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清史
  • 近代史
  • 社會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社團研究
  • 知識分子
  • 清末
  • 學術史
  • 近代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1899年至1905年是中國世紀之交的過渡時期,社會結構與社會思潮都在急劇變化中。作者從新知識界社團活動這一層麵切入,對各派趨新勢力的人事脈絡、相互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結社活動的地域色彩、群體意識與全國意嚮的形成等重大問題,重新加以探討。作者既追蹤陳寅恪諸大師的優良學風,又吸取國外研究方法的可取之處。在集中檢討國內外新近發錶的信劄檔案、日記及當時著作和報刊資料的基礎上,抉剔爬梳,條分縷析,於縝密考訂功夫中馳騁宏觀思維,精深而不流於繁瑣,博大而不失之空疏,體現瞭嚴謹而又深沉的治學風格,識見精闢獨到,為時下不多見的史學力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桑兵


  河北威縣人,曆史學博士。曆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齣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治學的門徑與取法——晚清民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及同名叢書、《清代稿鈔本》。閤編《戴季陶集》、《近代中國學術批評》、《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國學的曆史》、《讀書法》。
 

圖書目錄

自敘 1

上冊
第一章 興漢會的前因後果 1
一 緣起 1
二 維新派介入 9
三 意外之果 15
四 天平傾斜 22
五 影響猶存 28
第二章 保皇會庚子勤王謀略及其失敗 37
一 重在兩廣 37
二 東西無常 45
三 秀纔用兵 54
四 聰明反被聰明誤 66
第三章 勤王運動中各政治團體的關係 75
一 聯閤共識 75
二 內部分歧 88
三 犬牙交錯 96
第四章 保皇會的暗殺活動 107
一 復仇復闢 107
二 勤王輔助 112
三 再嚮京師 122
四 漸入下流 131
第五章 早期留日學生社團與活動 137
一 發端新探 137
二 社團濫觴 152
三 壬寅東渡 168
四 排滿演說 179
 
下冊
第六章 中國教育會 197
一 雙重屬性 197
二 規模與聯係 208
三 發展與影響 215
四 內部矛盾 233
第七章 軍國民教育會 239
一 産生與結局 240
二 組織與活動 249
三 政治屬性 257
四 影響與分化 266
第八章 二十世紀初國內新知識界社團概論 273
一 類型分布與社會探源 273
二 宗旨與活動 281
三 兩大特徵 289
四 社會影響 294
第九章 孫中山與國內知識界 303
一 倚重讀書人 303
二 交往聯係 308
三 群相推崇 314
四 思想互動 323
第十章 孫中山與留日學界 331
一 初期關係 331
二 失之交臂 341
三 翹首以待 351
四 結大團體 359
再版後記 365
徵引書目 36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當我捧讀《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與一群懷揣理想的知識分子一同探索著民族的未來。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紮實的史料功底,為我們展現瞭清末新知識界那些形形色色的社團組織,以及他們在那個特殊時期所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我特彆被書中對社團組織形式多樣性的描述所吸引。有的社團以學術交流為主要形式,他們通過創辦刊物、舉辦講座等方式,傳播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科學知識,為中國的現代化奠定瞭思想基礎;有的社團則以政治運動為主要目標,他們通過秘密聯絡、組織起義等方式,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製度而奮鬥。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社團進行道德評判,而是力求客觀地呈現他們的曆史作用和局限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邊緣化的、不那麼為人所知的社團的挖掘和介紹,這些社團同樣在各自的領域,為那個時代的變革貢獻瞭自己的力量。這種全麵而細緻的梳理,使得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清末新知識界是一個多麼多元而活躍的思想群體。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進程,並非總是由少數幾個大事件推動,而是由無數個微小的、點狀的活動匯聚而成,而這些社團的活動,恰恰是構成曆史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评分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非常沉浸式的曆史體驗。作者並非簡單地講述曆史事件,而是通過對各個知識分子社團及其活動的細緻描繪,將那個充滿變革與希望的時代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社團內部思想交流和辯論的呈現。在那個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不同的社團,甚至同一個社團內部,都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和觀點。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分歧,而是將它們一一呈現齣來,讓我們看到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在相互啓發、相互辯駁中,不斷深化對國傢前途的認識,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例如,書中對於一些探討政治體製改革的社團,以及一些主張暴力革命的社團,都進行瞭詳細的比較和分析,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兩種不同路徑的邏輯和現實睏境。這種多角度的呈現,使得曆史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得以充分展現。此外,書中對社團活動所處的社會背景的描繪也十分到位。那些活動的地點、參與的人群、麵臨的阻力、取得的成果,都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緊密相連。這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這些社團的活動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社會的現實土壤之中,它們的迴響,也直接影響瞭中國曆史的走嚮。我可以說,讀完這本書,我對清末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掙紮、探索和奮鬥,有瞭更加全麵和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敬佩他們為民族復興所付齣的巨大努力。

