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颱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

典藏颱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史前史
  • 考古學
  • 颱灣原住民
  • 文化人類學
  • 曆史
  • 颱灣文化
  • 史前文化
  • 颱灣史研究
  • 典藏係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今颱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係所構成的國傢。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颱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颱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韆至6韆5百年的曆史。因此,不能隻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颱灣曆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颱灣的早期曆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係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颱灣原住民復雜而多元的麵貌。

  作者、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從埋藏在地層中的考古遺址,重新審視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人類活動。他由島嶼的形成與環境論起,連係至史前時代最晚階段,從更深遠的視野逐漸釐清颱灣的發展過程。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颱灣史》是以全麵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颱灣史钜作。

  我們常說:「立足颱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颱灣,除瞭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迴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颱灣。

  本書係套書集結瞭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颱灣史學者之力,在颱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颱灣人的颱灣史。

本書特色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颱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颱灣史》第一冊。
  ◎以土地為主體,突破漢人、文字的傳統,從考古資料來看土地與人群的關係。
  ◎從自然的曆史說起,再從考古學研究的觀點談到人和土地的互動關係體係,勾勒颱灣在史前時期的麵貌與多元。
  ◎從史前文化開始,認識真正的颱灣大曆史,避免陷入以漢人作為曆史書寫主題的侷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益昌


  颱灣人類學傢,研究領域為颱灣考古學、東南亞考古學、舊社考古學、文化資産、颱灣早期曆史;工作經曆包括考古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象或界牆製模剝取。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8種,研究論文、報告百餘篇。

  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

 

圖書目錄

總序 建構颱灣主體性的曆史論述
前言

第一章 土地與人群
第一節 島嶼形成與環境變遷
第二節 現代人大遷徙
第三節 全新世大海進

第二章 渡海東來探遠親
第一節 初級農業與人群
第二節 榖類農業進入與影響
第三節 演化與遷移擴散

第三章 適應與多元復雜
第一節 復雜文化與環境適應
第二節 接觸影響與變遷
第三節 海路世界與互動

第四章 外來影響與文化變遷
第一節 轉換介入與文化麵貌變遷
第二節 高溫技術引入與影響
第三節 東亞體係的外在影響
第四節 曆史前夕的風暴

第五章 結語:遷徙返還與融入
第一節 曆史的延續性
第二節 人群與文化構成
第三節 曆史書寫與史觀

參考書目
圖次

 

圖書序言

總序

建構颱灣主體性的曆史論述


  《典藏颱灣史》這一套書的撰寫計畫,是由新颱灣和平基金會贊助,在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的主導下推動的。炎憲學長生前一直持續關注推動颱灣史普及化工作,更主張由颱灣人自己書寫具有颱灣主體性觀點的颱灣史,因此,在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由颱灣史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執筆,在颱灣主體性的前提下,導進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颱灣社會對颱灣曆史的瞭解。特彆是讀者透過對颱灣曆史的認識,可以強化對颱灣的認同、提升颱灣意識。

  根據我的瞭解,他早在2000年之前,就希望可以進行此一奠基在學術研究成果的教育推廣工作。為此,他取得辜寬敏董事長的支持,找瞭颱灣史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推動。但是,炎憲學長所徵詢的颱灣史學界的朋友,當時多處於過度動員的狀態,學術研究、教學和社會服務工作都十分吃緊,一時之間無法有成果産齣。

  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炎憲學長擔任國史館館長,不僅公務冗忙,而且緻力於體製內對颱灣史研究的支持工作,推動民主憲政及二二八事件史料的蒐集、齣版,特彆是主催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研究。而在陳水扁總統的大力支持下,白色恐怖檔案的取得,獲得一定突破的狀況下,又接著進行白色恐怖史料的編纂和研究工作。為此,炎憲學長又積極尋找學術界的朋友共同投入,大傢的時間更加吃緊,前述颱灣史的普及工作也不得已暫緩下來。

  2008年之後,炎憲學長希望透過學術社團和社會支持,推動颱灣主體性的曆史研究、推廣工作。因此,他擔任颱灣教授協會會長,在重新擔任颱灣曆史學會理事長期間,也繼續找颱灣史學界的朋友一起投入,並齣版瞭不少成果。而原本未能完成的《典藏颱灣史》工作,也在辜寬敏董事長的支持,以及吳榮義董事長協助推動下,再次組成團隊,展開此套書的編纂工作。

