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

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文化
  • 曆史
  • 社會
  • 轉型
  • 中國思想
  • 傳統與現代
  • 二元對立
  • 時代精神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近代史上的中、西、新、舊,各自都有其獨立的意義,不過相互依存的一麵似更顯著。中西和新舊之間的關係,尤更密切而糾結。在某種程度上,正因中國在對外競爭中的屢屢失利,「中西」的認同已帶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承載著強烈的價值判斷,纔逐漸被更超越的「新舊」所取代。從清末到民初,一方麵新舊中西之間的緊張在持續,同時也有一些讀書人試圖淡化或超越其間的認同色彩。本書從當時人的認知入手,結閤豐富的曆史文獻,展現齣這一過渡時代多元競爭的思想史風貌,極具史學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誌田


  1952年生,四川大學曆史係七七級畢業,新墨西哥大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先後在四川師範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大學曆史係任教,現任四川大學傑齣教授。新書有《經典淡齣之後:20世紀中國史學的轉變與延續》(三聯書店)、《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圖書目錄

自序 1
上冊
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國:清末民初思想與社會的權勢轉移 1
一 思想權勢轉移:從西學不能為用到中學不能為體 4
二 社會權勢轉移:從士到知識人 11
三 社會權勢再轉移:知識人的邊緣化與邊緣知識青年的興起 25
近代湖南區域文化與戊戌新舊之爭 45
一 從邊緣走嚮中央的湘學 46
二 後湘軍時代湖南的守舊與趨新 53
三 近代湖南排外的實際與迷思 62
四 餘論:官紳的互動與競爭 68
思想觀念與社會角色的錯位:王先謙、葉德輝與戊戌前後湖南新舊之爭 77
一 引言 77
二 舊中有新:王先謙、葉德輝對國情的認知 83
三 由新轉舊:舊派人物反戈一擊的關注所在 96
四 餘波 117
他永遠是他自己——陳獨秀的人生和心路 121
一 發齣時代的聲音 122
二 從國傢到個人的覺悟 128
三 從文學到倫理的文化革命 132
四 從康、梁到鬍、陳的時代轉摺 136
五 走嚮行動的政治革命 141
六 一生定位 146

下冊
文學革命的社會功能與社會反響 151
一 引言:《新青年》的溝通作用 152
二 「我們」與「他們」的睏擾 155
三 新文學作品的實際讀者 165
林紓的認同危機與民初的新舊之爭 171
陳獨秀與「五四」後《新青年》的轉嚮 197
一 「五四」前後的《新青年》 198
二 北大的學科調整與京城的新舊之爭 203
三 在自由主義和馬剋思主義之間的陳獨秀 215
四 《新青年》的轉嚮 221
五 《新青年》編輯部改組風波 229
六 餘論:「五四」比我們認知的更豐富 236
課業與救國:從老師輩的即時觀察認識「五四」的豐富性 241
一 引言 241
二 蔣夢麟對「五四」的即時觀察 243
三 老師輩一年後的反思 250
四 救國和讀書怎樣兩全? 257
五 社會模範的自製能力 262
六 餘論:進一步認識「五四」的豐富性 269
從科學與人生觀之爭看後「五四」時期 對「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 277
一 論戰雙方的動機 279
二 進化論與作為「五四」基本理念的「科學」 290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經曆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他沒有選擇旁觀者的冷靜敘述,而是將我拉入那個時代的漩渦,與書中的人物一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一同思考他們的睏境與抉擇。‘新舊之爭’,絕非一場簡單的學術辯論,它關乎著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關乎著社會的走嚮,關乎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爭’的描繪,那種深入骨髓的對立,那種不惜一切代價想要證明自己的決心,都讓我印象深刻。而‘過渡時代’這個背景,更是為這場爭鬥增添瞭無限的悲壯與復雜性。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二’會‘齣於道’?是不是意味著,真正的‘道’,隻有在經曆瞭分裂與衝突之後,纔能顯現齣更深刻的本質?這種思考讓我對‘道’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書中的每一個人物,無論立場如何,都在那個時代洪流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看到瞭舊的秩序是如何被挑戰,新的思想是如何萌芽,而這一切,又是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渡’時期,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這本書,讓我對‘變革’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堅持’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對‘曆史真相’的更深層追問。作者用他的筆觸,將我拉入瞭一個充滿瞭‘過渡’與‘新舊之爭’的時代。‘道齣於二’,這個書名,如同一個哲學謎題,讓我不斷地思考,在舊的‘道’中,是如何孕育齣‘二’的分野,而這種‘二’又將走嚮何方?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新舊之爭’時的那種細膩與客觀。他不會簡單地將一方描繪成‘正義’,另一方描繪成‘邪惡’,而是努力去展現雙方的立場、訴求,以及他們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過渡時代’的設定,更是為這種‘爭’增添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緊迫感。我反復揣摩,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二’的齣現,給人們帶來瞭怎樣的挑戰?他們又是如何在這種挑戰中,去尋找和定義自己的‘道’?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綫性的,而是更加辯證、更加復雜。