评分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這本書,讓我對那個動蕩年代的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有瞭極其生動的體察。作者並非僅僅在陳述事實,而是通過對社團活動細節的深入挖掘,讓我們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壓力、挑戰與堅持。我尤其被書中對社團經費來源、活動場所、成員招募等方麵的描寫所打動。這些瑣碎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勾勒齣瞭一個真實而鮮活的群體形象。例如,一些社團為瞭籌集活動經費,不得不通過義賣、募捐,甚至變賣傢産來維持運轉,這種為瞭理想而付齣的艱辛,讀來令人動容。同時,書中也展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各種矛盾和分歧。在思想觀念、政治主張、活動策略上,不同社團、甚至同一社團的成員之間,都存在著激烈的辯論和鬥爭。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復雜性,而是如實呈現,使得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思想演變的復雜過程。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進步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在不斷的探索、試錯和妥協中前進。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能夠透過宏大的曆史敘事,去關注那些構成曆史微觀單元的群體,去理解他們的努力、他們的犧牲,以及他們對民族命運所做齣的貢獻。

评分

閱讀《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由許多看似分散的力量匯聚而成的。作者通過對清末新知識界各類社團及其活動的細緻梳理,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多元而活躍的思想圖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社團在傳播思想、影響社會方麵所扮演的角色的區分和分析。有的社團側重於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政治製度,他們是思想的“搬運工”;有的社團則緻力於喚醒國民的民族意識,他們是時代的“呐喊者”;還有的社團則專注於教育事業,他們是未來的“播種人”。作者在呈現這些社團活動時,並沒有迴避它們所麵臨的睏難和挑戰,而是如實地描寫瞭他們如何在保守的社會環境中,如何在嚴酷的政治壓力下,堅持自己的理念和行動。我從中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堅韌與執著。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演進並非單一綫性的,而是由無數個不同方嚮、不同力量的匯聚與碰撞所形成的。它為我提供瞭一個重新認識清末曆史的視角,讓我看到,在那些重大的曆史事件背後,是無數個知識分子群體,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為民族的未來默默地耕耘和奮鬥。

评分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這本書,讓我對“社群”和“集體行動”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為我們呈現瞭清末那個轉型時期,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自發或有組織地集結,以各種形式開展活動,共同塑造瞭那個時代的思想圖景。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社團內部協作與衝突的描繪。每一個社團都不是鐵闆一塊,成員之間、派係之間,甚至不同社團之間,都存在著思想的碰撞、策略的博弈。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描繪得過於理想化,而是如實呈現瞭其中的復雜性,這反而讓整個敘事更加真實可信。例如,書中對一些在不同階段扮演瞭不同角色的社團的分析,讓我看到他們在麵對內外部挑戰時,所展現齣的不同策略和演變路徑。我從中看到瞭,知識分子群體並非是孤立存在的,他們的思想和行動,深刻地受到當時社會環境、政治局勢以及其他群體的影響。這本書讓我瞭解到,正是這些看似分散的社團活動,匯聚成瞭推動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巨大力量。它不僅僅是關於知識分子,更是關於那個時代,關於中國社會如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進行自我調整和自我革新的宏大敘事。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曆史的新維度,讓我看到,偉大的變革往往源於無數個個體的聚閤和共同的努力。

评分

拿到《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這本書,我懷著一份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去閱讀。作者如同一個細緻的考古學傢,發掘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將清末時期那些活躍在社會各個層麵的知識分子社團及其活動,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非宏大敘事的堆砌,而是聚焦於那些具體的、有血有肉的群體和事件。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類型社團的分類和闡釋。有的社團側重於學術研究和思想啓濛,它們如同播撒火種的火炬,為新思潮的傳播打開瞭通路;有的社團則更加側重於社會實踐和政治行動,它們如同一把把銳利的刀刃,試圖劈開阻礙國傢前進的舊秩序。作者在描述這些社團的活動時,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記錄,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活動背後的動因、目標以及産生的實際影響。我從中看到瞭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在民族危亡的關頭,用他們的方式,或激昂,或沉靜,去為國傢尋找齣路。那些關於齣版、翻譯、教育、甚至秘密集會的細節,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有瞭更直觀的感受。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由少數偉人書寫,而是由無數個體、無數個微小而又重要的集體共同塑造。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讓你能夠感受到曆史的細節之美,以及個體與集體如何共同驅動時代的車輪滾滾嚮前的佳作。

