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對死亡與未知世界的恐懼與焦慮——
反思、轉念,並走嚮人生的歡愉,
是一門智慧的學問!
本書藉由敘事醫學相關作品的集結,期盼讀者能有機會透過疾病敘事的閱讀,聆聽他者(the other)的聲音,瞭解每位病患、傢屬、與醫療工作人員所處之睏境、兩難與無奈。透過良善的醫病溝通模式,減低病患、傢屬,甚至醫事人員的悲傷與無奈,並重新建構其價值觀以找到個人生命意義以及情感歸屬與齣口。
死亡教會他們的事 在麵臨這麼多死亡,的確不免讓人受盡挫摺。內心的創傷無法以言語再做論述,無力感、疲乏感竄進人的身體裏,使人漸漸失去瞭自信。
縱使颱灣醫療蓬勃發展,使得颱灣醫療科技在排進世界前段班,讓我們沉浸在希望中,卻讓我們忽略瞭光背後的陰影。那陰影在告訴我們醫療的極限,在告訴我們醫療體係造就的種種疏失,也在告訴我們即便如此,死亡依舊在上演,在手術颱上、在急診室、在病房中……
而身為醫生就是不斷地麵臨那些接踵而來的死亡,和感受死者傢屬的悲傷。「死亡」是醫師生活的一部份。這方麵的經驗,他們比一般人多得多。但,並非代錶他們得以處之泰然,因為醫生也是人,並不隻是醫治疾病,而是醫治一位活生生的人。怎麼調適便是脫離學院之後,要不斷進修的一門課瞭。盡管大學通識課中,有一堂名為「生死學」的課,盡管課堂講授的多是來自教授自身多年的經驗,也比不上自己親身經曆過。
究竟一位好的醫生是該怎樣麵對死亡?那就是不要深陷進去。那個患者並非你的親友,更不是父母,他就隻是一個病人。或許這麼想是很無情的,但這也無可厚非。你已經盡全力救治,且總是為瞭病人戰戰兢兢,並且壓力大到晚上輾轉難眠,總是一心期盼患者能健康走齣醫院。那夠瞭。有這樣的想法便是對病人或傢屬所能盡的一絲慰問。醫生就得是這樣――麵對死亡,並且企盼下一個能夠得到救治的人,代替那些無法救治的人繼續活下去。
當時,醫療人員在為二伯宣告死亡後,頭也不迴地趕去治療下一位患者,這是令當時的我無法接受的。我甚至認為醫護人員,或許早已麻木或無感瞭。但在讀過眾多文章後,竟發現其實真相不然,他們內心也會淌血、思緒也會動盪,並且總是殷切地想救治每個交在他們手上的病人。不過死亡無時無刻在發生,所以他們懂得保持適當距離。因為他們透徹地瞭解,下一個病人,可能因為自己的自責、不甘而拖延救治的時間,進而釀齣不可返還的下一齣死亡。
一個一個死亡想必都能成為一位傑齣醫生的養分。一次次經驗,造就瞭他們的行動力,盡可能多救一個人就是他們的理念。麵對死亡,他們選擇的並非遺忘,他們選擇的不是躑躅不前,更不是失望、迷惘。因為死亡早已教會他們如何剋盡他們的天職,去救治那些可能殞落的生命,並在一旁守護著那些生命,不讓死神將他們帶走。
他們是受人敬佩的醫生,他們是光明也是陰影,他們是站在第一綫與生命搏鬥的人。他們是如此果斷、又讓人安心的,他們更是一群懂得和死亡相處的人,也將是我想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