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北宋散文的发展轨迹 中国古代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演进,造极于两宋(九六○~一二七九)。由此拔萃而出的萃而出的宋代散文,「抗汉唐而出其上」,「轶周秦」而「冠前古」,成就卓越辉煌,为世艳称,大量名篇,盛传不衰。纵观宋文发展,历经北宋前期、北宋中叶、南渡前后、南宋中期、南宋末期五大阶段,其间散体、骈体语体多元共存,并相互促进与融合,而众多流派,异彩纷呈,繁荣生衍,至于作家作品、名家名篇,更是数量空前。
宋初七十年为前期阶段,散体与骈体同步发展,且文风新变。前四十年相继产生了以骈体擅长的五代派与力倡古文的复古派,后三十年有西昆派的崛起和古文派的抗衡。
宋朝开国以文礼兴邦,前朝硕学鸿儒和文学侍臣成为宋文的首批作家。这些作家受五代文风薰染和辞臣职责修炼,均精于骈体,其显赫的政治地位、深厚的学养和奖掖后进的品德,吸引凝聚了一批追随者,形成了宋代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流派──五代派。该派注重「时务政理」,讲功用,重文采,要求自然流畅。核心作家徐铉(九一七~九九二)既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又不忽视艺术性,批评着意追求词藻华丽而无实际内容,充分肯定音韵、华采的自然合理性。五代派作品大都气势雄伟,博雅富赡,富有文采。
与五代派同时出现的复古派活跃于太宗朝,柳开以舆论声势着于时,王禹偁以创作实绩称于世。该派一是从社会学角度倡言文风复古,旨在兴儒垂教,提高全社会道德文明素质,达到社会安定与发展。二是主张社会意识与自我意识并重,既强调反映社会,又重视表现自我,体现了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三是宣导文道并重,崇尚平易自然、朴实流畅的文风。复古派以散体古文为主要体式,内容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现实性和强烈的抒情性。柳开(九四七~一○○○)明确界定古文「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应责》)。王禹偁提出「远师六经、近师吏部,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答张扶书》)。名篇《待漏院记》描摹贤、奸、庸三类宰相上朝前心态思绪,褒贬规讽,理正言明,脍炙人口;《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意境清隽而思致幽邃,情韵优美。
宋初两派尽管在语言形态、美学观念、创作习尚、宗法渊源诸多方面有很大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点,如提倡兴儒传道、宗经树教、联系现实、文道并重、文风自然等,呈并行发展、相济互补态势。
宋初前四十年,骈体时文和散体古文都获得发展,后三十年遂有西昆派的崛起与古文派的抗衡。西昆派宗法李商隐,贵骈尚丽。杨亿(九七四~一○二○)主张「文采焕发」、「理道贯通」,《武夷新集》四分之三是散文。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则「文章赡丽,应用无穷」,《答中丞兄家书》谈家中细事,娓娓而言,亲切有味,讲子女教育一段尤生动感人。与西昆派同时的古文派,强调文章经世致用,要求文风自然朴实,并试图建立理论体系以增强影响力。穆修(九七九~一○三二)「专以古文相高,而不为骈丽之语」,与门生李之才校订、整理并募金刻印韩柳文集,广其流传。苏舜钦论议时政、建言治国,如《论西事状》、《上执政启》等,皆直言警劝当轴者。总之,古文派在舆论声势与创作实绩方面,抗衡西昆,为古文发展兴盛并超越时文,作了充分准备。
北宋中叶是宋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期,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辉煌期。欧阳修「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文风再变,直到苏轼仙逝,历时八十年,乃宋文发展第二阶段。该期散文发展呈现十大特点。
一是创作群体鹊起,文章流派丛集,体派交揉,而又各自名家,出现了欧苏古文派、文章派、经术派、议论派、苏门派、道学派等。二是散体古文进入极盛期,骈体散文经过古文大家的改造和提高,骈、散融合,以新的姿容跻身文苑,纳入古文家族中,形成多体流派认同的创作思潮。三是名家叠出,珠璧交辉,「周、程以理学显,欧、苏以古文倡,韩、范以相业着,其它文人才士,后先相望」,各以其文擅名一世。四是宋代脍灸人口的名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前赤壁赋》等,都产生在这一时期。五是宋文平易自然的主导风格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以文从字顺为至」,成为作家追求的目标。
六是解决了自南北朝即已肇端的骈、散之争问题,确认了骈体散文应有的地位,所谓「偶丽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尤其是欧阳修与苏轼均「以博学富文,为大篇长句,叙事达意,无牵强之态,而王荆公尤深厚尔雅」,骈文与古文并传。七是理顺了实用与审美、「文」与「道」的关系。实用是散文的原生属性,决定作品现实意义大小,而审美为第二属性,决定作品艺术生命强弱。审美后于实用,散文美学因素随着散文发展和人类进步而逐渐自觉化和理性化。实用和审美的完美结合,成为散文创作最高艺术境界的表现之一。北宋中叶散文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超越前人的巨大进步。八是散文艺术表现理论开始细密化、具体化、系统化,文章的繁简丰约、虚实关系、立意措辞等都有不同于前代的新见解。九是该期散文创作与时代思潮如疑古惑经、儒学重造等同步运行,相互激发和促进。十是该期散文创作还与当时爆发型的文化创造精神相一致,哲学、艺术等领域呈现全面创新景象,如新儒学的兴起和理学名家的出现;诗词书法绘画的开派创新和代表宋代最高水准名家巨匠的出现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推动和促进宋文发展的积极因素。
