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选(一函三册)

北宋文选(一函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词
  • 北宋文学
  • 文选
  • 古典诗歌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名著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函装手工宣纸绫面绢签穿线精装【经典复刻版】

  中国古代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演进,造极于两宋(960至1279)。宋初七十年为前期阶段,散体与骈体同步发展,且文风新变。前四十年相继产生了以骈体擅长的五代派与力倡古文的复古派,后三十年有西昆派的崛起和古文派的抗衡。北宋是古代散文发展的颠峰时期,大家璀璨,名作如林,题材之丰富、体式之创新、立意之高远、境界之阔大、构思之精妙、语言之优美,皆可在本书选篇中仔细品味。

  本藏品由版刻专家和着名设计师联袂打造,原文字体採用清干隆武英殿版刻书体,版式设计复古精仿手工刻版,封面全用绵绫制作,复古与时尚兼具。锦绳装钉,手工打孔穿线,承袭千年历史工艺,具有历时弥珍的保值、增值特性。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聚焦于南宋时期的文学选集与史学著作,以突出与您提到的《北宋文选(一函三册)》的时代和内容区别。 --- 南宋文脉的赓续与开创:跨越时代的文学与史学瑰宝 本书系一组精选的南宋时期文献汇编,旨在全面勾勒出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文人精神转向与学术思想重塑的宏大图景。此套书严格聚焦于南宋(1127年—1279年)的文学创作、思想流变以及对前朝文化遗产的继承与革新,与前代(尤其是北宋)的风格与议题保持了明确的区隔。 第一册:风雨中的词赋与诗歌——南宋初期“中兴气象”的文学侧影 本册收录了南宋初年,尤其是在宋高宗、宋孝宗时期,文人面对偏安一隅的现实所创作的文学精品。其核心在于展现“中兴”叙事下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恢复旧都的渴望,亦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故国的追思。 一、 词学的转型与集大成 本部分详尽收录了以姜夔(白石道人)、周邦彦(虽身历两朝,但其词风对南宋影响深远,此处侧重其对格律的精研)以及吴文英等为代表的词人作品。与北宋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和柳永的俚俗俚白不同,南宋词学展现出明显的“尚雅”、“尚健”的趋向。姜夔的“以诗为词”,对音律的极端考究,以及对日常生活、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构成了南宋词风的典范。例如,对雨、雪、月、竹等意象的运用,已非北宋的写意,而是融入了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个人际遇的投射。 二、 诗歌的“格物致知”与“宋理”渗透 南宋诗歌的特点在于其对理学思想的接纳程度远超北宋。本册精选了陆游、杨万里等人的诗作。陆游的诗歌,虽然气势磅礴,饱含“杀贼兴复”的壮志,但其语言风格相较于苏轼的自然坦荡,则更显沉郁顿挫,强调“功名”与“文章”的统一。而杨万里的“诚斋体”,则以其口语化、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与理学家探讨日常物理、体悟天道的气韵,这在北宋的诗坛是较少见的。诗歌内容不再单纯歌颂盛世或直接讽刺时弊,而是更多地渗透着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对“存天理,灭人欲”的隐晦表达。 三、 散文的叙事与记述 散文部分侧重于记载南渡初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游记。这些记述往往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如对临安城繁华背后的隐忧、对西南山川的考察等。其文风趋于平实、注重条理,为后世史学对南宋初期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文学观察。 第二册:学术的重构与理学的定型——南宋学术思想的脉络 本册聚焦于南宋时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理学(宋明理学)的成熟与流布,以及它对文学创作规范的深远影响。这与北宋初期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自由探讨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 理学的集大成与流派 本册收录了朱熹及其学派的关键文本片段。重点在于阐释朱熹对程颐、程颢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其“格物致知”方法的系统化构建。内容涵盖了对《四书》的精注精讲(如《四书章句集注》的早期雏形或相关讲义),以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述。这些文本构建了南宋官方的哲学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选拔制度。 二、 史学的内敛与典范的建立 在史学方面,本册选取了南宋修撰的史书片段,特别是对《宋史》(或相关编年体史书的早期草稿)的编撰原则的探讨。南宋史官在编纂史书时,面对“靖康之耻”这一巨大历史创伤,其叙事角度往往更加强调“内省”与“正统性”的维护。其史论的风格趋向于更为严谨和教化性,少有北宋欧阳修等人那种追求文章之美的散文笔法,更注重史料的考辨与伦理的灌输。 三、 诗文中的理学影响 选取了部分受理学影响极深的诗文作者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对“义理”的探讨取代了对个人情感的过度抒发,写作目的往往带有劝诫或阐发哲理的色彩。例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服务于说明某种“天道”的运行规律。 第三册:文人的流转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西南边陲的文化景观 本册侧重于南宋中后期,随着战事推进,文人阶层向西南地区(如四川、湖南、江西)的迁移与融合所产生的地域性文学现象。 一、 游记与山水文学的新主题 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和战乱的持续,巴蜀、湖广一带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本册收录的游记,不同于北宋文人描绘江南富庶或山水奇秀的轻松笔调,而是更多地关注边塞之地(如夔门、四川盆地)的险峻与当地军民的坚韧。这些记述带有强烈的“边防意识”和对西南少数民族风土的观察。 二、 地方志与家族文献的兴起 南宋时期,由于国家体制的稳固以及地方士绅阶层的崛起,地方性文献的整理和编修达到一个高峰。本册选取了部分重要的地方志片段,展示了南宋对水利、农桑、山川地理的精细考察,以及家族谱系和地方教化制度的记录。这些文献材料,虽然朴实无华,但为研究南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基层治理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佐证。 三、 宋末遗民文学的序曲 本册的最后部分,开始触及南宋末年,文人在面对王朝倾覆前夕的复杂心态。虽然此时期更广为人知的是元代遗民文学,但南宋末期的诗词已开始流露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悲怆与无力感,为元代文学的“别有一番天地”埋下了伏笔。 总结 本套书通过对姜夔、陆游、朱熹等代表人物的精准聚焦,以及对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偏安、理学定型、边患)的文学史学梳理,系统展现了南宋文学与思想的独特风貌,其核心在于对北宋遗风的继承、对理学的深刻内化以及对现实的复杂回应。全书资料皆取自南宋一朝的作品,确保了历史的连贯性和地域的统一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册】
柳开
  游天平山记
王禹偁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待漏院记
范仲淹
  岳阳楼记
  严先生祠堂记
欧阳修
  杂说三首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真州东园记
  与高司谏书
  答吴充秀才书
  释秘演诗集序
  苏氏文集序
  梅圣俞诗集序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题薛公期画
  祭石曼卿文
  卖油翁
  秋声赋
  泷冈阡表
  朋党论
  非非堂记
苏舜钦
  沧浪亭记
曾巩
  墨池记
  道山亭记
  宜黄县县学记
  战国策目录序
  越州赵公救灾记