评分

這本書,如同一個飽經滄桑的智者,用一種沉靜而有力的聲音,講述著一個時代的變革與衝突。《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讓我深切地感受到,‘過渡’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充滿瞭陣痛與掙紮,而‘新舊之爭’,更是這場陣痛最直接的體現。‘道齣於二’這個名字,給我一種強烈的哲學思辨感,它暗示著,在看似單一的‘道’背後,隱藏著對立與分裂,而這種分裂,恰恰是孕育新生的契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新舊之爭’時所展現齣的深刻與周全。他能夠站在不同的立場,去理解雙方的訴求與邏輯,從而呈現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曆史圖景。‘過渡時代’的背景,更是為這種‘爭’注入瞭曆史的厚重感與緊迫感。我反復思考,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人們是如何在這種‘二’的分野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道’的?他們是否也經曆過迷茫、痛苦,甚至絕望?這本書,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年代記,而是充滿瞭無數個體選擇與命運交織的復雜網絡。

评分

每次翻開《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我都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激蕩的漩渦之中。作者的敘述方式,並非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更像是一種引導,將我帶入那個‘過渡時代’的復雜情境,去感受‘新舊之爭’的激烈與深刻。‘道齣於二’這個概念,讓我意識到,任何一個時代的‘道’,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曆史的演進中,不斷地分裂、碰撞、重塑。‘過渡時代’的背景,更是為這種‘分裂’提供瞭天然的舞颱。我尤為欣賞作者在展現‘新舊之爭’時所錶現齣的那種洞察力。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探究他們思想的根源,以及他們行為的動機。這種寫法,讓書中的人物不再是曆史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選擇的個體。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充滿變革的時期,‘二’是如何‘齣於道’的?這種‘二’又帶來瞭怎樣的陣痛與新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深刻探討。

评分

這本《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就像一扇窗,讓我窺見瞭那個充滿變革與衝突的時代。作者用一種極為引人入勝的方式,描繪瞭‘新舊之爭’是如何在那段‘過渡’時期,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麵麵。‘道齣於二’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智慧與哲思,它揭示瞭在曆史發展過程中,‘道’是如何在對立與分裂中,展現齣其更復雜的麵貌。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爭’的刻畫,那種思想的交鋒,價值的碰撞,以及在這種碰撞中,個體所經曆的掙紮與抉擇,都讓我感同身受。‘過渡時代’這個背景,更是為這場‘爭’注入瞭曆史的張力與現實的意義。我一直在思考,在‘二’的對立中,‘道’是如何最終‘齣於’的?這其中又包含瞭怎樣的智慧與超越?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對‘變革’的深刻理解,也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

《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帶給我的,是一種對‘變革’這個詞語全新的理解。作者沒有將‘過渡’簡單地描述成一個平緩的時期,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充滿張力與衝突的‘分水嶺’。‘新舊之爭’,便是這場變革中最直接、最激烈的錶現形式。‘道齣於二’,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辯證法的美感,它暗示著,在舊的‘道’的框架下,分裂齣瞭新的可能,而這種‘二’,並非終結,而是新的開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新舊之爭’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與深刻。他不會簡單地將一方視為‘正確’,另一方視為‘錯誤’,而是努力去剖析雙方的思想根源,以及他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行為邏輯。‘過渡時代’這個設定,更是為這種‘爭’增添瞭曆史的深度與厚度。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時代,人們是如何在‘二’的鴻溝麵前,做齣自己的選擇?他們又是如何在這種選擇中,找到自己的人生‘道’?這本書,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思想’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故事感,那是一種朦朧又堅定的色彩碰撞,仿佛預示著故事中新舊觀念的交織與衝突。我拿到它的時候,就立刻被這種視覺衝擊力吸引住瞭,迫不及待地翻開。書名“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道’這個字,在東方文化裏承載瞭太多深厚的含義,而‘二’,更是代錶著分裂、對立,甚至是一種全新的生成。‘過渡時代’更是點睛之筆,它告訴我,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曆史事件的記錄,而是一段陣痛、探索與蛻變的時期的深度剖析。下冊這個標簽,也意味著我即將進入的是一個更為復雜、更為深入的論述,前麵或許已經鋪墊瞭基礎,而現在,將要迎來的是更激烈的碰撞,是矛盾的激化,是最終走嚮某種平衡或瓦解的關鍵節點。我特彆期待作者如何處理這種‘過渡’的張力,如何在‘新舊之爭’中展現齣不同群體的立場、睏境與抉擇。這不僅僅是曆史或哲學的探討,更可能觸及到人性深處對於變革的恐懼與渴望,對於未知未來的忐忑與憧憬。我深信,一本能夠起名為《道齣於二》的書,定然不是泛泛而談,它會逼迫讀者去思考,去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去反思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這本書或許會給我帶來一場思想的洗禮,讓我看到一個時代是如何在舊的框架下孕育新的生機,又如何在新的浪潮中掙紮求存。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用宏大的敘事,還是細膩的人物刻畫?是側重於政治經濟的變革,還是思想文化的演進?又或是三者兼顧?無論如何,這本書已經在我心中種下瞭一顆期待的種子,我渴望在這下冊中,獲得更深刻的洞見,更豐滿的理解。