欧苏古文派兴于明道(一○三二~一○三二)而盛于嘉祐(一○五六~一○六三)年间,绵延于元符(一○九八~一一○○)之末。该派以欧阳修为领袖,前期古文家尹洙、苏舜钦等鼓行其中,范仲淹、石介、孙复等积极唿应;又有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胥起,声威大振;后有苏门弟子倡明斯道;遂能持续发展八十年。此派主要作家学殖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影响深广。该派在为文宗旨、文道关系、文辞关系以及对待骈文态度方面拓展推进。如欧、苏以「百事」、「万物」为道,以「理」、以「事实」为道,涵延深广,提出「文必与道俱」、「表里相济」、「有道有艺」。对于骈文,则从文章社会功能方面予以充分肯定,进行积极革新改造。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文风复古运动。首先,他团结志欲复古者,并识拔培养了众多文坛新秀,形成一支前后踵武、阵容强大严整而又各自相对自由发展的散文创作队伍,为宋文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他领导了文风革新复古运动,并取得巨大成功,《宋史》谓其「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第三,欧阳修在文、道关系,文、辞关系,个人修养与为文关系,道的涵延等方面,都较前人大大推进而趋于合理化、深刻化和系统化,将文、道放在平等位置,互为依存,反对只在文字上面花功夫,强调「期于有用」(《荐布衣苏洵状》),「不假浮文而冶情」,显示出其理论的进步性。第四,确立了宋文平易自然、婉转流畅的主体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模式。时人谓欧文「得之自然」,「自极其工,于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第五,创作了大批「超然独鹜,众莫能及」的优秀散文,所谓「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第六,树立了刻苦严谨、追求完美的创作风范。宋人陈善《扪虱新话》载欧公「平昔为文章,每草就纸上净讫,即粘挂斋壁,卧兴看之,屡思屡改,至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可见着意淘洗、精心锤炼之精勤。总之,欧阳修为宋文健康发展和繁荣鼎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欧苏古文派在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多元分化而又整体统一的特点,出现了文章派、经术派和议论派。文章派以欧阳修、曾巩为主要代表,创作态度认真严肃,注重反覆修改和精心锤炼,从而达到委婉条畅、简洁凝炼、自然精妙的境界,努力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如曾巩(一○一九~一○八三)以儒学为本,经世务实,体道扶教,写作古文,斟酌于司马迁、韩愈,纪事言理,自成一家,《战国策目录序》从容和缓,《墨池记》委宛自然。经术派以王安石为代表,为文强调「通经致用」,言事明理。《上仁宗皇帝书》分析朝廷困境,提出陶冶人才以更革法度,见解深刻而立论精警。《游褒禅山记》即事以明理,穷工而极妙,委婉丰厚,启迪心扉。议论派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三苏论文强调「有为而作」,其文章「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历代论引》)。苏洵「以雄迈之气,坚老之笔,而发为汪洋恣肆之文,上之究际天人,次之修明经术,而其于国家盛衰之故,尤往往淋漓感慨」。苏辙善长政论与史论,名作《黄州快哉亭记》议论眼前景与古时事,提出「不以物伤性」,遒逸疏宕。
苏轼是与欧阳修并称的文坛领袖,他的创作对促进宋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主体风格的成熟与定型,起了决定性作用。苏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既视野雄阔,哲思深邃,又议论英发,纵横驰骋。中年后作品,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景、意、趣融为一体,既博大精深、新警绝人,又境界高远,豁达通脱。《前赤壁赋》以言理为旨归,探讨时空与人生,而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炉,纵横六合,通达古今,出入仙佛,充满诗情画意和至理奇趣,意境美妙幽邃。《潮州韩文公庙碑》在议论中评述韩愈对儒学和文学的贡献,《日喻》借议论「盲人识日」和「北人学没」指导务学求道,无不精深博洽,纵横挥洒。苏文广备众体,姿态横生,雄健奔放,挥洒自如,圆熟流美,新意无穷。
苏轼先后识拔和培养了一批古文作手,其中尤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最为着名,世称苏门六君子,这里姑称苏门派。此派一是都十分注意领悟、体验和总结苏轼为文妙谛,并运用于创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是都保持并弘扬了苏轼为文自然平易的特点,尤善题跋和书札;三是兼擅古文与骈文。黄庭坚精于文赋而妙于题跋,秦观长于议论而文丽思深,晁补之博辩俊伟而文字优美,张耒议论多宏篇巨制,题跋书序,挥洒自如。
道学派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为代表。他们都是北宋着名的思想家,为新儒学的创立和宋学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道学派强调「文以载道」,重道而轻文,至有「文能害道」说。但学养与艺术功力深厚,说理论事,质实自然,文辞古朴简洁,逻辑严密,思想博大精深。周敦颐《太极图‧易说》从宇宙本源讲到人性善恶,论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爱莲说》援佛入儒,文字生动优美,脍炙人口。张载《西铭》将「天道」与「人道」联系起来,论证封建社会秩序的合理性,意旨精深。程颢《论王霸札子》、《论十事札子》密切联系现实,骈散并用,笔势流畅。程颐《易传序》、《春秋传序》讲「开物成务之道」与「经世之大法」,文字雅洁,语如贯珠。
总之,北宋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颠峰时期,大家璀璨,名作如林,题材之丰富、体式之创新、立意之高远、境界之阔大、构思之精妙、语言之优美,皆可在本书选篇中仔细品味。
杨庆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