【第二册】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序
周敦颐
  爱莲说
宋祁
  李白传
李觏
  袁州州学记
梅尧臣
  览翠亭记
刘敞
  说犬马
司马光
  训俭示康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苏洵
  六国论
  心术
  送石昌言使北引
  张益州画像记
  木假山记
  名二子说
钱公辅
  义田记
王安石
  兴贤
  上人书
  伤仲永
  游褒禅山记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答司马谏议书
  答姚辟书
  送孙正之序
  同学一首别子固
  祭欧阳文忠公文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读孟尝君传
  读柳宗元传
  龙赋
 苏轼
  留侯论
  教战守策
  石钟山记
  喜雨亭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第三册】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李氏山房藏书记
  答谢民师书
  稼说送张琥
  上梅直讲书
  答李端叔书
  方山子传
  日喻
  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干画马赞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黠鼠赋
  题跋三则
  记承天寺夜游
  记游松风亭
沈括
  雁荡山
  活版印刷
  采草药
  石油
  雄州北城
  正午牡丹
马存
  赠盖邦式序
程颐
  养鱼记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
  东轩记
  孟德传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超然台赋并序
  墨竹赋
  黄楼赋序
杨时
  言默戒
张耒
  鸡鸣赋
李之仪
  梦游览辉亭赋
黄庭坚
  与王观复书
  苦笋赋
  题跋四则
秦观
  精骑集序
  龙井题名记
晁补之
  新城游北山记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图书序言



