社),有中央民族大学张崇根着《台湾四百年前史》(九州出版社),有台湾学者宋光宇着《台湾史》(人民出版社),还有台湾学者戚嘉林着《台湾史》(海南出版社)。这几本都是很不错的有关台湾历史的学术着作。我和陶文钊教授也合作主持了一本比较普及一点的《台湾简史》和一本学术专着《台湾史稿》的编撰,前者已在南京凤凰出版社出版,后者即将付梓,准备提请读者批评。

  当然,海内外出版的台湾历史着作不止以上罗列的这几本。读过这些着作,我们会发现,除了对某些具体的历史事实有不同认识外,在如何看待台湾历史的基本线索等若干重大问题上,存在着极为原则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台湾只有四百年历史,史明的《台湾四百年史》是一个范本,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说台湾四百年史,就是以此为本;也有人说台湾历史是荷兰人开辟的,「福尔摩沙」是台湾历史的开始,2003年春台北故宫展出的「美丽的福尔摩沙」,就是这种史观的反映。还有一种见解,是杜正胜主持台湾教育工作时制定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大纲,以所谓「同心圆」理论为指导,突出台湾的所谓主体性,把中国当作外国,所谓孙中山是外国人,这些观点都是尽量把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分割开来。

  另一种意见认为,大陆闽粤沿海人民自古就是开发台湾的功臣。历史上最早开发台湾的人,或者说台湾最早的居民,是大陆闽粤沿海人民和来自菲律宾等地的南岛人。陈寿编着《三国志》载,早在荷兰人来到台湾一千六百年前,即东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东吴卫温、诸葛直奉命率军来到夷洲(学者一般认为这个夷洲就是台湾),军事行动虽然只有一年(「军行经岁」),却因水土不适、疾疫缠身而返。这是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官方第一次派出官员到台湾。过了几十年,东吴丹阳太守沈莹撰写《临海水土异物志》,准确描绘了夷洲的地理方位和风土人情。这是历史上台湾地区的风土人情第一次被记诸历史。这些记载否定了台湾历史只有四百年的说法,否定了所谓美丽之岛——「福尔摩沙」是由葡萄牙人发现的谬说。本文开始列举的那几本台湾史,都是持这样的观点。

  分析以上不同学术观点的台湾历史着作,我们可以发现,前一种是「台独」论者;后一种是一个中国论者。主张一个中国论者是从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出发,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主张「台独」论者,是截取历史事实中的一个局部,歪曲了台湾历史的基本性质,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这种史观,不仅在现实实践上是不可取的,在学术上也是不可取的。

  我面前摆着的这本台湾史着作,是青年作者赵国明(荒芒)的作品,题名为《大陆看台湾历史》,是一部对祖国宝岛的历史充满了激情的书。作者是一个媒体人,报纸专栏作家,出版过长篇小说和近体诗集,很有成就。作者又是史学训练出身,在从事媒体业务、文学创作的同时,下工夫蒐集有关台湾历史的资料,怀着对台湾和台湾历史的热爱,撰写出这样一部融史学与文学于一体的台湾史书。作者自称这本书「融诗歌之美、史料梳理于一体,利用考古最新成果及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介绍台湾历史中最真实、最重要的人和事」。笔者读过书稿后,深然其说。作者在章节开头和行文中,结合历史故事,创作了大量诗歌,题写了章节的说明,配上了图画,读者可不要误解本书是文学作品。本书确是一本史书,是一部剪裁得体、有史料根据,参考了众多台湾史着作,有个人历史眼光和判断,配以诗歌、散文和图画的新型史书。在这里,诗歌、散文和图画,平添了史书的文学之美,能够吸引读者眼球,吸引读者读下去,本质的东西是史学的真实、史学的判断,是讲述真实的台湾历史。

  我怀着深深的兴趣读过此书,深感专业历史学者的历史着作,守于严谨,而缺少文採,使读者有枯燥之感。本书作者兼有文学和史学修养,史学书兼有文学特色,可以说,这是史学着作走向大众的一种好的形式。谨特向读者推荐,希望读者喜欢这本书,透过这本书,了解台湾的真实历史,喜欢宝岛——台湾。