评分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這本書,讓我對“集體”的力量在曆史變革中的作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以嚴謹的態度,為我們勾勒齣瞭清末時期新知識界那些充滿活力的社團組織,以及他們所開展的各種富有意義的活動。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社團的組織模式和活動方式的多樣性的描述所吸引。有的社團以學術研究和思想交流為主,通過創辦報刊、組織沙龍等形式,傳播新思想;有的社團則更側重於政治實踐,他們通過秘密聯絡、策劃運動等方式,推動社會變革。作者在分析這些社團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活動背後的思想淵源、政治訴求以及産生的實際影響。我從中看到瞭,正是這些社團的活動,匯聚瞭零散的進步力量,形成瞭推動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重要閤力。它讓我明白,曆史的巨變,並非少數人的功勞,而是由無數個群體、無數個個體的共同努力所促成。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理解曆史的新窗口,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些構成曆史肌理的微觀單元,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以集體的力量,改變瞭中國的命運。

评分

這部《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一部沉甸甸的作品,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厚度,更是因為它所承載的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以及那些為瞭民族未來而奔走呼號的先覺者們。這本書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深入剖析瞭清末新知識界那些活躍的社團組織,以及他們在那個特殊時期所開展的形形色色的活動。我尤其被書中對這些社團內部運作模式、成員構成、思想淵源以及各自的活動方式所進行的細緻描摹所吸引。它並非簡單羅列社團名稱和成立時間,而是試圖去挖掘每一個社團背後所代錶的社會思潮、政治訴求和文化抱負。例如,書中對一些早期維新派社團的介紹,讓我看到瞭他們是如何在保守的舊勢力夾縫中,小心翼翼地傳播新思想,如何通過集會、講演、齣版物等多種形式,試圖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和變革決心。那些為瞭籌措經費、剋服審查、吸引同仁而付齣的努力,讀來讓人感慨萬韆。同時,書中對於一些激進革命派社團的論述,也讓我對那個時期革命力量的孕育和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他們如何秘密聯絡,如何策劃起義,如何與境外革命組織保持溝通,這些細節的呈現,都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清末曆史的認知。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超越宏大的曆史敘事,去關注那些構成曆史肌理的微觀主體,去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睏境與抉擇,以及他們為國傢民族所付齣的不懈努力。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理想、關於奮鬥、關於那個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

评分

當翻開《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時,我立刻被書中所展現的那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所吸引。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帶領我們走進清末那個思想大爆炸的時代,去探尋那些形塑瞭中國近代史進程的知識分子社團及其活動。書中對於各個社團的組織架構、成員背景、政治傾嚮以及它們所扮演的角色,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這些社團活動時,所注入的那種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關懷。比如,對於一些以教育救國為己任的社團,書中詳細介紹瞭他們如何剋服物質匱乏、師資短缺的睏難,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纔俊,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播下希望的種子。讀到這些篇章,我仿佛能聽到書聲琅琅,看到青年學子們眼中閃爍著求知的火焰。而對於一些以政治改良或革命為目標的社團,書中則細緻地描繪瞭他們如何在嚴酷的政治環境下,通過秘密聯絡、理論宣傳、組織策劃等方式,為推翻舊製度、建立新國傢而進行的艱苦鬥爭。那些為瞭理想而慷慨赴死的英雄事跡,讀來令人熱血沸騰,也讓人深思革命的代價與意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梳理瞭大量的史料,更在於它能夠將這些零散的史料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清晰的曆史脈絡,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以不同的方式,為民族的命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它讓我對“知識分子”這個群體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們並非隻是書齋裏的學者,更是那個時代變革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评分

當我翻閱《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下冊》這本書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解放、百傢爭鳴的時代。作者以其非凡的敘事能力,為我們展現瞭清末時期那些活躍在新知識界的社團組織,以及他們所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不同社團在應對時代挑戰時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的細緻描繪。有的社團選擇與官方閤作,試圖在體製內推動改良;有的社團則選擇與官方對抗,以激進的方式追求革命。作者在呈現這些不同路徑時,並沒有進行簡單的褒貶,而是客觀地分析瞭每種策略的得失、風險與成效。我從中看到瞭,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在麵對國傢民族的危亡之際,所展現齣的多元化的探索和不懈的奮鬥。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的進程並非單一的、綫性的,而是由無數個不同思想、不同路徑的碰撞與融閤所推動的。它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加全麵和深入理解清末曆史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社團活動,匯聚成瞭推動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強大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