北宋散文的发展轨迹


  中国古代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演进,造极于两宋(九六○~一二七九)。由此拔萃而出的萃而出的宋代散文,「抗汉唐而出其上」,「轶周秦」而「冠前古」,成就卓越辉煌,为世艳称,大量名篇,盛传不衰。纵观宋文发展,历经北宋前期、北宋中叶、南渡前后、南宋中期、南宋末期五大阶段,其间散体、骈体语体多元共存,并相互促进与融合,而众多流派,异彩纷呈,繁荣生衍,至于作家作品、名家名篇,更是数量空前。

  宋初七十年为前期阶段,散体与骈体同步发展,且文风新变。前四十年相继产生了以骈体擅长的五代派与力倡古文的复古派,后三十年有西昆派的崛起和古文派的抗衡。

  宋朝开国以文礼兴邦,前朝硕学鸿儒和文学侍臣成为宋文的首批作家。这些作家受五代文风薰染和辞臣职责修炼,均精于骈体,其显赫的政治地位、深厚的学养和奖掖后进的品德,吸引凝聚了一批追随者,形成了宋代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流派──五代派。该派注重「时务政理」,讲功用,重文采,要求自然流畅。核心作家徐铉(九一七~九九二)既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又不忽视艺术性,批评着意追求词藻华丽而无实际内容,充分肯定音韵、华采的自然合理性。五代派作品大都气势雄伟,博雅富赡,富有文采。

  与五代派同时出现的复古派活跃于太宗朝,柳开以舆论声势着于时,王禹偁以创作实绩称于世。该派一是从社会学角度倡言文风复古,旨在兴儒垂教,提高全社会道德文明素质,达到社会安定与发展。二是主张社会意识与自我意识并重,既强调反映社会,又重视表现自我,体现了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三是宣导文道并重,崇尚平易自然、朴实流畅的文风。复古派以散体古文为主要体式,内容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现实性和强烈的抒情性。柳开(九四七~一○○○)明确界定古文「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应责》)。王禹偁提出「远师六经、近师吏部,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答张扶书》)。名篇《待漏院记》描摹贤、奸、庸三类宰相上朝前心态思绪,褒贬规讽,理正言明,脍炙人口;《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意境清隽而思致幽邃,情韵优美。

  宋初两派尽管在语言形态、美学观念、创作习尚、宗法渊源诸多方面有很大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点,如提倡兴儒传道、宗经树教、联系现实、文道并重、文风自然等,呈并行发展、相济互补态势。

  宋初前四十年,骈体时文和散体古文都获得发展,后三十年遂有西昆派的崛起与古文派的抗衡。西昆派宗法李商隐,贵骈尚丽。杨亿(九七四~一○二○)主张「文采焕发」、「理道贯通」,《武夷新集》四分之三是散文。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则「文章赡丽,应用无穷」,《答中丞兄家书》谈家中细事,娓娓而言,亲切有味,讲子女教育一段尤生动感人。与西昆派同时的古文派,强调文章经世致用,要求文风自然朴实,并试图建立理论体系以增强影响力。穆修(九七九~一○三二)「专以古文相高,而不为骈丽之语」,与门生李之才校订、整理并募金刻印韩柳文集,广其流传。苏舜钦论议时政、建言治国,如《论西事状》、《上执政启》等,皆直言警劝当轴者。总之,古文派在舆论声势与创作实绩方面,抗衡西昆,为古文发展兴盛并超越时文,作了充分准备。

