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历史以壮阳,
心灵永不肾亏。
虚弱年代的强身之道、充血之爱!
从华人最害羞的软肋切入,以医疗史的人文视野,
翻新诠释民国社会的虚弱与情慾、药品文化、昔时风尚。
上承明清时期的补养观,
探索民国的性与身体,
丰饶的情感中蕴藏着坚韧的文化底蕴,
亦可谓一部东方感觉史。 西方感觉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我们也待急起直追,本书梳理民国(1912~1949)及其国民「虚弱感」,特别是与情慾有关的身体、疾病和药品文化之间的相关性,从医疗史立论,着重当时中西医学的对照,试图将虚弱的病态与治疗法融进一个性慾与疾病的世界中~~
民国的病根,也是人心的病根?甚至是微观世界生活文化史的一册病历?皮国立将慾望、虚弱、疾病和药品等四者放在史学中进行一紧密的对话与结合,开卷《虚弱史》,适以强精固本。
◎重点提要
当我们一起虚弱 华人特别重视「补养」,简言之就是怕「虚」。怕虚的原因不外两端:第一是害怕虚弱的身体观、其次则是虚弱将会导致相当多的疾病。这种害怕虚弱的身体观,伴随西方医学的传入,而有新的转型;民国以来,过去人们的补养、养生概念在中西医学之间,激盪出更多对话。
禁慾V.S纵慾 传统中医认为,肾精气不足时,会出现智力减退、生殖功能衰退、骨骼发育不良等病症。而肾精气又常与纵慾有关,也因此大宗的补肾补养的广告出现在这个时代中。本书着重医疗、身体观和药品的历史对话,分析当时民众对身体内在虚弱的恐惧,与外在行为之间的连结。
从虚弱及情慾书写近代史 本书所谈的历史,为过往所少谈。以虚弱、慾望、疾病和药品为核心,从医学典籍至医药广告图像等各式的材料中探讨性与身体的关系,承接明清补养观,而又能点出近代社会、文化之时代特性与风尚,细致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识系统变迁,乃至对国族、社会、文化想像改变的历程,期许为中国近代史增添一笔色彩。
名人推荐
◎专文推荐 王文基 国立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本书之文化史与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视角,也促使作者利用从医学典籍至医药广告图像等性质不一的材料,细致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识系统变迁,乃至对国族想像改变的历程。
◆迄今有关神经衰弱、遗精与情慾的历史与文学研究数量不少,而本书的贡献与特色在于首次系统性地对相关现象进行探讨,并能结合日常生活史、中医社会文化史及医学思想史的研究。
◎学界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清华大学通识中心教授/林文源
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桶法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哲嘉
成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许宏彬
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案助理教授/郭忠豪
中国医药大学教授/陈光伟
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龄仪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雷祥麟
中央大学历史所副教授/蒋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