推荐序二

推介一部新式台湾史

张景旭


  恰逢两岸关系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之际,赵国明(荒芒)先生撰写的《大陆看台湾历史》一书和读者见面了。本书是一部用诗话体风格介绍台湾古今历史的开拓性着作;是一部力图融知识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历史着作。本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人们了解台湾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学术着作往往是严肃的、枯燥的。有关台湾的历史着作尤其如此。究其原因,学者们更多地关注论证和考证的细节,而轻忽故事的经营,更别提诗歌这一纯文学因素的加入和领衔。《大陆看台湾历史》一书就是这样一部探索诗意表达的新式文本,是一部将古今中外的历史资料、考古发现、分析推理和近体诗融会贯通的通史类着述。

  这本书里有许多的「新」。

  一是定位新。该书是首部史料详实而又别开生面的台湾全史素描。

  台湾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近代明郑之后较多,早期《三国志》、《隋书》等史册中有一些片段,而远古夏商以前更是难寻历史的踪影。这就需要根据史料和最近考古发现去反推、去梳理,因此文本的叙述要大量地关乎出处以及辨伪,否则会面临内行人士和读者的质疑,而这些东西太多又会影响可读性。《大陆看台湾历史》一书则在梳理史料和考古成果时较好地关照了叙述方式,用推理的形象故事和通俗而又诗意的叙述,以中国历朝作为参照的时间坐标,以片段的方式亮出该时代的声音和容貌,让台湾的远古「复活」、还原。

  就以第一章中的《住在海底的「海崃人」》和《四千六百年前那场残酷的浪漫》二文为例。作者并未纠缠于考古新发现,而是结合这些遗址文明的文化特征,着重叙述了两个凄美而感人的爱情故事,而爱情故事又不是目的,是为了介绍远古人群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住在海底的「海崃人」,与峻美的山水、各种动物和谐共处,却又在灭顶的水灾来临时,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而那场残酷的浪漫,以对一个殉情女子的行为的肯定,表现人类对于群婚制的厌恶和对甜美婚姻的歌颂。
又如第二章《卫温率兵赴夷洲及其命运》一文。《三国志》中有关卫温赴台的描述很简单。对于东吴舰队的构成、赴台湾的登陆点、军队活动,以及抓壮丁的原因都未介绍,而该文却根据考古发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相对细致的复原图,一个相对完整的渡海故事。

  总之,书稿中的历史资料比较丰富且新,而考古发现更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以及故事、想像的支点。有了史实的权威性,以及诗歌和诗意的表达,使得该书介于史书和故事书之间,它比一些台湾通史类着作更平易,比《我们台湾这些年》更权威、严肃。

  二是主线清晰而新颖。透过一个主线来贯穿整个台湾的历史,而每一章又是这一主线的不同侧重点。这一条主线就是「台湾人民的性格和精神的源头,台湾人民与大陆的精神的联系」。

  台湾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浩如烟海,如何取舍,如何减裁,一定要有个标准。标准不同,文本的内容、价值以及史实的判断也不同。例如,书中把从卫温赴台到明末之前的这一段历史的主线定为:「沿海民众拓展生存空间,中原王朝谋求行使主权」,这是准确而可信的。台湾与大陆一崃之隔,且先住民大都是从大陆而来,作为开疆拓土的古代中国王朝,寻求文化上的拓展和联系,是当时的通常做法。

  西荷据台时期和日本据台时期的主线,则分别侧重在「台湾人民民族意识的首次亮相」和「坚持抗战,坚守民族意识」上;对于明郑时代、清统时代,主线的侧重点分别放在用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来经营台湾、防止台湾分裂上;而二战以后的台湾的主线,则定在争取民主,促进和平统一上。