  北宋中叶是宋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期,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辉煌期。欧阳修「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文风再变,直到苏轼仙逝,历时八十年,乃宋文发展第二阶段。该期散文发展呈现十大特点。

  一是创作群体鹊起,文章流派丛集,体派交揉,而又各自名家,出现了欧苏古文派、文章派、经术派、议论派、苏门派、道学派等。二是散体古文进入极盛期,骈体散文经过古文大家的改造和提高,骈、散融合,以新的姿容跻身文苑,纳入古文家族中,形成多体流派认同的创作思潮。三是名家叠出,珠璧交辉,「周、程以理学显,欧、苏以古文倡,韩、范以相业着,其它文人才士,后先相望」,各以其文擅名一世。四是宋代脍灸人口的名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前赤壁赋》等,都产生在这一时期。五是宋文平易自然的主导风格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以文从字顺为至」,成为作家追求的目标。

  六是解决了自南北朝即已肇端的骈、散之争问题,确认了骈体散文应有的地位,所谓「偶丽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尤其是欧阳修与苏轼均「以博学富文,为大篇长句,叙事达意,无牵强之态,而王荆公尤深厚尔雅」,骈文与古文并传。七是理顺了实用与审美、「文」与「道」的关系。实用是散文的原生属性,决定作品现实意义大小,而审美为第二属性,决定作品艺术生命强弱。审美后于实用,散文美学因素随着散文发展和人类进步而逐渐自觉化和理性化。实用和审美的完美结合,成为散文创作最高艺术境界的表现之一。北宋中叶散文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超越前人的巨大进步。八是散文艺术表现理论开始细密化、具体化、系统化,文章的繁简丰约、虚实关系、立意措辞等都有不同于前代的新见解。九是该期散文创作与时代思潮如疑古惑经、儒学重造等同步运行,相互激发和促进。十是该期散文创作还与当时爆发型的文化创造精神相一致,哲学、艺术等领域呈现全面创新景象,如新儒学的兴起和理学名家的出现;诗词书法绘画的开派创新和代表宋代最高水准名家巨匠的出现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推动和促进宋文发展的积极因素。

  欧苏古文派兴于明道(一○三二~一○三二)而盛于嘉祐(一○五六~一○六三)年间,绵延于元符(一○九八~一一○○)之末。该派以欧阳修为领袖,前期古文家尹洙、苏舜钦等鼓行其中,范仲淹、石介、孙复等积极唿应;又有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胥起,声威大振;后有苏门弟子倡明斯道;遂能持续发展八十年。此派主要作家学殖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影响深广。该派在为文宗旨、文道关系、文辞关系以及对待骈文态度方面拓展推进。如欧、苏以「百事」、「万物」为道,以「理」、以「事实」为道,涵延深广,提出「文必与道俱」、「表里相济」、「有道有艺」。对于骈文,则从文章社会功能方面予以充分肯定,进行积极革新改造。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文风复古运动。首先,他团结志欲复古者,并识拔培养了众多文坛新秀,形成一支前后踵武、阵容强大严整而又各自相对自由发展的散文创作队伍,为宋文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他领导了文风革新复古运动,并取得巨大成功,《宋史》谓其「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第三,欧阳修在文、道关系,文、辞关系,个人修养与为文关系,道的涵延等方面,都较前人大大推进而趋于合理化、深刻化和系统化,将文、道放在平等位置,互为依存,反对只在文字上面花功夫,强调「期于有用」(《荐布衣苏洵状》),「不假浮文而冶情」,显示出其理论的进步性。第四,确立了宋文平易自然、婉转流畅的主体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模式。时人谓欧文「得之自然」,「自极其工,于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第五,创作了大批「超然独鹜,众莫能及」的优秀散文,所谓「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第六,树立了刻苦严谨、追求完美的创作风范。宋人陈善《扪虱新话》载欧公「平昔为文章,每草就纸上净讫,即粘挂斋壁,卧兴看之,屡思屡改,至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可见着意淘洗、精心锤炼之精勤。总之,欧阳修为宋文健康发展和繁荣鼎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欧苏古文派在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多元分化而又整体统一的特点,出现了文章派、经术派和议论派。文章派以欧阳修、曾巩为主要代表,创作态度认真严肃,注重反覆修改和精心锤炼,从而达到委婉条畅、简洁凝炼、自然精妙的境界,努力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如曾巩(一○一九~一○八三)以儒学为本,经世务实,体道扶教,写作古文,斟酌于司马迁、韩愈,纪事言理,自成一家,《战国策目录序》从容和缓,《墨池记》委宛自然。经术派以王安石为代表,为文强调「通经致用」,言事明理。《上仁宗皇帝书》分析朝廷困境,提出陶冶人才以更革法度,见解深刻而立论精警。《游褒禅山记》即事以明理,穷工而极妙,委婉丰厚,启迪心扉。议论派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三苏论文强调「有为而作」,其文章「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历代论引》)。苏洵「以雄迈之气,坚老之笔,而发为汪洋恣肆之文,上之究际天人,次之修明经术,而其于国家盛衰之故,尤往往淋漓感慨」。苏辙善长政论与史论,名作《黄州快哉亭记》议论眼前景与古时事,提出「不以物伤性」,遒逸疏宕。