评分

從《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作者對曆史深邃的洞察力,以及對那個‘過渡時代’復雜情感的精準把握。‘道齣於二’這個概念,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時代變革的全新認知。它不再是綫性的發展,而更像是一種螺鏇式的上升,或是甚至是某種程度的‘先分後閤’。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新舊之爭’時所展現齣的客觀與深刻。他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努力去展現雙方的邏輯、閤理性以及各自的局限性。這種寫法,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而不是簡單地將一方視為‘進步’,另一方視為‘落後’。‘過渡時代’的標簽,更是讓我感受到那種身處變革前沿的緊張感與壓迫感。一切都在改變,舊的已不再適宜,新的又未完全成型,人們在這種不確定性中,必須做齣選擇。我反復琢磨‘道’在‘二’中‘齣’的過程,這其中包含瞭怎樣的試探、妥協、甚至犧牲?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讓我學會從更宏觀、更辯證的角度去理解曆史與社會的發展。我會被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論述所吸引,也會被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的人物所感動。

评分

讀《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感受著暗流湧動,也目睹著驚濤拍岸。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過渡”本身的刻畫。過渡,從來都不是一個平緩的坡道,而更像是一個在刀尖上行走的過程,充滿瞭不確定性與風險。作者沒有迴避那個時代錯綜復雜的矛盾,而是將它們一層層地剝開,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他對那些“中間地帶”的描繪,那些在舊秩序中掙紮,又在新浪潮中猶豫不決的人物,他們的迷茫、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痛苦,都深深地觸動瞭我。這不僅僅是曆史書寫,更是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道齣於二’這個概念,讓我思考,當一個社會麵臨巨大的轉型時,原本看似單一的‘道’,是如何分裂成兩個,甚至是多個方嚮的?這種分裂帶來的衝突,不僅僅是錶麵的爭論,更是深層次的價值觀、世界觀的顛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情感,既有對曆史洪流的敬畏,也有對個體命運的關懷。他不是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努力去理解每個選擇背後的邏輯與無奈。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反思,在我們的時代,是否也存在類似的‘過渡’與‘新舊之爭’?我們又該如何在這紛繁復雜的變局中,找到自己的‘道’?這本書,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曆史的過去,也映照齣瞭當下的可能。

评分

《道齣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下冊》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也是一場情感的洗禮。作者用他獨特的視角,帶領我深入探究瞭一個時代如何在一個‘過渡’時期,經曆瞭‘新舊之爭’,並最終‘道齣於二’。我非常喜歡他對於‘二’的闡釋,它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孕育新生的開端。這種‘二’,可能代錶著不同的思想體係,不同的價值觀念,甚至不同的發展道路。而‘過渡時代’,更是為這種‘二’的産生提供瞭土壤與契機。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場‘爭’描繪成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而是更多地展現瞭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妥協,以及在睏境中尋求齣路的可能性。他對於‘道’的理解,也隨著‘二’的齣現而變得更加豐富與立體。我一直在思考,在曆史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是否都存在著這樣的‘二’?而‘道’,又是在怎樣的碰撞與融閤中,得以升華與發展?這本書,讓我對‘變革’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傳承’有瞭更深的理解。我會被書中那些精闢的論斷所摺服,也會被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努力前行的人物所打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