  明晰而新颖的主线抓住了台湾历史的魂,也增添了本文的条理性。

  三是观点新。新的观点贯穿在书中,比比皆是,不仅文章中有,就连诗歌中也有大量的独家观点。

  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中存在的空白点,或是重大事件留下的谜团,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比如,作者对徐福船队被台风吹散,部分船只来到台湾的论证,很有新意:作者对照《史记》与旧时日本僧人留学中国时的口述实录,发现了船队出发时和到达日本时人数上的差距,得出至少有一大半的「振男女」散落在海中诸岛。

  书中还重新评价郑成功父子:郑成功不是完人,治军严苛,巨压之下易怒激变;郑经并非一无是处的割据者,他是驱荷的英雄,也算是明朝的孤臣,他任用陈永华,对提升台湾的经济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再比如,对蒋氏父子在台湾的评价,既客观地介绍了其在台湾的高压统治,又肯定了他们对于坚持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而对于其在台湾恢复经济、实现腾飞的一系列做法,则是持高度褒扬的态度。真正做到了用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历史。

  书中近体诗则是作者集中阐发观点的又一载体。比如,在介绍于右任登高望大陆时,作者的诗中写道:「天长存叆叇,日久化甘霖。」论及施琅率水师与郑军进行澎湖决战,双方将士各有死伤时,作者有诗议之:「……古今同理论,白骨让蓝图。」此观点既有对生命消逝的悲悯,又含着对历史规律的感慨。 像这样观点鲜明又诗意盎然的诗句,书中俯拾皆是。

  作者怀着甘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派及架桥人」的满腔热忱,凭借自身的学术专长,兀自经年,在穿越永远没有尽头的时空隧道之中,从若有若无、似隐似现的历史陈迹中不断有所惊喜、有所发现,不断地对史料有所搜讨考辨。最终以「蚍蜉撼树,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创作了有关台湾的诗词五百余首(书中选其二百首),人物、事件一百三十余篇;该书利用考古最新成果及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再现了不同时期台湾风云变幻的一个侧面,勾勒出台湾人民热爱台湾、开发台湾、保卫台湾的历史轨迹。这种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必将走向复兴统一的强大动力。共同的血脉和文化,共同的中华民族的复兴远景,把两岸同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新的时代,新的气象,新的理念,新的创造。我愿意向读者推介这本书。

推荐序三

诗情画意识台湾

杨金亭


  这是出自青年作家之手的关于台湾历史的一部作品。如作者所提示的,本书虽然以「台湾历史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为表现对象,它却不是一部通常的台湾史或地方志的着作。这是因为,它所涉及的有关上述内容,是透过「融诗歌之美、史料梳理与手记于一体」,用诗词和文章的形式来完成的。因此,它应当是一部关于台湾历史、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来讲述台湾。不论是从文学与历史,还是从文体建设层面来说,本书都有着开拓性的创新意义。

  当然,任何创新都是在继承前人遗产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陆看台湾历史》的文本,在我们三千年的文学史上虽无先例可循,但还是可以找到与之有关的参照系的。首先,古往今来的文人多是诗、文、史兼擅的大家,他们的文史着作中,多有诗意的闪光。如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而杜甫「安史之乱」以后的诗作,则被后人称为「诗史」。这个传统,影响到文体的发展,便是自宋代开始,诗词便逐渐进入了小说领域。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这些话本的文章「是各以诗起,次入正文,又以诗结,总是一段一段的有诗为证。」不过这种夹杂在说话中的诗词,除引用前人的现成之作外,说话人自撰的诗词,则多是平平应景之作,谈不上诗词品味的。至于文人创作的小说,如四大名着,借着诗词,以增强小说艺术感染力的地方,也时有所见。其中,只有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代人物吟咏性情之作,真正达到了诗词美的极致境界。很可惜,这种诗文相得益彰、很有民族特色的小说,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早已绝迹了。