  苏轼是与欧阳修并称的文坛领袖,他的创作对促进宋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主体风格的成熟与定型,起了决定性作用。苏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既视野雄阔,哲思深邃,又议论英发,纵横驰骋。中年后作品,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景、意、趣融为一体,既博大精深、新警绝人,又境界高远,豁达通脱。《前赤壁赋》以言理为旨归,探讨时空与人生,而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炉,纵横六合,通达古今,出入仙佛,充满诗情画意和至理奇趣,意境美妙幽邃。《潮州韩文公庙碑》在议论中评述韩愈对儒学和文学的贡献,《日喻》借议论「盲人识日」和「北人学没」指导务学求道,无不精深博洽,纵横挥洒。苏文广备众体,姿态横生,雄健奔放,挥洒自如,圆熟流美,新意无穷。

  苏轼先后识拔和培养了一批古文作手,其中尤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最为着名,世称苏门六君子,这里姑称苏门派。此派一是都十分注意领悟、体验和总结苏轼为文妙谛,并运用于创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是都保持并弘扬了苏轼为文自然平易的特点,尤善题跋和书札;三是兼擅古文与骈文。黄庭坚精于文赋而妙于题跋,秦观长于议论而文丽思深,晁补之博辩俊伟而文字优美,张耒议论多宏篇巨制,题跋书序,挥洒自如。

  道学派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为代表。他们都是北宋着名的思想家,为新儒学的创立和宋学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道学派强调「文以载道」,重道而轻文,至有「文能害道」说。但学养与艺术功力深厚,说理论事,质实自然,文辞古朴简洁,逻辑严密,思想博大精深。周敦颐《太极图‧易说》从宇宙本源讲到人性善恶,论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爱莲说》援佛入儒,文字生动优美,脍炙人口。张载《西铭》将「天道」与「人道」联系起来,论证封建社会秩序的合理性,意旨精深。程颢《论王霸札子》、《论十事札子》密切联系现实,骈散并用,笔势流畅。程颐《易传序》、《春秋传序》讲「开物成务之道」与「经世之大法」,文字雅洁,语如贯珠。

  总之,北宋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颠峰时期,大家璀璨,名作如林,题材之丰富、体式之创新、立意之高远、境界之阔大、构思之精妙、语言之优美,皆可在本书选篇中仔细品味。

