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由对死亡与未知世界的恐惧与焦虑——
反思、转念,并走向人生的欢愉,
是一门智慧的学问!
本书借由叙事医学相关作品的集结,期盼读者能有机会透过疾病叙事的阅读,聆听他者(the other)的声音,了解每位病患、家属、与医疗工作人员所处之困境、两难与无奈。透过良善的医病沟通模式,减低病患、家属,甚至医事人员的悲伤与无奈,并重新建构其价值观以找到个人生命意义以及情感归属与出口。
死亡教会他们的事 在面临这么多死亡,的确不免让人受尽挫折。内心的创伤无法以言语再做论述,无力感、疲乏感窜进人的身体里,使人渐渐失去了自信。
纵使台湾医疗蓬勃发展,使得台湾医疗科技在排进世界前段班,让我们沉浸在希望中,却让我们忽略了光背后的阴影。那阴影在告诉我们医疗的极限,在告诉我们医疗体系造就的种种疏失,也在告诉我们即便如此,死亡依旧在上演,在手术台上、在急诊室、在病房中……
而身为医生就是不断地面临那些接踵而来的死亡,和感受死者家属的悲伤。「死亡」是医师生活的一部份。这方面的经验,他们比一般人多得多。但,并非代表他们得以处之泰然,因为医生也是人,并不只是医治疾病,而是医治一位活生生的人。怎么调适便是脱离学院之后,要不断进修的一门课了。尽管大学通识课中,有一堂名为「生死学」的课,尽管课堂讲授的多是来自教授自身多年的经验,也比不上自己亲身经历过。
究竟一位好的医生是该怎样面对死亡?那就是不要深陷进去。那个患者并非你的亲友,更不是父母,他就只是一个病人。或许这么想是很无情的,但这也无可厚非。你已经尽全力救治,且总是为了病人战战兢兢,并且压力大到晚上辗转难眠,总是一心期盼患者能健康走出医院。那够了。有这样的想法便是对病人或家属所能尽的一丝慰问。医生就得是这样――面对死亡,并且企盼下一个能够得到救治的人,代替那些无法救治的人继续活下去。
当时,医疗人员在为二伯宣告死亡后,头也不回地赶去治疗下一位患者,这是令当时的我无法接受的。我甚至认为医护人员,或许早已麻木或无感了。但在读过众多文章后,竟发现其实真相不然,他们内心也会淌血、思绪也会动盪,并且总是殷切地想救治每个交在他们手上的病人。不过死亡无时无刻在发生,所以他们懂得保持适当距离。因为他们透彻地了解,下一个病人,可能因为自己的自责、不甘而拖延救治的时间,进而酿出不可返还的下一出死亡。
一个一个死亡想必都能成为一位杰出医生的养分。一次次经验,造就了他们的行动力,尽可能多救一个人就是他们的理念。面对死亡,他们选择的并非遗忘,他们选择的不是踯躅不前,更不是失望、迷惘。因为死亡早已教会他们如何克尽他们的天职,去救治那些可能殒落的生命,并在一旁守护着那些生命,不让死神将他们带走。
他们是受人敬佩的医生,他们是光明也是阴影,他们是站在第一线与生命搏斗的人。他们是如此果断、又让人安心的,他们更是一群懂得和死亡相处的人,也将是我想成为的人。