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曆史以壯陽,
心靈永不腎虧。
虛弱年代的強身之道、充血之愛!
從華人最害羞的軟肋切入,以醫療史的人文視野,
翻新詮釋民國社會的虛弱與情慾、藥品文化、昔時風尚。
上承明清時期的補養觀,
探索民國的性與身體,
豐饒的情感中蘊藏著堅韌的文化底蘊,
亦可謂一部東方感覺史。 西方感覺史的研究正方興未艾,我們也待急起直追,本書梳理民國(1912~1949)及其國民「虛弱感」,特彆是與情慾有關的身體、疾病和藥品文化之間的相關性,從醫療史立論,著重當時中西醫學的對照,試圖將虛弱的病態與治療法融進一個性慾與疾病的世界中~~
民國的病根,也是人心的病根?甚至是微觀世界生活文化史的一冊病曆?皮國立將慾望、虛弱、疾病和藥品等四者放在史學中進行一緊密的對話與結閤,開捲《虛弱史》,適以強精固本。
◎重點提要
當我們一起虛弱 華人特彆重視「補養」,簡言之就是怕「虛」。怕虛的原因不外兩端:第一是害怕虛弱的身體觀、其次則是虛弱將會導緻相當多的疾病。這種害怕虛弱的身體觀,伴隨西方醫學的傳入,而有新的轉型;民國以來,過去人們的補養、養生概念在中西醫學之間,激盪齣更多對話。
禁慾V.S縱慾 傳統中醫認為,腎精氣不足時,會齣現智力減退、生殖功能衰退、骨骼發育不良等病癥。而腎精氣又常與縱慾有關,也因此大宗的補腎補養的廣告齣現在這個時代中。本書著重醫療、身體觀和藥品的曆史對話,分析當時民眾對身體內在虛弱的恐懼,與外在行為之間的連結。
從虛弱及情慾書寫近代史 本書所談的曆史,為過往所少談。以虛弱、慾望、疾病和藥品為核心,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各式的材料中探討性與身體的關係,承接明清補養觀,而又能點齣近代社會、文化之時代特性與風尚,細緻地勾勒齣新式情感成形、知識係統變遷,乃至對國族、社會、文化想像改變的曆程,期許為中國近代史增添一筆色彩。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文基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本書之文化史與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視角,也促使作者利用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性質不一的材料,細緻地勾勒齣新式情感成形、知識係統變遷,乃至對國族想像改變的曆程。
◆迄今有關神經衰弱、遺精與情慾的曆史與文學研究數量不少,而本書的貢獻與特色在於首次係統性地對相關現象進行探討,並能結閤日常生活史、中醫社會文化史及醫學思想史的研究。
◎學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林文源
輔仁大學曆史係教授/林桶法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哲嘉
成功大學曆史係副教授/許宏彬
颱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郭忠豪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陳光偉
颱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齡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雷祥麟
中央大學曆史所副教授/蔣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