  炎憲學長生前持續展開此一計畫的規劃、執行工作。而且與團隊朋友們聚會討論這套書的內容,並找陳美蓉協助行政聯係的工作。四年前張教授赴美國進行口述曆史期間不幸過世時,整套書的構想已經成形。根據炎憲學長的構想,包含第一冊「史前人群與文化」是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負責撰稿,而第二冊「颱灣原住民史」由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詹素娟教授負責撰稿,第三冊「大航海時代」則由暨南大學曆史係林偉盛教授負責撰稿,第四冊「漢人社會的形成」則是由長榮大學颱研所溫振華教授及政治大學颱史所的戴寶村教授負責撰稿,第五冊「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颱灣」則是由淡江大學曆史係林呈蓉教授負責撰稿,第六冊「颱灣人的日本時代」則是由國立颱北教育大學何義麟教授以及颱灣師範大學颱灣史研究所的蔡錦堂教授負責撰稿,第七冊「戰後颱灣史」炎憲學長除瞭親自參與撰稿工作,也找我一起參與,同時準備在章節確認完畢後,再請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颱文所的李筱峰教授一同參與撰稿工作。

  相較於過去在強人威權體製時期,颱灣史被迫成為禁忌,隨著颱灣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經曆抗爭、建立的颱灣史終能成為學術領域的學科。但是,過去長期政治禁忌的陰影並未完全散去,曆史工作者對於曆史教育的內涵,距離正常化仍有相當的距離。其中,除瞭為數可觀不願正視颱灣曆史主體性的看法之外,也有的學者試圖在颱灣史領域去「政治」,不僅迴避政治轉型之後對過去曆史再評價的工作,有的人更主張曆史教育去「政治史」,不願處理具有現實意義的曆史課題。

  不過,如果從曆史學者耳熟能詳的E.H.Carr或是Benedetto Croce對曆史知識的切入,無論是前者的「曆史是曆史傢與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是現在與過去持續無終止的對話」,或是後者的「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都指齣瞭曆史的一個重要特色:曆史的書寫不可忽視當代價值的重要性。在颱灣已經名列自由國傢之際,根據自由、民主、法治的價值做齣與不民主時代不同的曆史評價,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曆史時空特色的體現。另一方麵,在民主時代,注意人民生活層麵的曆史,或是注重文化史與生活史的麵嚮,也是曆史書寫不可忽視的課題。然而,隻強調文化生活而摒棄政治的作法,實際上是不利於曆史脈絡的掌握,也不利於做齣曆史的解釋。因為颱灣住民所生存、存在的曆史時空的環境,包括在現實的製度規範或是國傢運作的狀態,以及颱灣與國際、外界互動的情形,透過這樣的曆史脈絡纔能有助於瞭解所謂人民的曆史。

  根據炎憲學長構想的全書架構,除瞭強調颱灣主體性的觀點外,颱灣與世界的脈動,貫穿瞭《典藏颱灣史》各本的內容,從第一冊「史前人群與文化」直到第七冊「戰後颱灣史」。而正視不同時代的政治體製或政策對颱灣的影響,也是《典藏颱灣史》書寫的特色。

  炎憲學長過世後,為瞭延續他的遺誌,各位撰稿教授同意繼續推動此一工作,並在新颱灣和平基金會繼續的支持下,而有這套書的完成,並承濛玉山社的支持使得本書得以陸續順利齣版,這是特彆必須感謝的。期待這本書的齣版,可以促進颱灣史研究的普及化與強化社會的颱灣意識,也可以告慰炎憲學長在天之靈。
 
主編  薛化元 2018年9月24日

圖書試讀

前言
 
颱灣的曆史書寫受到文字、政治以及漢文化的影響至深,曆年來對於曆史的認知受到曆史教育嚴重的影響,由於漢文化為中心的大中華史觀為核心,因此所看到的颱灣曆史幾乎是一部漢人移民颱灣的過程,而且這個移民過程也並非眞實的狀態,而是根據文字紀錄和傳述所構成的虛擬曆史。這種狀態不但見於教學的教科書,也見於地方文史工作者所著述的地方曆史,當然由公傢機關所撰述的史誌除瞭原住民區域之外,可說幾乎都是描述漢人的曆史。但是颱灣的「漢人」有相當數量隻是擁有或使用漢文化的人群,並非是民族分類中的一個族群,所以今日所見颱灣的曆史,可以說是漢文化或擁有漢文化的人群逐步在颱灣擴張的曆史。
 
從當今的狀態而言,颱灣是南島、漢二個大的文化體係和人群構成的國傢。常說的「颱灣人四百年史」觀點,其實是颱灣漢文化人群的四百年史,甚至可說是漢人殖民颱灣的過程所做成的曆史。因此一部颱灣曆史的書寫,無疑需要審愼思考。曆史書寫的態度必須思考以土地為主,也就是以土地為主的史觀。
 
做為一個考古學研究者,從埋藏在地層中古代人類所留下來的考古遺址,得以發現這塊土地所擁有的眞實曆史和文字記載的曆史之間,可說具有相當大的差距。從現代智人進入這塊土地開始,至少已有三至五萬年的曆史,若往前溯至直立人,更是二十萬年以前的人類活動史,我們很難說明這些早期的人類他們不是「颱灣人」,他們所留下來的文化與過程不是颱灣史的一部分,更何況從血緣與基因的角度而言,舊石器時代的人們無疑將基因留存在當代人的身上,所以為何不能將曆史推早到有人類居住在這塊土地開始?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