杨庆存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北宋文選》最讓我驚豔之處,莫過於其深厚的學術考據與開闊的選文視野。我曾涉獵過不少關於宋代文學的著作,但能像這套選本這樣,不僅精選了大家的名作,更將其置於宏觀的歷史背景下去梳理、詮釋的,實在是少之又少。編者對每篇作品的註解,都顯得格外用心,不僅解釋了字詞的涵義,更深入探討了作品的時代背景、文學流派,甚至是作者當時的心境。這對於我這樣一位非專業的文學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許多過去閱讀時感到生澀難懂的篇章,透過這些詳實的註解,頓時變得清晰透徹,彷彿撥雲見日。閱讀時,時常會因為一個精妙的註解,而對某位作者、某篇作品產生全新的認識,進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這套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啟發與引導。

评分

初拿到這套《北宋文選》,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身為一個對文學史脈絡始終保持高度好奇的台灣讀者,一直以來都渴望能有一套能夠系統性地呈現北宋文壇盛況的選本。打開第一冊,那精緻的裝幀、考究的排版,便已讓人愛不釋手。更別提內容的編排,從詩歌、散文到論述,鉅細靡遺地將北宋時期百花齊放的文學景觀一一呈現。我尤其欣賞編者在選錄時所展現的審慎與廣度,不僅收錄了蘇、黃、王、歐陽脩等大家的名篇,更能看到許多被歷史洪流稍稍淹沒,卻同樣閃耀著獨特光芒的作者。閱讀的過程中,彷彿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與那些風流才子們一同在汴京的街頭巷尾漫步,聽他們揮灑墨寶,品味他們對人生的感悟,對家國的憂思。這不僅是一套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璀璨年代的文學靈魂。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對於「北宋文選」這個名字,並沒有太過強烈的期待,畢竟市面上類似的選本也所在多有。然而,這套書卻徹底顛覆了我原有的看法。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細緻入微的編選思路。我特別注意到,在詩歌的部分,編者不僅僅是挑選了最為人熟知的名家名作,還將許多在當時極具影響力,但可能因為時代變遷而逐漸被淡忘的詩人作品,也巧妙地納入了進來。這種「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選文方式,極大地拓展了我對北宋詩壇的認知。同樣的,在散文部分,也看到了許多涉及社會風俗、人情世故的生動記述,讓我不僅品味了文學之美,更能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動。這套書,就像是一扇扇窗,讓我得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感受北宋文壇的璀璨光華。

评分

這套《北宋文選》的出版,對我這樣的自學者而言,簡直是如獲至寶。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鍾,但總覺得知識體系不夠完整,尤其是對於文學史的發展脈絡,總有些模糊不清。《北宋文選》的出現,恰好填補了我心中的這個缺憾。它不僅是一份珍貴的文學文本集,更像是一本編年史,讓我得以循序漸進地了解北宋時期文學的發展軌跡,從初唐的奠基,到中唐的轉變,再到宋代的輝煌,每一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及其風格特色,都藉由這份選本得到了清晰的呈現。我最喜歡的是,編者似乎有意識地在不同冊之間,展現了文學風格的遞嬗與演變,從早期的質樸,到中期的華麗,再到晚期的沉鬱,這種時間上的縱深感,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

评分

老實說,在收到《北宋文選》之前,我對於「文選」這類的書籍,總帶著一種學院派的刻板印象,認為內容可能艱澀難懂,距離我這個普通讀者有些遙遠。然而,當我翻開這套書,那種親切感與共鳴感,卻是前所未有的。編者在選文時,似乎特別考量到了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詩詞的選擇雅俗共賞,散文的內容也多有涉及當時的社會生活百態,讀起來並不枯燥。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飲宴、遊賞、山水田園的篇章,彷彿能親身感受到北宋文人閒適自在的生活情趣。而當我讀到一些探討國家大事、民生疾苦的文字時,又能感受到他們那份懷抱天下的情懷。這種在雅與俗、個人情懷與家國大義之間自由切換的閱讀體驗,讓我對北宋文壇的豐富性有了更立體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