  荒芒(赵国明)的《大陆看台湾历史》,对上述「话本」或「小说」中诗文并用的文体,无疑是在有选择地承传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全新的文本创新。所谓承传,是书中有诗词有话的形式与「话本」结构相似。其中的诗已不是那种「说书人」随口而出的「诗曰」或「有诗为证」的泛泛应景之作,而是作者有感于台湾历史规定情境下的人文、自然和风物而创作出的言志抒情的诗篇。其中不少佳作,已具有了臧克家大师所强调的「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是具有「旧体新诗」品格的当代诗词了。至于书中「话」的部分,则已经扬弃了话本中说话人的交代叙述语言,而代之以记事、抒情的散文话语。以这样的诗词、散文「话台湾」的历史,不论从文学还是史学角度来说,都应当是文本的创新;而且是一次难度很大的开拓性的文本创新实践。如果作者没有对台湾历史文化丰富的积累,没有对诗词和散文艺术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很难驾驭这种诗文相互为用的文本,较好地完成这部颇具规模的《大陆看台湾历史》的。所幸,这位文坛新人是诗人,又是作家,他的新旧体诗和小说创作实践,已足以使他悟出并把握了诗与文在艺术表现层面上的分野。

  清人吴乔对同样源于生活的诗与文的艺术区别,曾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同一种米可以做饭,也可以酿酒,正如同样的内涵可以写文,也可以作诗。「文之辞达,诗之辞婉……文之措辞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也。诗之措辞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尽变米形,饮之则醉也……」(《围炉诗话》卷一)荒芒以诗词、散文组合的文本《大陆看台湾历史》,之所以成功,就表现艺术而言,便是得力于作者对诗文两种文学形式各自艺术优长的体悟和把握。即以「饭不变米形」、「措辞必副乎意」的散文记叙、描述台湾历史文化风物的本真,而以「酒形质尽变」、「措辞不必副乎意」的诗词,言志抒情,表现台湾的人文精神,使两者虚实互补,相得益彰。作者化通俗历史读物的写作为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较好地完成了这部雅俗共赏的普及台湾历史知识的书稿。

  书中收入了作者以台湾历史文化风物为题材创作出的众多近体格律诗,运用了五七言绝句、律诗、排律、词等多种形式。题材之大、时空之广、声韵之新,在当前的诗词创作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探索性的创新之作。既然是探索创新之作,在思想和艺术统一上所达到的完美和谐程度,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想来是可以理解的;难得的是,作为一名诗人的探索创新,他已从当下诗词创作中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非诗」和泥古复古的「死诗」两大误区中脱颖而出,为当代诗坛奉献出一部「与时代同步,用自己的声音,为人民歌唱」的、具有台湾诗史价值的诗作。如果说,书中文章所表现的是台湾的物质文明史,那么,这些诗词所表现的则是台湾人民的精神文明史。有了这样的分工,才使得诗稿与文章各自得到了「合目的性」的审美发挥,进而使本书取得了「文本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可读性效果。

  这里提到的「自己的声音」,则是一个作者走向成熟的标志。有了自己的声音,诗中便有了诗人自己,有了在诗人生命中流淌的个性话语,即古人所说的「诗家语」——「生命留痕化作诗」。18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屠格涅夫有言:「在任何天才身上最重要的东西,却是我想称之谓自己的声音的东西。」(《文艺美字辞典•文艺个性》212页)在这里,我引用了这位大师的话,当然不是证明我所谈论的这位青年诗人的作品已经是天才之作,只是说明《大陆看台湾历史》这部书中,一系列咏怀台湾古蹟、歌唱或评论台湾现状的诗中,确已有了不少以个性鲜明的「诗家语」创作出的有诗味、有新意且合律的诗篇。阅读这个全新文本中的诗词文章,可以让读者在诗情话意的审美感受中,认识和领略台湾的过去、今天和明天。这或许就是《大陆看台湾历史》的旨归所在。

  一篇读后感,拉杂写来,意犹未尽,且仿效本书体式,赋得小诗一首作结,兼与作者、读者交流。

  何堪佳节倍思亲,
  潮来潮去望月轮。
  盼得三通归一统,
  诗成恃史佐评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